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讀細思,與文本建立聯結。
我們常常說,讀得多了就會寫了。其實就是通過閱讀逐漸培養起了對語言的敏感性,培養語感最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之上去模仿。對於一篇寫得好的文章,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必須先讀懂,帶著學生精讀細思,對於主題思想比較明確的文本,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作者的寫法,總結規律性的寫作知識和技法,讓學生熟悉這些技法。要注意的是,「技法是技術和方法,是前人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和通常做法,」「技法可以在日常學習中經由系統訓練獲得,有其可遵循的原則,也有相對成熟的訓練策略,一經獲得即可稱為比較穩固的行為方式。技巧需要在個體的言語實踐中憑藉自身體悟升華而成」。④因此,對初學寫作的同學,我們不應過多的涉及技巧,學生要在熟悉寫作技法的基礎上逐漸學習遷移,有意識地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即遵循基本的「精讀——模仿——創造」的序列,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經典的段落反覆閱讀,熟讀成誦,模仿才會慢慢做到心中有「術」。
(二)聚焦選點,關注文本的寫作示範功能,促成練筆的契機。
一般來說,寫作型文本訓練的點,可以是微觀聚焦,如修辭、細節描寫等;一種是宏觀上的聚焦,如篇章結構或文章的創作風格。一篇文章有時候可教的寫作的點很多,我們很難面面俱到,必須要有所側重,關注文本經典的顯性的寫作資源。解讀作者的寫法,教師可以採用多種方式,點撥、賞析,也可以適當地對文本進行「變形」,讓學生來比較前後寫法的不同。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第二自然段的寫景,改為:「百草園裡,最有趣的是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油蛉在這裡低唱……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其次吸引人注意的便是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光滑的石井欄。」通過「變形」讓學生體會到:寫景要有一定的順序,這樣才能把景物寫得有層次和條理。通過深入理解文本,讓學生感受文本寫作的結構和語言要求,促成了學生練筆的契機,實現閱讀和寫作的對接。
(三)巧用課後練習題和閱讀提示,採用微寫作的形式,及時練筆。
統編教材「跟著課文學寫作」的理念非常突出,課後練習題及閱讀提示中有明確的寫作訓練和提示,我們要巧用這些提示。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隨堂進行微寫作,以便於學以致用,而且不拖沓,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寫作思維的訓練,當場生成。文章短,也會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在課堂寫作的基礎上,修改打磨,形成較成熟的片段寫作,再由片段寫作的精細打磨慢慢過渡到整篇的寫作。例如,在七上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把《走一步,再走一步》當作寫作型文本來處理,教材的閱讀提示當中指出,「勾畫出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著重設計了一個環節——「品讀細節究心理」,引導學生梳理表現人物心理的方式方法,即直接進行心理刻畫和間接進行心理刻畫,引導學生關注動作描寫、環境描寫、語言描寫對表現人物心理的作用,然後讓學生跟著課文來學心理描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跟著課本學寫作,可以趁熱打鐵,活學活用,使學生從簡單的機械的模仿慢慢過渡到自覺的創造和創新。
(四)說真話,傳真情。
葉聖陶先生說:「修辭立其誠」⑤,寫作最主要的是表達真情實感,這是寫作教學的要義。基於這一點,在寫作型文本的教學中,我們強調寫作知識和技法的習得,但也要提醒學生:技法是外在形式上的,是輔助性的,寫作不能只有框架而沒有真情實感。所以筆者發現學生練筆時,常常是第一遍寫時感情真摯,但缺乏形式上的打磨;在老師的指導下,第二遍再從形式結構上進行修改,讓「外觀」看起來更漂亮。這也是一種教學嘗試。
(五)重視拓展閱讀,通過閱讀再對照和強化對寫法的理解。
1.課內單篇群文閱讀互相對照
既可以是同一個主題內容的互相對照。比如寫春雨,可以整合《雨的四季》和《春》中對於春雨的相同和不同寫法。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句生動優美,表現了春雨溫潤可愛的特點;不同的地方在於《春》直接寫春雨的細密亮的特點;《雨的四季》第2自然段作者沒有直接描繪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淋洗之後的情態,側面表現出春雨對萬物的滋潤。
同一種寫法不同文本的對照。比如運用對比手法的文本:《鄧稼先》中奧本海默與鄧稼先的對比,突出「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愛蓮說》中作者著意寫蓮花,結尾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進行對比,突出了「愛蓮」這一主題。通過同一種手法在不同文本中的多次運用,小結其作用特點,使學生強化對這一寫法的理解。
2.重視1+X拓展閱讀。
我們對課文的模仿是一種刻意的練習,而要想真正模仿得像,就必須建立在認真、大量閱讀同一作家的作品基礎之上的。如《紫藤蘿瀑布》學完,課後題給我們推薦了宗璞的其它的寫景狀物的散文,《丁香結》《燕園樹尋》《好大一朵木槿花》,其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延伸閱讀同一個作家的作品,對其創作風格形成認識。
《貓》這一課學完,課後題又推薦了夏丏尊的《貓》,靳以的《貓》等,其實意圖是希望學生由單篇過渡到多篇,這三篇文章有點像同題作文,但每位作家的立意、寫作手法又不相同。
3.也可以由課內的單篇拓展為整本書閱讀。
對於程度較好的同學,可以嘗試「跟著名著學寫作」的理念。課內學的一些寫作知識的點,可以充分跟名著閱讀關聯、檢測,進行意識上的強化。比如七年級的學生前一段時間都在讀《駱駝祥子》,《駱駝祥子》中的環境描寫,多數是為了表現祥子的心情,烘託祥子的形象。這就可以提煉出來做一個小專題研究。《駱駝祥子》的語言風格,也可以和錢鍾書先生的《圍城》進行對照,一個語言平實,簡白凝練;一個幽默睿智,善用比喻。都是大家,都是經典,但語言風格卻大不相同。還可以把經典閱讀和時代閱讀相結合,《駱駝祥子》的語言用到了很多地方方言,描寫了很多老北京生活的特色。可以引導學生讀陝西地方上作家的作品,比如新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家陳彥老師的《主角》,就可以進行與之進行對比閱,體會名家在寫作的時候對語言的運用的異同。這些,哪怕學到一點點,對學生來說都將會受益匪淺的。
寫作型文本的教學給我們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都帶來了新的思路,筆者的一點體會是,要想真正教好寫作,教師一定不能只是一個寫作知識和技能的宣講者,更不能是一個旁觀者,而是要和孩子們站在一起,成為彼此的讀者,建立良好的寫作氛圍,並肩戰鬥。
王君老師說:「教法就是活法。」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語文是我們的場,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經由語文,經由課堂,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打通教法和活法,去感染學生,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