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被譽為「水果皇后」、「美瞳之果」。 麻江藍莓,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具有個頭小,但口感、原生態性強的特點,鮮果中花青素含量高達300 mg/100g,屬高胺基酸、高鋅、高鈣、高鐵、高銅、高維生素的果品。
麻江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處貴州省中部,清水江上遊。澎湃新聞《物產中國》攝製組在採訪拍攝中,遇到了一群為追求藍莓口感和品質而努力的人。
1999年,麻江縣人成功馴化了野生藍莓並引進外來品種,他們將荒山改造成梯田,將玉米改種成藍莓,直至今日,麻江堪稱中國南方最大的有機藍莓基地縣。
「麻江民間藍莓第一人」王慶,見證和參與了麻江藍莓發展的全過程。「我們麻江從1999年開始種藍莓,前幾年規模都很小。2005年,有江浙一帶的公司到這裡種藍莓」。王慶進入一家浙江寧波的藍莓公司,從事藍莓種植管理。
那時候的藍莓產量不高,但是市場還不錯,不少麻江本地人動了自己種植藍莓的心思。王慶率先種下30畝藍莓。「那時候還是擔心的,畢竟做農業風險大,我們第一年有好多苗子都旱死了」。
如今,王慶的藍莓種植面積已擴大到100多畝。十裡八鄉的果農們也會將他們的藍莓送到王慶的收購站。每年200噸藍莓在他的收購站進進出出,他就像一個審判官,定義著每一筐藍莓的品質。在他看來,在藍莓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麻江藍莓還需要在品種、種植方式和基地等方面改進和完善。
王慶所擔憂的問題,米建忠也意識到了。為此,他正在進行有趣的嘗試。
米建忠在自己的藍莓山頭上專門開闢了20畝實驗地。傳統的藍莓種植直接種於山地,可能出現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消減的問題。而米建忠將藍莓栽進了容器裡,2500個容器,每畝投入近2萬元。
米建忠進入藍莓行業的時間並不算長,但是他對藍莓品質的把控,可謂嚴苛。
米建忠曾是一位土建工程承包商,他整理和挖掘過藍莓基地。2013年,他看著藍莓產業發展「勢頭很好」,投入100多萬種植了100多畝藍莓。七年時間,種植面積發展到300多畝。而在此過程中,因為部分品種掛果品質不佳,150畝藍莓樹換了一茬又一茬,品種更替了3輪。
「我是想把藍莓往高端去做,現在市場上就是缺好的產品。我們麻江是山區,出產的藍莓比其它地方的營養價值都高,口感也好,是無公害的有機藍莓。」
正是基於這種信心,有越來越多的麻江年輕人回鄉從事藍莓產業。楊瑞彪就是其中之一。大學畢業生楊瑞彪第一次看見藍莓是在10年前。在深圳一家超市裡,125克一小盒,標價40元。他有些詫異:什麼水果,賣這麼貴?
直到2015年,父母種植藍莓後,他才曉得:原來家鄉麻江是產藍莓的地方。麻江人與藍莓產生交集,已有21年。
2005年大學畢業後,楊瑞彪在外闖蕩多年,他在廣州、深圳、貴陽做過經理,開過玩具廠,還辦過培訓機構,每年收入在25萬元左右。2019年,他決心回家創業。
如今,他的父母負責打理家裡的30畝藍莓地,楊瑞彪則側重於對藍莓市場的開拓,他還發展出鮮食果的收購和銷售業務。目前,他的客戶分布在廣東、廣西、上海、三亞等地。
藍莓是一種異常嬌嫩的果子,每一秒都在呼吸和衰老。麻江人不會讓它們待在冷庫裡超過三天,對它們的採摘和運輸也都小心翼翼。在它們到達客戶手中之前,他們一刻也不會掉以輕心。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楊瑞彪會自己開車送貨,儘可能地避免物流運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他曾經單程花費24小時,將一批藍莓送到了上海。「其實可以空運,可以物流,但是我想不受外界影響,讓客戶看到藍莓剛從地裡採摘下來的樣子」。
經驗老到的王慶,正在探索產出高端藍莓的米建忠,以及回鄉創業的年輕人楊瑞彪,他們都是麻江縣21年深耕藍莓種植的縮影。每一個麻江果農,都懂得他們與藍莓共生共榮,他們了解藍莓,也珍惜在藍莓地裡花費的每一分心力。
澎湃新聞《物產中國》系列報導第二集,走進麻江,講述在過去21年裡,麻江人投射在藍莓身上的努力、細緻和冒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