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電影《美國隊長》中,Steve隊長那塊用汎合金製作的盾牌令人印象深刻。他時常會以強力扔出飛盾,擊中敵人的同時,盾牌還會以「反物理原理」的方式反彈回隊長手上。
這是美國隊長的招牌技能,霸氣的出場徵服了無數粉絲。為了體驗超級英雄的戰力,甚至還有粉絲模仿自製了電磁盾牌,以此享受這種「扔出去飛回來」的快感。
向上拋出一條弧線,然後追逐、撲抓、躲避、平衡……外國人似乎對當「飛盤俠」有著極大地興趣。
追溯飛盤運動的歷史,便是來自美國康乃狄克州的一家「福瑞斯比派餅店」(The Frisbie Pie Company,1871-1958)。當時,附近大學生吃完派餅後,順手投擲空錫盤作樂,並稱此動作為「福瑞斯比」。隨著之後現代飛盤的開發,當初遊戲的慣用名「Frisbie」也成了飛盤運動的正式英文名稱。
飛盤?那不就是遛狗遊戲嗎?
的確,人獸飛盤是很多愛犬之人的訓練方式——主人將飛盤高高拋起,狗狗快速地奔跑跳躍,用嘴將飛盤接住,再叼著送給主人。但真正的飛盤運動遠不止這樣。
在美國,足球、籃球、橄欖球是幾大熱門的校園運動,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極限飛盤」(Ultimate Frisbee/Disc),恰恰是這幾項運動的綜合體。
它有一點像足球,但是用手而不是用腳;
它有一點像籃球,但投擲的目標不是籃筐;
它有一點像橄欖球,但無身體接觸、不暴力。
有人這樣定義它:極限飛盤=足球式的往返耐力折返跑+美式橄欖球的得分方式。
這是一個男女老少皆宜的易上手運動,門檻極低,只要有一塊兒空地就能玩,而且玩法很多。場地為半個足球場,長不變,寬減半。
常見的比賽形式有7vs7和5vs5,重要的是,飛盤比賽沒有裁判,對團隊合作的要求極高,全憑自覺。要實現這種裁判方式,運動員之間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便是極限飛盤的精神所在。
而且,它是男女混合賽,這在競技運動中並不多見。飛盤運動可以很好的將有氧和無氧訓練結合,達成趣味、體能、腦力和協調性的統一,這對女性參與者也同樣友好安全。
這樣的比賽規則和方式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許多基本身體素質:
1.力量性,它需要足夠的臂力,才能將飛盤反覆拋出幾十米遠;
2.準確性,要能把飛盤拋到基本準確的位置,這是訓練人的眼、腦、手相結合的極好方式;
3.靈活性,要求接盤人或跑、或跳、或撲、或臥,運用各種運動姿勢將飛盤抓住;
4.對抗性,兩組人數對等的隊員,要像橄欖球那樣去爭奪一塊飛盤,需要充足的拼搶體力。
極限飛盤運動在國外早已有很長的歷史,並流行於歐洲、美洲,全世界約有700多萬人參加這一活動。飛盤運動已被列為2001年世界運動會(非奧運項目的國際比賽)的正式項目,但在國內,這項運動的開展和普及還相對較少。
為此,牛牛成長聯合Yonseed極限飛盤俱樂部,特別開啟了為期五天、10次課程(20課時)的超級小牛人極限飛盤寒假訓練班。讓孩子們在飛盤訓練中奔跑、跳躍,感悟賽場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