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語文·何培培專欄】仕隱之間的閒情《野望》教學設計

2021-02-08 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

仕隱之間的閒情

《野望》教學設計

                              文/ 何培培

 教材分析

這首詩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唐詩五首》。這一課所選的詩歌從詩歌體裁上說都是律詩,從時間維度上跨越初唐、盛唐、中唐三個階段。從作者的知名度上來說,王績是遜色於李白、王維和白居易的。但編者卻把《野望》和《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放在一起,意在向青少年讀者呈律詩發展的過程,感受這些佳作背後作者的情思,同時,引領讀者感受不同的詩歌創作風格。

《野望》的作者王績是隋末唐初的無名人士,他曾兩次做官,心懷報國之志,是有品節的讀書人。但看到官場的黑暗,非常失望,只能寄情於酒。因為愛喝酒,曾「以醉失職」,後被彈劾,解官去職。他的一生主要是在隱逸中度過的。由於是由仕而隱,是求而不得才隱的,所以他的內心深處依然有仕的理想。也正因為這樣心裡有一種矛盾、困惑和苦悶。

就詩歌本身來說,整首詩非常的美。這裡的「美」不是一個籠統的詞,它是指詩歌的意境之美。大凡優秀的詩歌作品,讀完都會帶給人一種情緒,《野望》就屬於這樣的作品。「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恬靜的秋日圖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創造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寧靜。而全詩又於這樣的靜謐中籠罩著一種無處歸宿的愁緒,讀來令人感喟。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在七年級一年的歷練之後,對詩歌學習的基本方式比較熟悉,且大多數已利用暑假完成詩歌的背誦。學生樂於學習詩歌,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投入到詩歌的學習和欣賞中,感受這首詩獨特的意境之美。

教學目標

1. 誦讀詩歌,注意正確把握節奏,感受詩歌的音聲之美。

2. 品讀詩句,感受詩歌獨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詩人的思想情感。

3. 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 品讀詩句,感受詩歌獨特的意境之美,感受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解讀詩題,導入

  請說一說你對「野望」這兩個字的理解。

明確:「野」,田野,這裡指東皋的平地,「望」指眺望。在東皋的平地上眺望。中國古人喜歡登高望遠,比如《望嶽》《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這些詩歌,都是以「望」字統領全篇,寫眼前景,抒胸中情。

PPT:

詩人望到了什麼?用原句回答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知題目的含義,聚焦「望」字,由此讓學生思考:詩人「望」到了什麼,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讀懂詩意。

二、讀懂詩意

1. 明確要求,朗誦詩歌。

讀詩,「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醉其音,心同其情」。我們來朗讀這兩聯。

教師配樂範讀,提示學生注意把握詩歌節奏和韻律,讀出音聲之美。

出示節奏PPT: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

    生練習誦讀並展示頷聯和頸聯。

2. 讀中間兩聯,你的頭腦中有沒有畫面感?

預設:

有畫面感(沒有則繼續引導學生朗讀、感受)。

PPT:這兩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給你的感覺是什麼?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也可以寫成小詩。


   明確:「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給人一種靜謐、純美的感覺。「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讓人沉浸在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平靜、和諧中。這兩聯都是詩人望中所見,很平常的四句話,但卻是充滿詩意。

   小詩:

   一棵樹

   一棵樹

   它們依偎著站立

   著一身彩衣霓裳

描出秋的輪廓

繪出秋的顏色

染出秋的絢爛

織出秋的落寞

……

「樹樹皆秋色」,意思是說,放眼望去,一棵又一棵樹都盡顯秋天的顏色,無一例外。「秋色」,是一種紅黃綠交錯的顏色,美麗多姿,但卻遠不及春天地的生機勃勃,它不會持續很久,很快會凋零枯萎,讓人不免覺得悽涼。「山山唯落暉」,日暮之時,每一個山頭上,只剩下落日的餘暉。

質疑:細想,山上會不會只有落日的餘暉?

《濟南的冬天》,老舍寫薄雪覆蓋下的小山,寫得多麼生動有趣。為什麼王績只看到了落日?

這就是王國維先生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說,與他的心情有關。

     「皆秋色」「唯落暉」,寫出了他的內心孤獨寂寞、失落彷徨。

這兩句都是作者望中所見的自然界的景色,稱為「物象」,也是靜景。

板書   物象   靜

師生朗讀,讀出律詩的意蘊之美。

我們繼續來看下面兩句。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寫了一番怎樣的景象?

牧人趕著牛群和羊群回來了,獵人的馬上掛著一串一串的獵物(鳥獸)滿載而歸。太陽落山,無論人還是鳥獸,都各自回家。

《王風·君子於役》中寫到: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饑渴?雞棲於塒,牛羊下來。

「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意思就是,太陽落山,雞和牛羊都紛紛回到籠圈裡,它們都有固定的歸宿。《野望》寫的也是類似的場景:到了夕陽西下的「薄暮」時分,忙碌了一天的牧人、獵人,都在返回或回家的路上,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自然恬淡的田園生活圖景。

這兩句,是動景。也是「事象」。

板書    事象   動

此時,詩人的心情又是如何?

設計意圖:明確朗誦詩歌的要求,教師配樂範讀,提示學生注意把握詩歌節奏和韻律,讀出音聲之美。出示節奏,生練習誦讀並展示頷聯和頸聯。緊承前面提出的問題,分析「望」中所見之景,即頷聯和頸聯所描繪的畫面,用誦讀、想像、比較的方法引領學生感受這兩聯所描繪的意境之美。

三、讀懂詩情

1.思考:這首詩頷聯、頸聯寫景,首聯和尾聯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明確:首聯敘事抒情,尾聯重點抒情。

我們先看首聯是如何起筆的。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聯交代了什麼?哪些詞能傳遞他的情感?

明確:「望」的地點:東皋。時間:薄暮時分。「徙倚」,意思是徘徊。「徙」指移動,「倚」指停下來靠在樹邊或石邊;「欲何依」,是說依託在哪裡呢?他沒有找到一個可以依託的所在,因此他的心不能夠定下來,內心不安靜。

板書  首聯  敘事抒情

為什麼王績會徘徊而無處依託?我們來了解一下王績。

PPT:

王績(約590~644),字無功,號東皋子。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鬥,自作《五鬥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


我們看他的經歷,會發現他曾三次辭官。最後一次,以疾罷歸。一生主要過著隱居的生活,但由於他是由仕而隱,是求而不得才隱的,所以他的內心深處依然有仕的理想。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心裡才總有一種矛盾、困惑和苦悶,從內心深處來說瀟灑不起來,常有這樣一種孤獨、落寞之感寄託於文字。

2.所以,儘管頸聯所描繪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很多人看來很溫馨、和諧,但對於王績而言,當他看著牧人和獵人紛紛歸來,他的內心還是會激起這樣的漣漪: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誰來說說你對這兩句的理解。

牧人和獵人,看來看去就是「相顧」,沒有一個人是真正認識我的,也沒有人理解「我」內心真正的理想,我就吟唱一首《採薇》吧。

這一句很有況味。「採薇」是一個典故,有多種說法。

PPT: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詩經· 召南 ·草蟲》

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小雅·採薇》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適安歸矣? 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史記·伯夷列傳》

這裡,應該做第三種解釋。詩人以伯夷、叔齊比況自己,沒有人真正理解我內心的理想和願望,理解我的思想情感,我懷念伯夷叔齊所唱的那首歌,於是長宿,我應該歸向何處?表現出了一種苦悶和憂鬱。

板書  尾聯  抒情  苦悶、憂鬱、孤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首聯和尾聯,明確首聯和尾聯的抒情作用,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為什麼要隱居,出示「採薇」的典故,幫助學生理解詩人在詩中表達的孤獨、憂鬱、寂寞、苦悶的感情。

四、讀懂詩人

王績說自己是「有道於己,無功於時」,看得出他很想為時代,為國家做些事。可是他生活在隋末唐初的戰亂時期,三仕三隱,最終還是看不慣官場的黑暗,選擇辭官。消極地隱居起來。這一點他和陶淵明很像,但他似乎沒有陶淵明那麼堅決和瀟灑。因此總有一種不甘心的掙扎和苦悶。

思考:對王績的三仕三隱以及他的生活態度,你贊同嗎?

     預設:贊同。王績是個性情中人,從本心上來說,他很想報效國家,他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只是看不慣官場的是非善惡不分,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於是辭官歸隱,他遵從了自己內心的選擇,應該被理解和支持。

不贊同。中國古代士人特別強調「和而不流,強哉矯」的中庸之道。告訴人們既要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繼續生活下去,又要保持理想不倒下去,而且還不能受傷害。這才是為官者應該有的姿態。如果遇到和自己觀點不一致的現象就一味逃避,消極對待,那註定無法成為歷史的中流砥柱,凡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無不要經過這一關。因此,王績的態度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言之成理即可。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聯繫時代和王績的作品深入思考,討論或辯論,理解作品主題和詩人的思想情感,讀懂詩人,讀懂時代,讀懂自己。

    五、齊誦詩歌

 六、板書設計

          首聯   敘事抒情         

          頷聯   物象  靜景

野望      頸聯   事象  動景     苦悶、憂鬱、孤獨、寂寞

 

                  尾聯    抒情

 作者介紹: 

何培培,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語文教師。熱愛閱讀和寫作,語文溼地棲居者,願向陽而生,探尋青春語文的真諦

 

 

相關焦點

  • 【青春語文何培培教學設計研究】《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
    何培培【教材分析】《皇帝的新裝》是統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
  •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王君:海波與海的波文
    我深知35歲-45歲這個年齡段之間的危險。我能夠幫助我的弟子們的,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叮囑她們:不要跟年齡作戰,適當收縮,就是另外一種前進。  攤子不要鋪得太大,研究點聚焦聚焦再聚焦。不求多,但求深。保持體力,勻速向前。弟子們都聽話,除了海波。她還是教育教學兩步走。深一腳,淺一腳,跌跌撞撞,硬是要撐著,不倒下。
  •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青春語文: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下)
    十二、 基於日常語文學習和語文考試的整合十三、 各種跨界的整合……「我們」的意識,「群」的意識,正在讓我的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發生著質的改變。各種各樣的聯結誕生了豐富多彩的「班本教材」「校本教材」,新的課型不斷湧現,青春語文呈現出了天光雲影共徘徊的開放狀態。在「靈性閱讀」上,青春語文確立了「廣泛勾連,精粹提煉,人文借語用,語文為人生」的思想,努力突圍語文教學低效率的怪圈,追求給予學生最貼近心靈的援助。
  • 【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教學設計
    整個過程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密切配合以及各學科之間知識的融會貫通。學情分析學生進入八年級,已經了解和熟悉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方法,並且對這類活動表現出極大興趣,參與度比較高。教師需要提供活動的大的框架,明確任務要求,具體的實施方案,可以交給學生設計操作。
  • 【王芳專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點】1.誦讀。2.指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現象。【教學難點】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 【青春語文•愛林專欄】文本特質與課型創新研究(8)·《白楊禮讚》教學設計
    聚焦象徵   縱深開掘《白楊禮讚》教學設計【教學設想】象徵
  • 【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胸中有丘壑,靈動又分明 ——試評王君老師《紫藤蘿瀑布》
    二、教法巧妙,形式多樣,富於靈動之美這一課的教學之所以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在於王君老師多種教學方法的巧妙運用。類似這樣的方法俯拾即是,使王君老師的語文課堂靈活多變,教無定法,卻充分調動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積極性。
  •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忠玉與「終於」
    一起去讀讀周忠玉老師的新書《青春語文古詩文教學實踐13例》。曾親身參與她的好多課例研究,半夜網絡教學研討熱血了彼此。曾親耳聆聽她在網絡上的授課,課課精彩的背後是她死磕硬抗地研磨。曾親眼看見她從徐水到溫嶺的大跨越,精彩的綻放是她對語文教學不斷精進的成果。這樣一位又燃又颯的姐姐都在乘風破浪,我輩亦當直奔淘寶噹噹購此書,以此為帆迎著青春之風到達語文理想的彼岸。
  • 【青春語文 何培培教學設計研究(六))】開掘文本寫作資源,促成練筆契機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隨堂進行微寫作,以便於學以致用,而且不拖沓,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寫作思維的訓練,當場生成。文章短,也會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在課堂寫作的基礎上,修改打磨,形成較成熟的片段寫作,再由片段寫作的精細打磨慢慢過渡到整篇的寫作。例如,在七上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把《走一步,再走一步》當作寫作型文本來處理,教材的閱讀提示當中指出,「勾畫出描寫『我』不同階段心理活動的語句」。
  • 《老王》教學設計
    4.教學目標(含重、難點)教學目標:1.通過運用精讀、批註等方式梳理文章主要情節,構建情節之間的邏輯關係。2.通過對文章結構分析和結尾句的解讀,理解文章主旨,學會欣賞評價人物。3.通過文本閱讀體悟作者獨特感受和老王人性美,通過寫作實踐深度體驗這種人性之美。
  • 【幸子專欄】語文溼地,我們七年不癢
    我參與語文溼地公眾號一開始是投稿,後來加入了奇思妙語欄目編輯部,負責「天鵝領舞」,專門負責編輯王君老師的妙語。當時為了編輯專欄,把王君老師博客文章很認真地讀了一遍。欄目停了後,我就負責編輯王君專欄,編輯文章必然要細讀,付出了更多的時間,收穫自然就更大,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2018年1月,我有幸加入了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要隔周發文,我覺得自己還能兼顧,捨不得放下王君專欄的編輯工作。
  • 「物」作何解——從沈復《閒情記趣》入選中學語文談起|劉企華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散文《閒情記趣》從1993年暑假後起,一度成為全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一冊的自讀課文,從2002年暑假後起,又成為教育部新大綱指定篇目,被編入初中語文第三冊。有一個版本教科書的文後專此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列出了四個答案供選擇:①外物,環境。②內容,實質。③人;公眾。④財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答案是「①」。據我了解,持那套教材教學的許多老師對教參答案未曾提出異議。我們運河中學初中部一位老師上《閒情記趣》公開課時提問學生:「物外之趣」的「物」怎麼解釋?第一個學生舉手回答:「公眾。」
  • 【青春語文 鄧穎專欄】煥發青春氣息的兩隻狼
    盧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甫一登上語文溼地的舞臺,我就迫不及待地「先讀為敬」,為的就是一窺她思想之深邃,用心之巧妙。
  • 第2560季【海波專欄】肖培東:深深淺淺,都是語文的歌
    肖培東:深深淺淺,都是語文的歌                           陳海波肖培東老師的新書《語文:深深淺淺之間》,讀來很受啟發和感動。肖老師說:「我的歲月,是一條河,深深淺淺的,都是語文的歌。」
  • 【王君青春語文專欄】青春語文已縱酒,立人培塑好還鄉
    五、以生命寫作為本,讓學生的自我遇見美好葉聖陶在說:「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學生眼前要閱讀,要寫作,至於將來,一輩子要閱讀,要寫作。」青春語文倡導靈性閱讀,倡導生命寫作,將寫作看作是生命的道場,通過寫讓學生愛上自己,直至遇上那個最美的自己。這樣的寫作理念,將有用之寫變為無用之寫,將無用之寫變為人生大器。
  • 【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古代詩歌五首》群詩教學實錄
    《古代詩歌五首》群詩教學實錄【設計意圖】
  • 【教學】陸志平︱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
    教材每個單元都包含著多重教學目標。這些目標之間,有的聯繫比較緊密,有些聯繫比較鬆散。設計單元整體教學,就要努力尋找多重目標之間的有機聯繫,特別是建立體現人文價值的目標與體現工具價值的目標之間的聯繫,以素養為本進行有機整合,提煉單元目標與主題,使教學目標更加集中,更加聚焦,統領單元的情境、任務等設計,更加自然流暢地實現單元的多重教育價值。
  • 小說教學|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
    語文工作室第13期淺談初中語文經典小說文本的教學設計——以《變色龍》教學設計構想為例夏書傑/文《變色龍》是一篇短篇小說。二、閱讀層次上,可按照理解、鑑賞與評價三層次設計《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說:「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得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 小學語文《我的心愛之物》教學設計
    在此,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學會審題,了解並掌握通過外形、顏色、功能等方面介紹物品的方法。2.通過圖片、文字等資料的方式回憶聯想自己的心愛之物,並且能夠運用一定的手法將其描繪出來。3.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的能力,在習作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 【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4)試講10分鐘左右2、初中語文《口技》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概括文章描寫的主要場面;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2.通過品讀文章,學習口技表演中各種聲音的生動逼真的描摹並且體會正面描寫和側面烘託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及其表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