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古代詩歌五首》群詩教學實錄

2021-02-08 王君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

《古代詩歌五首》群詩教學實錄

【設計意圖】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古代詩歌五首》是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單元導讀特別指出,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以拓寬視野,加深理解。這幾首詩歌的創作年代不一,由唐代到清代,或抒情,或闡明哲理。教學時可以關注五首詩歌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異同點,運用比較的方法,探討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及詩歌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目標】

1. 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 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蘊含的道理。

3. 背誦默寫古詩,並引導學以致用。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朗讀詩歌,讀懂大意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古代詩歌五首》,這五首詩,各有特色,都是千古流傳的佳作。現在,請同學們朗讀詩歌,結合注釋,理解詩歌大意。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畫出來,稍後我們來探討。

學生朗讀,畫出有疑問的地方。

生:《登飛來峰》裡面「聞說」是什麼意思?

生:「聞說」就是聽說,聞,是聽的意思。

生:「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這兩句不太明白。為什麼要「決眥」?

生:書上注釋有。但語序感覺有點怪。

師:這兩句其實有點倒裝的意思。生曾雲(層雲生起),使人心胸震蕩;入歸鳥,飛鳥歸林,作者張大眼睛遠望。

生:浩蕩離愁白日斜,「浩蕩離愁」是什麼意思?還有,為什麼是「吟鞭東指即天涯」?

一開始,沒有同學舉手回答。

師:大家再看看書,讀書要讀仔細。

生:離愁,就是這時候詩人要辭官,離開北京,他可能捨不得,有一種愁緒。浩蕩,我覺得是形容他的離愁別緒像浩蕩的江水,說明他愁的程度。

師:對,古人表達愁的詩句特別多,比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經常把愁比喻成流水,極言愁之深長。

生:為什麼陳子昂會「愴然」而且「涕下」?

師:這兩個詞很耐人尋味。愴然,就是——

生:悲傷。

師:「涕下」就是——

生:流眼淚,哭了。

師:陳子昂為什麼會悲傷難過?

生:那就得知人論世了。

師:方法意識很強。沒錯,我們學詩歌,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論世」。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知識。

生:(猶疑)陳子昂跟著一位將領去邊疆打仗,結果他的意見不但沒有被採納,還又被貶謫降級。所以他這時候比較鬱悶。

師:很好,要對自己有信心。基本信息都沒問題,老師來補充一下背景資料:

公元696年,即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朝廷,攻陷了營州。武則天委派自己的侄兒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徵。此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輕率而無將略,致使前軍陷沒,軍心大受影響。此時,身在燕國故地的陳子昂就向武攸宜提處出申請,我願親自出戰沙場,為國立功。但武攸宜以其「素是書生,謝而不納」。無疑,陳子昂的滿腔熱血剎時降到了冰點。他怎麼也沒想到武攸宜會因為他是個文人、詩人而輕視他,使他盡忠報國的壯志在輕描淡寫間就被否定了。可以想像,他當時的心情一定是既難堪又失望。過了幾天,陳子昂不死心,再次進諫,結果把武攸宜激怒了,不但不採納他的建議,反而把他的官職由參謀貶為軍曹(唐朝的下級軍官)。

陳子昂鬱郁不得志,情緒悲憤到了極點,於是就登上了幽州臺,當他登臨樓臺、極目遠眺的時候,想到了過往的歷史和未來,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師:還有沒有問題?

沒有人舉手。

過渡:詩言志,詩歌是傳情的藝術。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那麼,這五首詩各自要表達怎樣的情感?我們一起來「因聲求氣」,通過朗讀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

學生朗讀五首詩歌。

二、巧建群,求同異

師:現在,請你給這五首詩分類建群,並說說你的理由(提示:可以參考以往我們學過的詩歌題材方面的知識,關注詩歌的形式或內容等特點)。

生:我覺得可以把《望嶽》和《登飛來峰》放在一起,因為這兩首主要抒發的都是詩人的豪情壯志,寫得很激動。

師:也就是說詩歌表達的情感有相近的地方。有理有據,很清楚。

生:前三首都是登臨詩,寫作者登高遠眺的感受,可以建一個群。

師:對,很有想法,按照詩歌的題材,有送別詩、田園詩、諷喻詩、詠史詩等等,這三首呢,都是登臨詩。

屏顯:

所謂登臨詩,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臨某處(山、亭、樓、閣等)而情思湧動,賦詩興嘆,抒發自己的胸懷的詩詞。

生:《登幽州臺歌》和《望嶽》都是唐代的作品,一個是初唐,一個是盛唐。可以建一個群。

師:這麼分很省力氣啊!

學生笑

生:(繼續)《登飛來峰》和《遊山西村》都是宋代的作品,宋代的詩歌說理的特色比較明顯。可以建群。

師:宋詩擅長說理,能關注到這個特點,非常難能可貴。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生沉默)

師:比如蘇軾就寫了不少說理詩,他有一首《題西林壁》,我們一起來背一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闡明了「當局之謎,旁觀者清」的道理。

……

師:看來給詩歌建群的標準真是不少,今天呢,我們就先按詩歌題材分類的方法,一起來學習前三首詩。

【自評】給詩歌建群,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要注意形式或者內容上的特點,將其有意識進行聯結和比較,發現異同之處,用一雙慧眼去探尋詩歌的內涵。

三、因聲求氣,體會情感

師:登高懷遠是中國古人的習慣和傳統。詩人們登高遠眺,睹物感懷,表達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慨、思索。一般來說,登臨高處必有心緒,那麼,這三首登臨詩,陳子昂、杜甫、王安石表達的心緒一樣嗎?

我們一起來聽聽。

學生聽《登幽州臺歌》《望嶽》《登飛來峰》優質音頻朗誦。

生:不一樣。《登幽州臺歌》低沉一些,杜甫和王安石的感情高亢一些。 陳子昂是懷才不遇,「愴然」,感覺他應該很難過,很悲傷;不被人理解,所以「獨」孤獨、寂寞。

師:你關注到了最後一句的抒情,詩人心中的難以排解的苦悶都順著這一句流淌出來。

師:懷才不遇,可以再具體說說嗎?

生:他的意見沒有被武攸宜採納,武攸宜還把他直接貶為軍曹,所以他很鬱悶。登幽州臺,寫了這首詩。

師:分析得很好。看來背景資料對於理解詩歌,還是非常有幫助的,同學們後面也要注意積累。

生:再有就是幽州臺,幽州臺是燕昭王建造的,又叫黃金臺,來招攬天下賢士,比如後來的樂毅就是這時候來到燕國的。所以他登上幽州臺,心裡就更難過了。

師:心裡更難過了,我們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陳子昂登上幽州臺,聯想到與這座亭臺有關的典故,想到已經作古的燕昭王、樂毅、郭傀,再看看自己,年過三旬,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卻一貶再貶,真是——

生:生不逢時

師:想到天地是久遠廣大,無窮無盡,只有我,如一粒微塵,年歲漸長,卻功業無成,空有一腔報國志,卻無處施展。一言難盡,何其傷感!以至於想著想著,竟流淚了……

我們來讀一讀這首詩。

生:(生朗誦全詩,急切,隨意)……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師:(面向全體同學)讀出悲傷、孤獨和苦悶的感覺了嗎?

生(集體):沒有。

師:應該怎麼讀?我們來試著「因聲求氣」,通過朗讀感受詩文語言的節奏來把握作品的精神。這是一首古體詩,句式比較靈活,有五言和六言,和《楚辭》的句式有點像,大家注意體會其特點,讀好節奏。

屏幕出示: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急切、生不逢時、失望)

念/天地//悠悠,獨/愴然//涕下。(無可奈何、苦悶)

 

生齊聲朗誦,聲音低沉,進入情境,較之前誦讀有進步。

【自評】這裡學生已經初步進入詩歌的情境,但對詩歌的理解還有些表面化,應該讓學生觀看名家朗誦視頻,再配樂朗誦,對詩歌的內涵會理解得更深一些。

 

師:同樣是登高,杜甫和王安石登高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生:杜甫比較積極,他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抒發一種豪邁之情。

師:很好,你也關注到了最後的抒情句。我們發現,抒情句好像都在最後兩句,那前面的是幹什麼?

生:寫景。

師:所以,登臨詩,一般可能先描寫看到的風景、事物,有時候還有歷史遺址,然後寫由此引發的感慨和思考。這其實就是弔古諷今或借景抒情。

(學生恍然大悟,記寫筆記)

一起來品讀杜甫的《望嶽》。統領全詩的是哪一個字?

生:「望」。

師:作者都望到了什麼?

生:齊魯青未了,齊魯大地,這裡除了山東還有河北,橫亙兩省,寫出了泰山的大,到處都是一片綠色。

師:「橫亙」這個詞用得好,說明跨度比較大,泰山以北是齊國,以南是魯國,寫出泰山的連綿不斷。還望到了什麼?

生: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師:別著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杜甫登臨泰山,還看到了什麼?

【自評】學生習慣性地依賴注釋和參考,如果書上有釋義就不主動思考,照搬解釋。在這裡我們可以鼓勵學生轉化理解,用自己的話來闡釋。

生:(思考幾秒)看到泰山的風景秀麗,雲彩還有歸鳥。

師:說的很全面,她把作者看到的都說出來了。我們來具體理一理「望」的角度。

屏幕出示:

齊魯青未了( ____望)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____望)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____望)

生:我覺得首聯應該是整體望,頷聯是近望,最後一個我也不知道。

師:還不錯,能表達自己真實的思考,給你點個讚。她的說法你認同嗎?我們繼續發言。

生:第二個是近望。

師:為什麼?

生: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泰山發現。這兩句用擬人的寫法,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鍾」,大自然好像偏愛泰山。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寫出山很高。

生:我覺得第三個應該是細望,因為他已經登上泰山了,看到了層層的雲和飛回來的鳥。

師:為什麼是「決眥」?

屏幕出示:

1.<動>射破野獸的眼眶。2.<動>睜裂眼角,形容張目極視的樣子。3.<動>張目瞪視,形容怒視的樣子。

4.睜大眼睛遠望。 

你覺得在這裡,「決眥」是什麼意思?

生:我覺得是第2個,(低頭看書)作者睜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

說明他看得很細。

師:是嗎?這是書上注釋說的吧?如果按照注釋中的說法,那這個詞意思就應該是第4個,睜大眼睛遠望。這樣「望」的角度還是細望嗎?

生:遠望。

師:還有沒有其它見解?

生:我覺得細望是可以的,這時候無論如何,杜甫已經身在山中,相比首聯「齊魯青未了」近了很多,而且仔細了很多,他看見山中雲氣,使他心胸震蕩,看見歸鳥返林,說明天可能不早了,但他好像還有點看不夠。

師:這個觀點很有新意。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看,所以感覺眼眶有似決裂。天都黑了,作者還在看,表明什麼?

生:作者捨不得,對這個地方很喜歡,很留戀。

師:這樣,全詩一氣呵成,作者忍不住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慨。誰來給我們解讀這兩句詩歌背後的情感。

生:會當,就是終要,表現一種決心,總有一天我終要登上泰山山頂,一覽,俯瞰其它那些小山。有一種豪情,感覺自己一定會成功。

生:他對自己的未來特別有信心。

師:「凌絕頂」只是登上泰山的山頂嗎?

生:不是,它表面是登上泰山,其實也指人生的山頂。

師:是的,青年時期的杜甫非常積極樂觀,寫這首詩的時候他24歲,因為有父親的支持,他不需要養家餬口,沒有太多對人生的憂慮。和他後期的詩歌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的感覺風格形成鮮明對照。

師:小結一下,作者的「望」,有遠望,有近望,有細望,描繪了一幅神奇、秀麗、巍峨的泰山風景圖,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師生齊誦詩歌。

過渡:心隨境轉,人的心態和想法隨著境遇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後來杜甫的登臨詩,很少再有像《望嶽》這樣豪情滿懷的作品。很多都像《登高》那樣有著一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蒼涼悲壯之感。

師:三百多年後的一個夏天(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一位初涉宦海的年輕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裡時,途經杭州,興致勃勃登上了寶林山上的飛來峰,由此寫下一首《登飛來峰》。

師:剛才有同學說,《望嶽》和《登飛來峰》所表達的都是一種豪情壯志。下面我們不妨來探討:這首詩所傳遞的是一種什麼心緒?同學們朗讀詩歌,一探究竟。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他這首比《望嶽》更慷慨激昂。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最後說「不畏浮雲」,就好像是什麼也不怕的感覺。而且他這時候已經登上山頂了,最後一句寫「自緣身在最高層」,有點驕傲的感覺。

生:我覺得寫出他很清廉的感覺,因為他說「不畏浮雲」,沒有讓浮雲遮住他的眼睛……(猶疑說不上來)

師:你的見解很獨特。是這樣嗎?我們先看看「浮雲」的意思。

浮雲,古人常常用來比喻奸佞小人。所謂「虯龍鸞鳳,以託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你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這樣說,就應該是不怕遇到阻擋他的人。

師:可以這樣說。大家繼續自由說你對詩歌的理解。可以從寫法上試著談談

生:王安石和杜甫一樣,登上山峰,比較高興、欣喜,杜甫是通過寫景來傳情。而王安石卻沒有,他只講了飛來上的千尋塔,同時還聽說這個地方可以聽到雞叫,看到日出。後兩句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志向。

生:第一句還用了誇張,塔不可能「千尋」,極言山之高。

師:詩人聽說在這個地方,聽見雞鳴就可以看到日出。他好像心生嚮往。但看到了沒有?

生:沒有。

師:為什麼?

生:因為是「聞說」,不是真的。

師;也就是「虛寫」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前途充滿信心,也為後面的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調。後兩句緊承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不畏浮雲遮望眼」,「不畏」,氣勢奪人;古人常常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自緣身在最高層」,自然是因為「我」身在最高層,詩人對自己充滿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氣勢一句勝過一句,表現了他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出示背景:

這是王安石的初涉宦海之作。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此時詩人只有30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師:這樣,我們對詩人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齊讀《登飛來峰》。

小結:從三首詩的創作年齡看,陳子昂年齡最大。從個人際遇看,陳子昂鬱郁不得志,杜甫無憂無慮,王安石仕途順暢,對未來最有想法。三首詩,形式及傳情達意語言風格也各有不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是古體詩,句式靈活,直陳心緒,言簡而意豐。杜甫《望嶽》是五言律詩,先寫景再抒情。讚美泰山的神奇、清幽、秀麗,寫出泰山的高大巍峨,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是一首七絕,奇趣峭拔,虛實相生,詩歌結尾,抒發了作者孤高傲岸、不可戰勝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絕對信心。

詩歌是抒情的語言藝術,涵詠詩歌興味長。這五首詩不僅語言雋永,而且富有哲理,表達了詩人們對自然、人生的感悟,同學們要讀懂詩歌,理解詩歌的內涵,就必須多讀。通過讀,把握正確的節奏,理解作者的情感,傳遞作品的精神內涵。

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課後反思】

    這是第二次「群詩」教學的嘗試,從課堂的整體效果看,學生的思考比較淺,教師的引導較多,學生的聽得比較認真。從學情來看,學生對於《古代詩歌五首》的內容不熟悉,認真預習的不太多,上課習慣了被動,沒有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預習方法不對,參考現成的輔導書,草草預習,對詩歌的誦讀不夠。教師教學內容的選擇,即把握三首詩的節奏,有感情地朗讀;並知人論世,理解三首登臨詩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及教材內容特點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堂內容的生成上,過於依賴教本,靈活性不足。在後面的第二課時,應及時調整,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準來組織課堂教學。

 

作者簡介:

何培培,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語文教師。2011年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2015年獲教育碩士學位,熱愛閱讀和寫作,語文溼地棲居者,願向陽而生,探尋青春語文的真諦

 

相關焦點

  • 第2003季【青春課堂】《賣炭翁》群詩教學 課堂實錄
    而群文閱讀教學更要注意尋找「閱讀場」裡的「語用資源」和「精神資源」。史晶晶老師通過聚焦白居易《新樂府》中的人物描寫,然後感受其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風格魅力,通過教學課程的推進,把學生的思維延展,引領學生登上白樂天創作的精神支點——因為愛,所以寫。這節課設計有層次,活動有抓手,精神有引領。歡迎走進今天的青春課堂——
  • 【青春語文·何培培專欄】仕隱之間的閒情《野望》教學設計
    文/ 何培培 教材分析這首詩在教材中的位置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2課《唐詩五首》。就詩歌本身來說,整首詩非常的美。這裡的「美」不是一個籠統的詞,它是指詩歌的意境之美。大凡優秀的詩歌作品,讀完都會帶給人一種情緒,《野望》就屬於這樣的作品。「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恬靜的秋日圖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創造了一種田園牧歌式的寧靜。而全詩又於這樣的靜謐中籠罩著一種無處歸宿的愁緒,讀來令人感喟。
  • 【青春課堂】咬文嚼字的課不是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特質
    王君青春語文工作室在語文溼地第四屆年會上重點推出群文閱讀課例,這是一次微課探索之旅,這也是一次群文閱讀教學以群的形式做的集體探索。我想闡述的是青春課堂不是不追求語用價值,「青春課堂的核心追求是:語用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雙向開掘與情趣呈現。這個追求是青春語文課堂追求的根。」青春課堂也不是不在文本中咬文嚼字,青春課堂更看重「在文字中出生入死」。然而,咬文嚼字不是群文教學課堂的主要特點。群文教學的課堂語言訓練有顯性和隱性之區別。
  • 第2169季海波專欄陳海波:詩歌「五問式」教學法初探
    誦讀並鑑賞古代詩詞,儼然成為今天一種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現象。 《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的教學提出:誦讀古代詩詞,在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根據這些要求,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設計出彰顯這些目標的有效問題,以激發、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同時用詩歌的魅力涵養自己、濡染情懷。 為此,我嘗試著對詩歌有效教學的「五問」法進行初探。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古代詩歌四首》詩歌的分類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填空真題:《古代詩歌四首》詩歌的分類,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古代詩歌四首》詩歌的分類,   1、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________詩(唐以前的詩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辭、樂府詩等;   ②________詩(唐以後的詩歌)包括________(五言侓詩、七言律詩)和________(五言絕句、七言絕句)。
  • 詩歌分類鑑賞之閨怨詩
    【設計理念】         改變傳統的單篇精讀中分析過度、微言大義、字斟句酌的耗時的弊端,讓學生通過同一題材群文閱讀,自己去理解、質疑和發現,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從而學會鑑賞古詩詞。      在教學中力求抓住重點,突出要點,把握難點,嘗試生活化閱讀,還原閱讀的真實形態。
  • 第546季 探究詩人靈魂深處的對接《唐詩五首》群詩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對於全是古詩文的八上第三單元,就我的班級學情來說是不會輕鬆拿下的。是需給出一定時間去夯實基礎的。時間緊任務重,那麼如何能切一個小口進入詩歌文本,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學有所獲呢?縱觀五首唐詩,我準備沿用一詞立骨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透過詩人筆下的景物深入理解其靈魂深處的那個真實的自我。誦讀型+主題型的群詩教學設計便是我這節課的一個嘗試。
  • 【湘湖論道】課堂實錄| 古代詩歌中的色彩與情感
    【設計思路】《新課標》強調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注意考查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思維特徵,以及溝通合作、解決問題、批判創新等能力,記錄學生真實、完整的任務群學習過程」。本堂課嘗試開展基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開展的專題化古典詩詞課堂教學,通過微課先學,藉助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建構穩固的教學支架,引領學生建立大的學習概念,使知識結構化。
  • 【青春語文·熊幸的小確幸之五】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南安軍》、《別雲間》三首詩整合教學課堂實錄
    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南安軍》、《別雲間》三首詩整合教學課堂實錄執教者:熊幸師:我們今天這節課學習《過零丁洋》、《南安軍》、《別雲間》這三首詩,大家說一下為什麼把這三首詩放在一起學?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生:它們都是愛國詩。師:是的,它們都是愛國詩,表達的都是愛國之情。
  •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0課《古代詩歌五首》(二)教案及課件
    【星標】語文微講堂,就不會再走丟啦!《遊山西村》教案 教學目的:1、  體味詩歌的內涵。2、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教學重點: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遊山西村》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閒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 七年級語文《古代詩歌四首》優秀教案一等獎
    4、古代詩歌四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教學方法: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2.聯想、想像法。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
    既是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誦讀詩歌、以讀促品、以品促悟,在讀品感悟中去把握詩歌內容、領略詩人情感,進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與博大的胸襟,這是我的教學設想。【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把握歌行體的特點,掌握本首詩歌的正確讀法,品味語言,了解詩歌內容。
  • 新版四年級語文教材:兩首現代詩的解讀
    翻閱四年級新版語文教材,發現與蘇教版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首先是課文內容增加了兩課,由原先的二十五篇課文增加為二十七篇課文。同時新教材增加了兩首現代詩,減少了一篇古詩,由原先的四首古詩,變為三首,這樣的改變能豐富學生對不同文學體裁的了解。
  • 教師資格證教學設計模板:語文《觀滄海》
    今天更新的是初中語文-《觀滄海》課本原文: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理解詩歌內容,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2、了解詩歌情境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 教材教法丨溫儒敏:小學語文中「詩教」
    「詩教」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禮記》中,「溫柔敦厚,詩教也」,意思是要用詩歌,主要是 《詩經》來化育民性,使之性情和善,有教養。後來,孔子更是把 「詩教」納入他的教育體系,到漢代,《詩經》已成為儒家經典 「六經」的一種,和 《書》《禮》《易》《樂》《春秋》五 「經」並 列,是古代社會所有官員和準官員的 「必讀書」。孔子對於詩歌的功能有一個很特別的解釋, 他認為詩歌能夠 「興、觀、群、怨」。
  • 【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如何成為整本書閱讀的「資深讀者」
    針對這些問題,青春語文工作室的老師們在王君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系列自覺的有益的探索,讓一線教師備受鼓舞。這也讓我不斷反思,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學校教育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不同於一般讀者的素讀。學生閱讀的目的,既為獲得閱讀的樂趣,也為獲取書中的信息,同時更重要的,是進行一種有意識的閱讀學習,學習閱讀的方法和策略。
  • 七年級語文散文詩兩首簡案
    《散文詩兩首》教學簡案  執教:李文藝  [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裁的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的要求。)  [教學難點]  ①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②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
  • 【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胸中有丘壑,靈動又分明 ——試評王君老師《紫藤蘿瀑布》
    整堂課以朗讀為基礎,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通過「五看法」,看篇、看段、看句、看詞,從整體到局部,由淺入深,由知識到情感,逐層滲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思維能力。整堂課新穎獨到,精彩紛呈。一、板塊構建清晰,語用訓練紮實課堂教學的板塊清晰,環環相扣。語用訓練紮實,重點聚焦學生寫作知識的習得。
  • 【青春語文 何培培專欄】八年級上冊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教學設計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綜合性學習教什麼》一書中,申宣成老師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特點概括為:一、語文性,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指向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言語技能的培養
  • 2020福建小學語文教資面試:《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
    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9課古詩三首中(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六組第23課古詩兩首)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通過與友人送別時的場景來表達出詩人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情。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一、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理解「安西」「陽關」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