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2020-07-06 13:36 來源:澎湃新聞
一場疫病,來勢洶洶;人間百態,卻湧真情。
翻開面前攤放著的這本《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記憶如潮,撲面而來,打溼了滿臉滿身。
書成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早期至中期,行文間猶可見當初那種真切的倉促、急迫、焦灼感。憂慮重重的顫音之外,亦聞清歌浩氣藏文心;總有一抹希望的明光,始終不滅,照亮了披荊斬棘的前路。
而口述實錄的形式,更能傳遞「現場感」「接近感」。樸實無華的語言,不事雕琢而觸動你我,依憑忠實呈現正在發生的歷史、忠實呈現「一道走過」的休戚與共,收穫了倍加震撼的閱讀效果——字裡行間細細咀嚼,人類的共情與大愛,終引發強烈的精神共振。
目前,全球範圍內疫情仍未平息。讓傳染病徹底在這個世界上消失的目標,靠當下的科技水平,或許尚難以實現。但是,應該承認,瘟疫恰似戰爭,迫使人們在一個確定的時間內集體地體驗生命邊界處的生存,觸摸或追問生命的意義,從而讓生命變得「真實」。有位學者說得好:「……被『流放』到了家中,這才感覺到能夠安頓自己的,根本不是我們苦心營造的、由四堵牆壁圍困的空間。此時的瘟疫成了一段破折號,分開我們,又連接了我們。不同地域的人,全部以『大家都是中國人』的面貌出鏡,隔離,並沒有把他們扔回自己,反而把整個國族的存在容納於自己無限的主觀性之中,把整個國家的命運作為自己的命運來體驗。」
就這個層面而言,《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也是一部可以反覆重溫的作品。疫病驟至、恐慌蔓延、強勢遏止、全球疫情、境外輸入、危機再臨……2019年冬至今,疫情與人類的纏鬥,已經書寫了當代史的一個章節分支,無論我們願不願意,無人可置身其外。而兩三年後、若干年後、幾十年後,當我們回望「第一波的衝擊」,相信依然能夠接收到曾經的感動——該書恰如沉浸式電影,將看客一把拽入過去的世界。它告訴人們,抗疫往事不是一段段淡漠、機械的介紹,不是一串串枯燥、冰冷的數字;那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是個人、家庭、舉國之難,是整個地球悲歡交織的經歷。
值得一提的是,《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的成功,離不開《新民周刊》的努力。自疫情暴發,周刊全體採編即高度關注、「枕戈待旦」。先在微信公眾號上火速發出「徵集令」,向全國徵求相關新聞線索、採訪對象,群眾反響熱烈,感人故事層出不窮;後精選文章,推出專刊,再仔細編排、整理成冊,希望用一本「有分量」的書籍,宣下「同心、同行」的一個擲地有聲的誓言。
編輯部握住了無數雙伸來的手。採編人員看到:參與抗擊疫情的醫護人員或其家屬,無私無我;確診、疑似患者本人或家屬,跟病魔、心魔作鬥爭;疫情嚴重地區的普通市民,努力保持冷靜;公共服務人員或各類捐助者,有「最美逆行」,有大愛無疆……《和最愛的人一起並肩阻擊疫情,婚禮留待春暖花開時》《在最痛苦的工作環境,遇到最期待的眼神》《為什麼我要當志願者接送病人和醫生?》《我在「追蹤辦」,目標——「密切接觸者」》《為武漢醫護送免費午餐的「上海模子」:不忍她們吃泡麵,我把鮑魚也用上了……》;一篇篇口述,雖然純為個人的傾吐,但讀者的心弦,能隨著時而高低起伏、時而娓娓道來的節奏,急人之所急,哀人之所哀,喜人之所喜,感人之所感。這既源於「口述實錄」天然的「親民」屬性,也要歸功於《新民周刊》採編人員將心比心的凝神聆聽,以及業務能力的成熟。
總的來說,這次疫情,雖然的確是一場災難,但是,它也反過來重塑了我們的生活。黑死病、流感、新冠肺炎等,諸如此類的公共衛生大事件深刻地改變了社會、文化乃至歷史、文明的發展方向。作為媒體人,在群像採寫、困境思考之餘,強調人性的溫度,傳遞樸素的價值觀,是責無旁貸,更是心之所向。
《戰疫口述實錄——50位親歷者說》最可貴之處,是它讓讀者直觀地體會到:與疫魔爭鬥的過程裡,中國不僅「爭」了,而且「爭」的鮮活有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