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實錄落寞 一個時代情感表達方式的進化

2020-12-22 搜狐網

  口述實錄的落寞,恰是一個時代情感表達方式的進化

  薛穎傑、國際先驅導報記者蘇度報導

  「我始終不承認自己是第三者,可是在他媳婦的眼裡,我確實如此。我把一切歸於感情的投入。我不想介入什麼,也不想去破壞什麼。

我一個人承受著他給予的快樂與悲傷……這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牽他的手,走在陽光下。」

  這樣的話聽起來很耳熟,它在昔日「口述實錄」流行的時代經常能看到,現在,它出現在「口述實錄」代表人物安頓所設的網上論壇心理信箱裡。

  安頓在這個帖子後面做了回應:「……我不鄙視第三者,我也承認他們的感情故事充滿了悲情色彩、悲劇色彩,充滿了令人動容的犧牲精神和自我壓抑,作為文藝作品,這是天生的好素材,但作為一個年輕女子的生活,這是令人擔心和難過的……」

  和幾年前的內容一樣,這也是感情陷入困境的人在講自己的故事,但放到網絡上後,她也許並不期待別人的回應,只是想要找個看不見的人傾訴,而在網絡另一端所有看到這個故事的人都成為傾聽者。

  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口述實錄」。

  雖然在這個網站上有許多類似的帖子,但有一個事實不容否認,「口述實錄」(尤其是情感以及隱私類)這種社會情感表達方式已經整體落寞了。現在,在各大報刊已經很難看到「口述實錄」的東西,而北京某報紙也把它由一個專欄變成不定期的內容。

  那麼,它何以落寞,它會徹底告別中國人情感傾訴方式嗎?

  口述實錄變質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了幾位以往喜歡「口述實錄」的女性讀者,對於現在的「口述實錄」,她們的反應是:

  「安頓已經做到極至了,現在再看所謂新的情感口述實錄,就是男女間那些事,沒有新鮮感了」;

  「時代不同了,在90年代末,許多人都有一些情感波動,對別人的情感波動就感興趣,想從中找到共鳴和鼓勵,當今時代情感更平穩了」;

  「過去的口述實錄很嚴肅,封皮包裝也能讓人接受,現在一看標題就能把你嚇走」;

  「過去的口述實錄,其內容與普通人有關,後來的則關注另類群體,吸毒同性戀什麼的,純粹變成獵奇,就沒什麼意思了」。

  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裡,《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尋找著「口述實錄」書籍的蹤跡,最終,在上百本紀實類書籍裡只發現三四本,它們大都擺放在不起眼的位置,在記者觀察的半小時時間裡,也沒有人去看,它們的內容涉及「夜間情感熱線」「性騷擾受害者」「網絡聊天追蹤採訪」等等,打開看時,發現其內容與寫法較以往更加直白,很少遮掩。

  進入百度搜索,鍵入「口述實錄2005」字樣,發現了大量的信息,一直看下去,發現這些口述實錄涉及的關鍵詞大多為:性騷擾,陪聊、家庭暴力等等。

  安頓式的「口述實錄」已經難覓蹤跡。口述實錄從情感隱秘傾訴的代名詞,變成「性的傾訴」的代名詞。

  口述實錄的迅速庸俗化導致它迅速邊緣化。

  口述實錄將消亡?

  1998年,北京青年報專欄記者安頓根據採訪記錄出版了《絕對隱私》一書,冠以「當代中國人情感口述實錄」。到2004年的《悲歡情緣》,一共出版了五本「口述實錄」。她被西方記者稱為「中國第一位採訪情感隱秘的記者」。

  其實,「口述實錄」最早發生在80年代初期。張辛欣的《北京人——一百個中國人的自述》是第一部口述實錄體作品。90年代末安頓將隱秘情感引入,則席捲全國。

  對它的風靡,安頓曾有一個解釋:「他們希望有一個人的一雙手和一對耳朵以及一顆富於同情的心,能夠傾聽他們,傾聽之後能夠告訴他們:我替你收藏了記憶,請你從我這裡開始新的生活。」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學博士張曉輝博士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時,對當年的風靡現象則這樣分析:「口述實錄」在媒體上的成功體現了媒體的社會附加功能。現代社會中的人際交往困境,當時國內心理諮詢機構的不普及、不健全,使得有情感宣洩需要的人們轉向了媒體,得以以最低成本達到傾訴的目的。

  她指出,現在隨著以上東西的逐漸完善,口述實錄存在的社會基礎大大減弱。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憲瑜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口述實錄」最早的興起得益於文革後文學作品對『人』的重視,90年代末的再度風靡則是受到消費文化的影響,而現在信息渠道的增多則為大眾的情感宣洩渠道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特別是個人電腦和網絡的普及,使更多普通人可以通過網絡博客、論壇等多種形式將自己的故事、心情與大眾分享,還能及時得到讀者的反饋——建議或鼓勵。而讀者的閱讀也獲得了更多的選擇自由,因此傳統的『口述實錄』很難再度風光,實際上,口述實錄的落寞,恰是一個時代情感表達方式的進化與進步」

  那麼,「口述實錄」會徹底消亡嗎?

  「不會!」張曉輝博士說:「媒體對於當年口述實錄涉及的情感起到了『社會安全閥』的作用,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現在,社會這方面的功能還不能說已經完善,『口述實錄』作為一個途徑可能會存在很長時間。」

相關焦點

  • 《婦女閒聊錄》:原汁原味的農村女性口述實錄
    【編輯推薦】最樸素、最現實、最有趣、與人世的痛癢最有關聯原汁原味的農村女性口述實錄218個片斷講述迷離隱秘的私人生活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快樂悲傷的底層故事「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獎作品著名女作家林白突破之作【內容簡介】這是一部關注中國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生活的長篇力作。
  • 一個武漢音樂人的口述實錄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在突然被按下暫停鍵的危城武漢,既有個人的茫然無助,也有凡人的挺身而出。」《中國之聲》近日推出《十個人的口述實錄:武漢 武漢》,通過十個人的講述記錄這段歷史,記錄2020年這個春天的武漢。
  • 書評|共情與記憶:50位親歷者口述的戰疫實錄
    翻開面前攤放著的這本《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記憶如潮,撲面而來,打溼了滿臉滿身。書成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早期至中期,行文間猶可見當初那種真切的倉促、急迫、焦灼感。憂慮重重的顫音之外,亦聞清歌浩氣藏文心;總有一抹希望的明光,始終不滅,照亮了披荊斬棘的前路。而口述實錄的形式,更能傳遞「現場感」「接近感」。
  • 《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口述實錄》叢書編寫研討會在京舉行
    由廣西教育出版社主辦的《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口述實錄》叢書編寫研討會,於9月20日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廣西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陸思成主持。民進中央出版傳媒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長王晨,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施偉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之川,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翔,語文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主任任彥鈞,語文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副主任劉遠,廣西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石立民等30餘名教育專家、口述史專家
  • 教學實錄|我們在學習表達中成長
    小班教學實錄——我們如何表達自己遵循IB課程的探究框架,這個學期,金生小班的孩子們將圍繞超學科主題「我們如何表達自己How we express ourselves」展開一系列的探究學習。表達是什麼?表達的方式都有哪些?哪些表達方式受到歡迎,哪些卻不為人所接受?面對表達帶來的情緒流動,我們應該如何處理?
  • 蔚藍絲帶首次推出多媒體口述實錄 助力癌痛防治宣傳
    未來,項目將不斷推進癌痛規範化治療普及教育,深化癌痛患者身心關懷與情感支持。據蔚藍絲帶發布,相關知識缺失、認知存在誤區及不當的疼痛評定是目前癌痛治療最常見的阻礙因素。研究顯示,焦慮與壓抑是癌痛患者最常見的心理症狀,這對癌痛治療手段及藥物的科學普及教育、對癌痛患者的人文關懷提出了相應要求。
  • 落寞孤獨中的情感相依——評紀錄片《英和白》
    《英和白》並未採用太過煩索的敘事結構,而是以多維度視角從英和白以及娟身上出發,力圖去掉整個過程中的焦慮感並憑藉雙線敘事結構盡創作所 能地營造出一種孤家、落寞的審美意境,通過觀看影片觀眾不難發現片中以英白二者為主線,小女孩娟為副線,鏡頭在兩條線之間不斷切換,並且兩條線都可以視為無聲的,只有音樂能夠反映人物的真實內心。
  • 季業:口述史記錄時代的細節 人們的內心
    10月17日,「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第二站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特邀嘉賓季業與大家現場分享口述歷史的苦辣酸甜,和他們對於如何去做口述史的理解,對喜歡口述史的和咱們參賽同學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哦~拿去,不謝!——春秋君季業老師是鳳凰衛視《冷暖人生》欄目的編導,他與我們分享了一個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很紅的90後西藏騎行小哥黎亞雄的故事。
  • 再現中華民族百年激蕩:張學良口述實錄出臺始末
    昨天本報「每日連載」版首次連載的《張學良世紀傳奇》(口述實錄)系哥倫比亞大學(以下簡稱哥大)哲學教授、史學家唐德剛博士於1990年1月至5月間,訪錄張學良口述歷史11盤錄音帶,由旅美學者王書君整理而成。時間跨度1900~2001年,以紀事本末體形式全景式地展現了張學良百年風雲際會。
  • 深度解讀《乘風破浪》,一個時代的落寞,從一群人的懷念開始
    所謂的結構化,則是通過導演構建一個虛擬世界,通過在這個虛擬世界當中所發生的故事,達到讓觀眾滿意的效果。當然這樣的劃分僅僅只是局限於大部分作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依靠兩極分化來明確標明陣營。因此在影視劇作品當中還有一部分作品,既沒有採用真實事件,也沒有構建一個虛擬世界,或者說所構建的虛擬世界根本沒有意義。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傳統史學家在使用口述史料時儘量避免主體意識的摻入,處理口述史料時也強調保持其原有風貌,排除史學家的個人印記。現代口述史學家則公開承認口述史料中主觀因素的存在。」「要求訪談者主動融入受訪者的情感世界,從中找到有價值的東西。」[1]而這種融合的觀點與方法實際上更有利於處理記憶的主觀性、訪問者在場等帶來的複雜問題。
  • 口述實錄 循序漸進逐漸收心——和一個對開學充滿恐懼的孩子的對話
    循序漸進 逐漸收心 口述:小濤(化名)實錄:四眼哥哥 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 下面是渠縣一個叫小濤的六年級男孩的傾訴: 四眼哥哥你好,真不好意思,才開學我就來電打擾你,但我真的好希望你能聆聽我的傾訴,幫我走出煩惱。四眼哥哥,你知道嗎,在每個新學期之初,我總會莫名地恐慌,擔心自己在新學期進入不了學習狀態。而事實上,在每個新學期之初,我都會稀裡糊塗好長一陣子,主要表現就是總感覺自己還生活在假期裡一樣。
  • 孫一萍:情感表達——情感史的主要研究面向
    近年來,情感史研究倍受關注。雖然學界對情感史的一些基本問題尚未達成一致,但越來越多的史家開始重視情感因素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史學研究中所使用的情感詞彙,即所謂情感描述如喜悅、痛苦、悲傷、憤怒、嫉妒等,其實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人們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情感體驗,二是人們以語言、表情、手勢以及眼神等各種方式所表達的情感,即情感表達。同樣的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每個人的表達方式不同。
  • 「楚天七星」網紅專欄叫好又叫座:一單親母親的情感故事獲30萬+...
    其中,「野棉花」專欄於母親節前夕推出的情感故事《口述實錄:離婚十年,有房有車有事業、有馬甲線還有娃,我還要啥》,引發眾多網友關注或評論,僅一天的閱讀量就接近30萬。「野棉花」溫暖有愛獲關注這篇口述實錄,講述了一位失婚女性在經歷憤怒與絕望之後終於告別自怨自艾,走出離婚陰霾把日子過得有生有色的故事。
  • 表情符號的設計啟示:面向Z世代群體的流行文化和情感表達方式
    由於彌補了文字交流的枯燥和態度表達不準確的弱點,有效地提高了溝通效率,表情包得以大範圍地傳播。對於表情包的設計者來說,如何針對Z世代的情感和特點進行設計,這是一個不小的難題。這種世代特徵,也形成了Z世代人群獨特的社交溝通和情感表達方式。隨著時代發展,人與人的距離溝通從寫信到電話到手機再到移動網際網路,一代人與一代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也變得很不一樣,現如今與我們除了通過聲音上的交流,更多的是輸入信息的交流,由於輸入的信息有具體的形象載體無論這個載體是數字、字母、漢字還是圖片。
  • 文明祭掃:改變的是表達方式,不變的是情感與文化傳承!
    清明節臨近,人們開始準備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然而今年的清明與往年有「大不同」,與擺放塑料祭品、燃燒紙火等傳統祭祀方式相比,用鮮花代替塑料花的新式祭祀方式在市民中蔚然成風。隨著文明祭掃理念漸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用鮮花祭拜故人。
  • 從口述史中尋找老北京的風貌
    當代人談論老北京,總會不自覺地帶有現實意識和情感,以致或多或少偏離真實境況,而要想講清楚老北京的歷史內核,某種程度上非真正的「老北京人」莫屬。「北京口述歷史」叢書的主編定宜莊其實早在2006年就為常人春做了口述,可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書稿拖到2015年常人春去世時也沒能出版。直到今年,常人春的口述才最終與弟弟常壽春的口述合為一冊出版,被命名為《「文物人」與「人文物」》。
  • 情感的普遍表達!
    每天,我們都會花費大量時間來見證他人的情感,解釋這些信號可能意味著什麼,確定如何應對和應對我們自己複雜的情感體驗。心理與研究的情感情緒也是心理學中的重要話題,研究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來理解情緒的目的以及關於情緒發生的方式和原因的理論。研究人員還從情感的實際表達中學到了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