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五首》群詩教學實錄
【設計意圖】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單元導讀特別指出,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以拓寬視野,加深理解。這幾首詩歌的創作年代不一,由唐代到清代,或抒情,或闡明哲理。教學時可以關注五首詩歌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異同點,運用比較的方法,探討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及詩歌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目標】
1. 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 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蘊含的道理。
3. 背誦默寫古詩,並引導學以致用。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朗讀詩歌,讀懂大意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古代詩歌五首》,這五首詩,各有特色,都是千古流傳的佳作。現在,請同學們朗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畫出來,稍後我們來探討。
學生朗讀,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生:《登飛來峰》裡面「聞說」是什麼意思?
生:「聞說」就是聽說,聞,是聽的意思。
生:「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這兩句不太明白。為什麼要「決眥」?
生:書上注釋有。但語序感覺有點怪。
師:這兩句其實有點倒裝的意思。生曾雲(層雲生起),使人心胸震蕩;入歸鳥,飛鳥歸林,作者張大眼睛遠望。
生:浩蕩離愁白日斜,「浩蕩離愁」是什麼意思?還有,為什麼是「吟鞭東指即天涯」?
一開始,沒有同學舉手回答。
師:大家再看看書,讀書要讀仔細。
生:離愁,就是這時候詩人要辭官,離開北京,他可能捨不得,有一種愁緒。浩蕩,我覺得是形容他的離愁別緒像浩蕩的江水,說明他愁的程度。
師:對,古人表達愁的詩句特別多,比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經常把愁比喻成流水,極言愁之深長。
生:為什麼陳子昂會「愴然」而且「涕下」?
師:這兩個詞很耐人尋味。愴然,就是——
生:悲傷。
師:「涕下」就是——
生:流眼淚,哭了。
師:陳子昂為什麼會悲傷難過?
生:那就得知人論世了。
師:方法意識很強。沒錯,我們學詩歌,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世」。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知識。
生:(猶疑)陳子昂跟著一位將領去邊疆打仗,結果他的意見不但沒有被採納,還又被貶謫降級。所以他這時候比較鬱悶。
師:很好,要對自己有信心。基本信息都沒問題,老師來補充一下背景資料:
公元696年,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攻陷了營州。武則天委派自己的侄兒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徵。此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輕率而無將略,致使前軍陷沒,軍心大受影響。此時,身在燕國故地的陳子昂就向武攸宜提處出申請,我願親自出戰沙場,為國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無疑,陳子昂的滿腔熱血剎時降到了冰點。他怎麼也沒想到武攸宜會因為他是個文人、詩人而輕視他,使他盡忠報國的壯志在輕描淡寫間就被否定了。可以想像,他當時的心情一定是既難堪又失望。過了幾天,陳子昂不死心,再次進諫,結果把武攸宜激怒了,不但不採納他的建議,反而把他的官職由參謀貶為軍曹(唐朝的下級軍官)。
陳子昂鬱郁不得志,情緒悲憤到了極點,於是就登上了幽州臺,當他登臨樓臺、極目遠眺的時候,想到了過往的歷史和未來,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師:還有沒有問題?
沒有人舉手。
過渡:詩言志,詩歌是傳情的藝術。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那麼,這五首詩各自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我們一起來「因聲求氣」,通過朗讀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
學生朗讀五首詩歌。
二、巧建群,求同異
師:現在,請你給這五首詩分類建群,並說說你的理由(提示:可以參考以往我們學過的詩歌題材方面的知識,關注詩歌的形式或內容等特點)。
生:我覺得可以把《望嶽》和《登飛來峰》放在一起,因為這兩首主要抒發的都是詩人的豪情壯志,寫得很激動。
師:也就是說詩歌表達的情感有相近的地方。有理有據,很清楚。
生:前三首都是登臨詩,寫作者登高遠眺的感受,可以建一個群。
師:對,很有想法,按照詩歌的題材,有送別詩、田園詩、諷喻詩、詠史詩等等,這三首呢,都是登臨詩。
屏顯:
所謂登臨詩,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臨某處(山、亭、樓、閣等)而情思湧動,賦詩興嘆,抒發自己的胸懷的詩詞。
生:《登幽州臺歌》和《望嶽》都是唐代的作品,一個是初唐,一個是盛唐。可以建一個群。
師:這麼分很省力氣啊!
學生笑
生:(繼續)《登飛來峰》和《遊山西村》都是宋代的作品,宋代的詩歌說理的特色比較明顯。可以建群。
師:宋詩擅長說理,能關注到這個特點,非常難能可貴。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生沉默)
師:比如蘇軾就寫了不少說理詩,他有一首《題西林壁》,我們一起來背一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闡明了「當局之謎,旁觀者清」的道理。
……
師:看來給詩歌建群的標準真是不少,今天呢,我們就先按詩歌題材分類的方法,一起來學習前三首詩。
【自評】給詩歌建群,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要注意形式或者內容上的特點,將其有意識進行聯結和比較,發現異同之處,用一雙慧眼去探尋詩歌的內涵。
三、因聲求氣,體會情感
師:登高懷遠是中國古人的習慣和傳統。詩人們登高遠眺,睹物感懷,表達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慨、思索。一般來說,登臨高處必有心緒,那麼,這三首登臨詩,陳子昂、杜甫、王安石表達的心緒一樣嗎?
我們一起來聽聽。
學生聽《登幽州臺歌》《望嶽》《登飛來峰》優質音頻朗誦。
生:不一樣。《登幽州臺歌》低沉一些,杜甫和王安石的感情高亢一些。 陳子昂是懷才不遇,「愴然」,感覺他應該很難過,很悲傷;不被人理解,所以「獨」孤獨、寂寞。
師:你關注到了最後一句的抒情,詩人心中的難以排解的苦悶都順著這一句流淌出來。
師:懷才不遇,可以再具體說說嗎?
生:他的意見沒有被武攸宜採納,武攸宜還把他直接貶為軍曹,所以他很鬱悶。登幽州臺,寫了這首詩。
師:分析得很好。看來背景資料對於理解詩歌,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同學們後面也要注意積累。
生:再有就是幽州臺,幽州臺是燕昭王建造的,又叫黃金臺,來招攬天下賢士,比如後來的樂毅就是這時候來到燕國的。所以他登上幽州臺,心裡就更難過了。
師:心裡更難過了,我們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陳子昂登上幽州臺,聯想到與這座亭臺有關的典故,想到已經作古的燕昭王、樂毅、郭傀,再看看自己,年過三旬,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一貶再貶,真是——
生:生不逢時
師:想到天地是久遠廣大,無窮無盡,只有我,如一粒微塵,年歲漸長,卻功業無成,空有一腔報國志,卻無處施展。一言難盡,何其傷感!以至於想著想著,竟流淚了……
我們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生朗誦全詩,急切,隨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師:(面向全體同學)讀出悲傷、孤獨和苦悶的感覺了嗎?
生(集體):沒有。
師:應該怎麼讀?我們來試著「因聲求氣」,通過朗讀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這是一首古體詩,句式比較靈活,有五言和六言,和《楚辭》的句式有點像,大家注意體會其特點,讀好節奏。
屏幕出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急切、生不逢時、失望)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可奈何、苦悶)
生齊聲朗誦,聲音低沉,進入情境,較之前誦讀有進步。
【自評】這裡學生已經初步進入詩歌的情境,但對詩歌的理解還有些表面化,應該讓學生觀看名家朗誦視頻,再配樂朗誦,對詩歌的內涵會理解得更深一些。
師:同樣是登高,杜甫和王安石登高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生:杜甫比較積極,他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一種豪邁之情。
師:很好,你也關注到了最後的抒情句。我們發現,抒情句好像都在最後兩句,那前面的是幹什麼?
生:寫景。
師:所以,登臨詩,一般可能先描寫看到的風景、事物,有時候還有歷史遺址,然後寫由此引發的感慨和思考。這其實就是弔古諷今或借景抒情。
(學生恍然大悟,記寫筆記)
一起來品讀杜甫的《望嶽》。統領全詩的是哪一個字?
生:「望」。
師:作者都望到了什麼?
生:齊魯青未了,齊魯大地,這裡除了山東還有河北,橫亙兩省,寫出了泰山的大,到處都是一片綠色。
師:「橫亙」這個詞用得好,說明跨度比較大,泰山以北是齊國,以南是魯國,寫出泰山的連綿不斷。還望到了什麼?
生: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師:別著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杜甫登臨泰山,還看到了什麼?
【自評】學生習慣性地依賴注釋和參考,如果書上有釋義就不主動思考,照搬解釋。在這裡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轉化理解,用自己的話來闡釋。
生:(思考幾秒)看到泰山的風景秀麗,雲彩還有歸鳥。
師:說的很全面,她把作者看到的都說出來了。我們來具體理一理「望」的角度。
屏幕出示:
齊魯青未了( ____望)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____望)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____望)
生:我覺得首聯應該是整體望,頷聯是近望,最後一個我也不知道。
師:還不錯,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思考,給你點個讚。她的說法你認同嗎?我們繼續發言。
生:第二個是近望。
師:為什麼?
生: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泰山發現。這兩句用擬人的寫法,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鍾」,大自然好像偏愛泰山。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山很高。
生:我覺得第三個應該是細望,因為他已經登上泰山了,看到了層層的雲和飛回來的鳥。
師:為什麼是「決眥」?
屏幕出示:
1.<動>射破野獸的眼眶。2.<動>睜裂眼角,形容張目極視的樣子。3.<動>張目瞪視,形容怒視的樣子。
4.睜大眼睛遠望。
你覺得在這裡,「決眥」是什麼意思?
生:我覺得是第2個,(低頭看書)作者睜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
說明他看得很細。
師:是嗎?這是書上注釋說的吧?如果按照注釋中的說法,那這個詞意思就應該是第4個,睜大眼睛遠望。這樣「望」的角度還是細望嗎?
生:遠望。
師:還有沒有其它見解?
生:我覺得細望是可以的,這時候無論如何,杜甫已經身在山中,相比首聯「齊魯青未了」近了很多,而且仔細了很多,他看見山中雲氣,使他心胸震蕩,看見歸鳥返林,說明天可能不早了,但他好像還有點看不夠。
師:這個觀點很有新意。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看,所以感覺眼眶有似決裂。天都黑了,作者還在看,表明什麼?
生:作者捨不得,對這個地方很喜歡,很留戀。
師:這樣,全詩一氣呵成,作者忍不住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誰來給我們解讀這兩句詩歌背後的情感。
生:會當,就是終要,表現一種決心,總有一天我終要登上泰山山頂,一覽,俯瞰其它那些小山。有一種豪情,感覺自己一定會成功。
生:他對自己的未來特別有信心。
師:「凌絕頂」只是登上泰山的山頂嗎?
生:不是,它表面是登上泰山,其實也指人生的山頂。
師:是的,青年時期的杜甫非常積極樂觀,寫這首詩的時候他24歲,因為有父親的支持,他不需要養家餬口,沒有太多對人生的憂慮。和他後期的詩歌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感覺風格形成鮮明對照。
師:小結一下,作者的「望」,有遠望,有近望,有細望,描繪了一幅神奇、秀麗、巍峨的泰山風景圖,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師生齊誦詩歌。
過渡:心隨境轉,人的心態和想法隨著境遇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後來杜甫的登臨詩,很少再有像《望嶽》這樣豪情滿懷的作品。很多都像《登高》那樣有著一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悲壯之感。
師:三百多年後的一個夏天(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一位初涉宦海的年輕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興致勃勃登上了寶林山上的飛來峰,由此寫下一首《登飛來峰》。
師:剛才有同學說,《望嶽》和《登飛來峰》所表達的都是一種豪情壯志。下面我們不妨來探討:這首詩所傳遞的是一種什麼心緒?同學們朗讀詩歌,一探究竟。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他這首比《望嶽》更慷慨激昂。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最後說「不畏浮雲」,就好像是什麼也不怕的感覺。而且他這時候已經登上山頂了,最後一句寫「自緣身在最高層」,有點驕傲的感覺。
生:我覺得寫出他很清廉的感覺,因為他說「不畏浮雲」,沒有讓浮雲遮住他的眼睛……(猶疑說不上來)
師:你的見解很獨特。是這樣嗎?我們先看看「浮雲」的意思。
浮雲,古人常常用來比喻奸佞小人。所謂「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你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這樣說,就應該是不怕遇到阻擋他的人。
師:可以這樣說。大家繼續自由說你對詩歌的理解。可以從寫法上試著談談
生:王安石和杜甫一樣,登上山峰,比較高興、欣喜,杜甫是通過寫景來傳情。而王安石卻沒有,他只講了飛來上的千尋塔,同時還聽說這個地方可以聽到雞叫,看到日出。後兩句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志向。
生:第一句還用了誇張,塔不可能「千尋」,極言山之高。
師:詩人聽說在這個地方,聽見雞鳴就可以看到日出。他好像心生嚮往。但看到了沒有?
生:沒有。
師:為什麼?
生:因為是「聞說」,不是真的。
師;也就是「虛寫」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也為後面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調。後兩句緊承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不畏浮雲遮望眼」,「不畏」,氣勢奪人;古人常常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是因為「我」身在最高層,詩人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氣勢一句勝過一句,表現了他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出示背景:
這是王安石的初涉宦海之作。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此時詩人只有30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師:這樣,我們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齊讀《登飛來峰》。
小結:從三首詩的創作年齡看,陳子昂年齡最大。從個人際遇看,陳子昂鬱郁不得志,杜甫無憂無慮,王安石仕途順暢,對未來最有想法。三首詩,形式及傳情達意語言風格也各有不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是古體詩,句式靈活,直陳心緒,言簡而意豐。杜甫《望嶽》是五言律詩,先寫景再抒情。讚美泰山的神奇、清幽、秀麗,寫出泰山的高大巍峨,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是一首七絕,奇趣峭拔,虛實相生,詩歌結尾,抒發了作者孤高傲岸、不可戰勝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絕對信心。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涵詠詩歌興味長。這五首詩不僅語言雋永,而且富有哲理,表達了詩人們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同學們要讀懂詩歌,理解詩歌的內涵,就必須多讀。通過讀,把握正確的節奏,理解作者的情感,傳遞作品的精神內涵。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課後反思】
這是第二次「群詩」教學的嘗試,從課堂的整體效果看,學生的思考比較淺,教師的引導較多,學生的聽得比較認真。從學情來看,學生對於《古代詩歌五首》的內容不熟悉,認真預習的不太多,上課習慣了被動,沒有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預習方法不對,參考現成的輔導書,草草預習,對詩歌的誦讀不夠。教師教學內容的選擇,即把握三首詩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並知人論世,理解三首登臨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及教材內容特點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內容的生成上,過於依賴教本,靈活性不足。在後面的第二課時,應及時調整,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準來組織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
何培培,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語文教師。2011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2015年獲教育碩士學位,熱愛閱讀和寫作,語文溼地棲居者,願向陽而生,探尋青春語文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