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心語|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2020-12-20 齊魯晚報網

1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先前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兩個一胖一瘦的和尚一起下山去化緣。

途中有一隻蚊子落在瘦和尚身上,瘦和尚奇癢難耐,正要把蚊子拍死,胖和尚見狀遂說:「出家人不可殺生。」

瘦和尚聽了,就此作罷,一路只能忍著。

沒一會胖和尚身上也落了一隻蚊子,還沒等瘦和尚開口阻止。

胖和尚的手一抬一落間,蚊子就應聲而亡了,只剩瘦和尚在原地目瞪口呆。

我們大多數人又何嘗不是那個胖和尚呢?

勸你大度,勸你開懷,勸你諒解,可蚊子不叮咬在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有多難受。

作者瑪格麗塔·凱撒【美國】

人這一生,很多時候都是在踽踽獨行。

無數的心事,只能掩埋在最深處的心底,渡不過心河,上不得彼岸。

也如同歌詞裡唱的那般:「也許世界就這樣,我也還在路上,沒有人能訴說。」

我們的心長在自己身上,酸甜苦辣,也只有自己去體味,要求別人懂你的感受,叫得再大聲也是白費功夫。

因為真正能理解你的,只有你自己。

這讓我想到一檔綜藝節目裡,馬薇薇提到自己因為抑鬱症而難過的時候,高曉松接過話說:

「你那個不算什麼,我們比你慘多了。」

這時蔡康永反駁他:

「你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可以拿你的痛苦去比較別人的痛苦,不是你這個才痛,別人的就不痛。」

可生活中,真正的共情和感同身受實在是太難得了。

更多時候,不過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罷了。

可我們總要獨自走過一段無人問津的日子,才能迎接鮮花和掌聲。

即便今天想要逃避,但在明天的太陽升起之前,你還是要鼓起全部勇氣去面對。

2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寫: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儘管身體相互依傍卻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的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史鐵生剛癱瘓的那幾年,血氣方剛的他根本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甚至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出生。

當時,他住在北京胡同一個大雜院的最裡邊,從院門到屋門,輪椅得走過幾十米坑窪不平的土路,一不小心,輪椅就要翻車。

輪椅翻了,史鐵生也不喜歡喊人,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輪椅,再用雙臂把自己硬撐上去。

就這樣一個人與生活鬥爭了數年,後來他終於想明白了: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想開了之後,他坦然樂觀地接受了這個不幸而殘酷的現實,用文字寫下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劇作家易卜生說:在這個世界上最堅強的人是孤獨地只靠自己站著的人。

也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最痛苦的一年;也許大家在日復一日的奔跑中漸漸變得頹喪。

但換個姿勢你就會發現,即使身處絕境,周邊還是會有意想不到的風景。

只要心中有光,即使黑暗裡,也能看到前路的方向。

是啊,撐不住的時候,再咬牙堅持一下吧,回頭看看,已經走了很遠的路,停下了,所有的努力也就戛然而止了。

天助何嘗不藉助人手,人助又何嘗不成之於天?

在到達光明之前,你必須穿過黑暗;熬過萬丈孤獨,內心才能裝得下星辰大海。

3

成年人的世界是悲喜自渡

楊絳在《一百歲感言》裡說:「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做人實在是夠苦。」

正因為夠苦,所以要等,所以要忍,等到磨難打了敗仗,幸福才會不請自來。

可無論進退成敗,人生這趟旅程,永遠不要指望有人能當你的救世主。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做自己悄無聲息的擺渡人。

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長貝裡奇巡視工作時,看到一位小夥工作時一直在虔誠地叩頭。

貝裡奇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小夥答道:「我在感謝一位聖人,是他幫助我找到了這份工作,讓我有了工作。」

貝裡奇笑了,說:「我也曾遇到過一位聖人,因為他,我才有了現在的一切,據說凡是遇到他的人都會有好運,你想認識他嗎?」

既然是聖人,小夥子表示很願意去拜訪。

貝裡奇和他說,那位聖人就住在附近一座有名的山上,爬上去就能找到他。

謝別貝裡奇後,小夥子就上路了。

他一路披荊斬棘,風餐露宿,終於登上了那座山。然而,他在山頂徘徊了一整天,也沒遇到任何人。

小夥大失所望,回去後便去找董事長。

貝裡奇說:「你說的沒錯,根本沒有什麼聖人。因為你就是自己的聖人。」

20年後,這位小夥子成了美孚石油公司開普敦分公司的總經理,面對眾多記者提問關於自己傳奇的一生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發現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人生成功的開始。能創造奇蹟的人,只有自己。」

俗話說:靠人都是假,跌倒還得自己爬。

人生諸多困苦,唯有自渡方能得渡。

漫長的人生之旅,有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也有顛沛流離、風餐露宿。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都是經歷過絕望和困苦後的厚積薄發。

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依舊奔跑的人。

就像席慕容說的:「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著長長的一生。」

請相信,你可以比你想像的,更加強大。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一星期一本書」,文章原標題為「渡」,本文經授權轉載。

作者 一本叔

主播 孔令茹

後期 孔令茹

編輯 孔令茹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相關焦點

  • 人生:悲喜自渡,他人難悟
    他人有他人的苦,也有他人的思考。別人的人生,別指指點點。不同的人生,悲喜自渡,他人難悟。人生短暫,當然要快快樂樂的生活。而悲喜,有時難以掌控。人生無常的部分,常常讓人猝不及防。悲傷在所難免,一生快樂太難。悲喜自渡,他人難以領悟。悲傷時,別人再真心的安慰,也只是隔靴搔癢。
  • 萬般皆苦,他人難悟,悲喜自渡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撞起伏,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人總是會莫名的喪,可能源於學習的負擔、工作的壓力、季節的更替、生活的不易……但又好像因為原因太多,反而讓人摸不透緣故。真的,人生的任何時刻都要自渡,親人或是朋友可以給你物質的支持、精神的鼓勵,但這一路的關卡還是要自己關關破關關過。凡事不可能都盡人意,適當的傾訴不失為減壓的一種好辦法,但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在悲觀的沼澤裡越陷越深。傾訴過了,就該想想自己要怎樣自渡。悲喜總會羈絆我們的腳步,但別讓自己淪陷在其中。
  • 悲歡自渡,他人難悟。
    悲歡自渡,他人難悟。人生,是一段旅程,也是一場修行。走的是自己的人生路,修的是自己的這顆心。在跋山涉水、風雨兼程的人生歲月裡,我們不斷的會遇到許多的人。有人是迎面而來、擦肩而過,有人是方向一致、並肩同行。
  • 悲喜自渡,幸福隨心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甚至會像黛玉一樣多愁善感,可黛玉終歸是可悲的,因為她無法自渡悲喜,更無法擁抱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終只能鬱鬱而終,遺憾歸去。現實中,那些經歷了生活風霜雪雨磨礪、依舊選擇堅強的人,走過半生坎坷迷茫歲月,眼中依舊有星河的人,經過了愛恨離別,心中依舊懷抱熱愛的人,他們都是能夠悲喜自渡的人,都是能夠讓幸福隨心而動的人。季羨林在《悲喜自渡》一書裡說:人生無論是悲是喜只能自渡,他人難悟。別人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傷悲,真的是愛莫能助。
  • 喪到極致的抑鬱文案·悲喜自渡 他人難悟
    喪到極致的抑鬱文案·悲喜自渡 他人難悟
  • 成年人的世界,悲喜都要自渡
    作者:懂你的來源:夜聽ID:yetingfm他人愛莫能助來自夜聽00:0010:54文字/聲音:三三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處其中,悲歡皆需自渡。成年人,都是一邊崩潰,一邊自愈最近從朋友口中,學習了一個新詞——懂事崩。
  • 作為一個成年人,望你「悲喜自渡」
    是的,人與人之間的悲喜並不相通,人類個體在感情上其實做不到感同身受。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可以對另一個人的傷痛感同身受。你萬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僅僅是你一個人的事。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做出關心他人的姿態,可能只是在自欺欺人,營造一種假性親密的關係。實際上內心是如何想的,只有自己心裡明白。當然,肯定聽完會有感悟。
  • 常言悲喜需自渡,畢竟他人終難悟
    常言悲喜需自渡,畢竟他人終難悟。一世奔波此殊途,只為餘生不辜負。
  • 關關難過關關過夜夜難熬夜夜熬悲歡自渡他人難悟
    關關難過關關過夜夜難熬夜夜熬悲歡自渡他人難悟 2020-12-07 12:32
  • 苦樂自渡,他人難悟
    生活的苦楚,心中的辛酸,人生的艱難,不是想說就可以說的,沒人聽,沒人懂,沒人感同身受,沒人能替你承擔,只能一個人咀嚼苦楚,一個人硬扛辛酸,一個人承受艱難,冷暖自知,不與人說,苦樂自渡。佛曰:心之如何,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古今,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現實總是很殘酷,我們要活得有溫度。 這些年,累不累,難不難,苦不苦,傷不傷,多疲倦,多心酸,只有自己最明白,一個人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 《悲喜自渡》:晚年季羨林的人生滋味,苦樂喜憂,唯有自嘗
    這是《悲喜自渡》是季羨林老先生晚年的作品收錄集。這本書屬於散文集,主要是記錄了季羨林先生寫下的做的一些散文和隨筆。《悲喜自渡》中收錄的大多是紀先生晚年的文作。因此,讀一些書了解他對生活的感受。他前半生的漂泊和離別是一種滋味。晚年,面對熟悉的親朋好友的離去,對生活的理解是另一種滋味。季先生是佛學家,而且梵文造詣也很高。
  • 成年人的世界,從來沒有感同身受,只有悲喜自渡
    沒有孤獨,我們意識不到自己能夠克服困難與險阻,懂得悲喜自渡。 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會去尋找光明,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會拼命抵抗,只有在孤獨中,我們才能學會如何與命運作鬥爭。 孤獨中能看清真實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不會輕易被生活表像所欺騙,學會享受孤獨是一種成長。
  • 讀《悲喜自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悲喜自渡》文| 藍雲多多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悲喜自渡》散文集封面設計手感很舒服。選擇的三十七篇散文,從思鄉情懷,草木賞悅,動物寄情,故人懷戀四大部分組成,分別寫了季老先生對人情,物情的真摯,自然的感觸。每篇文章,長短不一。樸素又平淡的記敘,看似平淡無奇,實則為季老先生淳樸,自然而又真情典雅性情的流露。
  •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悲喜都要自渡
    人類的悲喜有時並不相通。最近看了本季羨林的書,對此感同身受,推薦給大家:《悲喜自渡》這本書的37篇散文,我歸納了一下可分為四部分:《寂寞我想逃》——「濃鬱鄉愁」《人間草木心》——「不悲不喜」《萬物多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