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共情與記憶:50位親歷者口述的戰疫實錄

2020-12-10 澎湃新聞

書評|共情與記憶:50位親歷者口述的戰疫實錄

孔冰欣

2020-07-06 13:36 來源:澎湃新聞

一場疫病,來勢洶洶;人間百態,卻湧真情。

翻開面前攤放著的這本《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記憶如潮,撲面而來,打溼了滿臉滿身。

書成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早期至中期,行文間猶可見當初那種真切的倉促、急迫、焦灼感。憂慮重重的顫音之外,亦聞清歌浩氣藏文心;總有一抹希望的明光,始終不滅,照亮了披荊斬棘的前路。

而口述實錄的形式,更能傳遞「現場感」「接近感」。樸實無華的語言,不事雕琢而觸動你我,依憑忠實呈現正在發生的歷史、忠實呈現「一道走過」的休戚與共,收穫了倍加震撼的閱讀效果——字裡行間細細咀嚼,人類的共情與大愛,終引發強烈的精神共振。

目前,全球範圍內疫情仍未平息。讓傳染病徹底在這個世界上消失的目標,靠當下的科技水平,或許尚難以實現。但是,應該承認,瘟疫恰似戰爭,迫使人們在一個確定的時間內集體地體驗生命邊界處的生存,觸摸或追問生命的意義,從而讓生命變得「真實」。有位學者說得好:「……被『流放』到了家中,這才感覺到能夠安頓自己的,根本不是我們苦心營造的、由四堵牆壁圍困的空間。此時的瘟疫成了一段破折號,分開我們,又連接了我們。不同地域的人,全部以『大家都是中國人』的面貌出鏡,隔離,並沒有把他們扔回自己,反而把整個國族的存在容納於自己無限的主觀性之中,把整個國家的命運作為自己的命運來體驗。」

就這個層面而言,《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也是一部可以反覆重溫的作品。疫病驟至、恐慌蔓延、強勢遏止、全球疫情、境外輸入、危機再臨……2019年冬至今,疫情與人類的纏鬥,已經書寫了當代史的一個章節分支,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無人可置身其外。而兩三年後、若干年後、幾十年後,當我們回望「第一波的衝擊」,相信依然能夠接收到曾經的感動——該書恰如沉浸式電影,將看客一把拽入過去的世界。它告訴人們,抗疫往事不是一段段淡漠、機械的介紹,不是一串串枯燥、冰冷的數字;那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是個人、家庭、舉國之難,是整個地球悲歡交織的經歷。

值得一提的是,《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的成功,離不開《新民周刊》的努力。自疫情暴發,周刊全體採編即高度關注、「枕戈待旦」。先在微信公眾號上火速發出「徵集令」,向全國徵求相關新聞線索、採訪對象,群眾反響熱烈,感人故事層出不窮;後精選文章,推出專刊,再仔細編排、整理成冊,希望用一本「有分量」的書籍,宣下「同心、同行」的一個擲地有聲的誓言。

編輯部握住了無數雙伸來的手。採編人員看到:參與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或其家屬,無私無我;確診、疑似患者本人或家屬,跟病魔、心魔作鬥爭;疫情嚴重地區的普通市民,努力保持冷靜;公共服務人員或各類捐助者,有「最美逆行」,有大愛無疆……《和最愛的人一起並肩阻擊疫情,婚禮留待春暖花開時》《在最痛苦的工作環境,遇到最期待的眼神》《為什麼我要當志願者接送病人和醫生?》《我在「追蹤辦」,目標——「密切接觸者」》《為武漢醫護送免費午餐的「上海模子」:不忍她們吃泡麵,我把鮑魚也用上了……》;一篇篇口述,雖然純為個人的傾吐,但讀者的心弦,能隨著時而高低起伏、時而娓娓道來的節奏,急人之所急,哀人之所哀,喜人之所喜,感人之所感。這既源於「口述實錄」天然的「親民」屬性,也要歸功於《新民周刊》採編人員將心比心的凝神聆聽,以及業務能力的成熟。

總的來說,這次疫情,雖然的確是一場災難,但是,它也反過來重塑了我們的生活。黑死病、流感、新冠肺炎等,諸如此類的公共衛生大事件深刻地改變了社會、文化乃至歷史、文明的發展方向。作為媒體人,在群像採寫、困境思考之餘,強調人性的溫度,傳遞樸素的價值觀,是責無旁貸,更是心之所向。

《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最可貴之處,是它讓讀者直觀地體會到:與疫魔爭鬥的過程裡,中國不僅「爭」了,而且「爭」的鮮活有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50位親歷者講述「璀璨」歷程
    1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鑽石交易所共同舉辦的《璀璨:上海鑽石交易所發展親歷者說》出版座談會在上海鑽石交易所舉行,趙啟正、黃奇帆、胡煒、朱曉明、王安德等書中的親歷者齊聚現場。    「鑽石屬於天然的礦物,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更被賦予許多美好的含義。如果說鑽石通過其多個切面呈現出迷人的光彩,那麼浦東開發開放則通過上海鑽石交易所這一『切面』折射璀璨光芒。」
  • 聽50位親歷者如是說
    聽50位親歷者如是說   2000年10月27日,歷經十年醞釀、研究和籌建,上海鑽石交易所正式成立。20年改革、突破,上海厚積薄發躋身世界五大鑽石交易中心。  鑽石究竟是如何在上海浦東綻放璀璨光芒的?
  • 《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口述實錄》叢書編寫研討會在京舉行
    由廣西教育出版社主辦的《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口述實錄》叢書編寫研討會,於9月20日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廣西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陸思成主持。民進中央出版傳媒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語文報刊協會會長王晨,廣西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經理施偉文,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顧之川,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程翔,語文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主任任彥鈞,語文報社副總編輯、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語文名師教研中心副主任劉遠,廣西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石立民等30餘名教育專家、口述史專家
  • 口述實錄落寞 一個時代情感表達方式的進化
    這樣的話聽起來很耳熟,它在昔日「口述實錄」流行的時代經常能看到,現在,它出現在「口述實錄」代表人物安頓所設的網上論壇心理信箱裡。  進入百度搜索,鍵入「口述實錄2005」字樣,發現了大量的信息,一直看下去,發現這些口述實錄涉及的關鍵詞大多為:性騷擾,陪聊、家庭暴力等等。  安頓式的「口述實錄」已經難覓蹤跡。口述實錄從情感隱秘傾訴的代名詞,變成「性的傾訴」的代名詞。  口述實錄的迅速庸俗化導致它迅速邊緣化。  口述實錄將消亡?
  • 世界讀書日|國家圖書館建「戰疫」記憶庫:做好特殊時期的記憶保存
    戰「疫」記憶庫徵集內容包括手稿、照片、書畫墨跡類資料、數字資源及版權、口述史料和其他有價值的戰疫相關資源。徵集公告長期有效,疫情結束後,文獻徵集將納入國圖常態化工作。項目將以「全面採集」「科學組織」「生動展示」「系統保存」為原則,通過廣泛的網絡資源採集、多渠道徵集、交換及購買的方式,獲取與戰「疫」主題相關的著作、文章、圖片、音頻、視頻、多媒體資源和手稿、書信、照片、書畫作品等實物文獻,並將在合適時機有計劃地開展對這場戰「疫」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的口述採訪,通過專業化的組織與整合,形成立體鮮活的中國戰「疫」記憶庫。
  •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會計口述歷史項目工作組 《會計口述歷史(第二輯...
    該書收錄了生於1926年及以後的29人的口述文稿全部或摘錄,相關口述記錄於2013年到2019年。29位口述人來自會計教育、會計實務、會計相關監管機構、注會行業等領域。口述涉及了1949年前後的會計教育和會計模式轉軌,多個記帳方法的探索,會計管理體制的變更,會計教育的變遷、早期的注會行業發展,班組核算等管理會計實踐摸索等領域。
  • 抗美援朝口述歷史紀錄片《銘記》第三十八集 朱誠:用生命守護的記憶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共丹東市委宣傳部組織丹東廣播電視臺、抗美援朝紀念館和社會力量,搶救性拍攝抗美援朝口述歷史《銘記》。以「尋找最可愛的人」、「講述最可愛的人」為主線,重點採訪志願軍老戰士、支前模範和鐵路、電力等戰線職工,通過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親口講述,使人們對抗美援朝有更加豐富、更加全面的認知和理解,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丹東「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不斷開創丹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嶄新局面。
  •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記憶·口述|中日合資的華鍾
    1978-2018上海市民生活記憶·口述|中日合資的華鍾 古林恆雄 口述;中村貴 筆錄 2018-10-27 16:43
  • 王宇英|與古為新:口述歷史新書過眼錄
    中央黨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歐陽淞在強調口述歷史「生動鮮活、可讀性較強」,能夠「使親歷者追憶細節,使見證者感悟得失,使思想者升華經驗」的同時,還明確指出口述歷史能將「歷史對於記憶的依賴性引入歷史研究的實踐操作中」,從而將歷史與記憶的關係「具象化」「方法化」。
  • 「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亮相臺北
    新華社臺北10月10日電(記者彭培根、趙博)積塵的皮箱、臨別的信物、泛黃的照片……10日,「我家的兩岸故事——遷台歷史記憶兩岸四城巡展」臺北站在充滿眷村風情的四四南村開幕。一件件帶有時代氣息的展品引來許多遊客駐足觀賞。
  • 首部內地西藏班口述史將面世
    丹臻群佩是一名內地西藏班優秀畢業生,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作為一名年輕人與青年大學生,丹臻群佩以「一介匹夫,心有家國」為座右銘,立志搜集、記錄、保存和傳承優秀家國與民族記憶。在這一背景下,由他採訪編著的《共進與賦能:內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即將面世。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日前,由張文宏、劉醒龍、閻志聯袂推薦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上線喜馬拉雅,講述武漢封閉76天一線親歷者的戰疫實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中收錄的真實故事,來源於疫情期間,新浪微博聯合新浪讀書、央視新聞共同發起#武漢抗疫日記#話題活動,新浪微博認證的29位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疫苗志願者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閉期間發布的日記
  • 《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發行座談會在京舉行
    10月29日,《金色記憶——新中國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記錄》新書發行座談會在北京舉辦。圖為座談會現場。中國文化報社的記者共採訪了50多位老同志,發表了38篇系列文章,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與積極的評價。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通過採訪近30位老藝術家,拍攝、記錄了60多個小時的珍貴視頻資料。趙少華表示,該項工作是文化部搶救早期對外文化交流歷史,填補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化交流檔案空白的重要工作。同時,這也是當代文化工作者保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應盡之責。
  • 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開放 親歷者講述歷史
    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開放 親歷者講述歷史 2015-09-18 18:51:43責任編輯:   中新網濟南9月18日電 (曾潔)山東肥城陸房突圍戰勝利紀念館選擇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舉行落成儀式,以親歷者口述
  • 上喜馬拉雅聽《武漢抗疫日記》 阿傑、姜廣濤多位配音大師參與有聲...
    日前,由張文宏、劉醒龍、閻志聯袂推薦的《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上線喜馬拉雅,講述武漢封城76天一線親歷者的戰疫實錄。知名主持人華少,專業配音演員、配音導演阿傑、邊江、姜廣濤等人組成超豪華配音陣容,為公益獻聲。此外,《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所得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用戶在喜馬拉雅App搜索「武漢抗疫日記」即可收聽。
  • 再現中華民族百年激蕩:張學良口述實錄出臺始末
    昨天本報「每日連載」版首次連載的《張學良世紀傳奇》(口述實錄)系哥倫比亞大學(以下簡稱哥大)哲學教授、史學家唐德剛博士於1990年1月至5月間,訪錄張學良口述歷史11盤錄音帶,由旅美學者王書君整理而成。時間跨度1900~2001年,以紀事本末體形式全景式地展現了張學良百年風雲際會。
  • 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老兵口述彌補一戰缺失的記憶
    彼得傑克遜施以「魔法」,讓塵封在博物館中的黑白史料恢復生機,讓被時間遺忘的戰場記憶回歸銀幕。預告以一戰老兵的敘述展開:「他們剛入伍時,還是群怯懦的孩子」。在戰爭親歷者的指引下,觀眾得以親身體驗一段殘酷而難忘的歲月。風華正茂又天真無邪的面孔在預告中給人以強烈的心靈衝擊,他們曾是純真青蔥的少年,憑一腔熱血穿上戎裝,誓死保衛國家。
  • ...市民逛戰疫展,一眼認出自家藏品:「這是我珍藏了50年的紗布口罩」
    91歲的成都市民韓國慶在戰疫展的展廳裡一眼認出自己捐贈的口罩,動情地向觀眾講起珍藏了50年的口罩背後的故事。6月17日,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指導,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四川博物院主辦,四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封面新聞承辦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在四川博物院臨展一廳正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