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思路】
《新課標》強調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注意考查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參與程度、思維特徵,以及溝通合作、解決問題、批判創新等能力,記錄學生真實、完整的任務群學習過程」。本堂課嘗試開展基於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開展的專題化古典詩詞課堂教學,通過微課先學,藉助表格、思維導圖等形式建構穩固的教學支架,引領學生建立大的學習概念,使知識結構化。同時,引導學生在面對複雜問題時,改變學習理念,深化思維的同時建立推理路徑和思維模型。
【教學目標】
1.促進學生理解古代詩詞作品中涉及的生活、文化現象和觀念,藉助聯想和想像豐富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體驗和感受。能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語言含蓄之美;能運用多種形式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對具體作品作出合理評論。
2.採用任務驅動和翻轉式教學相結合的模式,通過預學微課,設置任務,學生採取自主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探究思維能力,嘗試建構較為穩定的學習思維網絡。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對古典詩歌有一定積累,但主動探究能力和思維模型的建構還比較薄弱。因此課堂上教師需要建構教學支架按照一定步驟對學生開展引導,促進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完成積累語文知識、拓展思維發展、發展審美品位和完善自我人格等多元學習目標。
【課堂實錄】
一、微課先學
1.學生課前自學微課《色彩的基本知識和古典詩歌中的色彩美》。
2. 結合微課學習色彩知識和古典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對下列詩句進行分類,並在表格中寫上理由,要求結合原詩。(獨立完成後,學習小組合作歸納)
①「桃花一簇開無主,不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其五) 》
②「六月青稻多, 千畦碧泉亂。」 杜甫《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③「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賀知章《詠柳》
⑦「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白居易《問劉十九》
⑧「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蘇軾《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崔護《題都城南莊》
⑩「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⑪「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 盧綸《塞下曲》
⑫「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 《漁歌子》
⑬「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杜甫《絕句》
二、課堂活動
師:所謂「詩以言志,歌以詠懷」,詩人寫詩大多為了表情達意,而在詩歌中我們會發現許多代表顏色的詞語,詩歌中存在的顏色和詩人要表達的情感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我們又該遵循怎樣的規律展開學習?這是本堂課的學習重點。
(一)聯繫舊知,開拓思維
展示包含「白、綠、紅」顏色的詩句:
1.「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武》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2.「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儲光羲《釣魚灣》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3.「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 徐元傑《湖 上 》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杜牧《南陵道中/寄遠》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濃愁。」 劉禹錫《竹枝詞》
師:請同學們以展示詩句為例,簡單概括古代詩歌中「白、綠、紅」三種色彩意象的一般象徵意義。請同學們回答的時候先讀詩句,再說色彩的象徵意義和理由。
生1:「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我覺得這裡的白色代表一種自由。
師:聯想得不錯,能說說聯想的過程嗎?
生1:就是一種感覺。
師:生活中的白色有什麼特點?它會引起人們的什麼感受?詩句中的白色是由誰展開的聯想?白色的兩個意象又有什麼特點?
生2:生活中的白色是一種特別乾淨的顏色,代表純潔和美。這兩句詩都是寫隱者的田園生活,白雲和白鷺都代表自由吧。
師:說得不錯,代表隱者對自由的嚮往,也象徵一種淡泊和寧靜的意境。綠色呢?
生3:「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裡的綠色和春天有關,象徵一種勃勃的生機。
師:分析得非常準確。紅色呢?
生4:紅色的三句詩好像都不一樣。「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第一句「花開紅樹」感覺寫美景。「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濃愁。」最後一句「花紅易衰」寫落花,詩人說「似濃愁」整句詩寫「愁」。「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第二句「紅袖」應該指女子。
師:對,紅色第一句「花開紅樹亂鶯啼」寫春天的美景,代表一種熱情、溫暖美好的情感。第二句「誰家紅袖憑江樓? 」有個詞叫「紅袖添香」,「紅袖」代表美好的女子。最後一句寫愁,愁什麼?「花紅易衰似郎意」,「花紅」代表一種容易流逝的愛情。大家有沒有發現相同顏色在不同詩句中有時具有同樣的象徵意義,代表相似的情感;有時又會有不一樣的象徵意義,代表可能完全不同的情感。這種色彩與情感之間的轉換究竟是怎樣完成的?我們又可以藉助什麼樣的方法加以掌握呢?下面我們來討論課前完成的表格。
(二)互動學習,課堂探究
展示各小組完成的表格,並由小組成員解釋分類的依據,要求結合原詩。
……
生5:我們小組是按照微課中色彩知識進行分類。①⑨⑩一組,都是暖色系。①「桃花一簇開無主,不愛深紅愛淺紅」作者通過寫不同明度的紅色來表明自己對桃花的喜愛之情,他的心情應該也像桃花一樣喜悅熱烈。⑨「人面桃花相映紅」是說人面和桃花一樣的美麗、濃豔,是寫作者看到美女的興奮之情。(眾人笑)⑩「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天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都要紅,說明作者對「霜葉」的喜愛,內心是火熱的。②④⑥一組,都是寫綠色,是冷色系,情感比前面寫紅色要寧靜一些。②「六月青稻多, 千畦碧泉亂。」 ④「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我覺得都是寫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作者對柳樹的喜愛之情。然後是③⑤⑦⑧⑪分一組,都是用到對比色。③⑤⑦是紅綠對比,色彩比較濃豔。⑧⑪是黑白對比,感覺冷一些。最後⑫⑬一組,詩歌中都有三種顏色,看起來比較熱鬧,應該都是表達詩人輕鬆愉悅的心情。
師:這個小組看來微課學習挺認真的,分類邏輯也很清晰,成果非常好。剛才發言同學說⑨「人面桃花相映紅」一句寫作者看到美女的興奮之情,(眾人笑),去年是興奮喜悅的,那今年呢?「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桃花」還是那個「桃花」,人已沒有了蹤跡,表達了什麼心情?
學生(齊):物是人非。
師:對,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惆悵。剛才的發言前面講紅色和綠色冷暖色系部分分析非常詳細具體,後面的內容稍微有點少,希望接下來小組的發言能夠有所補充。
生6:我們小組是按照具體情感和寫作對象來進行分類的。①⑤⑥⑩分成一組,都是寫作者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①「桃花一簇開無主,不愛深紅愛淺紅。」是寫作者對桃花的喜愛之情。 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寫作者對西湖六月景色的喜愛之情。 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詩人對柳樹的喜愛之情。 ⑩「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寫詩人對楓林的喜愛之情。②④⑫分一組,都是寫鄉村景物,表達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③⑧⑨感覺都有點傷感,可以分一組。③「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是用比喻寫青春流逝的傷感。⑧「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黑白兩種顏色對比寫暴雨來臨前的壓抑。 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是物是人非的傷感。⑦⑪⑬和前面的都不一樣,分成一組⑦「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是寫美酒和小火爐,感覺很舒適,是表現生活中的小情調。⑪「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黑白對比寫戰爭的豪邁。⑬「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前兩句黃綠白顏色豐富,顯得熱烈、積極,微課裡說是輕鬆愉悅的新型,但是後兩句寫雪,又給人一種冷冷的感覺,好像有點矛盾。
師:這個小組的同學對詩歌的分析挺細緻的,尤其是最後這首杜甫的《絕句》,能夠關注到色彩前後的變化,非常好。我們聯繫一下背景,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結束後第二年,杜甫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生機勃勃的春天,情不自禁地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前兩句寫出了春天的明媚景象,鳴叫的黃鸝,翠柳,上青天的白鷺,好一派生機盎然、充滿希望的春天景象。然而遠山的千秋雪,停泊的萬裡船,希望中又含有一種失望和迷惘。對於他們剛才的發言,同學們有補充嗎?
生7:我覺得他剛才說③「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用到比喻手法是不對的,我查過資料說這裡是借代手法。
師:比喻是兩種不同類的事物間具有相似點,用甲事物來說明乙事物。葉子和綠色之間,花和紅色之間能稱為相似嗎?葉子是綠色的,花是紅色的,特徵代本體,局部代整體。這種修辭手法叫什麼?
生(齊):借代。
師:對,我們要準確區分比喻和借代這兩種修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夜風雨過後,海棠花花少葉多,「綠」和「紅」用到了借代手法,指綠葉和紅花。不過從整首詞而言,詞人在這裡以花喻人,表達了傷春惜時之情。剛才發言的同學根據情感和寫作對象來進行分類,感覺區分的清晰度沒有第一組高,是否因為詩人的情感和寫作對象之間的關係往往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沒有那麼絕對。我們再聽聽其他小組的看法。
生8:我們小組是按照微課中的色彩知識來分的,①②④⑥⑨⑩都是通過同一種顏色的明度變化來表達情感,比如①「桃花一簇開無主,不愛深紅愛淺紅」,「深紅」「淺紅」都是紅色,但是明度不一樣。③⑤⑦⑧⑪都是用互補色表達情感,比如⑦「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通過紅綠互補形成一種色彩鮮明,溫暖的情調。⑧「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通過黑白互補,寫雨下得大,有一種冰冷的感覺。最後一組⑫⑬混合了多種顏色看起來更豐富一些。
師:這個小組的同學能用到微課中「明度」這個概念,說明課聽得真不錯。我們讀詩能夠留意到詩歌中最細微的變化,才能體會到更多審美的享受。比如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碧」和 「綠」 都是一種顏色,但是「碧」多了一點綠色的透亮感。同學們的眼前有沒有出現一幅畫面:早春的陽光透過柳葉留下了斑駁的光影,嫩葉色淺如玉,其他像綠色的綢帶……想想都讓人喜愛。我給你們的分類加個詞吧,「渲染」,「同色系渲染」「對比色渲染」「多色渲染」,這樣是不是可以更準確一些?除了以上三個小組合作後的分類的方式,其他同學還有什麼補充嗎?
生9:我覺得從表現手法的角度也可以來分。不過這裡用到的手法好像不多,不好分。
師:這也是一個角度,從表現手法來分,可以考慮抒情方式,①⑩是直接抒情,「不愛深紅愛淺紅」「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裡直接說出「愛」這種情感。也可以考慮修辭手法比如對偶、借代、比喻等等。
(三)理性歸納,思維提升
師:王國維說過:「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詩歌中的色彩意象上附著的就是詩人的情感。想要更好地學會分析詩歌意象代表的情感,我們需要了解詩歌色彩與情感之間究竟是怎樣完成傳遞的。現在請大家看一張「詩歌色彩與情感傳遞流程圖」,請同學們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對應的序號填到流程圖的中。
(學生根據理解填好表格,相互討論交流後,教師總結)
……
師:「生活中的色彩」通過詩人的「生活體驗」「人生感悟」和「對色彩的感受」,形成詩人獨有的「色彩的美感」,這種「色彩的美感」再通過詩人運用「詩歌中的色彩詞彙」傳遞給讀者,讀者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人生感悟」和「閱讀體驗」形成「獨特的審美體驗」,色彩也就具有了「象徵意義」。我們平時在讀詩的時候,如果遇到色彩意象,一定要注意:第一,這種顏色或意象的自然屬性,也就是它在生活中帶給人的情感體驗;其次,是它的藝術形象,也就是經過詩人和讀者共同完成的在詩歌中具有的普遍意義的情感特徵;第三,還需要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當時的情感背景,再結合全詩,就能更準確地理解詩歌中的色彩意象。
三、鞏固與拓展
課後作業:嘗試分析以下詩句中重要色彩意象所表達感情,你有沒有發現什麼新的規律?
1.紅杏
①「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玉樓春·春景》)
②「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 。」(溫庭筠《經李徵君故居》)
2.紅葉
③「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④「西宮牆南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白居易《長恨歌》)
3.落紅
⑤「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4.黃花
⑧「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⑨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黃巢《不第後賦菊》)
⑩「黃花細雨時候,催上渡頭船。」(吳激《訴衷情》)
【教學反思】
這堂課筆者分別在高一和高二兩個年級進行過教學嘗試。首次教學筆者將包括微課在內的所有知識都濃縮到一個課時當堂完成,授課方式也以傳統的講授式和討論式為主。由於課堂容量大,高一學生的詩歌儲備也比較少,課堂顯得有些倉促。雖然教師教授過程完成得邏輯嚴密,內容充實。可是,因為教師的思維過程佔據了主導地位,筆者在課堂上明顯感覺學生的思維斷續感比較強,無法形成完整的思維鏈,學生的學習只能流於表面,不能建立良好的學習思維模式。第二次教學筆者把備課的重心從「教師如何教」轉到「學生怎樣學」上,更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設計。將相關知識提前錄成微課,發到班級群要求學生周末在家自學。同時發放任務清單,讓學生在家裡完成表格填寫等課前預學工作。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微課能反覆學習的優勢,也方便學生查找資料,主動學習。課堂教學則以學生分組進行表格講解的展示活動為教學支架,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與交流中完成思維模型的建構。學生在課前已經開展過充分的討論活動,展示的也是學生自己的思維過程,對學生而言更容易接受理解。教師的課堂角色由主導變為引導和輔助。
從「知識掌握為核心」到「語文素養為核心」,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細讀文本」永遠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是完成各種任務的基礎。教師要教學生學會「細讀」,更要讓學生愛上「細讀」。我們不能把課堂局限在40分鐘以內,要引導學生在傳統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藉助「網際網路+微課」培養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尤其要重視學習思維模型的建構,將核心素養的提高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