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誰家要是有老人被送到養老院,一家人都不敢聲張,偷偷摸摸,每逢問到,顧左右而言其他,簡直是大逆不道之事。無論家裡實際情況多困難,居家贍養老人那是必須的。況且那時的養老院也確實讓人看了心寒。偏遠的地點孤零零一座樓,斑駁落灰的牆面和走廊,吱吱呀呀的房門,好些條件的也多是兩人一房間。床兩張,桌一張,加上探視親人坐的硬板凳。這還僅僅是表面看到的,背後護士如何粗暴,彼此之間如何難以相處,聽了膽戰心驚。之後幾年,媒體屢有虐待事件報導,視頻一次次播放著慘烈場景,讓人恨不得衝到電視裡聲張正義。以至於我媽幾年前就一再囑咐我,等她老了,千萬別把她送到養老院去。
這才幾年光景,養老服務迅猛發展。人們觀念不在囿於局限。畢竟,雙獨生子女+雙職工家庭+二胎時代,經濟捉襟見肘,工作不得不「996」,老人身體健康還好,如若行動不便,就算保姆有了人選,又怎麼能避免不遇到摔打老人的壞蛋,或者遇到《都挺好》裡面的心機保姆「小菜菜」?這還是子女在身邊的情況。如果是空巢老人呢?我身邊不乏這樣的老人,子女國外發展,老兩口互相在國內只能互相照應,一輩子的夫妻情分,到老彌足珍貴。沒有幾十年親人般的相濡以沫,哪來的久病床前的悉心照料?中國的父母,一輩子心甘情願為子女操勞,為了兒孫福,不惜做出自我犧牲。老了老了,想到的還是要自己爭氣,不要給子女添亂。現實中的「蘇大強」畢竟還是少數。
所以,40歲關注今後如何養老的人真是一大堆。就連網紅木老師,一路披荊斬棘,見誰撕誰,和鬥戰勝佛一般,也都早早就規劃了後半輩子的生活。身邊的幾個阿姨,在身體非常健康的情況下,時常在群裡開展相約參觀養老院的活動。
都說四十不惑,可很多40上下的人,生活危機感撲面而來。覺得自己還是大姑娘小夥子,怎麼突然就銀絲皺紋黃臉一下全來了?40歲的年齡,上有老下有小,天天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自己身體健碩、頭腦清醒,趁還有把力氣,及早安排自己的後半生迫在眉睫。可是當真你看上的養老院看得上你嗎?
小區環境優雅、休閒娛樂一應俱全、醫療服務保障到位,就連住處,都是充滿溫馨的家,一居兩局一應俱全。起步價200萬,還僅僅是獲得排隊的機會。入住後每月的費用更是讓工薪階層咋舌。經濟基礎好的老人則是只選貴的,理由也是非常充分的,人家說了,老了進養老院也要擇鄰而居,收費越高,說明人員素質相對高,彼此有共同語言,這才是養老院在他們心中更重要的附加價值、精神追求。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怕沒有,就怕你有我沒有,反而心生惦記,看到心儀的地方,又苦於囊中羞澀,以至於現在焦慮,想到未來更焦慮。
與其時時處處處心積慮為以後操心,不如順其自然過好每一天,社會在發展,也許到我們老得走不動的那一天,更加智能的嶄新世界就在我們眼前。到那時,回想今天的自己,如此煩惱,青絲豈不是白長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