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詩歌常見的六種描寫手法
寫景狀物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內容之一,作者通過描寫景物,可以渲染氣氛,抒發情感,深化中心,推動情節發展。我們欣賞詩歌,除了讀懂字面語意,提升思想素質和審美情感,還要關注詩人用語言寫景狀物的形式與技巧。描寫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高考常見的描寫鑑賞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種:
(1)側面描寫———襯託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風起,散作乾坤萬裡春。
這首詩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報春的特徵,主要運用了襯託、對比的手法,襯託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得更突出的方法。襯託分映襯和反襯。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襯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寫江中之月「唯見江心秋月白」襯託琵琶聲的引人入勝,「別時茫茫江浸月」襯託人物悽涼的心情。《項脊軒志》中用「萬籟有生」來反襯「庭階寂寂」的。
(2)各種修辭手法
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的上闋,作者在借景抒情過程中所運用的主要修辭方法是設問和比擬,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大體和其他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學生要善於發現修辭手法,並說明作用。如比喻為更形象生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擬是把事物人格化(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反問為了強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誇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鍊,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代詩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學生應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擬的區別(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比擬注重化無情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關的東西來代替該事物,如部分代替整體(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對偶與對比的區別(對比主要是意義內容的相反或相對,而不管結構形式如何;對偶主要是結構形式上的對稱,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還要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綜合交叉運用。
(3)正面描寫———動靜結合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託相關。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再比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用花落、月出、鳥鳴突出了春澗的幽靜,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也是以聲寫靜,以動襯靜。「山舞銀蛇,原馳蠟像」是以動寫靜。
(4)正面描寫———虛實結合
例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闋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闋實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故國」是回憶中的景物。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春風十裡」,實景「盡薺麥青青」,昔盛更顯今衰。想像是虛寫的關鍵,虛是為實服務的。
(5)正面描寫———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如杜甫的另一首《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就是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豔,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白居易《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通過紅日映花襯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憶江南美景的;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潔白的羽毛浮於綠水之上,紅掌撥動,綠水泛波,紅、白、綠三色對比有寒有暖,鮮明而協調,在藍天、白雲之下,在綠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見底的池塘邊,「白毛」與「綠水」比美,「紅掌」與「清波」爭勝,多麼絢麗的畫面,多麼富於童趣和生活氣息。真可謂狀物如在目前。
(6)正面描寫———觀察角度的變化
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於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雲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後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豔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蘇軾的《題西林壁》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鑑賞古代詩歌中的描寫,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見的鑑賞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寫———正面描寫(比較簡單,這裡不作研究)和側面描寫中的襯託、動靜結合、色彩的渲染、點面結合、虛實相生、遠近高低觀察角度的變化等。各種手法之間可能有交錯運用的現象,比如以動襯靜、色彩的對比也可以是反襯。其次要善於根據詩歌中所描寫的景物事物特點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利用什麼手法技巧達到這一表現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