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的寫作者,從早到晚都喝茶。讀書喝茶,寫作喝茶,在咖啡館喝茶,在酒館也喝茶。喝習慣了,出門總帶個保溫杯。但為了去喝下午茶,洗頭換衣服化妝,總嫌麻煩,不如宅家裡一邊喝茶一邊讀書聽碟更開心。對於做學問的人,儀式感有點浪費時間。
英式下午茶卻像一個古老的異國故事那樣長久吸引我,像一張童年時驚豔我的明信片,埋在記憶裡無法抹去。一些畫面應接不暇湧現,英倫、夏日、午後、曼陀麗莊園、古董茶具、簡·奧斯汀、故園風雨後、裁縫鍋匠,王牌特工、吉卜林的亞洲,毛姆的遠東·······
文章:田藝苗的田 | 圖:BAIDU
編輯整理 | 田藝苗的田
像我這一代人,最早是在亦舒的小說裡面知道英式下午茶的。摩登寫字樓裡面,到了下午四點一刻,低調入時的男女,騰出10分鐘一起喝個下午茶。
秋天,來喝下午茶
因此英式下午茶是有儀式感的,很講究。骨瓷的古董茶具、銀壺、茶漏、三層甜品架,小三角三明治、馬卡龍、司康餅,甜品要從下面一層一層往上吃,先吃鹹的,再吃甜的。
因此總覺得下午茶與我無關。
我這樣的寫作者,從早到晚都喝茶。讀書喝茶,寫作喝茶,在咖啡館喝茶,在酒館也喝茶。喝習慣了,出門總帶個保溫杯。但為了去喝下午茶,洗頭換衣服化妝,總嫌麻煩,不如宅家裡一邊喝茶一邊讀書聽碟更開心。對於做學問的人,儀式感有點浪費時間。
英式下午茶卻像一個古老的異國故事那樣長久吸引我,像一張童年時驚豔我的明信片,埋在記憶裡無法抹去。一些畫面應接不暇湧現,英倫、夏日、午後、曼陀麗莊園、古董茶具、簡·奧斯汀、故園風雨後、裁縫鍋匠,王牌特工、吉卜林的亞洲,毛姆的遠東·······
秋天,來喝下午茶
童年的時候,德溫特夫人買了一張明信片,她問售貨小姐,明信片上的城堡是哪裡?售貨小姐說,這都不知道啊,是曼陀麗莊園。在英國,老貴族的宅邸和他們的姓氏一樣著名,著名的城堡像故居一樣,是供售票參觀的。
後來命運把她送到了曼陀麗莊園。22歲的女孩,孤兒,嫁到古老貴族莊園裡面。書裡沒有描繪她,但字裡行間透露,她一定是天生麗質不自知。普通人家的女子擺脫她的原有階層,主要靠美貌。但莊園裡墨守的習俗和貴族的勢利冷漠卻不是普通女子能夠對付。她在巨大的宅邸裡面,迷路,找不回自己的房間,又擔心讓老管家發現,不知道午餐該選哪種調味醬,打碎了古董瓷器不敢聲張,可憐巴巴。就像我第一次來到古老的權威音樂學院裡面,不敢大聲呼吸。
秋天,來喝下午茶
裡面有大段下午茶描寫,忍不住抄錄如下:
「我不禁又想起了曼陀麗,想起了四點半鐘用茶點的情形····桌子擺在藏書室的壁爐前,房門準時打開,接著,僕人按照千篇一律的程序放置茶具:銀盤、茶壺和雪白的餐巾。傑斯帕(小狗)耷拉著大耳朵,對端進來的糕點裝出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我們面前總是堆放著豐富的食物,可我們吃得卻很少。」
唉,豐富的茶點,照禮節是不可以多吃的。可是茶點比茶誘人,我總是塞得滿嘴都是奶油。
秋天,來喝下午茶
「此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滴著油汁的烤麵餅、小塊的尖角吐司以及熱氣騰騰的司康餅;三明治不知是用什麼材料做出,飄著異香,聞了讓人感到心情愉快;薑餅的味道也非常特殊;天使蛋糕一放到嘴裡就化,跟它一同端上來的果子蛋糕,裡邊則塞滿了果皮蜜餞和葡萄乾……」
《蝴蝶夢》劇照
女人在甜品面前都會變成小姑娘,跟男人嚷嚷,買這個這個那個還有那個給我吃。這麼想,覺得嫁入豪門並不是好命運,連狂吃的自由都沒有。
《蝴蝶夢》劇照
第一次讀到《蝴蝶夢》,我16歲。現在想起來,它賦予我未來的生活夢想和對紳士的愛慕。但也開始懷疑,如果灰姑娘變成皇后,真的會幸福麼?也許她會後悔,如果不用變成皇后,一直做灰姑娘,可以一直在大街上自由奔跑吃零食曬太陽,不是很自在。
就這麼吃吃喝喝,時間也過得飛快。搬家、遷往其他城市、升職或轉行,一切都在變,倒是一直在喝下午茶,一直還在搞音樂。
秋天,來喝下午茶
下午茶跟誰喝很重要。
怡微說,最後就是一個人,越來越孤獨。陶子說,內心強大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溫柔。毛尖說,尊敬我,愛我。林糊糊說,只生歡喜不生愁。還有一些一面之緣卻難忘的女朋友,他們都是下午茶的饋贈。
喝茶的杯碟器皿很重要。焱冰給大家推薦的,基本上屬於買得起也捨不得用的。朋友圈每天各種曬圖,女人從小到老都愛過家家,那些打扮再高冷的姑娘,見到花花綠綠的下午茶杯碟都會歡天喜地買個不停。用好看的杯子喝茶,味道是不同的。
當然聽的音樂也不得潦草。
治癒系的印象派是首選。
「女王」下午茶·
維也納古典樂派,適合搭配女王指定的茶具。
秋天,來喝下午茶
巴洛克風格的魯特琴協奏曲,適合馬卡龍和紙杯蛋糕。
在下午茶剛剛誕生的19世紀40年代,正是蕭邦、舒曼、孟德爾頌這些浪漫主義巨子的時代。在優雅的茶室裡面,一定有人輕輕彈奏過他們的樂曲。而我覺得,他們的音樂中並沒有英倫範。所謂的英倫範到底是怎樣的?是鄉村、小碎花、牛津學院風、Burberry風衣?這些都只是表面。
《莫裡斯的情人》海報
記得看過一張英國電影的海報,片名叫做《莫裡斯的情人》。海報上是英倫十一月的濃霧,莊園,還有兩個騎馬而來的年輕人,看不清面容。第一次看到這張海報,就為它瀰漫在深綠色植物中的霧氣吸引了,這裡面有一種隱藏的情意,不可言傳,我心裡便響起了音樂。想起來我早已收藏英國作家福斯特的這部原著小說。在20世紀初那個年代,同性戀還不能公開,劇中男孩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電影裡面呈現一副光鮮、考究而刻板的英倫範生活方式,裁剪筆挺的黑色晚禮服,古色古香的別墅和書房,只有男孩們不可言說的情慾是最迷人的英倫濃霧。現在看起來已經沒有爭議,只覺得很美,如果沒有這樣隱晦的情意,英倫的保守和正經真是讓人煩死了。
就像我們喜歡的那些英國演員,也有這個意思。要麼沉醉,要麼神經質,總是被什麼煎熬著。是他們讓我們真正走進英國的高冷心靈。
在這些關於英國貴族的影片和小說裡面,除了下午茶,還有藝術。這才是真正的貴族修養。無論他們怎樣頹廢亂搞,卻從不放棄對藝術的熱愛。
我時常想,
英國人喝茶的時候喜歡聽什麼音樂?
喬治·菲利普·泰勒曼
喬治·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是代表後期巴洛克音樂的德國作曲家。
現在提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人們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巴赫、亨德爾等這些大師身上,泰勒曼關注甚少。但他在那個時代所創造的音樂正如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一樣引人入勝,巴洛克到古典主義時期的過渡中,泰勒曼曾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泰勒曼的時代,社會所需求的是實用音樂。泰勒曼投社會大眾與王侯貴族們的所好,創作許多應景的音樂。他的家有一個非常漂亮的花園,他投入在園藝中的熱情和心血不比作曲少。而他的音樂也充滿了庭院的情調。這從他的作品《餐桌音樂》就可見一斑。
他不但是古典音樂史上,譜作樂曲最多的作曲家,已確認的泰勒曼作品有3600 曲以上,如果加上樂譜散失的作品以及還沒有發現的作品,其數量至少會超過4000 曲。
他還是非常長壽的作曲家(享年86),晚年還跟海頓的青年期重疊,即使在高齡,其創作意願也沒有減少。他經常站在音樂新趨勢的前端,引導當時以對位法為主的後期巴洛克樣式的音樂,過渡到主曲調音樂的古典主義樣式。
泰勒曼會演奏管風琴、大鍵琴、直笛、魯特琴等多種樂器,尤其是直笛的技術尤其好。我們來聽聽他為直笛寫作的音樂,感受他的清新、典雅的園林風格。
勃拉姆斯
最能詮釋英倫秋天的濃霧,大概只有勃拉姆斯的音樂吧。喝下午茶的時候,我們適宜聽勃拉姆斯清淡的鋼琴曲,比如他最著名的鋼琴小品,間奏曲,OP.118,我們在李安的電影《色戒》裡面聽過,這首樂曲成為整部電影音樂的核心。勃拉姆斯的音樂一直被看作最複雜隱晦,說豐富其實又簡單。天高雲淡的時候,他聽起來是隱晦的,在感情糾葛理還亂的時候,他聽起來又是清淡的。
最後的作品,叫做間奏曲,好像不太重要,只是過渡。大多3、5分鐘,結構簡單。最後的內心流露,應該是簡單清晰而開闊的,可是勃拉姆斯還是什麼都沒說。他的旋律很美,很樸素,像民謠,放在中低音區,不願張揚,欲說還休,他把廣闊的空間留給聽眾。有幾首,像OP.117的第三首,旋律很淺,只有一個音型像河流一樣汩汩流淌,類似前奏曲,但也有一些善感的旋律,像OP.117的第一首,OP.118的第二首和第五首,有一個很動聽的曲調,沒有悲傷哀愁,帶著宗教感一般的溫柔。OP.118的第三首,這樣激情的鋼琴和弦裡面竟然滲透哀傷,讓人想起俄羅斯音樂。這樣的旋律,會讓我們各自的記憶紛至沓來,又好像有一個淡淡的嗓音在訴說。此時我心裡想起的,竟是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寫給丈夫倫納德的遺書:
「親愛的倫納德,敢於去直面人生,永遠敢於去直面人生,你才會知道他真正的含義,最後,了解它,不管如何都熱愛它,然後,捨得放下,倫納德,我們之間永恆的年月,永恆的年月,永恆的愛,永恆的時時刻刻。」
在電影《時時刻刻》裡面,沃爾夫也喝下午茶,她的下午茶隨隨便便的,失魂落魄的,在舊報紙,破桌子和一堆粗陶杯碟包圍中。茶汁灑在稿紙上,看起來溫暖愉悅。
D大調 第一號小夜曲
勃拉姆斯年青時代譜寫的兩首小夜曲,都可以視為他創作交響曲的前聲,實際上也經過他本人多次修改後,這兩首小夜曲才以完美的姿態登場,反映出勃拉姆斯精雕細琢的音樂功力。1859年完成的D大調《第一號小夜曲》,是他研究海頓與莫扎特音樂後的試作,充滿了維也納風格的明亮與溫和;而稍後完成的A大調《第二號小夜曲》,因為不曾使用小提琴,而由中提琴擔任弦樂主奏,素有《中提琴小夜曲》之稱,情緒起伏則較第一號來得強烈。
莫扎特
D大調嬉遊曲,K.136
莫扎特創作的諸多嬉遊曲中,以編號為K.136、K.137及K.138 最受聽眾歡迎,可以說是作曲家早期創作中最具藝術價值、最能體現創作靈感的曲目。K.136譜寫於1772年初,莫扎特年僅16歲。當時沃爾夫岡已經多次前往義大利旅行演出,在那裡他受到許多知名音樂家的點撥指導,進步異常迅速。所以從他這三部嬉遊曲中,可以發現義大利音樂風格對少年莫扎特的影響很大。無論用哪一種方式來詮釋這三首作品,都可以令聽眾感到愉快——室內樂團版多彩而和諧、四重奏版清澈而明快,因為作曲家早已賦予作品非凡的表現力。
海頓
海頓被譽為「交響樂之父」,其實也是「弦樂四重奏之父」。許多評論甚至認為,海頓對於弦樂四重奏這種音樂形式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要超過他對交響曲發展的貢獻。但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曾經承認,自己使用這種形式創作音樂是「純屬偶然」的,可見海頓只是在不知不覺中完善了弦樂四重奏,而非刻意去創造或革新。說到海頓的代表作,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皇帝」四重奏》,而《日出》以它開頭的奇妙清澈取勝,因為整部作品體現出精神抖擻的氣質而得名。海頓創作此曲時已達圓融、成熟的境界,旋律如題名一樣緩緩上升,營造出生動的日出氣氛。
弦樂四重奏《日出》
孟德爾頌
第一號鋼琴三重奏
孟德爾頌《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寫作於1839年,前年完成了著名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後年亦完成了《第四號交響曲》,也就是門氏是在創作巔峰時期寫作此鋼琴三重奏,圓熟流暢的技法及獨特得門式風格展現無遺,連好友舒曼都稱讚為「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鋼琴三重奏」。此作品樂體設計達到了室內樂「均衡」的要求,鋼琴的華麗聲響、小提琴的優雅聲響及大提琴的感傷聲響,門氏在快板與慢板樂章皆能運用自如,達到了鋼琴三重奏曲中理想的境界。
舒伯特
《鱒魚》鋼琴五重奏
《鱒魚》原本是舒伯特於1817年寫的一首藝術歌曲,它曲調甜美又深受舒伯特朋友們的喜愛。1819年夏天,舒以歌曲《鱒魚》的主題創作了一首室內樂。舒伯特常常徜徉徘徊在阿爾卑斯山區林木蔥蘢的山野之間,優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氣,爽朗的夏日時光,為舒伯特帶來了滿懷的青春歡樂。這些快樂的回憶,化作新穎明麗婉轉的樂思,出現在這部無比美好的鋼琴五重奏中。由於作品的第四樂章是根據舒伯特創作的歌曲《鱒魚》的主題而寫成的變奏曲,所以這部作品被世人稱為《鱒魚》五重奏。
原標題:《獻給秋天的下午茶音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