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朱帶你搞懂HSC系列終於來更新了,這篇真的是響噹噹的乾貨,幹到什麼程度呢?
通篇沒圖。
哦,說錯了。
有函數曲線圖和表格。
看上去比論文還要論文,但是別懷疑本篇的嚴肅性,這是州教育標準考試局的官方文字,其權威性是又幹又槓。
如果你沒看懂,別洩氣,You Are NOT ALONE, 因為我自己寫完再看一遍也沒有完全看懂。
哈哈哈。
來,歡迎大家來討論HSC的學校評分調整 - Moderation
新州的高考最終的成績HSC Marks是由學生在實際HSC考試中的分數(Examination Mark)和被調整後的學校評估分數(Moderated Assessment Mark)加起來除以2來決定的。https://youtu.be/5qXs9id0Rjc
在大多數HSC的課程中,學生都要完成一套由學校設定並打分的評估任務(單科的學校評分)。一門課程的學校評估程序完成後,學校將向學生提交總評估分數。某所學校提交的一門課程的評估分數是在相同的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在校內可以進行比較。通過這種方式,提交的分數既顯示了某個學校/課程組內學生的排名順序,也顯示了他們之間的相對成績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學校使用不同的學校評分流程和方法,而且它們最後的分數都略有不同。這意味著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經歷了不同的學校評估條件。因此,所有學校提交的HSC學校評分成績都由新州教育標準考試局NESA使用一種名為moderation的程序進行調整。這個moderation過程將每門課程的所有學校評估分數調整為一個共同的尺度:實際HSC考試。一旦完成了這一調整,就可以直接比較不同學校的學校評估分數。
每所學校/課程組的學校評分會根據該組學生的實際考試成績而調整。這一過程既保持了學生在學校群體中的排名順序,又保持了學生之間成績的相對差距。
Moderation處理使用以下三點原則調整原始的學校評估分數:
學校組別的平均分會調整至與該組所有學生的實際HSC考試成績的平均分相等
學校的最高評估分數會調整至與該組學生中最高的實際HSC考試分數相等
只要有可能,同一組中任何一名學生的實際HSC考試最低成績,應該等於調整後的學校最低的學校評分分數。然而,請注意,當學校評分和HSC實際考試分數的分布有很大不同,而無法實現本條原則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需要將調整後的學校評估分值向上增加或向下減少。
請注意,如果一所學校提交的學校評分有兩名(或兩名以上)學生並列第一名,那麼該學校的調整後的最高學校評分,等於該學校並列第一名的這兩名(或兩名以上)學生的實際HSC考試平均分。同樣原則,如果有多名學生學校評分同時墊底,那麼學校調整後的最低學校評分,等於這些校內成績墊底多名學生們實際HSC考試成績平均分。同時請注意,標準偏差從來沒有用於調整學校的評估分數。
考慮Moderation處理的一個有用方法是,把每個學校/課程組看作是在實際HSC考試中獲取總成績分數。其後的調整過程然以不改變學校提交的學生排名順序的方式分配這些總成績分數。因此,一個學校團體在某一特定課程中所取得的經調整後的學校評分分數總和,將與該學校團體所有成員所取得的實際HSC考試分數總和相同。
有許多保障措施,以確保所有學生都得到公平對待moderation過程。特別是,對於那些最初沒有包括在他們組的學校分數評估之內的學生。這些學生包括:
因病/意外原因造成實際HSC考試成績較學校評分差的學生(有上訴)
學生在實際HSC考試中的表現明顯低於根據他們在學校評分中相對於整個組的表現而作出的預期
考試委員會(Board of Studies)決定的其他特殊情況
若將這些學生排除在外,則表示在計算學校組別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時,不包括他們的實際HSC考試成績。因此,他們異常的考試成績並不影響他們所在學校小組的學校評估分數的調整(moderation)。對這些學生的學校評分的調整是在完成小組其他學生的學校評分調整後才確定的。這些學生會得到一個調整後學校評估分數,以適應他們在學校小組中的原始評估位置排名。學生如對疾病/意外事故提出上訴,而後來實際HSC考試分數較低,則會被判用調整後較高學校評核分數作為實際考試分數。同時其他所有學生都保留自己的實際HSC考試成績分數。
例子下表(為簡單起見,數字四捨五入)顯示了假設一組六名在一所示例高中裡學習現代歷史科目(Modern History)的學生獲得的學校評估分數(school assessment mark)、實際的HSC考試分數(examination mark)和調整後的學校評估分數(moderated assessment mark)。每組分數的學生的排名順序也給出了:
上表例子中需要注意的要點
平均(Mean)
在moderation的過程中,學校所提交的原始學校評估分數的平均值66已更改為與該組在實際HSC考試中所取得的平均值68相同。這意味著,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學校的原始評估分數是「太高」還是「太低」,是「太寬」還是「太窄」並不重要。moderation過程進行必要的調整。
調整後的學校評分(Moderated Assessments)和實際HSC考試分數(Examination Marks)
本組所取得的經調整的學校評分總和409與本組所取得的實際HSC考試分數總和相同。
經調整的學校評分的最高分被設定為實際考試中的最高分92。只要有可能,墊底的分數通常也是相同的,就像在本例中一樣都為50。在某些情況下,由於技術原因,有必要將調整後學校評分的最低分向上或者向下調整到高於或低於實際HSC考試最低分的位置。當學校評估分數的分布形態與實際HSC考試分數的分布形態有很大差異時,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排名次序(Rank order)
調整後學校評分的學生的排名順序與(調整前)原始學校評分的學生排名相同。注意,(調整前)原始學校評分的學生排名可以與實際HSC考試成績的排名順序不同,就像本例中B同學和C同學的情況一樣。
相對成績差距(Relative Differences - Gaps)
調整後學校評分裡學生之間的相對差距與(調整前)原始學校評分所示的學生之間的相對差距相似。在這個例子中,學生B和C保持緊密的相對位置關係,學生D和E也保持緊密的相對差距關係,而所有其他的差距則保持著更大的分散。
轉換圖函數(Conversion Graph)調整後的學校評分與(調整前)原始學校評分之間的換算,不是直線的函數關係,而是曲線(二次函數)。本例的轉換圖如下所示。
實際HSC考試分數(Examination Marks)
對於HSC考試中的每個問題或任務(項),閱卷老師會給每個學生的回答打一個原始的分數。在附加題或者其他可選選項的情況下,學生最初的原始分數有時會進行調整,以彌補相對於必考部分的難度。這個過程稱為可選問題權值調整(optional question scaling)。然後,將某一特定學生的所有分數相加,形成考試的總原始分數。
考慮到學生的成績是以教育大綱考試標準(performance band standard)來報告的,我們對原始分數做了進一步的調整。此調整將原始總分與大綱的考試標準分級(performance band)的描述匹配對齊(align)。
為了達到這種一致性的匹配,會一組經驗豐富的閱卷人員,也就是閱卷主任(judge)會,決定每一個考試成績標準分級下限的一個學生如何對應每個考試項目,然後決定這些對應的原始分數。然後將這些原始分數添加到每個分級的邊界上,生成一組推薦的等級總截止分數(cut-off marks)。
這個匹配(alignment)過程是分階段進行的,包括對一系列材料的審核:成績分級標準描述、考試標準包中的對應、統計反饋以及本年級學生對於截至分數的一致性的對應關係。一旦這一過程完成,閱卷主任將確定哪些總原始分數對應於每個成績標準等級之間的邊界。舉例來說,可能會建議,比如,82分是Band 6的最低分,74分是Band 5的最低分,以此類推。
最後,將每個等級(Band)的總原始截止分映射到最後成績報告中的截至分:
使用上面給出的例子,一個學生的實際HSC考試成績達到82分,因此被認為剛剛達到Band 6的標準,那麼他的正式報告考試成績就是90分。一個學生考試成績為74分,剛剛達到Band 5的標準,正式報告的考試成績為80分。而學生的考試分數沒有落在截至分數線時,就按照按線性方式調整。這意味著,例如,一個學生的考試成績為78分,介於Band 5和Band 6之間,那麼就會被正式報告為考試成績85分。
一個專家委員會審查了在閱捲成績和調整匹配到成績等級的整個過程,以確保執行新州考試局的程序得到遵守,閱卷主任保持了課程的評分標準。
計算一門課程的HSC分數和成績等級經調整後(after moderation),所有學校的評估分數均與實際HSC考試分數相同。由於採用的是統一的量表(common scale),可以將調整後的評分按照與考試分相同的方式,使用考試時原始分數所確定的截止分,將調整後的學校評分映射到成績標準等級上(band)。最終的HSC成績(HSC mark)為報告的實際考試成績和調整後的學校成績的平均值。這個HSC分數決定了一個學生的成績落在哪個等級。例如,如果一個學生的實際考試成績是92分,而調整後學校評分是89分,那麼這兩個分數的平均值就是90.5分。由於HSC成績報告只顯示整數,HSC成績顯示為91分,落在Band 6的等級裡。
你看懂了嗎?
歡迎留言投訴和抱怨,我能承受你們憤怒的炮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