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兒 2 歲,問我:「要不要送孩子去早教機構?」
我問她:「為什麼想送孩子去早教機構?」
她說:「看到隔壁和她女兒同齡的孩子,送去早教機構學會了很多新技能,各方面都變得特別優秀,和自己的孩子相比還是有些差距,但是糾結於捨不得孩子,經濟也沒有那麼寬裕。」
我說:「早教是一定要的,至於要不要送去早教機構,去什麼樣的早教機構?這個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綜合考慮,我們家寶寶是沒有去過早教的,和他同齡的妹妹已經去早教了,妹妹也經常要找哥哥玩,也沒有看出有很大的差別,計劃明年孩子願意去就送去。」
關於早教有很多種不同的聲音,有人說去早教好,孩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很多技能,能更快的挖掘他們的興趣愛好,會比不去的孩子要聰明,有禮貌。
有人說沒有必要,孩子太小,要是老師照顧不好,反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畢竟那麼小,就離開父母,等孩子到一年級,去不去早教機構,只要自己帶的好,一樣可能跟得上去早教的朋友。
其實凡事都是有利有弊,還是結合自身的家庭情況和孩子的各方面全面考慮,要是夫妻雙方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給不了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或者送早教機構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真要送去早教機構,去之前先想好自己送孩子去早教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是早教?
早教俗稱早期教育,是指給嬰幼兒提供各種條件,根據孩子生理、心理和敏感期的發展特點,進行健康指導和培養,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從知道懷孕,就開始查怎麼給孩子胎教,孩子出生,不管去不去早教機構,都應該進行早教。
1、腦科學研究發現,嬰幼兒大腦更具有可塑性。
《養育的選擇》中提到「大腦是我們人體發展的總指揮官,我們的生理髮育要靠大腦分泌各種激素調整,各種智力的發展要靠大腦快速地處理信息,就算人際互動也要靠大腦來判斷別人的意圖、情緒、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感等」。
腦科學研究發現,0-3 歲的嬰兒頭腦發育很快,他們大腦的突觸數量是成年人的兩倍,所以更具有可塑性。
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是通過觀看、聽覺、嗅覺,觸覺等去探索世界、接收外界的信息,為了能把他們的神經細胞和它們之間的突觸連結起來,讓信息傳遞得更有效、更快速、更準確需要給他們提供適當的幫助,最好的方式就是早教。
2、早教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各種感官均衡發展,早教機構不一定能實現。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通過眼睛去觀察誰是爸爸媽媽,通過聽聲音辨別爸爸媽媽,慢慢長大會喜歡咬手指,摔東西,看到什麼新奇的東西都很好奇,這是他們在探索世界的過程。
他們通過觸覺和運動知覺這些活動體驗,有助於提高運動知覺視角、思考力和適應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得到了均衡地發展,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生活早教去幫助他們。
很多早教機構學到的東西都是技能,比如看圖識字、數數、畫畫、英語,通過專業的培養,確實可以快速地提高這些技能的發展,但對情感的發展不一定是最有利的。
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的麥可.納格爾博士指出:「孩子的情感調節能力,壓力調節能力有限,父母讓他們太早接受太多學習任務,且目的性太強的話,很可能會破壞他們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
而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對以後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動力,以及將來的長期發展都很關鍵,如果在嬰幼兒階段就讓他們學很多東西,給他們增加壓力過強的話,反而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相反,父母如果能夠給孩子更多的愛和穩定的環境,孩子的身心就會更健康,所以我們要做的是關心孩子的情感發展和社會發展,在去關心他們的技能進步。
情感的發展好不好,主要出取決於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關係,所以,家庭關係夠好,父母也能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一定只局限於去早教機構,生活教育同樣可以達到給孩子做早教的效果。
1、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養育的選擇》中提到唐納德.赫布教授為了做實驗,買回幾隻小白鼠,當寵物養,小白鼠可以在房間裡自由自在的活動,為了試驗給他們安排了走迷宮的任務,發現家裡養的小白鼠比實驗室裡專門培養的小白鼠完成任務得更快,走錯更少。
他認為「家裡的環境比實驗室的環境更豐富,家裡能更好地促進小白鼠的大腦發育,所以他們能更快完成任務,走錯更少」。
同理,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把家裡危險的東西,不安全東西,能傷害到孩子的物品全部都收起來,購買一些有泥土花草給孩子當玩具,給孩子一個自然的環境,讓孩子去做自己喜歡的做的事情,自由自在的玩耍,他們的心情會更加愉快,更有利於孩子大腦發育。
老子的哲學思想:「宇宙萬物,眾生靈各有其生存之道,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地生長演述其道。」
讓孩子在自然的環境中成長比刻意創造的環境更有利於大腦的健康發育,對嬰幼兒的早期教育要適度,過多的信息輸入,給其增加壓力,反而會造成傷害。
2、孩子早教的主力軍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從孩子出生,我們就要和孩子進行不同的互動,逗他們玩,和他進行眼神交流,語言溝通,對他們微笑,不管他們是否能聽懂都要先互動起來。在他哭時給他抱抱,餓了給他吃的,觀察他的需求,不斷互動交流,他們才能成長的更活潑開朗。
相反,如果父母很少和孩子互動,孩子對父母笑,父母也不理會,總是面無表情,不冷不熱,孩子會感到失望,可能會大哭,時間久了,孩子也會變得悶悶不樂,沒有那麼活潑開朗愛笑。
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和穩定的環境,經常和孩子互動,揮手,玩玩具,和他們溝通交流,對視,擁抱,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我們,對我們微笑,開始說牙牙兒語,這樣融洽的環境才能培育出健康快樂的寶寶。
孩子早教的主力軍是父母,父母有義務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有愛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愉悅的環境快樂成長,這是我們的責任。
3、鼓勵孩子通過感知和運動探索世界
感知即意識對內外界信息的覺察、感覺、注意、知覺的一系列過程。
0-2歲的孩子喜歡吃手,甚至躺著拿起腳來吃腳指頭,還吃得嘎嘎笑,玩玩具的時候喜歡把玩具放到嘴裡,喜歡到處摸到處爬,很多家長害怕孩子吃手會成為習慣,看到了總會阻止孩子,這是他們通過吃手咬玩具的感覺來探索世界,是他們學習的過程。
我們要做的是把寶寶的手洗乾淨,儘量提供一個乾淨安全的環境讓寶寶去探索去感知,而不是阻止他們探索。
我們家寶寶在學爬和學走路的時候,剛開始奶奶總是害怕寶寶到處爬,不衛生,只給孩子放在爬行墊上爬,但是孩子不願意,越阻止,越要爬出爬行墊,一個房間爬到另一個房間玩得特別歡樂,多爬的孩子比不爬的孩子更能保持平衡,他們學走路的更能保持平衡。
等孩子會走了,奶奶每天帶下樓玩,總是怕孩子摔跤,不敢放孩子下來,我都會鼓勵她不要抱,給孩子接地氣,讓他自己走,一放下來就跑起來,確實很怕他剎不住車。
當他們學會一項新的技能,他們會很興奮,不管感知探索還是爬行運動、走路運動,都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經之路,我們要鼓勵他們,支持他們,害怕危險就在傍邊看著,摔跤就給他們一個愛的抱抱,讓孩子不用害怕,知道爸爸媽媽會在身邊鼓勵他們。
相比阻止,鼓勵更有利於他們勇敢探索世界。
萬物生長都要遵守自然規律,想要孩子得到均衡地發展,父母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讓孩子勇敢地去探索,鼓勵孩子不斷提升自己的感知和運動體驗,自由自在地探索,好的生活教育才是最好的早教。
知道早教是什麼?為什麼要早教?什麼的早教才是最好的早教?去不去早教機構,選什麼樣的早教機構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鄰裡關係,能否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和穩定的家。
父母的陪伴和鼓勵,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在愉悅的環境中健康全面地發展,這時的早教機構只是輔助。
我是,一個認真生活,默默努力的寶媽,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讀書,一起精進,一起探討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