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村子盡頭,沿著石頭小道爬上山時,會看到綠林掩映中一間乾淨的白房子。正是清晨,房子裡咖啡飄香,人們三三兩兩結伴而來,點一杯咖啡,伴著蟲鳴鳥叫欣賞落地窗外的田園風光。
這間藏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莫幹山鎮仙譚村最深處的咖啡廳,很好地詮釋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些人從杭州驅車一個半小時,只為在這裡靜靜地喝杯咖啡。他們也許並不知道,這個配有咖啡機、空調、無線網絡等設備的咖啡廳,原先卻是一個農家的豬圈。
若是仔細觀察便知,不僅這個豬圈完成了華麗蛻變,周圍的六幢看似農房的小樓也被改造得洋氣了不少,這些都屬於大樂之野民宿。
當年,五個上海人為了逃離繁忙都市,在浙北農村開闢了一片「桃花源」,本想作為家人朋友的聚會場所,卻吸引了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們不遠千裡只為在此住上一晚。
從上海白領到「浙北農民」
今年35歲的唐國棟一直在上海工作,每日的生活和許許多多白領一樣,穿著西裝革履在公司與家之間奔忙,常常出差,難得休閒。
資料照片 |
他和幾位朋友聚會時,總會一起做做「白日夢」,希望能有個遠離都市的地方,避開擁擠和喧囂,在繁忙生活之餘給自己和家人朋友們「開個小差」。
2012年好友楊默涵、吉曉祥來莫幹山的一次閒逛,發現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仙譚村,回上海後再聚會時,總會談起這個地方,吸引得唐國棟也來看了看,雖然當時還是雜草叢生,但他卻從中看出這是實現夢想的好地方。
「這裡屬於仙譚村最盡頭叫碧塢的地方,許多當地人都不會來。」唐國棟回憶說,「雖然地方偏僻、房子破舊,但這樣的原生態正是我們想尋找的地方。」
唐國棟的幾位好友中,有的從事規劃設計工作,有的做工程,還有的做房地產營銷,再加上唐國棟本人常年從事旅遊地產的經驗,五人一拍即合,從上海來到小山村築起了自己的小天地。
最初,他們只租用了一幢民房做改造。到2013年建設完成後,原先的老宅子內已配有室內溫泉池、中央空調、壁爐、餐廳、現代化廚房等設施。這幢被叫作「一號樓」的別墅有四個房間,唐國棟和朋友們常常來此相聚。
沒想到的是,這個為自己和朋友建造的小天地吸引了不少人,周圍的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試住」。四個房間常常供不應求,唐國棟和朋友們便有了擴張開民宿的想法。
「我們最初因為情懷而來,但決定要做民宿意味著這不是件玩玩的事情,因為要投入很多精力,所以我就放棄了上海的工作,把民宿當成新的事業。」唐國棟說,「當時並沒有猶豫,因為這件事情太吸引我了。」
其他幾位朋友也紛紛投身於民宿事業,在大樂之野五人的合伙人團隊中,除了曾從事地產的唐國棟,還有從事設計的楊默涵、負責開發的吉曉祥、做工程出身的劉丹和有著營銷推廣從業經驗的朱海峰。
因為工作原因,唐國棟曾跑遍了三亞、雲南等國內旅遊勝地做酒店的規劃設計,對於酒店模式已經熟門熟路的他卻不願意再去重複。「酒店就是批量複製,我想做出自己的特色。」唐國棟說。
此後,這五人各司其職,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民宿創辦中。於是在「一號樓」的旁邊,唐國棟和另外四位合伙人又陸續改造了五棟農宅,同時建起了配套的餐廳和咖啡廳。他們脫去襯衫西裝,也脫掉了城市的嘈雜喧鬧,在仙譚村當起了農民。
農宅改造出特色別墅
「大樂之野」,這個源自《山海經》的名字本意是「被遺忘的美好之地」,而這也恰恰契合唐國棟創辦民宿的初衷。他希望人們來到大樂之野時,能夠在星空下安然入夢,不用想工作的繁忙,能夠在賞景時小酌,而不是為了提神點一杯咖啡,能夠吃到還沾著露水的新鮮蔬果,不必在上班路上匆忙買一份早餐。
新改造的五棟別墅都盡力保留了農宅的原始風貌。幾根頂梁木和通往二層的樓梯均為原來老宅的結構,其中一棟甚至完整保留了老房子的大門。
客人最先看到的是高大厚重的木門。用力拉開兩個鐵質門環,面前是一個寬敞的大客廳,你可以躺在舒適的沙發裡看電視,也可以和朋友坐在高腳凳上聊天,長條餐桌旁是現代化的西式廚房,只需從當地農家採摘新鮮蔬菜便可以做出家的味道。
原先,唐國棟和朋友們來了只要打聲招呼,就可以隨便選房間入住。然而,隨著客人越來越多,他們有時候也不得不打遊擊戰,在一個房間住不了兩天,新來的客人到了就要讓位。「預訂太滿了,我還總被自己的店趕走。」唐國棟笑著說。
旅遊住宿本是低頻次的消費產品,但大樂之野的特色設計和與周邊融為一體的環境卻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唐國棟說,有一位上海的瑜伽教練來過後,醉心於這裡親近自然的大環境和現代化的設施,每年都會帶學員們來到大樂之野,包一棟別墅,在清晨的山間迷霧中做瑜伽。
還有不少人來大樂之野當起了「常駐民」。胡曉宇是今年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家在東北的她總嚮往著不同的生活,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大樂之野的介紹,今年2月份便來這裡應聘,成為咖啡廳服務生。
「來了就回不去了。」胡曉宇邊給客人做咖啡邊笑著說,「這裡滿足了我對山居生活的嚮往。」
同胡曉宇一樣的還有來自香港的何佩珊。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她曾在澳門、越南的酒店工作,厭倦了傳統的酒店管理後想試試對她來說十分新穎的民宿,而這一「試」就是兩年多。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阿珊的她,是大樂之野的一名管家,在這裡經常可以聽到她用並不標準的普通話和客人們聊天。
也有許多當地人因為這個民宿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據唐國棟介紹,目前酒店的七名做清潔的阿姨全部是當地村民,就連幾棟別墅的房東現在也成了大樂之野的後勤人員。
與此同時,當地農民自家種植的新鮮蔬菜瓜果也大量被民宿收購,為農民增收不少。仙譚村碧塢的沈嬋櫻長期從事茶葉生意,現在與大樂之野合作,為客房提供茶包。「這是我第一次與民宿合作,通過這個渠道,也想讓更多的人嘗嘗我們當地的莫幹黃芽茶。」沈嬋櫻說。
堅持「小而美」
大樂之野目前總共只有24間客房,單間客房價格每晚1200元以上,整棟別墅價格每晚在4600元以上,目前入住率超過70%,節假日則需提前兩個月預訂。據唐國棟預計,今年所有項目的營業額將超過600萬元。面對供不應求的現狀,唐國棟並不想著急做大,他總是強調,自己的初衷就是要做「小而美的事情」。
大樂之野的每棟農宅都請了不同的設計團隊策劃設計,確保每一棟都有自己的特色。能看到村落全景的「一號樓」有著超大的花園平臺,客人能最大限度地觀賞美景。地勢較高的「三號樓」樓頂則建造了一個觀星平臺,晴朗的夜晚可以躺在頂層看滿天星光,那是城市裡難得出現的畫面。
冬季大雪紛飛時,客人們坐在有地暖的客房,時不時往沙發前的壁爐裡扔幾截果木燃火取暖,同時欣賞著落地窗外白雪覆蓋的村莊,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與房間內現代化設施不同的是,一出房門,客人們仍需小心地走在大石塊堆砌的道路上,小路兩旁的雜草也沒人修剪。「我希望盡力保留這份原汁原味,比起園丁精心修飾的草坪,這裡的草叢更有生的氣息。」唐國棟說。
除了硬體設施外,他最看重的就是人與人的交流。大樂之野的房間除整棟包住外,也接受單間預訂。他希望彼此陌生的人們能夠通過在共有的客廳、餐廳及廚房的相處中成為朋友。
「剛開始來到這兒,我以為會脫離原先的生活圈子,但是現在每當我回上海,朋友們都會主動問我關於民宿的事情。」唐國棟說,「他們的肯定讓我們特別有信心繼續給大家帶來美好的生活體驗。」
唐國棟和其他幾位合伙人目前正打算開發新的項目,在浙江安吉、桐廬等地為更多人提供「被人遺忘的美好之地」。為此,這五位合伙人跑遍北京、重慶、廣西、雲南、廈門等地的30多個特色民宿,希望為自己的民宿注入新的血液。
原先常聚的五人因為有了新的目標,常常幾個月才難得見一次,每天在微信群裡不斷溝通各自的工作進展,並碰撞出新的火花。
與標準化的酒店相比,民宿的裝修耗時耗錢。同處莫幹山鎮的庾村大樂之野項目今年年底即將營業,為了打造全木結構的屋頂,唐國棟和設計師反反覆覆研究,換了多個供應商,寧願讓天窗大開也不願選擇更簡便的設計。
不同地方的大樂之野不僅都會堅持「小而美」的共性,還將依據不同地理位置和當地環境,做出水上瑜伽體驗、麥田書店、親子樂園等各具特色的設計。
民宿學院為經營者「充電」
當前,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逃離都市快節奏生活,像大樂之野這樣的民宿近年來在莫幹山腳下不斷增多。
然而,這些民宿也面臨同質化競爭壓力增大、惡性競爭增多的問題。去年5月,德清縣發布了全國首部縣級鄉村民宿地方標準規範,根據這一標準,地方政府有規劃地引導民宿向差異化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民宿經營者也逐漸意識到,要想打造好莫幹山的民宿品牌,就不能夠閉門造車,而是要開放合作,不僅要與同行交流學習,更要吸納民宿配套的餐飲、戶外活動等元素,讓專業的人提供更高水準的服務。
今年5月,由當地政府組織建立,大樂之野和清境原舍、雲溪上等莫幹山民宿共同發起的莫幹山民宿學院正式成立,不僅為莫幹山本地的民宿經營者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還為全國各地的民宿提供專業化的課程培訓。
大樂之野作為主要運營單位之一,已經參與組織了兩期培訓課程。「我們請來民宿專家,為學員們講解民宿設計建造、運營管理、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課程。」唐國棟說,「同時還在課堂外組織學員去周邊民宿參觀學習。」
據介紹,處於起步階段的莫幹山民宿課程,在兩期的培訓中已吸引了80人報名前來,有不少人來自上海、北京等地,希望通過和專業人士的學習探討,在自己的城市開辦民宿。
如今,莫幹山已有包括「洋家樂」在內的各類民宿300多家。來自德清縣旅委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光以「洋家樂」為代表的100多家精品民宿就接待遊客17.3萬人次,總收入1.87億元。
唐國棟和朋友們當初充滿衝動和情懷的舉動,現在為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住客們展現著「夢想照進現實」的美好。他也在放棄了上海白領生活後,在莫幹山收穫了自然的饋贈。
現如今,每到節假日,唐國棟便把家人接來。這裡已成為他的兩個小兒子最喜愛的地方。「看到他們去爬山、挖竹筍,玩兒得滿身泥巴我非常開心,我希望把孩子們在都市中遺失的童年在這片山林裡找回來,也希望讓更多的人感受自然的美好。」唐國棟說。
大樂之野創始人之一唐國棟(前排右二)和他的創業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