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2020-12-20 文人趣讀書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

除了一些經典名文章之外,還有季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那麼就必然會帶上一些對於青春的回憶,所以這些文章與其他的文章就不同了,使人能夠品味出一絲哀愁。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他精通多種語言,最擅長的就是吐火羅文和梵文,而且《羅摩衍那》主要是通過他來翻譯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季羨林老先生的成就,受人尊敬的楷模。

季老先生雖然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它並不是一個書呆子之類的人,他懂得欣賞花,隨筆裡邊也多謝貓狗和一些可愛的事物,能夠感受生活中的快樂。雖然他很多是寫的花草動物,但是他最後寫出來的還是人們割捨不掉的情。

思鄉念母之情

季先生童年並不是多彩的,當時家裡不是特別富裕,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窮,再加上父親早逝母親一個人帶著他過日子,在六歲,離開母親,獨自留在親戚家讀書。

雖然是親戚的家裡,而且都很照顧她,但是那終究不是他自己的家,所以他總是會想念她的母親,長大後出去求學,後來出去闖蕩沒有等到生活安穩下來,他的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那短短幾年在母親身邊的日子,就成了他的回憶。

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他生活閱歷的增多,它就愈發感到愧疚。他後來在文中表達過,如果知道當時外出會跟母親陰陽兩隔,他絕不會出去。留在老家。

所以在他晚年的文章裡,經常思念自己的母親,還有無法彌補的愧疚感,他透露出來的就是一個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闖蕩的人的思鄉之情和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草木萬物有情

季老先生寫了很多動物,花草,貓和狗,都是有情有義的動物。季先生說,一切都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在這些可愛的生活背後,又怎會不是他的「移情」呢?

因為這些人和他生活中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雖然是一種欣賞的語句,但是卻是季老先生各種情感的表現。

《夾竹桃》是季先生筆下黑暗生活的代表;《馬纓花》是季老先生筆下對孤獨生活的記憶;《石榴花》《美人松》是季老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期待。

《一隻老狗》中寫的那條狗是曾經陪伴在母親身邊的一條狗。《咪咪》《老貓》這兩篇文章不僅是對這兩隻動物的思念,更主要的是他們都有「家」的回憶。那時候,生活很艱難,只有一個人能咽下心中的辛酸、寂寞和委屈。

季先生的一生,從童年到中年,再到晚年,都被世俗的事情所困擾。但季先生並沒有沮喪和抱怨,他的視野也從來沒有局限於一個人一件事中。相反,他有著普通人所沒有的透明和大愛。他熱愛山川,花草,山川故裡和有情有義的世界。

人生聚散無常

每個人生命的終點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先後順序的不同罷了。《悲喜自渡》中收錄的大多是紀先生晚年的文作。因此,讀一些書了解他對生活的感受。

他前半生的漂泊和離別是一種滋味晚年,面對熟悉的親朋好友的離去,對生活的理解是另一種滋味。季先生是佛學家,而且梵文造詣也很高。所以導致了他可能會出現一些佛家「隨緣」現象,散發著佛教的那種通透感。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沒有必要過多的感到傷感。所以一個東西你如果拼了命地想要抓住,哪怕你沒有抓住,只碰到了一絲皮毛,也會有很大的安慰。

如果我能抓住一點點東西,即使我不能抓住所有的東西,我也會得到極大的安慰,世間有千姿百態,喜怒哀樂,跌宕起伏,除了自我超越,別人也無能為力。

每個人都會走到生命的盡頭。人生來來去去,每個人都只知道自己的滋味,難免會寂寞寂寞;感嘆人生的命運,還有無法言語的孤寂。

在人生的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乘客。生活就像是一條孤獨的船。每個人都要獨自經曆命運的風暴和波濤,各種風波都只能由我們 自己掌舵。眾生有情,但生命是「無情」的。每個人只能嘗到自己的悲歡離合。

所以來讀讀《悲喜自渡》來看看,怎麼自渡

相關焦點

  • 悲喜自渡,幸福隨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甚至會像黛玉一樣多愁善感,可黛玉終歸是可悲的,因為她無法自渡悲喜,更無法擁抱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終只能鬱鬱而終,遺憾歸去。現實中,那些經歷了生活風霜雪雨磨礪、依舊選擇堅強的人,走過半生坎坷迷茫歲月,眼中依舊有星河的人,經過了愛恨離別,心中依舊懷抱熱愛的人,他們都是能夠悲喜自渡的人,都是能夠讓幸福隨心而動的人。季羨林在《悲喜自渡》一書裡說:人生無論是悲是喜只能自渡,他人難悟。別人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傷悲,真的是愛莫能助。
  • 人生: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他們的人生與普通人的人生與眾不同,但他們依然熱愛著自己的生活。我們偶爾會為自己遇到的風雨而傷心難過,而有人生下來就註定一生有風雨。比起他們的人生,我們算是幸運的人,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抱怨。不必為眼前糟糕的風景而難過,人生兜兜轉轉,總有一天會遇見美麗的風景。不美好,只是暫時的。風雨過後,彩虹會如約而至。
  •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感同身受,只有悲喜自渡
    其中最高贊的幾個回答內容都相差無幾: 季羨林說:「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沒有孤獨,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能夠克服困難與險阻,懂得悲喜自渡。 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會去尋找光明,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會拼命抵抗,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能學會如何與命運作鬥爭。 孤獨中能看清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不會輕易被生活表像所欺騙,學會享受孤獨是一種成長。
  • 萬般皆苦,他人難悟,悲喜自渡
    這世界哪有那麼多的感同身受,你的人生、你的性格、你的抗壓力、你的一切一切能和第二個人是一樣的嗎?既然沒有感同,又何來身受。真的,人生的任何時刻都要自渡,親人或是朋友可以給你物質的支持、精神的鼓勵,但這一路的關卡還是要自己關關破關關過。
  •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悲喜都要自渡
    人類的悲喜有時並不相通。最近看了本季羨林的書,對此感同身受,推薦給大家:《悲喜自渡》這本書的37篇散文,我歸納了一下可分為四部分:《寂寞我想逃》——「濃鬱鄉愁」《人間草木心》——「不悲不喜」《萬物多歡喜
  • 讀《悲喜自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悲喜自渡》文| 藍雲多多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季羨林通曉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位從事吐火羅語研究的學者之一。季羨林被奉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對此,他在《病榻雜記》中力辭這三頂桂冠: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悲喜自渡》散文集封面設計手感很舒服。
  • 作為一個成年人,望你「悲喜自渡」
    是的,人與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通,人類個體在感情上其實做不到感同身受。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各人有各人的情緒感知,你是你,他是他,你們是兩個不同的人,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悲喜頻率。打個比方,曾經有一個女生說,她分手了,感覺自己心裡好難過,真的是那種天塌下來的感覺。她把這件事告訴自己的閨蜜,說的時候她都快哭了。
  • 人在低谷,自渡全靠這三件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ID:duhaos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生如逆旅,成熟後的苦,沒人能懂,更無人能解。有句話很戳心:「成年人的世界,是哭到累了倦了即將入睡,也要先設個鬧鐘。」誰都有自己的難,誰都有自己的事,眼淚流盡,能渡你的只有你自己。
  • 晚安 我的城 |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晚安 我的城 |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2020-12-14 2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夜闌心語|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2孤獨,是人生的常態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寫: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史鐵生剛癱瘓的那幾年,血氣方剛的他根本接受不了這個事實。3成年人的世界是悲喜自渡楊絳在《一百歲感言》裡說:「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是夠苦。」正因為夠苦,所以要等,所以要忍,等到磨難打了敗仗,幸福才會不請自來。
  • 成年人的世界,悲喜都要自渡
    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處其中,悲歡皆需自渡。成年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最近從朋友口中,學習了一個新詞——懂事崩。人生就是如此,失意倍多如意少最近看到了一段很久之前的視頻,是84歲的楚原,獲第37屆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後發表的獲獎感言。楚原曾是香港邵氏電影最紅、最幸福的導演。
  • 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深度好文)
    以下分享一個故事,看完這個故事,我才明白:人生一世,皆在自渡;萬般皆苦,唯有自渡。來看這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一肚子煩心事,苦惱至極,急於找一個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天,年輕人去山中散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山腳下,年輕人看到一位牧童騎牛吹笛,頗為逍遙,大感羨慕之下,便上前詢問:「你能告訴我怎樣擺脫人生的煩惱與苦惱嗎?」
  •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 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九月廿八 | 宜真實 季羨林逝世十周年紀念文集
  • 季羨林的人生:不重浮華,晚年更遠離虛名
    中新社發 滿會喬攝那些先生留給我們的博大遺產……不完滿的才是人生2008年7月11日早晨9點,季羨林止步於98歲。聽聞此消息,仍是深感愕然,雖然眾所皆知,季老因病已臥榻數年。而在我們的腦海中,他還是95歲的「紅衣少年」,他說自己「身體很好,要活到150歲」。
  • 這3本書告訴你:看透人生而不消極,歷經世事更知努力
    《我把人生看透了》作者: 張恨水《我把人生看透了》中,張恨水對人生的感悟,既豐富寬廣又透徹犀利。對於做事,他說——看得定,拿得準,便放手做去。對於挫折,他說——人生偶然落魄,這是不足恥的事。誰的人生都有一點波折,完美無缺的人生,只出現在章回小說裡。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些人選擇沉淪,有些人則愈戰愈勇。人生實苦,愁苦也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不如忘卻人生的不如意。開開心心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許就成功了。張恨水這本書,是解決我們的中年危機的一劑良方。讀完本書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喪到極致的抑鬱文案·悲喜自渡 他人難悟
    喪到極致的抑鬱文案·悲喜自渡 他人難悟 - - - 7.人生真的挺好的,每天都有不同的難過。
  • 人活一世,做自己的靠山:萬般皆苦,唯有自渡
    01深山的鹿,不知歸處;萬般皆苦,唯有自渡。很多時候,人會處於焦慮和迷茫,就像是深山之中的鹿一樣。世界那麼大、那麼深邃,有太多的未知、不確定,該何去何從?真正陪著你不離不棄、一路到底的,唯有自己。求人不如求己。真的遇到問題了,唯有自渡才是最高效、最可行的出路。不要被動地等著別人來拯救你、替你拿主意。被動的人生,就像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人云亦云,甚至任人擺布,被賣了、被利用了還不自知。
  • 大師季羨林:人生不過真實二字
    1911年,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一個農民家庭。中學時代,季羨林便開始學習英文和德文。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方向是德文。季羨林先生晚年愛貓成痴,非常有名。他曾在散文《老貓》裡自陳愛貓的原因。
  • 【雨青時間】世間萬般苦,唯有自渡
    但隨著年歲漸長,我終於明白,在命運的洪流裡翻滾,唯有承認這個世界並不完美,承認並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報,承認上天並不公平,才能讓自己繼續鐵骨錚錚地活著,且充滿柔情的面對這個人世間。有句話說,真正傷害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看法。同理,真正令我們難以釋懷的,往往不是負面事件本身,而是其中雜糅的情感。
  • 常言悲喜需自渡,畢竟他人終難悟
    人生大致如此,我們經歷過熱烈高亢的燦爛歲月,也終究是要面對波瀾不驚的沉寂時光。要是能夠逃脫嘈雜紛繁的現實樊籬,估計大家早就轉鋪蓋閃人了。當然,現實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生活總是逼迫著我們。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也就只有鼠目寸光,難以發覺世間奇妙的所在。有時候會突發奇想。讓人頗有微詞的就是,為啥梧桐山沒有梧桐?鳳凰山沒有鳳凰?仙人洞沒有仙人?皓月園裡沒有皓月?歡樂谷裡沒有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