市井名著大隋唐,老樂歪批道短長。看到「隋唐第八條好漢:謀、武、力都非頂級,戰三大更強上將,難免受傷」這樣一個標題,熟悉隋唐主線小說的書迷,對這個人物,應該不會陌生,他就是靠山王楊林。楊林作為書中的重要角色,他在小說的前半部分,簡直就是各路英雄的頭號勁敵。即使按照武評排名,隋朝有更強的宇文成都,但楊林還有兵法謀略,指揮統率的才能,所以對於隋朝的敵人來說,楊林的威脅,還是要大於天寶無敵將的。
但問題是,無論是在小說中,還是真實的歷史上,一個人的能力和精力總是有限的,如果一位名將的綜合素質特別強,那麼單獨指標,就未必是頂級的。反過來說,在某一項指標方面是頂級的將領,其他方面難免有欠缺,比如李元霸和宇文成都這些頂級鬥神,他們的謀略不會太高,而秦瓊被譽為書中的「智將」,勇武就只能排在十幾條好漢的末尾。因此,像楊林這樣,謀略,武藝和力氣都非常出色的高人,單獨拿出來,又不可能是最出色的,一旦遇上某一方面比他更強的人,吃虧是在所難免的。在隋唐系列的小說中,楊林這種失敗的結果,也並不罕見,鬥武就不用說了,遇上比他排名更高的羅成,就是打不過。而在講述楊林年輕創業的衍生作品中,楊林遇到的麻煩,同樣不少,比如在《興隋傳》中,楊林就先後三次,在這三個方面吃虧受傷。
首先是謀略方面,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楊林率軍攻打南陳,遇上了南陳太宰秦旭的女婿,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北平王羅藝,那時的羅藝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楊林並不太在意,再加上羅藝的槍法,是公認的不如後來更加出色的兒子羅成的,所以年輕的羅藝和楊林交手,在比武方面不吃虧。但不要忘了,小說中給羅藝的師承來歷,設定了極大的名頭,羅藝的武功和兵法,是跟姜維的後人學的,而姜維這位三國時代最後的蜀漢名將,他的師父又是諸葛亮,所以姜維的兵書戰策,其實是羅藝馳騁沙場的更大資本。這樣看來,楊林雖然不怕羅藝那「半生不熟」的羅家槍或者叫姜家槍,但是他卻鬥不過姜維的兵法陣圖。因此,當羅藝擺下升級版的一字長蛇陣之後,楊林不僅攻不破,反而差點全軍覆沒,自己身中箭矢,受傷流血,身心俱疲,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是武藝方面,應該說年輕時代的楊林,肯定要比在隋唐小說中年邁的狀態戰鬥力更強,而老楊林都能排名天下第八,壯年楊林自然更不在話下,再加上武評榜中,排名在楊林身前的李元霸到羅成這個七個人,要麼年幼,要麼沒出生,就一個宇文成都,還是自己人,所以楊林在實際狀態中,儼然是數一數二的高手。但在隋唐榜單中,不是所有的頂級高人都列入其中了,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專門克制羅家槍的雙槍將定彥平,他的武藝就不在楊林之下,而年輕的定彥平也是效力於南陳的。所以,當他以敵人的身份,在戰場上遭遇楊林的時候,兩大名將的一番惡鬥,以定彥平最終險勝,一槍擦傷楊林一塊頭皮而告終。
第三就是力氣了。這一點更簡單,因為按照隋唐小說武評的邏輯,大多數版本比較的都是武藝和力氣的綜合實力,排名靠前的李元霸、宇文成都和裴元慶等人,都是武力俱佳的高手,這就意味著居中的楊林,力氣絕非頂級行列。而力氣又主要源自於天賦,所以年輕的楊林,也未必可以在擁有更大力氣的敵將面前佔便宜,比如在他迎戰北番的時候,就遇上了北番大帥沙圖射,此人並且簡單質樸,就是一根碩大的鐵門栓,但力氣方面,完全是碾壓楊林的,楊林只跟他打了一個回合,用囚龍雙棒招架一栓,便被震得虎口開裂,落荒而逃。
由此可見,楊林在壯年時期,一旦遇上了單項素質更加強過自己的對手,也難免遭遇失敗,所以這位隋唐第八條好漢,一生的敗仗也必然吃到過不少。當然,這些內容都是小說家言,並非真實的歷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羅藝真的跟姜維的後代有關係的話,能力還那麼強,為什麼姜維在三國時代會遭遇失敗?或者說姜維的後人,為什麼默默無聞數百年,要靠羅藝重振門楣?可是,即便如此,故事雖然是以歷史為基礎虛構出來的,但真實的道理卻值得我們琢磨,就像老樂開篇說的一樣,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終究有限,即使我們可以在某一個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可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在任何領域都是頂尖人才,面對著各行各業的前輩高手,即使我們自己再出色,也一定要時刻保留一顆敬畏之心。通俗點說,別動不動就瞧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的,這種人,一般都沒多大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