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大將宇文成都,是隋唐系列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他是大權臣宇文化及之子,武藝高強,使一隻重約四百斤的鳳翅金龜成為隋朝第一猛將。
據說它是上界雷聲普化天尊轉世後,身負三載龍命,專門護佑隋朝皇帝。正是因為如此,宇文成都被隋煬帝楊廣封為隋朝的天寶大將軍,賜金牌「天下第一,橫勇無敵」。
銀錘子太郎,同樣是隋唐系列小說中虛構的人物,為山馬關總兵裴仁基幼子。據說他轉世為哪吒,雖然年齡不大,但已是山馬關第一高手,未嘗敗績。兩把銀錘,重達三百二十斤。曾硬接李元霸三錘,名垂青史。
宇文成都乃是隋唐好漢中排名第二的人物,僅次於趙王李元霸。甚至在李元霸還未出山之前,宇文成就已經是天下第一了。而銀錘太保裴元慶排名第三。而且隋唐時期的好漢名目基本上都是武力值名目,否則頭腦簡單的西府趙王李元霸也無法穩居第一。因此,按道理來說,宇文成都應該比裴元慶強。
但從戰績來看,宇文成都對裴元慶並沒有什麼敵意,四明山一戰,宇文成都連裴元慶的一錘都打不中。
裴元慶拿著兩把銀錘向山下殺去。所有的人都迎了上去,拿起金鑰匙。裴元慶拿著雙錘,叮噹一聲,宇文成都擋不住,回馬便走。單就這一結果而言,確實有些出乎意料。天下名士中的第二好漢,卻打不過第三好漢,那麼這個排名還有什麼用呢?
其實,這不能怪宇文成都。若讀過小說的朋友們都明白,宇文成都與裴元慶這場戰爭,裴元慶其實已是勝利者,因為宇文成都那時已處於力竭狀態,而裴元慶則已血肉模糊,這顯然不是一場公平的戰爭。
話雖如此,但四明山一戰,十八路反王圍攻隋煬帝楊廣,隋軍以少敵多,宇文成都身為皇帝的護衛,更是在確保皇帝安全的情況下,力戰群雄。分散了注意力,本來就不能發揮全部力量,結果還要面對十八路反王手下好漢的輪戰,實在是難上加難。
那時徐茂公因忌憚宇文成都這天下第二好漢的力量,便採取車騎作戰的策略,讓白御王高談聖派使者到雄闊海,河北鳳鳴王李子通派使者伍雲召和伍天錫到宇文成都,三大好漢聯手對抗。須知這三人可都是隋唐英雄榜上名列前茅的好漢,雄闊海乃隋唐第四好漢,以力為先,單憑一己之力就能撐起千斤閘門,許多人認為其實力不在第三位裴元慶之下。
唐五代好漢伍雲召,身強體壯,力大無窮。曾經在金頂山戎獵時,只用一雙拳就打死了兩隻猛虎,南陽關一戰,伍雲召更是單槍匹馬衝進敵陣,大獲全勝。伍天錫則是隋唐第六好漢,也是號稱擁有萬斤巨力的主子,手中的混合兵器重達二百多斤。三者個個都是厲害人物,齊心協力和宇文成鬥了一天一夜,可最後還是被宇文成都打敗了。
可是,宇文成都沒有休息,在打敗了三大好漢後,以逸待勞的裴元慶適時從山裡衝了出來,大踏步地持萬鈞之勢,這一錘下去,早就筋疲力盡的宇文成都,哪一個擋得住?
顯而易見,在四明山戰役中,宇文成都與裴元慶二人並非在公平的條件下,筋疲力盡的宇文成敗給了滿洲國的裴元慶,也是情有可原。正是因為如此,在後世的書評家口中,這一段被稱為「篡二傑」,用一個「篡」字可以看出,宇文成都雖敗,但裴元慶卻勝過了他。
實際上,即使沒有雄闊海三人的消耗,宇文成都也不可能是個滿洲國,因為在以前和李元霸的殿前比武中,宇文成都被李元霸打成了內傷,實力大不如前。如不是這樣的話,即使是車輪戰,也不一定降得住這個隋唐第二好漢。
其實,宇文成都與裴元慶的實力高低,在書中雖無關於直接對戰結果的公正論述,但從間接對比中,也可看出二、三好漢之間的差距。以舉鼎為例,裴元慶舉鼎其實比較吃力,他舉鼎時不能說話,因為要閉氣聚力。
於是想害裴元慶的宇文化及就會誘使裴元慶說話。和宇文成都比起來,就更輕鬆了,可以正常地說話了。最強的當然是李元霸了,一個人拿鼎,還不如沒事兒人。宇文成都這隋唐二傑,也算是名副其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