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報告網的數據顯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理想替代率在60%左右,但目前實際上只有40%左右。這意味著只靠基本養老保險,退休後生活質量會下降很多。
提前規劃養老資金,對老年生活的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麼到底應該多早規劃?我認為40歲是開啟養老規劃的一個最佳年齡。
都說攢錢要趁早,為什麼不是25歲就開始規劃養老?
什麼年齡做什麼事,25歲的青年正是意氣奮發、指點江山的年紀,硬要讓這些充滿朝氣的年輕人磨平稜角,開啟「摳摳巴巴」的省錢生活,實不人道。其次,年輕人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考證學本事要花錢、結婚成家要花錢、買房裝修要花錢、生孩子養育子女更要花錢,在40歲之前,年輕人既是花錢的階段,也是累積財富和經驗的階段。過早地將資金「凍結」在養老計劃中,會錯失這個年齡的很多機會。
40歲以後,人生開始進入後半場。事業、家庭、財富基本已經定型,在這個時候,如何花錢,如何存錢,將對今後的老年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據世界銀行發布的《中國養老服務的政策選擇:建設高效可持續的中國養老服務體系》報告預計,到205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將會達到26%,8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比將達到8%。與社會加速「變老」相對立的則是人們養老規劃意識的薄弱和行動的緩慢。
大多數人抱著有退休工資便可養老的計劃,在退休前夕並沒有完整的補充養老規劃。
雖然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了以基本養老保險為主,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為補充的多層次社會養老金制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仍是基本養老保險獨大,佔到總養老金額的85%,剩餘的15%為較具規模的企業為員工繳納的企業年金,而個人養老金部分約為0。
對於大部分在普通企業退休的老人來說,僅僅拿一份基本養老金,只能覆蓋退休後基本生活開銷。正如前文所說,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在40%左右。粗略的估算,如果你退休前工資是6000元,退休後養老金只有2400元左右,無法達到退休前的生活質量。只有達到3600元(60%的替代率)才能擁有和退休前相同的生活質量。
養老保險的理想替代率在60%左右,為什麼不是在100%?因為作為中年人來說,需要開銷的費用較多,比如子女教育、老人贍養、房貸支出以及職業應酬交際等,但這些開支在等老年後就會逐步下降直至歸零。因此老年人的生活開銷會比還在職場上打拼的中年人要降低不少,退休後的收入達到在職時的60%就可以維持退休前相同的生活質量。
40歲的中年人,要為養老攢多少錢?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算一算,40歲的中年人應該攢多少錢,才能在退休後維持原有的生活質量。
小王夫婦今年正好40歲,兩人在製造型企業上班,男方收入8000元每月,女方收入5000元每月,雙方月總收入為13000元。
按照基本養老保險40%左右的替代率來計算,小王夫婦退休後兩人可以拿到約5200元每月的養老金。但是離理想的養老金(60%替代率)7800元/月還有2600元/月的距離。那麼退休前,小王夫婦需要攢夠多少錢,才能彌補2600元的養老差距?在退休後依舊保持原來的生活質量不降低呢?
有兩種計算方法:
1)不會理財類型
如果小王夫婦不會理財,無法利用資金產生更多收益,只會老老實實的用本錢,那麼按照中國城市老年人的平均壽命85歲來計算,60歲退休,生活到85歲有25年,每月多花2600元用於改善老年生活的話,一共需要78萬元(2600*12*25=78萬)。
2)財商在線會理財
如果小王夫婦有點理財頭腦,善於利用現有資金「錢生錢」,想通過「吃利息」提高養老生活質量。那麼如果按照4%的銀行理財收益率,存夠多少錢,才能每月產生2600元的利息用於提高生活質量呢?答案是:2600/0.04*12=78萬元。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又驚喜又驚奇:驚喜的是擁有一份高質量的養老生活,攢夠78萬元就夠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困難);驚奇的是原來會理財和不會理財,能讓同樣的78萬完全發揮了不同的作用。不會理財便要全部花完這78萬,而會理財則最終還能將78萬元留給子女做生活補充。
生活中處處都有金錢帶給我們的驚喜和煩惱,對於養老的規劃也一樣如此。現在網絡上到處都充斥著對未來的焦慮和無措,但其實養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根據我上文的演示,等你到了40歲再開始規劃也是來得及的,如果你同時還擅長理財和經營財富,相信養老就會是一件更從容的事了。
40不惑,只需早早有規劃,便不會怕未來老年生活的不可知。
康波財經發布此信息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和學習交流之用,不對您構成任何決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