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牛娃」四起的時代,什麼樣的早教有必要?)
最近跟一些媽媽們聊天的時候,無意中發現媽媽們對社會上的 「牛娃」現象,存在著很大的焦慮。這種焦慮卻在知道早期教育後產生了更嚴重的後果,有很多人都在早教這件事情上栽了跟頭。
他們普遍認為早教課對0-6歲的小朋友沒有什麼意義,但又想孩子能夠成為下一個「牛娃」。
——「我家孩子才2歲,他懂什麼啊。買點益智卡片,我就能教。」
——「我家孩子剛滿3歲,他能記住什麼啊,沒必要花那個錢上課的。」
身為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媽媽,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關於早教以及早期教育的錯誤標籤,我們現在就去深入了解一下吧!
觀點一:早教≠早教課
對於早期教育真正的目的,並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促進孩子大腦的認知發展。學術界對於智力的定義更類似於一般人對綜合能力的概念,智力並不是單一維度的概念,它覆蓋了一個人的方方面面。
七田真正是秉承以腦力開發為特色,結合0-6歲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通過早教老師每節課平均16個環節、30餘種教具的環環相扣教育,讓課堂每一步都是有計劃有標準有邏輯關聯的進行,從而全面提高孩子大腦的五大基礎認知能力。這五大基礎認知能力是區別於傳統的思維內容,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自控力、反應力、思維力。
讓我們再回到早期教育上,其實關於好的教育,必定都有一個核心:以孩子為本,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所以那些認為早教=早點開始知識教育的人,真是荒謬。七田真為了讓目標落地,摒棄早期烏泱泱的幾十人大班制,採取只有6人的小班制。同時半包圍U形座位,既能保證了老師目光剛好顧及到全部孩子,又可以保證他們一個不落的參與。
觀點二:早教老師≠魔術師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花了錢,把孩子交到教育工作者手中,孩子就可以無所不能無所不會,自己帶出去特有面。但早教老師並不是魔術師! 正如馬伊琍在一起節目中問專家,到底要不要帶孩子上早教課。專家的回答是,早期確實是一個機會之窗(指孩子大腦發育速度非常快,大腦的可塑性非常強),但是最好的早教是父母的愛和老師的引導。每個家長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但是對於0-6歲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和老師相互配合引導的。
七田真就有這樣的一群老師和孩子家長,每堂課之前和之後他們都會聚在一起,針對孩子的近況提出問題進行分析解答。其實關於孩子的成長,不只需要家長的重視和陪伴,更多的是老師科學系統的教育。
觀點三:早教沒必要≠孩子放養
關於早教的重要性,可能在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時,才會看到顯著效果,所以很多父母如果只關注當下,覺得孩子就要自由快樂成長,因而錯過了早教。但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如果錯過了也就錯過了。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顯示,其實在生命最初的幾年中,兒童的大腦以驚人的速度發育,每秒能夠建立超過100萬個神經元連接,這是此後任一階段都無法再現的速度 。因此,早期教育,尤其0-6歲的早期教育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七田真團隊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制定相應的課程。比如圖像記憶法輔助孩子在3秒鐘記錄下老師所拿底版上東西的位置,以達到快速記憶的目的。從而刺激大腦發育,促進神經元的連結,進而強化其學習能力。
關於早期教育,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在家也可以教孩子,不需要老師指導。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早教老師都是經過系統學習及專業的培訓,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能夠根據孩子不同的階段制定適合的學習方案。如果強硬的給孩子進行訓練,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