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
除了一些經典名文章之外,還有季先生晚年的一些作品,那麼就必然會帶上一些對於青春的回憶,所以這些文章與其他的文章就不同了,使人能夠品味出一絲哀愁。
季羨林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佛學家。他精通多種語言,最擅長的就是吐火羅文和梵文,而且《羅摩衍那》主要是通過他來翻譯的,每個人都很清楚季羨林老先生的成就,受人尊敬的楷模。
季老先生雖然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它並不是一個書呆子之類的人,他懂得欣賞花,隨筆裡邊也多謝貓狗和一些可愛的事物,能夠感受生活中的快樂。雖然他很多是寫的花草動物,但是他最後寫出來的還是人們割捨不掉的情。
思鄉念母之情
季先生童年並不是多彩的,當時家裡不是特別富裕,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窮,再加上父親早逝母親一個人帶著他過日子,在六歲,離開母親,獨自留在親戚家讀書。
雖然是親戚的家裡,而且都很照顧她,但是那終究不是他自己的家,所以他總是會想念她的母親,長大後出去求學,後來出去闖蕩沒有等到生活安穩下來,他的母親就去世了,所以那短短幾年在母親身邊的日子,就成了他的回憶。
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他生活閱歷的增多,它就愈發感到愧疚。他後來在文中表達過,如果知道當時外出會跟母親陰陽兩隔,他絕不會出去。留在老家。
所以在他晚年的文章裡,經常思念自己的母親,還有無法彌補的愧疚感,他透露出來的就是一個離開家鄉,獨自一人外出闖蕩的人的思鄉之情和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草木萬物有情
季老先生寫了很多動物,花草,貓和狗,都是有情有義的動物。季先生說,一切都是美好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在這些可愛的生活背後,又怎會不是他的「移情」呢?
因為這些人和他生活中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雖然是一種欣賞的語句,但是卻是季老先生各種情感的表現。
《夾竹桃》是季先生筆下黑暗生活的代表;《馬纓花》是季老先生筆下對孤獨生活的記憶;《石榴花》和《美人松》是季老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期待。
《一隻老狗》中寫的那條狗是曾經陪伴在母親身邊的一條狗。《咪咪》和《老貓》這兩篇文章不僅是對這兩隻動物的思念,更主要的是他們都有「家」的回憶。那時候,生活很艱難,只有一個人能咽下心中的辛酸、寂寞和委屈。
季先生的一生,從童年到中年,再到晚年,都被世俗的事情所困擾。但季先生並沒有沮喪和抱怨,他的視野也從來沒有局限於一個人一件事中。相反,他有著普通人所沒有的透明和大愛。他熱愛山川,花草,山川故裡和有情有義的世界。
人生聚散無常
每個人生命的終點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先後順序的不同罷了。《悲喜自渡》中收錄的大多是紀先生晚年的文作。因此,讀一些書了解他對生活的感受。
他前半生的漂泊和離別是一種滋味。晚年,面對熟悉的親朋好友的離去,對生活的理解是另一種滋味。季先生是佛學家,而且梵文造詣也很高。所以導致了他可能會出現一些佛家「隨緣」現象,散發著佛教的那種通透感。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沒有必要過多的感到傷感。所以一個東西你如果拼了命地想要抓住,哪怕你沒有抓住,只碰到了一絲皮毛,也會有很大的安慰。
如果我能抓住一點點東西,即使我不能抓住所有的東西,我也會得到極大的安慰,世間有千姿百態,喜怒哀樂,跌宕起伏,除了自我超越,別人也無能為力。
每個人都會走到生命的盡頭。人生來來去去,每個人都只知道自己的滋味,難免會寂寞寂寞;感嘆人生的命運,還有無法言語的孤寂。
在人生的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乘客。生活就像是一條孤獨的船。每個人都要獨自經曆命運的風暴和波濤,各種風波都只能由我們 自己掌舵。眾生有情,但生命是「無情」的。每個人只能嘗到自己的悲歡離合。
所以來讀讀《悲喜自渡》來看看,怎麼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