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職業專欄:讀論文的10個階段

2021-02-17 X-MOL資訊
X-MOL Tips(點擊閱讀詳情)

怎樣閱讀科技論文?好吧,這個問題實在有點太大,不過在《Science》職業專欄上,美國科學家兼專欄作家Adam Ruben從他的切身經歷談了一些心得體會,很有意思,X-MOL團隊在此編譯如下,說不定能對您有點啟發呢?(原標題:How to read a scientific paper)


圖片來源:N.Hendrickson / iStockphoto

讀論文會讓你懷疑自己的智商

沒有什麼能像閱讀科學雜誌論文那樣讓你懷疑自己的智商,別笑,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我到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科研論文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單詞時那種頭皮發麻的感覺,怪不得傳言說有些人真的會把論文塞進嘴裡狠狠嚼兩口,以洩心頭之憤。

當時我在上大學,選修了一門課,要求我們每周必須閱讀並且討論一篇新的論文,後來我發現這個事情我可能搞不定。每個星期我都要坐下來看論文,上面所有的字母都認識,但就是不知道作者說的是什麼意思。上課了,我腦子裡面一片空白,除了一個信念——我真的已經讀過這篇論文了!老師問了一個問題,我根本不知道她在問什麼;她又問了一個號稱簡單點的問題,我還是兩眼一抹黑……天地良心,我確確實實讀過那篇該死的論文了呀!

幾周過去了,這種挫敗感讓我心裡覺得夠夠的,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我作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我必須要看懂那些論文!所以我把要讀的論文帶到了圖書館,不是普通的圖書館,而是一個小小的不起眼的生物學圖書館,我的感覺就像是踏入了一個塵封已久的古代洞穴,裡面的悲催居民只有兩種——昆蟲和博士後。(小編:無意冒犯,原文如此)

我把這篇文章放在一張大桌上,心無雜念。為了避免狐朋狗友來打擾,比如同去喝點小酒什麼的(這在大學裡太常見了),我挑了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而且那年是1999年,如今無孔不入的手機(史上最容易讓人分心的幹擾源)還沒普及。


接下來,我做了一個最重要的改變——如果沒有理解一個詞在句中的意思,我就禁止自己繼續讀下一個句子,直到我在教科書裡找到答案,並理解整句話。有個例子我記得特別清楚,單詞「exogenous」(外生的),不知怎的,我之前一直忽略它,認為它可能對於句子來說不重要。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這次我花了兩個多小時讀了一篇三頁的論文。但是這一次,我居然看懂了!

我想,「哇塞,我居然看懂了,我居然真的看懂了!」

轉念又一想,「呃,完蛋!下周我還得再來一次,還有下下周,下下下周……」

讀論文的10個階段

如果你是科研剛入行的菜鳥,估計你可能也會在同樣的問題上掙扎,讀論文實際上有10個階段,搞清楚了可能會給你一些幫助,比如知道自己處在哪個階段。


圖片來源:genegeek.ca

1. 無知者無謂。「讀個論文有什麼難的?」你笑著告訴自己,就如同你告訴自己「就愛啃個雞腿而已,哪就會長胖?」或「找工作哪有那麼難?」一樣。畢竟,幾十年來你一直在讀書,書中的文章都是由詞語組成的,科技論文不也是這樣嘛?

2. 恐懼。在這個階段你會意識到,「呃.論文裡用的真的不是『詞語』……」你會慢下來,讀出音節,解析專業術語,查找縮寫詞的意思,並反覆檢查你的理解。恭喜你!你現在已經讀完標題了!

3. 後悔。你開始意識到你應該有留出更多時間來讀這篇論文,「為什麼我會認為能在回家的公交車上搞定它?要是有更多的時間就好了」。要是你是公司的大老闆,你會按下秘書的呼叫器,「菲比,請幫我取消整個月的日程安排」。要是這篇文章有250字或更短的簡要敘述就好了,它們可以作為粗體字印刷在文章的開頭……

4. 捷徑。咦,這是什麼?摘要,是給我的嗎?科學期刊的編輯真好,他們知道這些論文讀起來讓人抓狂,因此他們要求作者提供「短一點,再短一點」的版本。好吧,這回容易了,開工!

5. 困惑。這些都是什麼鬼?摘要不是應該解釋些什麼嗎?為什麼平均每句話有40個單詞那麼長?這麼多的縮寫詞,老天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個單詞作者為什麼用了好幾次,而且意思看起來都不一樣?

6. 走神。《港囧》裡的《一生所愛》播放時對應的是什麼劇情?要不要給唱片公司使用費?票房裡有多少能跑到徐錚的口袋裡?別說,片中的那個美女畫家還真的和隔壁實驗室的師姐長得有幾分像,特別是從側面看……師姐好像是四川人,愛吃辣的,對了,待會去哪個食堂吃飯?學一的水煮肉片還湊合……


7. 終於從胡思亂想中回過神來,15分鐘已經過去了,而你還在看剛才那句。

8. 下決心。不能再這樣了,我要上進!這次真的會讀完這篇,真的!真的!真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呃,學一的水煮肉片有點太辣了,還是紅燒雞腿靠譜點……

9. 憤怒。人類的大腦怎麼能TMD想出這麼奇葩的句子?

10. 認真考慮轉去文科。非自然科學學科的論文很容易理解,對不對?

為什麼「科技論文」那麼難?

想想看,科學期刊的論文是一類多麼古怪的文章!我們要辛苦工作數月甚至數年時間才有結果,還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把它們用一種高度專業化的「行話」寫出來,這些「行話」大多數其它領域的科學家也鬧不明白。我們還把它們放在收費資料庫裡,你要想閱讀,還得先支付高的離譜的價格,比如每篇34.95美元。我們好像很輕易就接受了它們的艱深晦澀,還不得不搞一些「journal clubs」來希望我們的朋友閱讀並了解它們,之後再來幫我們做些總結。

再想想看,如果主流雜誌上的文章都像科技論文這樣,會怎樣?比如,《讀者》雜誌的封面故事有48個作者;或者是《貝太廚房》上的菜譜在描述每一種原料時,都要求在括號裡列出其供應商名稱及其所在地址;又或者《體壇周報》評論梅西近期表現的文章,只能在巴薩俱樂部的高管以及阿根廷國家隊教練組嚴格審查後才能發表……


如果是這樣,你也許也會花費1個小時還看不懂《讀者》上的一篇文章,你會怎麼評價?你絕對會說這篇文章寫的「很爛」。

因此,對於那些需要閱讀學術刊物的新人,歡迎你們!祝你們好運!我們很抱歉!我們也試圖寫出易於理解的論文,但有時我們的分支學科是如此的高度專業化,所以我們需要那些變態的縮寫詞。有時,我們只是模仿那些大牛科學家寫論文的「調調」,好讓我們自己的論文讀起來也很牛。有時,我們就是寫得「很爛」而已。

BTW,《港囧》裡的《一生所愛》響起時,男主角帶著鐵頭套終於和女畫家「見面」……

(小編:因中美文化差異,文中有部分內容並沒有嚴格按照原文翻譯。原文亦寫的很有意思,推薦閱讀。)

http://www.sciencemag.org/careers/2016/01/how-read-scientific-paper

X-MOL求職廣場重磅來襲!

化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熱招職位「觸手可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達X-MOL求職廣場。

[點擊這裡閱讀詳情]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沈向洋、華剛:讀科研論文的三個層次、四個階段與十個問題
    開班儀式上,沈向洋博士與同學們分享了他閱讀、撰寫科研論文的寶貴經驗。閱讀論文有消極閱讀、積極閱讀、批判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這四個階段,也有速讀、精讀與研讀這三個層次,有價值的論文閱讀將幫助研究者建立認知模型,找到有價值的研究想法。
  • 院士教你:讀科研論文的三個層次、四個階段與十個問題
    開班儀式上,沈向洋博士與同學們分享了他閱讀、撰寫科研論文的寶貴經驗。閱讀論文有消極閱讀、積極閱讀、批判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這四個階段,也有速讀、精讀與研讀這三個層次,有價值的論文閱讀將幫助研究者建立認知模型,找到有價值的研究想法。
  • Science職業專欄幫你找合適崗位和科研經費
    如果是說博士階段已經完成了基本的科研訓練,那麼博士後就是真正鍛鍊獨立科研能力的舞臺了。發揮空間更大了,有獨立的實驗室供君驅遣,可以獨立申請資金,但是隨之科研壓力也增加了不少。 博士後其實不算是博士的延展,更多是一份職業。很多海外博士畢業以後到大學任教,當然也有部分暫時沒有去企業工作的想法,於是做博士後過渡一下。
  • 開學專欄 | 十個好建議,送給希望成為科學家或工程師的你
    別著急,美國佛羅裡達理工大學給你提供了十個好建議。X-MOL特編譯如下,希望為你帶來有益的啟示。(原標題:The 10 best tip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work in science or engineering)★ 好奇心 ★想成為科學家或工程師
  • 2020年2月21日Science期刊精華,復旦大學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構建首個人類胸腺細胞圖譜,揭示人類免疫系統起源,為開發新型癌症免疫療法打開大門doi:10.1126/science.aay3224人類胸腺的首個細胞圖譜可能會導致新的免疫療法來治療癌症和自身免疫疾病。
  • 3大階段6個步驟,論文應該這麼寫
    論文對於碩士,尤其博士,是必須的一種技能,也是一道難關。所謂大道無形,小道可走。下面給出一些博士期間的寫作心得,希望能有所裨益。論文可以有三個境界:畢業、科研、貢獻。現在只說第一個,為了畢業。這裡的論文,可以指EI論文、SCI/E論文。我把論文分成三個階段:讀、寫、改。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2.Science:南開大學利用兩步法將脂肪族胺轉化為非天然胺基酸doi:10.1126/science.aaw9939; doi:10.1126/science.aaz616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南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將脂肪族胺轉化為非天然胺基酸的兩步法。
  • 浙大連發2篇Science論文,聚焦近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0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of primary progenitor zon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erebellum」。他們描述了他們的涉及人類、小鼠和獼猴小腦發育的比較研究。
  • 2019年5月10日Science期刊精華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0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MBR1L regulates lymphopoiesis through Wnt/β-catenin signaling」。LMBR1L含有9個跨膜結構域,並且在細胞分級分離實驗中,它在內質網(ER)部分中是最為豐富的。
  • 2020年1月31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在神經元突起中,單核糖體偏好性地翻譯突觸mRNAdoi:10.1126/science.aay4991RNA測序和原位雜交揭示了神經元樹突和軸突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大量RNA種類,而且許多研究已經記錄了蛋白在這些區室中的局部翻譯。
  • 開學專欄 | 對年輕科學家的忠告
    選擇科研道路的年輕朋友,在面對著忙碌的實驗室工作、海量的文獻閱讀、複雜耗時的論文撰寫與發表以及激烈的學術職位競爭時,可能都會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慮。最近,《Science》雜誌的職業專欄(Science Careers)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整理了西班牙巴斯克地區大學(UPV)Pedro Miguel Echenique教授在一個針對年輕科學家的論壇上的演講內容,其中不乏真知灼見,X-MOL團隊在這裡為大家摘譯如下。
  • Science:如何寫好一篇論文!
    我專注於編寫幾個基本完成的論文的章節,而不是試圖包括我所做的所有研究工作。首先,我將所有圖形列印並放在一張巨大的桌子上,將數據和結果整理到提要中。這種策略幫助我了解了各個部分如何組合在一起,結果將被輸入或輸出,顯示數據的最佳方式以及分節符應該在哪裡。這也幫助我確定了需要在實驗室中需要補充的部分。整個過程總共花費了大約1年的時間,包括在早期階段的幾個月的假期。
  • 開學專欄 | 碰到糟糕老闆,外國博後何去何從?
    ‍‍‍又是一年入學季,為幫助新生儘快適應從大學生到研究生的轉變,X-MOL團隊從過去發表的諸多文章中,精選一些作為「開學專欄」。
  • 神經科學證實:唯有直面恐懼才能克服恐懼 | Science 論文推薦
    隨著這一階段的推進,小鼠的恐懼開始消退。而至關重要的發現是,小鼠重新激活的神經元越接近原始的恐懼記憶痕跡,它們就能越徹底地消除恐懼。 如果不激活記憶痕跡,就無法消除恐懼。Khalaf 通過化學方法讓小滑鼠記的神經元沉默,並阻止它們重新激活恐懼記憶痕跡。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利用這種技術,他們已能夠從來自癌症患者的25個細胞中收集關於基因表達、CpG位點甲基化和拷貝數變化的信息(Cell Research, 2016, doi:10.1038/cr.2016.23)。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將細胞數量提高到1900個,並提高了這種檢測方法的效率。
  • 沈向洋、華剛:讀科研論文的三個層次、四個階段與十個問題
    首先要對論文進行否定、質疑,仔細挑毛病;其次,對論文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後,如果發現論文中提到的想法非常優秀,那麼要創造性地思考你能用這篇論文做什麼。第三個步驟,我稱之為「研讀」,比如說自己嘗試將文章中的算法實現一遍。除了閱讀的方式,讀者還要理解所讀的論文是怎樣寫出來的。
  • 論文寫作的三個階段
    一般來說,論文的要求也許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個層次或者階段:第一階段:力求紮實紮實的意思就是:你的研究方法是嚴謹的,設計是完整沒有缺陷的,分析是沒有錯誤的,結果是經得起穩健性檢驗的考驗的,研究過程和「故事」之間的邏輯是吻合的,不存在「驢唇不對馬嘴」或者說「掛羊頭賣狗肉」的地方。簡單來說,就是做出了結果,做對了結果,做實了結果。
  • 2020年1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三篇Science論文
    4.Science:揭示相分離降低細胞中蛋白濃度噪聲機制doi:10.1126/science.aav6691; doi:10.1126/science.aba0446由於基因表達的隨機性和細胞微環境的變化,細胞中的蛋白濃度波動很大。當精度很重要時,細胞如何應對蛋白濃度波動尚不清楚。
  • 簡單好用的深度學習論文繪圖專用工具包:Science Plot
    對於一篇優質的論文而言,除了好的idea之外,好的繪圖可以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讓審稿人和讀者一下子就可以記住你的論文和實驗結果,為論文接收和被他人引用創造機會。許多科研工作者大部分都是有好的idea,也有好的實驗結果,但是在表達和匯總自己的實驗結果方面就顯得力不從心,因此經常會有作者收到review之後瘋狂質疑審稿人到底有沒有讀過自己的文章.不得不說隨著頂會投稿數量的爆炸性增長,審稿人力不從心,使得一部分審稿人的水平確實較之前有所降低,但是好的論文配圖會增加論文脫穎而出的可能。
  • 2020年2月28日Science期刊精華,北京大學同期發表Science論文一篇
    1.Science:經過CRISPR基因編輯的CAR-T細胞在癌症患者體內是安全的doi:10.1126/science.aba7365; doi:10.1126/science.aba9844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將兩種最先進的方法---CRISPR(對DNA進行編輯)和T細胞療法(利用免疫系統的哨兵破壞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