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分享|孩子生氣扔東西,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千萬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2020-08-10 郭媽媽的育兒觀

最有效的教育,就是給發脾氣的孩子講道理

天天小時候,不願意穿棉服,穿不了多久就要脫掉。每次出門,給他穿衣服,他就非常對抗。無論我怎麼告訴她不穿棉服會著涼會感冒,他都不聽。後來,我嘗試去了解她不愛穿外套的原因,女兒才委屈著說不舒服。

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要求過她穿衣服,基本放棄了跟孩子講道理。

天氣變涼了,我會在出門前對著她說:「今天好冷啊,我都流鼻涕了,看來得穿個棉服再出門,你覺得冷嗎?」女兒感到冷了,自然就會回房間穿上棉服。

冷了要禦寒,這是人的本能。這種本能和年齡無關,小孩子和成人是一樣的。

無論你怎麼強調冷,孩子都很難感受到,只有她自己感受到這種體驗,自然就會乖乖穿上外套。

因此,對孩子講道理是下下策,有時候讓孩子親身體會才是教育的良方。

講道理也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如果只有一方單向的輸出,而另一方毫無機會開口,那就成為了一種壓迫,甚至是命令。

我們都知道,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而孩子3歲之前,左腦發育還不完善,還沒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很容易被會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控制。所以,孩子愛發脾氣、愛哭、甚至無理取鬧。

那麼,為什麼給3歲以下的孩子講道理,是無效的?

簡單來說,是因為孩子還小,理解不了。所以,當我們再看到熊孩子幹的各種無腦蠢事,也不用感到奇怪了。

孩子3歲前,講道理聽不懂,那為什麼孩子都5歲了,越給他講道理,他卻越不聽話了呢?

其實,小孩子從2歲起就有了自我意識,他是在用這種方式反抗企圖控制他的人

我有個朋友向我吐槽兒子不願意洗手,每次要求孩子洗手,孩子都要嗷嗷大哭,甚至捶

打朋友以示反抗。

不就是洗個手嗎,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肯配合呢?

這是因為朋友只關注到了孩子不洗手這件事,卻忽略了孩子是獨立的小個體,他也擁有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感受。

此時此刻,一味灌輸不洗手會有細菌、會生病,對孩子來說就是無效溝通。所以你說再多,孩子也不會聽。

長期跟孩子講道理,而忽略他的情感需求,就會讓孩子不願親近父母,影響親子關係。因此,聰明的父母,從來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

不給孩子講道理,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和孩子說話是需要技巧的,那就是你得做到和他共情。

甚至有時你不用說話,用行為來引導她,他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所以,當孩子有不好的情緒發生時,父母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錄製《媽媽是超人》時,嗯哼不小心踩到玩具傷到了腳,瞬間嗷嗷大哭,生氣的把玩具。

霍思燕第一時間抱住了嗯哼,問他是不是踩到了什麼,並安慰道:「我知道很痛。」

等孩子情緒稍微穩定了些,她慢慢對孩子說:「太疼了,我幫你去去看看是什麼東西。」

接下來,她又告訴嗯哼,不能因為生氣就亂扔玩具,因為這樣有可能再次傷到自己,也有可能會傷到媽媽。

最後,她還踩了一下玩具,然後表示:「太疼了,完全能體會到你有多麼痛。」

在嗯哼情緒完全恢復之後,他連問了三個問題:「你知道扎我哪了?」、「剛才你感受到了嗎?」、「你心疼我不?」

在孩子扔掉玩具的時候,媽媽沒有第一時間去教育講道理,而是讓孩子盡情宣洩,等孩子心情平復後,親身去體驗被扎的痛感,以此讓嗯哼明白:扎人的東西不能隨便亂扔。

試想一下,如果霍思燕在兒子大哭時告訴他亂扔東西是不對的,嗯哼能聽得進去嗎?

我們自己遇到問題,都不喜歡大道理,更希望對方能真正理解自己,更何況是一個只有幾歲的孩子呢?

儘管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但也需要我們適當放權,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生活中,只要影響不大的事,我們都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想法。

一味的去跟孩子講大道理,還不如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增強孩子的責任感呢。

有些父母愛講道理,往往是因為對孩子有太高的期待。

很多人常常弄混自己的目標和期待。期待是你希望別人做到的事情,而目標才是你能做到的事情。

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幫助自己,而不是強迫自己,這樣孩子才願意改掉壞習慣。

很多時候,家長總說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其實問題並不在於孩子,而是家長一直只注意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是否有道理。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孩子體會的過程

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範,則是最好的方式。

這套《行為習慣繪本》就很不錯,針對分享、責任、獨立、禮貌、保護自己等方面問題,選取了簡潔、生動有趣的故事,加以一針見血的評點剖析。

故事採用了卡通的主人公,讓孩子更能容易理解內容,也深得孩子喜歡,讓孩子有看下去的動力。通過故事,輕鬆的引導孩子在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面對什麼事情的時候,想事情的思路應該是什麼樣的,不應該急於發脾氣。

每一冊都是通過生活中的場景化問題去作為切入點的,讓孩子能夠感同身受。讓小松鼠把正確的行為習慣正確的情緒傳達給孩子。


3歲左右的幼兒父母可以當做睡前故事講給孩子聽,陪孩子一起走入故事中,引導孩子正確理解故事,促進親子關係;6歲的左右的小朋友可以當做啟蒙識字繪本,結合圖文讓孩子愛上閱讀。

好的行為習慣是孩子步入校園,走入社會的前提,這比那些成千上萬的興趣班投資要實用的多,趕緊為你的孩子買上一套吧,這麼好的書,一頓午飯的價錢就能得到,千萬不能錯過了!

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下方連結進行查看~

相關焦點

  • 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別只跟孩子講道理
    導讀: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別只跟孩子講道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霍思燕教育方式獲高贊:別只跟孩子講道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世界上沒有無知的孩子。
  • 孩子習慣摔玩具怎麼辦?霍思燕育兒方式獲贊:比講道理管用!
    給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講道理是最常見的一種教育方式,管不管用暫且不談,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使用率超高。表姐家的孩子今年6歲了,用表姐的話說這孩子的性格非常逆反,總是和表姐反著來,不論表姐怎麼和孩子講道理,孩子就跟聽不見一樣給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還和我分享了一件最近發生的事情讓我給評評理。
  • 孫儷教育孩子刷牙獲高贊:優秀的父母,要懂得不跟孩子講道理
    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會比較崇尚「棍棒教育」,但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會不想讓孩子重蹈我們的覆轍,所以更想要和孩子做朋友,想要孩子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有時候即使是生氣了,也會壓抑自己的情緒,耐心和孩子講道理。
  • 「寶寶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有時候別跟寶寶講道理比講道理更有用
    導言 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時,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只起幾天的效果,孩子遇到問題還是回到最初「錯誤」的方式,並且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會發現這種講道理的方式越來越行不通了。 孩子甚至很固執逆反,不管家長怎麼說,就是不聽。有些媽媽認為,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要太文明了,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軟的聽不進去就要來硬的。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有些父母看似不怎麼關心孩子的成績,他們的成績反而很優秀,那些越是被逼、被嘮叨的孩子,他們的成績反而不理想。其實孩子的行為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高層次"的家長從來不是只跟孩子講大道理。
  • 2歲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別總是「講道理」,三招巧妙應對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亮亮總是喜歡動不動就發脾氣,對此亮亮媽媽很是頭疼,為此她常常會對朋友們吐槽說「家裡有一個混世魔王。」雖然亮亮才兩歲,但是卻已經讓媽媽感受到了教育的壓力。早上媽媽為亮亮準備好了早餐,可是孩子吃了一口後就把早餐推到了地上,理由是不愛吃!媽媽精心弄好的早餐,就這樣被孩子糟踐了。
  • 我再也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作者 | 魚爸;來源 | 養育男孩(ID:breedboy)「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所有道理都能被孩子認可嗎?家長們往往忽略了一點,家長講的永遠是家長的道理,而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 霍思燕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的決定,從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是一非常明智的母親,因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她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比如說,她從來不強迫孩子分享,而是讓孩子去決定是否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霍思燕的三觀很正,她的教育方式就像教科書一樣,非常有道理。
  • 「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一流父母都這樣教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愛哭愛鬧,多數原因都是3~6歲,這段時間家長沒有做到位,不想跟孩子嘮叨,家長就要在3-6歲時教育好孩子。>「低層次的父母」才會跟孩子講道理,「一流的父母」都這樣教育孩子。一、別再對孩子嘮叨作為一位媽媽,我很清楚,讓一個母親停止嘮叨有多麼困難,其實父母們嘮叨都是為了孩子好,想要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技巧全都傳授給孩子,但這些都是你總結出來的知識和方法,你跟孩子說再多遍,都不如孩子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嘗試。
  • 聰明的父母,從不跟孩子「講道理」
    這是大人的思維方式,而孩子對真實世界的興趣更大,從真實故事中學到的東西也更多。我們試圖用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作出讓步,卻不管孩子心裡的委屈。當然不是,道理要講,但是要換個方式。有這麼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故事:一個父親,跟孩子約定好為孩子讀書3218天不間斷,他就排除一切困難,一天不落地做到了。很多人聽到第一反應:天吶,這也太難了,我堅持一周都不行。
  • 跟孩子講道理就像是「對牛彈琴」,恨鐵不成鋼的你,真懂孩子心嗎
    莉莉的發點是好的,但是久而久之,莉莉就養成了愛講大道理的職業病,上到對老公的日常行為規範,下到對孩子的教育。 莉莉的孩子有點難以接受媽媽帶來的大道理,孩子只要一犯錯誤,莉莉就喋喋不休,開始講一些大道理。
  • 芭迪熊分享:毀掉一個孩子,就跟他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
    就像斯戈登所建議的那樣: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只需要描述孩子提到的行為,解讀他當時的情緒,表達我們的感受就可,但千萬不要對其有任何評價。 因為媽媽「滿腔正義」的評價,會阻斷跟孩子之間通暢的交流,造成父母與孩子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 千萬別和孩子講道理,因為這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
    媽媽們常常會抱怨:「不管說多少次,孩子就是聽不進去!」「真的是要氣炸了!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講道理?」……講道理,看似是人與人之間最公平的溝通方式,但面對犯錯的孩子,父母選擇和他講道理,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什麼呢?
  • 孫儷分享育兒經驗:盲目地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一種「家暴」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曾說過: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對孩子講大道理,不考慮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其實是在無形中「家暴」!:盲目地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一種「家暴」!
  • 塗磊:言傳身教網友惹高贊——你真的不能吼罵孩子啦
    病毒消滅了才能出去,還告訴女兒醫生護士好厲害,有專業的本領可以保護好多人。 女兒聽到爸爸的話只呼長大要當醫生。有很多網友高贊塗磊老師暖心的教育方式。 其實每個孩子內心都是一張白紙,對於父母的打罵是畏懼的,如果長期在打罵中長大,長大以後會跟隨父母脾氣暴躁……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 教育孩子千萬不要講道理,直接動手就對了
    導讀:教育孩子千萬不要講道理,直接動手就對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教育孩子千萬不要講道理,直接動手就對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跟孩子「講道理」
    《人民日報》曾發文指出:教育好孩子,是你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可父母長輩總是只想講自己的大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聽懂、聽進去了嗎?孩子晚上鬧著不肯睡覺,家長半是威脅半是勸誡:「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孩子晚睡要長不高的。」飯桌上孩子吃幾口就不吃了,家長拉著孩子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別浪費糧食。」
  • 愛和子女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作為家長來說,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孩子並不是不聽,做錯事情也並非本意,而是孩子的大腦發育的不夠完善。換句話說,講道理肯定是聽不懂的,這時候要說玩的,吃的,他們肯定就能聽明白。這就是因為這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理解的東西,講道理已經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圍。大家也都知道,人的大腦是分為兩部分的,一邊是分析,另外一邊則是創造。
  • 「你這麼自私,以後沒人和你玩」:請別用威脅的方式教孩子分享
    遭到嗯哼拒絕後,霍思燕並沒有對嗯哼進行分享的說教或者自作主張直接強迫嗯哼捐玩具,而是耐心地告訴他:「你的東西你有權力自己來決定,但在願意的前提下,是可以一起玩的,對嗎?」嗯哼依然拒絕,但是母子倆依然心平氣和地在溝通,最後霍思燕提出:「這樣好不好,我們就去看看,你願意的話,我們就把玩具捐出去,你不願意,我們就帶回來。」
  • 顏氏家訓:教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而不是講道理
    可父母長輩總是只想講自己的大道理,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你的道理孩子真的聽懂、聽進去了嗎?養兒育女之路,也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修行之路。孩子晚上鬧著不肯睡覺,家長半是威脅半是勸誡:「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孩子晚睡要長不高的。」飯桌上孩子吃幾口就不吃了,家長拉著孩子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別浪費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