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代文學史,鹿意象似乎頗受歷代文學家青睞。以古代詩歌為例,無論是上古先民的真情詠唱《詩經》,還是蓬勃發展的盛唐詩歌,小鹿意象都極為獨特而又豐富。因此探究鹿意象在古代詩歌中的多重內蘊,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詩經》以及盛唐詩歌背後的文化內涵。
意象,即創作者通過自己獨特的情感活動,根據某一客觀事物創作出來的,帶有某種特殊含義或文學意味的藝術形象。《周易·繫辭上傳》中提出"立象以盡意",說明意象的主體是客觀事物,它內蘊豐富多變,以此表明創作者的獨特情感。比如古代詩歌中的紅豆意象,多指相思之意;楊柳意象可指離別依依之情;而月亮意象便代表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
小鹿,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純潔動物,因此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縱觀中國文學史,鹿意象的內蘊不僅極為豐富多樣,而且能體現出創作者的審美感受。經過不少文人"反省創作",鹿意象的審美內涵也逐漸明確。詩,歌以言志也。以古代詩歌入手,研究鹿意象的豐富內蘊,也有利於我們能直觀感受到古人的審美內涵。
一、鹿意象在古代文學中的常見內蘊
既然已經談到,小鹿屬於大自然,因而其標籤之一便是"奔放而有活力"。唐代詩人盧綸寫道:"野日初晴麥壟分,竹園相接鹿成群。"自古以來,鹿便是一種祥瑞之獸,其身體輕盈,在奔騰飛速過程中不畏險阻,有著一往無前的氣勢。
根據這種特徵,不少文人還融入自己的情感在內,賦予小鹿更加深刻的內蘊。如李白《山人勸酒》中寫道:"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不難看出,鹿意象表現出李白不畏險阻,又不肯趨炎附勢的高潔情操。
其次,小鹿自然之美,即為純潔本真之美。在眾多文學作品之中,如"鹿門"這一概念,逐漸成為不少詩人渴望追求清幽自然的象徵。詩人孟浩然在《夜歸鹿門歌》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孟詩中時常出現歸隱情結,故而世人謂孟浩然,稱其為"詩隱"。他渴望遠離功名利祿之煩擾,嚮往鹿門之中的自然本真之美。
因此鹿門(鹿車)這一意象,對眾多詩人來說,是一個追求本真的世外桃源。明思想家薛瑄在《過鹿門山》中寫道:"人隨沙路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宋歐陽修《秋懷》中亦曾寫道:"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另外,小鹿赤誠之性與無拘無束,也難免會讓眾多詩人對其喜愛不已。尤其在宋明時期,國家經濟實力飛躍提高,帶動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市民階層主體意識開始覺醒。但是在宋明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思想壓抑之下,人們卻更加渴望內心情感的宣洩。如此一來,鹿意象代表的自由和無拘無束,更加難能可怪。
宋梅堯臣在《魯山山行》中寫道:"霜降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以表達放浪自然之快感;大文豪蘇軾在《仙都山鹿》中亦有所感:"仙子去無蹤,故山遺白鹿。仙人已去鹿無家,孤棲悵望層城霞。"明思想家王陽明則藉助鹿意象表明自己超脫曠達的人生境界,他在《獨對亭望五老》如是道:"我來騎白鹿,凌虛陟飛嗽。"
二、從《詩經》看鹿意象的豐富象徵
《詩經》作為我國詩歌源頭,自然不可忽視。據查,在《詩經》當中,共有九篇詩歌涉及到鹿及其意象,其中包括國風三篇(《周南·麟之趾》、《召南·野有死麕》、《豳風·東山》),大小雅共六篇(《小雅·鹿鳴》、《小雅·吉日》、《小雅·小弁》、《大雅·靈臺》、《大雅·韓奕》、《大雅·桑柔》)。國風多為勞動人民創作,代表他們最樸實的情感訴求。
而雅詩多為王畿雅正之樂,多描寫戰爭、祭祀、田獵。這些內容,都或多或少與小鹿有直接關聯。在這些詩歌中,鹿意象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代表王權象徵,多為雅正之詩;一類代表愛情婚姻象徵,傳達上古勞動人民的真情吟詠。
(一)逐鹿中原與王權象徵
縱觀歷史長河,鹿曾多次代表過王權象徵。商紂王為彰顯王權,修建鹿臺以示天下。《史記·淮陰侯列傳》也有記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表明鹿與王權在某些特定場合,是為等同概念。另外,諸如鹿死誰手、逐鹿中原、群雄逐鹿等成語,也表明鹿與王權密切相關。
又如《詩經》"四始"詩之一《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該詩分三章,每章皆以鹿鳴起興。天子舉辦宴會時,命人奏響《鹿鳴》之歌。宴會結束後,天子又贈送寶物給各級君臣,"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
天子在宴會期間奏響《鹿鳴》,並非是隨意為之,而是在當時,鹿便彰顯王權象徵。故而文章以鹿起興,便能更加準確體現出天子之權威。正因如此,後代舉行科舉制選拔後,天子也會舉辦"鹿鳴宴",以示愛才之心。漢末梟雄曹操也曾在《短歌行》中寫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曹操一統北方,心中以帝王自居,同時借鹿鳴來表現自己的求賢若渴。
(二)擇偶標準與求愛信物
小鹿性格溫和,不僅純美可愛,而且還有不錯的繁衍能力。上古初民長期在野外勞作,而野外也是小鹿的活動範圍。日積月累之下,人們發現小鹿的生活脾性和性格都符合自己對女子德行的規定,故而便逐漸對小鹿產生出好感。換句話說,小鹿溫和善良、繁衍能力強、赤誠合群,也符合當時社會對女子的要求。
如《周南·麟之趾》中寫道:"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於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於嗟麟兮。"韓說曰:「《麟趾》,美公族之盛也。"該詩以小鹿為表象,其內蘊是表達創造者對女性生育能力的讚美。另外,在《召南·野有死麕》中,小鹿還被當做獵物,被男子捕獲之後用白茅精心包裝,以此用作男子對心儀女子的求愛信物。
三、唐詩鹿意象反映詩人的情感內涵
在蓬勃發展的唐代詩歌中,小鹿也備受詩人喜愛。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唐詩》當中,包含有鹿意象的詩歌高達397首,有197位詩人參與其中。諸如一代帝王李世民、詩歌兩座高峰李白和杜甫,都曾詠鹿以明志。不難發現,鹿意象於先秦時期便已經出現。《詩經》有起興之鹿、《楚辭》有仙化之鹿、漢賦有頌德之鹿、魏晉也有隱逸之鹿。
到了盛唐時代,詩歌有蓬勃發展之氣象,鹿意象的內蘊以及精神內涵,也愈加豐富多彩起來,下面列舉幾例詳細說明:
(一)運用典故慨嘆自身遭遇
在眾多鹿意象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姑蘇麋鹿的典故,表達對歷史興亡的慨嘆與感觸。"麋鹿遊"意謂勝地衰敗,比喻亡國。如李白《贈薛校書》:"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姑蘇成蔓草,麋鹿空悲吟。"姑蘇麋鹿之典,源於伍子胥勸諫吳王。李白化用此典,借歷史興亡之嘆,表明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同時以鹿之隱逸,側面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落寞之情。
又如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十五:"鴟鴞悲東國,麋鹿泣姑蘇。誰見鴟夷子,扁舟去五湖。"伍子胥忠諫而亡,表明伴君如伴虎。陳子昂身懷大才,卻始終不受重用,他的心情自然是苦悶和無奈的。但他又想到君王無情,故而以範蠡歸隱為隱喻,毫不留情揭露當時的黑暗現實,故而其文字又充滿鞭撻之感。
(二)贊詠賢者以示尚賢姿態
以國家角度來看,小鹿被古人視作祥瑞之獸,在不少期盼國家興盛的詩歌中,鹿意象時常出現。但以詩人自身角度入手,他們也時常藉助鹿意象表達自己對賢者的贊詠之情。如常建《鄂渚招王昌齡張僨》節選:"有時荷鋤犁,曠野自耕耘。不然春山隱,溪澗花氤氳。山鹿自有場,賢達亦顧群。二賢歸去來,世上徒紛紛。"
受佛道學說薰陶,不少詩人在仕途失意之後,會將感情寄託於隱逸之中。詩人常建仕途失意後,便曾隱居武昌鄂渚。在此期間,他對同道人士王昌齡、張僨二人頗為讚嘆,並提出招隱想法。其目的是以"鹿鳴求其友"之意,表明自己尚賢求友之渴望。與此同時,詩人頗為自得的隱逸姿態,也極具感染力。
參考文獻:
《周易·繫辭上傳》
《鄂渚招王昌齡張僨》
《周南·麟之趾》
《召南·野有死麕》
《過鹿門山》
《全唐詩》
《詩經》
《楚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