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寒冬,寫文章的不易,看文章的也不易。
那好,大家先溫習幾道填空題,熱熱身,暖暖場。
請聽題:第一題,紹興的母親湖是?
第二題,秋瑾:筆名(?)女俠。
第三題,陸遊:聽我長歌歌?
第四題,毛澤東:(?)越臺名士鄉。
回答鑑湖的,友情贈送一題,鑑湖之父是?
回答馬臻的,獎勵一道附加題,馬臻的故事您了解多少?
請回答:了解得不多。很好。
那就趕緊擺好小板凳,帶上小本子,吾越春秋開講啦……
一、此「馬」非凡「馬」
馬臻,扶風茂陵人,即今陝西興平人。
一說會稽山陰人。此一說只能是「一說」,是紹興人真愛、大愛馬臻的突出表現,愛得恨不能本地產。
扶風馬氏,大名鼎鼎,聽說過的人耳朵嗡嗡直響。
咋滴啦?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清河崔氏,知道吧?
一致投票通過的,世家大族、高門望族代名詞。
沒錯,馬氏家族也不差,馬臻的祖上也很牛。不信?上人!
馬援,東漢開國功臣,官拜伏波將軍,給我們貢獻了「馬革裹屍、老當益壯」等成語。
馬援的女兒,漢明帝時立為皇后、漢章帝時尊為皇太后。
馬援有個族孫叫馬稜,也就是馬臻他老爹,做過五個地方的太守。
哪裡有擺不平的事,只要派他去,沒有搞不定的,人送外號救火隊長。
二、鑑湖不是天生的,築鑑湖的人也不是天生的
陝西興平,現屬鹹陽,離西安遠不到哪兒去。
想想看,鹹陽在秦漢時代,不是國都,就是鄰近國都。說它是京畿重地,沒人反對。
那時的關中平原,八水繞長安。大型水利工程鄭國渠,完美解決了秦人的糧草問題,神助攻秦王掃滅六國,一統天下。
馬臻小時候即使沒親眼見過家鄉附近的鄭國渠,想必也早有耳聞吧。
小馬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追求上進,是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好學生。
而且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老早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他年輕時,曾專程到蜀地都江堰旅遊參觀。
當看到都江堰造就的沃野千裡、天府之國,對李冰父子佩服得五體投地。
心中暗暗發誓:「學習李冰好榜樣,當官就當這樣的官。」
如果以上有傳說、推測的水分,那麼,接下來上乾貨。
還得從治水達人馬老爹說起。馬老爹做過丹陽(今江蘇鎮江)太守,任上有治水壯舉(興復陂湖),造福一方百姓。
轉任會稽太守,當時的郡政府在今江蘇蘇州,他曾來紹興主持修建洄湧湖。
此湖現存一部分湖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宛委山斜對面打卡。
湖修成後,大大減少了本地的旱澇災害,為保護富中大塘等越國時期延續下來的生產基地做出了傑出貢獻。
有的文獻甚至說,這一治水工程,為東漢永建四年(129)吳會分治、會稽郡移治山陰提供了前提條件。
這個功勞可不小,絕對是紹興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不亞於當年巴蜀分治,成立重慶直轄市。
因此,馬老爹在任上得到了「治亦有聲」的點讚。
幸運的是、巧合的是,當時年僅十幾歲的馬臻,也參與了其中的工程施工,讓他得以實地了解會稽郡的山川地理,熟悉治水流程。
有其父必有其子,馬臻是官二代,更是治水二代。
老爹的理論指導,加上自己的實戰經驗,為他日後治水上的繼承創新、大展宏圖,積累了必要的知識與能力。
三、「海底撈」的土地與旱澇「二重奏」
很久很久以前,紹興南邊的會稽山與北邊的大海曾連在一起,會稽郡一帶一片汪洋澤國。
後來,海水消落,泥沙淤積,最終形成「海底撈上來的土地」。
看來,上古越民和「海底撈」早已結下不解之緣。
到了春秋早期,管仲一本正經地說:越地水質混濁泛濫,百姓體質素質很差(《管子》)。
自然生態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不是一般的惡劣。
隨著越國國都北遷、秦始皇大移民等,越地變得地廣人稀,勉強解決溫飽問題(《史記》)。
很大層面的原因,是境內旱澇災害頻發。
人民長期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殷切期待貴人早日到來。
四、他來了,他終於來了
永和五年(140),馬臻被任命為會稽太守。
走馬上任一看,朝廷甩給他的是一個爛攤子。
正值陰雨連綿,山洪爆發,泥石流衝毀大量農田、房屋。
黎民流離失所,哭爹喊娘,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呼叫馬太守,靈啦。
馬太守腳不旋踵、馬不停蹄開展調查研究,詳察農田水利,說來說去都是水的問題。
越地之政,治水為要。他胸有成竹地說。
雖然之前陸陸續續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搞過不少,但都是小打小鬧,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之前的領導,也有先見之明的,但考慮到工程浩大,人財物有限,又迫於方方面面的壓力、阻礙,只得作罷,明哲保身。
馬太守不一樣,他心中裝得是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
一旦把握住來龍去脈,經過深思熟慮,太守決定幹一票大的。
說幹就幹,他科學謀劃,繪好藍圖,果斷髮動轄屬十三縣民力,熱火朝天修堤築湖。
五、他動了朝廷的奶酪
新中國成立以來,三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是靠舉國之力建成的。
修築鑑湖,單靠會稽一郡的財力物力完成,艱難險阻可想而知。
工程技術難題倒在其次,比如湖堤沉陷,可以想辦法穩固;
比如為了排灌與管理水源,可以設置閘、堰、鬥門、則水牌等。
修著修著,人財物吃緊告急,湖必須修,沒錢玩不轉,怎麼辦?
到這個節骨眼上,只能先對不住皇帝老子,動用賦稅和皇糧。
豁出去啦!
這在當時無異於大逆不道、虎口奪食,或遭殺身之禍、滅頂之災。
為郡內勞苦大眾計,為會稽千秋萬代計,管不了這麼多。
萬一有什麼懲罰,讓我一人承受吧!
六、強龍壓不過地頭蛇
築湖拉的戰線長,鋪的攤子大,東西100多裡,總體面積近360裡。
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勢必犧牲一小部分人的利益。
毀壞、淹沒部分房舍、田地、墳墓,在所難免。
這一小撮勢力,當然是當地豪族、地主無疑。
他們田產廣、房屋多,家大業大,奢侈日子過得滋潤,不想有人破壞既得利益。
他馬臻算什麼東西?竟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非給他點厲害嘗嘗不可!
剛開始,他們先託人上門送禮,好說歹說,甚至軟硬兼施、威逼利誘。
我們朝中可是有人的,我和京城某某大人是親戚,等等。
馬太守剛開始耐心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請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也為會稽郡長遠打算。
較量幾個回合,他們不為所動,他亦不為所動。
談不攏,崩盤,後果很嚴重。
小人畢竟是小人。他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使盡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
狀紙一封一封向上遞,連環炮一樣羅織罪名,做盡誣陷之能事。
他們狀告馬臻,無視朝廷、耗用國庫、毀壞良田、溺死良民……
最後,亮出殺人鐧,他們將族譜上一千多位已死之人的名字籤到狀紙上,製造民怨沸騰的假象。
七、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當時,政治黑暗、朝廷腐敗、宦官與外戚勾結專權,黨爭不斷。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皇帝連連見舉報,終於坐不住,大發雷霆。
啊?馬臻實在是無法無天、膽大包天。上負朝廷,下害百姓,豈有此理!
不派人查明真相,輕信一面之詞,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把馬臻火速押至洛陽。
當即腰斬棄市,一說剝皮楦草,反正都是駭人聽聞的酷刑極刑。
萬萬沒想到,死人整死了活人,壞人整死了好人。
天地變色,日月無光。
大忠似奸,大恩無言。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馬太守。
有的人活著,他們已經死了,是誣陷馬太守的宵小之輩。
郡內百姓聞訊,奔走哭號:朝廷瞎了眼了,馬太守可是青天大老爺啊。
幾位會稽義士,忍痛趕赴洛陽,冒著生命危險,連夜將馬太守的屍骨運回來,安葬鑑湖邊。
樹冢。立廟。
請封。拜神。
八、鑑湖之父,紹興人請喊他「馬爸爸」
馬臻任會稽太守不到一年,即築成舉世聞名、號稱800裡煙波浩渺之鑑湖。
直接灌溉農田9000多公頃,極大改善了會稽郡的生態環境。
成越中之腸胃(王十朋),成就一方樂土(《越中雜識》:始成樂土),一方沃土,一方熱土。
使紹興成為風調雨順的旱澇保收之地,使越中成為山清水秀的山水之州、魚米之鄉。
終使會稽成為東晉六朝的浙東政治經濟中心、東南財富地、寶地和福地。
以至晉元帝稱「今之會稽,昔之關中」,以至成為王羲之家族、謝安家族以及東晉南北朝名士騷客的定居、隱逸、漫遊之地。
袁宏道說,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為嘛?因為有鑑湖。
王羲之說,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
李白說,鏡湖水如月。
杜甫說,鏡湖五月涼。
成百詩人紛至沓來,爭相打卡遊覽。
成千詩作歌頌讚揚,鋪就鑑湖詩路。
……數不勝數,誇不勝誇,點到為止。
唐朝詩人李頻說:廣水遙堤利物功,因思太守惠無窮。
馬太守,如「民之父母」,完美詮釋了什麼是父母官,怎麼做父母官。
所以,紹興民眾尊他為「神」「大王」「菩薩」。
鑑湖是紹興母親湖,馬臻是鑑湖之父。
從某種程度上說,沒有鑑湖,就沒有紹興的今天,就沒有今天的紹興人。
鑑湖不朽!馬臻不朽!
此公號不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