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大機會時代」開啟 雲計算巨頭們如何不要機會主義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作者 | 龍老師

出品 | 子彈財經

雲計算正以空前的發展速度,迎來自己的「大機會時代」。

某種程度上,這得益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在後疫情時代,情勢倒逼生產服務場景和消費場景快速線上化,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即使按照最保守的口徑估計,中國遠程辦公企業規模超過1800萬家,遠程辦公人員超過3億人。

在大洋彼岸,亦復如是。今年一季度的時候,由於在線辦公需求暴漲,全球供應鏈出現問題,電腦少見的出現缺貨。連谷歌都宣布,沒有多餘的筆記本電腦提供給員工更新;在今年9月,在線視頻服務商ZOOM的市值甚至達到了1400億美金,超過了藍色巨人IBM。

在國內,這個突如其來的風口中,雲計算巨頭林立,它們正在用以前可能需要3-5年的時間才能實現的目標,來度量當今想也不敢想的超速增長。

然而,在這個遍地是機會的行業裡,誰將是長局的勝利者?

1、大機會時代的高不確定性

在2020年,似乎所有沾上「在線」兩個字的業務,都在獲得增長。

在線直播、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展會、在線診療……當這些新的風口如花綻放時,人們很難忘記一個事實,即這些業務的開展基礎,全部都必須建立在「新基建」的基礎之上,如果說得更確定一些,那就是雲計算的基礎之上。

憑著疫情而來的臨淵一躍,和國家頂層設計的支持,雲計算廠商們渴望的大航海時代似乎提前到來了。一位雲計算廠商的銷售高層告訴「子彈財經」,現在的銷售場景是:從2019年以前的「挨家挨戶」式的登門拜訪,變成了企業們排著隊等著「上雲」,其熱情程度好似在搶購降價的冬儲大白菜。

的確,伴隨新基建推進、企業數位化轉型需求的增加,雲計算行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成為推動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8月14日,騰訊Q2財報,其雲計算所屬的板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單季收入298.62億元,同比增長30%。

8月18日,金山雲Q2財報,雲業務營收15.35億元,同比增長64.1%。

8月20日,阿里巴巴Q1財報,雲業務營收123.45億元,同比增長59%。

10月27日,中國第一家公有雲科創板上市公司UCloud發布前三季度財報,1-9月營業收入16.38億元,同比增長52.87%;單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26億元,同比增長94.79%。

如果從當前財務角度看過去,仿佛是人人都面帶喜色,家家都盆滿缽滿;而如果從未來角度看過去,似乎也是一片明媚:2019年雲計算市場規模達1334億元,增速38.61%,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

(圖 / 攝圖網,基於VRF協議)

但是,這個行業絕不是一個蛋糕均分的領域,它的「大機會時代」不僅限於已經在賽道頭部的企業們將獲得機會,在行業的「結合部」,也有不少企業春心萌動。

比如,在美國,由於錯失了上一輪雲計算的發展機會,藍色巨人IBM僅僅佔據了雲計算市場不到2%的份額,但巨人並不打算放棄。IBM宣布計劃在2021年底前剝離其託管的基礎設施服務業務,到2021年底,這將作為一家獨立的雲計算上市公司,名為「NewCo」,而IBM將高度關注其在「AI+混合雲」中的機會,以試圖加強與亞馬遜和微軟的競爭力。

在中國,也有一家類似IBM此刻狀況的企業,名叫百度。這家原本在事實上最早應用雲計算技術的網際網路技術大廠,面臨的是和IBM類似的份額和地位,它們的尷尬並不是沒有技術底蘊,而是沒有抓住雲計算第一輪崛起的市場時機……因而同樣,百度也打算通過把它領先的AI技術與雲端賦能結合起來,再次殺入這個賽道。

這張名單我們還可以列得更長,比如在IT基礎設施上產能巨大的聯想,又比如在伺服器和存儲領域市場份額巨大的浪潮……它們隨時都在尋覓這個行業中可能的彎道超車機會,因為,誰也都知道,雲就是未來。

因此,對每個正在行業裡尋找機會的企業來說,任正非先生說的一番話似乎都非常值得共同重溫一下——他說:

在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反而要有戰略耐性。要堅持自己的戰略,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堅持自己已經明晰的道路和方法,穩步地前進。成吉思汗的馬蹄聲已經遠去,現代的躁動也會平息,活下去才是勝利。

這句話,其實適用於所有的中國雲計算廠商。

歷經十年的發展,國內雲計算行業格局基本形成,除阿里雲、騰訊雲等超級大廠外,具備優秀發展潛質的獨立雲計算公司如UCloud等,也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

但沒有誰敢說自己贏了今天,就能贏了明天。網際網路的馬太效應固然比較鍾愛巨頭,但這是一個技術不斷嬗變的行業,彎道超車或者換道超車的機會也隨時存在,因此「不機會主義」的冷靜看待未來,「活下去才是勝利」似乎才是真正適應這個行業的金科玉律。

2、真實的增長

經過了多年的起伏,UCloud的創始人季昕華,此刻的心境反而比較寧靜清澈,用任正非的話來說,他此刻的狀態正是:「堅持自己的戰略,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堅持自己已經明晰的道路和方法。」

在ATHJ鏖戰產業網際網路的大格局下,UCloud是極少數在這個行業裡不靠出身而能獨善其身的中立雲企業。

它也曾抓住遊戲雲的風口極速發展,但也曾遭遇過在以阿里雲、騰訊云為首的巨頭更加積極地推動雲計算落地和商業化之後,對固有市場的快速蠶食。在那些痛苦的日子裡,各路大神強勢進入雲計算領域,尤其是騰訊IEG、騰訊雲和投資部組合作戰強勢進入手遊行業,不得不逼迫UCloud只能重塑核心競爭力,另抓其他現金牛。

而UCloud帶給這個行業最大的驚喜莫過於,又是將近五年過去了,這家企業不但沒有像某些「行業預言家」預測的那樣被擠出賽道,反而贏得了自己獨立的發展空間和應有的尊重。

這和季昕華無時無刻的居安思危不無關係。今年初,就在UCloud成功上市,員工們紛紛出遊慶賀,一片喜氣之時,疫情突然到來。

季昕華在家裡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信,在這封信裡,他除了強調要樹立信心、控制成本等基本要素外,還特別強調:「所有能夠線上化、健康及醫藥相關的行業,都會被看好。像電商、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短視頻、在線遊戲、社交和SaaS,替代旅遊的VR,將迎來利好……我們需要重新整理重點方向,將精力重點放在線上快速發展的行業上,比如遊戲、在線教育、短視頻、直播、電商、在線醫療及SaaS服務等領域。」

在現在看來,這份預言體現了季昕華非常準確的判斷力,可能就是這種判斷力伴隨UCloud渡過一個個難關。

這在2019-2020年體現的十分透徹。

比如,雖然體量比不上某些巨頭,但UCloud始終堅持,要「牢固佔據新基建核心底座的位置」的這個理念,為了佔據這個核心位置,也為了滿足新基建對算力的持續增長的需求,UCloud推出了「快傑」雲主機,其中,該主機和英特爾合作的版本中,搭載了第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配備25G基礎網絡並採用全新的網絡增強2.0方案,支持RDMA-SSD雲盤,網絡性能最高可達1000萬PPS,存儲性能最高可達120萬IOPS。

在用戶需求最多的核心產品地帶,UCloud一直在進行迭代創新,這體現了UCloud比較務實的產品思路,不玩花樣噱頭十足的「黑科技」,把資源都投入到有商業價值的產品上,公司才能集中精力搞發展。

新冠肺炎催生了辦公、醫療和教育等行業的「線上解決方案」,加速了各行業與「雲」的結合,也對不少服務企業提出了新的考驗:持續攀登的高並發、多連接,需要更加高性能穩定的雲平臺支撐,確保不宕機、不卡斷以及流暢穩定的雲上體驗,快傑可謂生逢其時,特別是快傑雲主機的I/O讀寫能力,對比其他雲廠商最高可達到10倍的差距,平均時延可降低近6倍,優勢非常出眾。

可以說,快傑雲主機、CDN等產品,屬於UCloud的傳統優勢項目,這些項目的核心客戶,絕大多數都是網際網路各賽道的佼佼者,例如字節跳動、快手、美團、拼多多、愛奇藝、嗶哩嗶哩及YY等。它們懂技術、需求高,也因為業務規模極為龐大而對成本敏感。

如季昕華所預測的那樣,這些企業都在疫情期間遇到了業務快速成長而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但是由於UCloud預測到了這些需求的井噴式發展,得以提前擴充業務承載能力,結果是不僅擴大了這些大客戶的銷售額,還建立了更深層的合作。

UCloud聯合創始人華琨還特別提到了直播這一應用場景:「針對直播,我們做了大量研發工作。從以前的點播到現在一對多的直播,還要實現有效互動,這對音視頻的處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為雲廠商,提供對視頻的支撐也是一種基礎能力。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企業用戶能夠低門檻獲取這些基本能力,不斷提升應用體驗。」

另一個被UCloud視為重要成長空間的是傳統企業業務。今年8月,UCloud首個自建的數據中心——烏蘭察布數據中心封頂,緊接著,UCloud又在上海青浦動工建設第二個數據中心,預計都將在2021年建成投產。這些數據中心將為傳統企業、網際網路企業提供大型的混合雲服務。押注混合雲也是UCloud的策略,根據IDC的數據,2021年,90%的企業將採用混合雲。

對此,UCloud也有長期的洞察,季昕華在接受採訪時特別指出:「現在行業的需求中,能夠提供更大的業務空間的,反而是傳統企業、政務市場,它們的需求和網際網路企業截然不同,它們更需要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並通過新的基礎設施來升級商業決策和商業創新的能力。我們的對策則是,為這些企業提供完整的IaaS或者PaaS、SaaS的解決方案,並幫助這些企業的CIO(首席信息官)完成向COO(營運長)的轉變,這種轉變建立在企業已經充分數位化轉型的基礎上,這是一個非常大而且利潤空間豐厚的市場。」

作為新基建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數字政府的概念誕生於智慧城市之後,是數字中國大背景下,政府行業數位化轉型的最終表現形式。數字政府,也是促進政府改革、社會創新發展的牽引力,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推動力。

但是,政務市場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市場,它們既需要打通數字孤島,促進各種決策要素在部門間加速流動,又需要高度的安全性,守住國家政務的安全線。

而對於這兩個看似矛盾的需求,UCloud敏銳地捕捉到了解決方案——在原有雲計算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深入對數據流通關鍵技術的研發,在業界率先提出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概念,推出了數據可信流通平臺「安全屋」。

從技術的維度看,安全屋產品將堡壘機、密鑰管理及權限控制等安全技術相融合,提供一整套基於雲端的安全技術、計算技術和流通規則,確保數據所有者對數據的絕對控制權,數據需求方僅可獲得計算分析後的結果,無法接觸原始數據,確保在數據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實現數據的安全共享,規避了數據的二次交易、數據洩露等風險。

正是這種將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技術和方案,恰恰敲開了政府客戶心中最後的一道門,打開困擾數字政府走向數據開放的關鍵一環。安全屋支持廈門建設的全國首個大數據安全開放平臺,已開放數據總量116448條,開放資源目錄805條、開放安全目錄41條、開放空間資源33條,廣泛應用在政務決策、普惠金融、商業選址、交通出行和醫療衛生等多個場景。安全屋的落地開發,使數據開放從理念走向現實。

以上並非UCloud在「大機會之年」獲得的所有成長,但我們發現,除了善於抓住機會,如果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待UCloud的競爭力,「子彈財經」傾向於用兩個短語來概括——「有預見性的發現新成長空間」和「始終以優秀的性價比來作為差異化的底色」。

3、做更大的中立服務商

如果要總結UCloud的競爭優勢,我們會發現它們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結合自身優勢進行了差異化創新,這或許是因為其體量較小,相反更激發了UCloud的求生欲,它們知道只有生而不同,才能獨闢蹊徑,才能生存、發展、做大。

不過,給UCloud在如此複雜的市場環境中遊刃有餘的伸展空間的,有一個堪為「根本」的特點,那就是UCloud的「中立屬性」。

季昕華是這麼解釋的:「中國的網際網路格局,導致巨頭之間往往伴隨具體業務的競爭,所以他們對數據的中立化非常敏感。而在中國雲計算賽道的頭部企業中,其餘幾家都存在各種交錯和交叉,而相反,UCloud在頭部賽道的五強中,是中立屬性最明顯的,加上用戶對我們的技術實力的認可,使我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定位。」

比如說,在剛才我們列舉的不少UCloud的客戶中,其實有許多企業是有強競爭關係的,比如字節跳動與快手,愛奇藝與B站,但這些公司卻都能接受把一部分核心業務放在UCloud的平臺上,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信賴,而是UCloud長期圍繞「中立」屬性建立的品牌勢能和業界口碑。

接下來,「子彈財經」要談談對UCloud的未來預測。

談到中立,大家都知道「中立國」這個概念,這指的是,不論在平時或戰時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在世界近二百個國家中,已有7個宣布為永久中立,並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分別是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愛爾蘭、哥斯大黎加和土庫曼斯坦。

我們也不難注意到一個現象,中立國可能經濟很發達,但總體來說,一般都不是大國,因為大國總是難免被牽扯進各種複雜的國際關係之中。

所以,「子彈財經」認為,UCloud的下一步就是在保持中立和公正的基礎上,如何做大做強。

相關焦點

  • Akash如何打破雲計算巨頭壟斷?
    Akash 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去中心化雲計算市場,它通過在安全無阻的市場中提供未使用的計算周期,使任何數據中心和任何擁有計算機的人都可以成為雲提供商。作為 DeFi 的第一個去中心化雲,Akash到底在解決什麼市場痛點?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目前的開發進度如何?
  • 雲時代來臨,從事雲計算行業需要做什麼準備?
    據了解,在近期召開的2019阿里雲峰會上,阿里雲發布了四張「王牌」,以推動行業全面走進雲計算時代。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領頭羊」,始終把握時代風口、緊跟時代潮流創新升級技能讓阿里巴巴牢牢佔據網際網路行業「領頭羊」的地位,而各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雲計算行業,也預示著雲計算時代已經全面開啟。
  • 雲計算十年:大國博弈和網際網路巨頭生死戰
    同期的《網際網路周刊》封面文章「雲計算第三代」對此的描述是:「當演講臺上各大巨頭津津樂道於自己所取得的雲計算成就時,坐在臺下的很多國內本土企業更像是它們的擁躉。」10年之後,中國是全球雲計算增長最快的市場。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躋身全球雲計算排名前十的名單。最大的雲計算開源平臺openstack,核心代碼貢獻TOP10也有3家中國企業上榜。
  • 甲骨文大敗局:中國區大裁員 錯失雲計算機會
    風光不再,在全球一度擁有超過50%資料庫市場的美國軟體巨頭甲骨文,在5月7日下發了裁撤中國區研發中心1600人的通知,這意味著自1989年正式進入中國30年後,甲骨文將陸續關閉其在深圳、北京、上海、蘇州、南京和大連等地相繼成立的研發中心,只留下以銷售為主的業務體系。
  • 雲計算迎來二次增長曲線,雲廠商如何「上車」?
    疫情未來將如何發展是不確定的,但長期來看,就算沒有疫情,雲計算爆發式增長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原因在於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技術井噴,雲計算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 職場人如何在雲計算時代成為高效能人士
    對於普通職場人來說,要想充分利用雲計算,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知識的積累:第一:雲計算知識。雲計算本身是一種新的計算服務方式,通過對於雲計算的了解,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採用不同的雲計算服務。學習雲計算可以從SaaS開始了解,然後再進一步學習PaaS相關知識,通過掌握PaaS知識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定製化應用雲計算服務。目前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業企業紛紛上雲,掌握雲計算知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自身的崗位升級。第二:大數據知識。
  • 雲計算服務未來前景如何?
    雲計算服務未來前景如何?長期來看,當滲透率達20%時,雲計算的滲透率將進一步加速(從IT產業發展規律來看,滲透率20%是S型曲線的臨界點),所以,長期假設全球雲計算滲透率超過60%,那麼,雲計算滲透率將保持13%左右的複合增長。另外,IaaS的發展,依賴於伺服器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張,所以,國內IaaS行業的發展,是由幾大網際網路巨頭推動的,首先從電商、遊戲、視頻等賽道切入,往後,才能再逐漸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去。
  • 雲計算上下遊廠商介紹:國內外雲計算IAAS服務商
    其中包括計算引擎,App Engine,容器引擎,雲存儲和大查詢。Google還提供靈活定價的平滑遷移到虛擬機。  IBM CloudIBM Cloud是由同名科技巨頭IBM提供的一組雲計算服務。該解決方案提供平臺即服務,軟體即服務和基礎架構即服務。IBM Cloud提供廣泛的服務。
  • 長城證券--通信行業雲計算前瞻研究專題:雲需求如日方升 雲側投入...
    根據云巨頭三季報,2020Q1-Q3海外雲巨頭雲業務亞馬遜AWS、谷歌雲、微軟智能雲三者平均增速32.57%;國內雲廠商阿里雲2020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94.61億美元,同比增長59%,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含雲業務)前三季度實現營收895.92億元,同增25.42%,兩者平均增速42.25%。根據各大雲計算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三季報及公司業績會議,雲需求未來依舊強勁。
  • 歐洲雲計算聯盟主席Bernd Becker:雲計算,創新的加速器
    【CSDN現場報導】第五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於2013年6月5-7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本次大會以國際視野,洞悉全球雲計算發展趨勢,並從應用出發,探討雲計算與大數據、雲計算與移動網際網路、雲安全及雲計算行業應用等焦點話題。大會還特別設立了雲計算服務展示區域,交流國際雲計算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國內雲計算試點城市發展成就,分享雲計算發展經驗,促進全球雲計算創新合作。
  • 阿里雲推雲計算與大數據ACF認證
    昨天,阿里雲正式上線培訓與認證服務,打造中國最大的雲計算和大數據培訓與認證平臺。該平臺通過線上視頻、自助實驗課以及線下講師授課等多維度的培訓方式,聯合眾多教育機構與合作夥伴,來幫助學員快速掌握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實用技術知識,熟練運用阿里雲的產品、技術、服務與解決方案。
  • 遠程辦公背後的雲計算博弈
    在當前這種全民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為減少人員流動、聚集,在線辦公已經成為上千萬家企業、超過2億的企業員工們的首選方案。對於在線辦公服務供應商們來說,當前的機遇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可遇不可求。但是巨大的流量像潮水一樣,海量的數據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其實無論是處理在線教育的海量數據,還是要處理在線辦公的海量數據,合適的、能依靠的技術手段只有雲計算。
  • 春晚的「力量」:一封紅包開啟雲計算新天地
    各家廠商們還未感受到資本的春意,就已經面臨著新場景的挑戰。騰訊雲、百度雲等服務商接連誕生,歷經十餘年的發展,雲計算的江湖群雄並起,各大廠商的野心雖然帶來了國內雲市場的繁榮,卻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在這方面,BAT等巨頭已經大步向前,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比如百度的語音識別技術和人臉識別技術,騰訊的數智分布式計算平臺等,這些技術讓廠商自帶強吸引力,在行業裡處於絕對的領先位置。最後,讓生態環境更加完善是廠商們的肩頭重任,當然,這也不是一般廠商們玩得起的。
  • 雲計算如何助力在線教育
    無論是在家上了一個學期網課的大學生,還是暑期繼續開啟雲上補習的中小學生,都將按要求有序返校。與線下教育場景中的現場感和及時互動相比,線上教育的優質互動和「順暢」溝通成為在線教育面對的重要挑戰,其背後離不開穩定的雲計算技術作為支撐。即便秋季返校在即,學生紛紛返校上課,但云計算帶來的「在線便捷性」卻是不可逆的。
  • IBM:雲計算時代,大象能否再次起舞?
    真的會倒在雲時代?實際上,即使步履蹣跚,據Synergy Research數據顯示,2020Q1雲基礎設施服務排名中,IBM仍位於全球第五。然而,在雲計算這一快速發展的市場,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IBM早年僅不及亞馬遜,可到2018年,已被阿里巴巴趕超,長此以往,業界難免擔心,大象還能再次起舞嗎?
  • 金山雲IPO大漲40%,疫情成雲計算分水嶺?
    不過,巨頭習慣於做平臺,很難埋頭去做個性化解決方案,特別是點對點服務,很難像金山雲們一樣放下身位去做。金山雲在資料庫、CDN、網絡、計算、存儲和雲安全六大基礎雲能力上,在IaaS公有雲基礎上形成混合雲、行業雲等通用雲服務,再組合成面向不同行業的120+項解決方案,一站式解決政務、金融、AIoT、醫療、工業、視頻、遊戲、教育、網際網路和內容服務等行業的雲需求。
  • 雲計算十年:序章,拐點,生死戰
    同期的《網際網路周刊》封面文章「雲計算第三代」對此的描述是: 「當演講臺上各大巨頭津津樂道於自己所取得的雲計算成就時,坐在臺下的很多國內本土企業更像是它們的擁躉。」 10年之後,中國是全球雲計算增長最快的市場。阿里雲、騰訊雲和華為雲躋身全球雲計算排名前十的名單。
  • 雲計算十年:「爭奪戰」從戰略回歸到了戰術 - 專注金融科技與創新...
    看到了機會的巨頭們相繼把雲計算提到戰略的高度,最直接的就是數據中心上的動作。亞馬遜、谷歌、微軟乃至國內的阿里雲、騰訊雲等瘋狂地在興建數據中心,並以此作為爭奪客戶的資本。比如說亞馬遜、微軟等以合資公司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也在海外市場建設數據中心,以期深入到競爭對手腹地。同時掀起的還有服務和產品上的競爭。
  • 雲計算價格透底 行雲管家新增比價器
    行雲管家負責人張勇介紹,行雲管家上線時間不長,後期會保持每周一個新版本迭代,因此,以後比價器支持的雲計算廠商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包括一些中小雲計算品牌廠商。2016年,中國雲計算市場持續火爆,尤其是公有雲,更是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用戶的青睞。與此同時,除了阿里、騰訊、百度、網易等巨頭,青雲、中青寶、和信、奧飛等等很多中小企業也切入到雲計算領域中來。
  • 技不壓身 雲計算時代十大必備IT技能
    雲計算、大數據、BYOD、社交媒體……身處二十一世紀的人,應接不暇讓人疲於應付。這些新興應用和對應的IT發展趨勢,使得IT人必須了解甚至掌握最新的IT技能。另一方面,雲計算和大數據乃至其他助推各個行業發展的IT基礎設施的新一輪部署與運維,都將帶來更多的IT職位和相關技能技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