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2020-12-19 騰訊網

所謂「歌以言志,詩以詠志」。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人物,也都對鹿多有贊詠。其實,這正好表明了唐人對於小鹿的喜愛。

一、唐人對鹿持全面接受態度

研究唐代歷史可以發現,唐人對小鹿的喜愛,主要可分為意象與實物兩個方面。從意象上看,鹿意象常出現在文人作品中;而從實際生活考慮,鹿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詩云:「日暮餐龜殼,開寒御鹿裘。」這裡說的「鹿裘」,便是唐人常用的一種禦寒物品。劉禹錫也說:「計會雪中爭挈榼,鹿裘鶴氅遞相過。」實際上,「鹿裘」不僅有不錯的禦寒功效,而且它的成本也不高,因此頗受世人喜愛。

除此之外,鹿也經常被用作其他裝飾物,如鹿巾、鹿飾等物。從唐詩中的意象研究來看,唐人頻繁使用這些鹿飾物品,是在表明自己的超然物外與灑脫自由。

至於這個現象,可以結合鹿的生活習性來考慮。在古人眼中,小鹿是自然中的精靈。它們無憂無慮,自由灑脫,不沾染世俗之氣,亦有純美可愛之氣息。唐代文人好用鹿飾品,實則是追求鹿的精神自由,以表明自己灑脫不羈自由爛漫的志趣。

唐人對鹿是持有全面接受態度的,因而除了鹿飾品以外,它還是一道經典美食。唐代崇尚道家,李氏皇族以老子為祖先,因此唐代社會也多尊道。而在道家看來,鹿肉「服食可成仙」。因此在不少唐代典籍中,不少道士都將鹿肉精心 烹飪,並常年食用。

上述可見,鹿作為一個實物,與唐人的衣食住行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在此情形之下,小鹿自然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被廣泛關注,以致唐人吟詠。

二、唐代之前的鹿意象

在唐詩之前,鹿意象便經常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在唐代之前的社會原因,總能為鹿意象提供新的素材與源泉。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中常以鹿為起興。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楚辭》中的鹿意象,多是虛幻遙遠的仙家之鹿,這為道教人士食鹿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小鹿多為德行的象徵。君子高潔,喻作小鹿。而且鹿意象還經常與鶴意象一起使用。白鶴生活在沼澤地,但卻「出淤泥而不染」,還嚮往天空。古人把這兩種祥瑞之首放在一起,如前文詩句中的「鹿裘鶴氅」,便能表明文人的高潔傲岸。

魏晉時期,由於戰亂頻發,不少士族隱居山林,於是逐漸衍生出了避世與隱逸的風氣。正如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便是魏晉名士的傑出代表。巧合的是,鹿也生活在山林之中。由此一來,不少文人經常以鹿自比,以表達自己的隱逸志趣。

另外,鹿之所以被當做一種祥瑞之首,還因為它與麒麟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古人心中,麒麟是遠古四靈之一,它是無數部落融合後的影子,代表著走獸之王。而在訓詁學中,麟本身就是鹿屬。

在許慎《說文解字》中,麒麟與鹿也密不可分。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麟「大牝鹿也,從鹿,粦聲。」也就是說,麒麟這種想像中神物,是以鹿為一定原型基礎創造出來的。而且從種群上看,麒麟與鹿的關係十分親厚。於是《舊唐書》中說:「麟之來,一鹿引之,群鹿隨之,光華不可正視。」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之仁德,與鹿之德行如出一轍。孔子認為麒麟是仁義、祥瑞之首,代表著太平盛世。而鹿又與麒麟關係親近,因此鹿的祥瑞之兆也愈發流傳。尤其在盛唐時期,鹿恰好滿足了唐人生於盛世的幸福感,於是它的地位也愈發尊崇。

三、鹿意象在唐詩中的分類

經過多年的文化積累,鹿意象到唐代時,已經愈發豐富。從大體上看,鹿意象在唐詩中主要有三個方向:

其一是歸隱之風。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儘管唐代有盛世之景,但依舊不排除有一些文人仕途不順。在官場上遭受打擊後,這些文人又受到道家隱逸思想,故而紛紛選擇歸隱山林。

而生活在山林中的小鹿,便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有詩中隱者之稱的孟浩然,便在《夜歸鹿門歌》中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其二是祈盼祥瑞。《藝文類聚》中說:「夫鹿者,純善之獸,五色光輝,王者孝則至。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因此在初唐之時,不少文人紛紛以詩歌頌鹿,以表達自己對國家昌盛繁榮的美好溯源。如韋表微在《池州夫子廟麟臺》中寫道:「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群。」

其三是勸諫世人。有一個成語,叫做「逐鹿中原」,說明鹿意象還代表王權更迭與朝代更替。李白在《贈薛校書》中寫道:「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姑蘇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這裡提到的鹿意象,便是化用伍子胥勸諫楚王的歷史典故。李白以後,「姑蘇麋鹿」這一典故在唐詩中被人廣泛運用,成為王朝更迭的象徵。

參考文獻:

《詩經》

《楚辭》

《全唐詩》

《舊唐書》

《新唐書》

《藝文類聚》

《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顏值高諧音吉 鹿紋流行千年不衰
    明永樂 青花松鹿紋盤   吉祥紋飾系列   鹿紋不僅在古代深受人們青睞,至今仍是流行元素,現代人對它的喜愛不亞於古人。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鹿的形象好,顏值高;二是其文化內涵豐富,吉祥寓意多種多樣。   文/圖 鍾葵   鹿的形象高票當選最美動物   在中國裝飾藝術史上,一種紋樣的受歡迎程度,往往取決於其原型的形象特徵及象徵意義,那些形象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的紋樣,往往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
  • 鹿文化:古代瑞獸,商王武丁喜「逐鹿」,新科舉人聚餐「鹿鳴宴」
    古人祝壽時常常畫鹿與壽星送人,以祝賀長者長壽。又因「鹿」字和「祿」諧音,因而在一些吉祥的圖案中,又以鹿表示福氣或當官享受俸祿的意思。在儒家文化中,鹿也是帝王仁德的象徵,白鹿的隱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現。
  • 鹿為何被稱為仙獸?儒釋道文化與鹿的淵源,看了再也不喝鹿茸酒了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鹿文化,鹿在中國通常被視為道家文化中的一個吉祥物,道教神仙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一隻白鹿,而事實上,不只在道家,鹿與我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都具有深厚的淵源。據說,佛無量劫前曾經多次做個鹿王,所以在佛教文化中也有很多關於鹿的故事。佛祖釋迦牟尼三十五歲生日時,眾教徒捧壽桃,進獻一對梅花鹿以示特別慶賀,在我國山西省大同雲崗石麓中的石雕描繪了這一宗教歷史傳說。
  • 我被南京⑧只鹿給撩了!
    」、「深林見鹿蹤」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景觀。明孝陵的鹿要追溯到600年前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圍欄養鹿。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就在孝陵陵區內養鹿。當時明孝陵的鹿有千頭之多,脖子上掛有長度為「三寸」的銀牌,上面勒有「長生」二字,故名為「長生鹿」。
  • 鹿是政權和長壽的象徵
    蒯通將鹿比喻為政權,可見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張果老與仙鹿有緣  關於鹿的長壽,除《抱樸子》的記載外,《太平廣記》還有一個記載:唐玄宗曾於鹹陽近郊狩獵,見一隻大鹿在前面奔跑,就命人引弓將大鹿射倒在地。回到宮廷後,玄宗命御廚精心炮製一餐鹿肉宴,御廚正準備動手時,恰好給張果老看見了。張果老見這隻鹿不同尋常,就對唐玄宗說:「這是一隻仙鹿,已經滿千歲了。
  • 鹿為何被稱為瑞獸?原來它與道教有著這樣的不解之緣
    鹿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有著很深的影響,古代帝王之間指群雄並起,爭奪天下的戰爭稱之為「逐鹿中原」。鹿也代表著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在《詩經》中多有記載。在民間百姓的神仙年畫裡也經常伴隨著鹿的出現。道教認為鹿與「祿」發音相似,鹿不但是一種代表長壽和富貴的瑞獸,同時由於鹿一直生活在山林深處且性情恬淡,與道教的隱士修行相契合。本期就為大家講解鹿與道教的不解之緣。福、祿、壽三星是民間非常喜愛的神仙,不但是因為他們的形象比較親和,還因他們所代表的福、祿與壽正是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種期盼。
  • 純美可愛的小鹿,為何頻繁出現在古代詩歌中?
    小鹿,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純潔動物,因此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縱觀中國文學史,鹿意象的內蘊不僅極為豐富多樣,而且能體現出創作者的審美感受。經過不少文人"反省創作",鹿意象的審美內涵也逐漸明確。詩,歌以言志也。以古代詩歌入手,研究鹿意象的豐富內蘊,也有利於我們能直觀感受到古人的審美內涵。
  • 映象|鮮為人知的使鹿部落——敖魯古雅
    在大興安嶺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有一個隱匿於密林深處的部落,他們靠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森林狩獵文化和民族風情,原始的少數民族部落處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處,來到這裡遊覽的遊客往往被一面是呼倫貝爾草原和河流,一面是大興安嶺森林山崗的景色所吸引,卻往往無暇顧及這個鮮為人知的使鹿部落
  • 三亞為何叫鹿城?源於黎族青年與坡鹿的愛情故事,也稱「鹿回頭」
    也叫鹿回靈。關於鹿城的故事應該從這裡開始。與國內著名的廣西「柳三姐」、雲南「阿西瑪」等愛情故事一樣,「鹿會」的愛情故事也充滿了神話色彩。據說,以前海南島有一名女青年,他拿著弓箭從五指山越過九十九座山,越過九十九條河,只是為了追趕一隻海鹿。鹿逃到海南島的最南端時,前面有懸崖,懸崖下面茫茫一片,無路可逃。
  • 訪鹿門書院 學理宗文化
    後來又到鹿門,據說當時此地古木參天,時常能聽鹿鳴之聲,故稱鹿門,呂規叔見此地風光秀麗,山清水秀,鄉民也淳樸勤勞,就在鹿門山下,和尚崗與西崗頭之間山坳築鹿門書院,潛心研究呂家理學,並以呂氏家學教書育人。鹿門書院以千年歷史聞名,以呂學名宗為傳承,「呂學」在鹿門書院以呂規叔、呂祖謙、呂祖璟繼承發揚光大,「呂學」不私一說而兼取其長。
  • 「封聲」《長安十二時辰》大結局 作家森林鹿還原唐代生活:「對...
    雖然唐代女子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算得上是地位很高的一個朝代,甚至還出了一個女皇帝,但是致力於研究唐代歷史文化的作家森林鹿卻表示,唐代女性的地位跟現在的女性根本沒法比,只能說跟唐之後一直到清朝的女性相比,地位算是一個巔峰了。
  • 萌萌噠: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奈良看鹿了!明孝陵把「梅花山 梅花谷...
    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 殷商古國——鹿國,多鹿而得名,「精衛填海」故事誕生地
    《殷周金文集成》收錄相關鹿國銅器似有「鹿方鼎」、「鹿觚」等。 一其卜辭中有「(阝心)京」字樣,商王曾赴(阝心)京視察,「京」即高大上的建築物,可見當時(阝心)地已築城,有城池必有駐兵。卜辭中又有「(阝心)南小丘」的記錄,可以解釋為(阝心)地南面的小丘地帶。「丘」本為山地,說明(阝心)地又多有山地。卜辭中多見「(阝心)南丘豕,冓。
  • 動物石雕 公園草坪石雕鹿 長頸鹿石雕塑 梅花石雕鹿
    石雕鹿是動物石雕中比較常見的石雕之一,通常在城市中、學校中、園林中、都能常見到石雕鹿。石雕鹿不只是一種裝飾物,更是美好象徵的一種標誌。石雕鹿-凱巖石業石雕鹿-凱巖石業石雕鹿-凱巖石業石雕鹿大多生活在森林中,以樹芽和樹葉為食。鹿有獨特的角、光滑的皮膚、美麗斑紋,還有細長強健的四肢,天性仁慈、柔美和內斂,都使得它成了美麗的化身。
  • 大理石花紋長頸鹿-廣西漢白玉鹿雕塑加工廠
    比如在兒童玩耍的公園之中,安裝猴子、馬、羊、鹿、兔子等動物雕塑;大理石花紋長頸鹿-廣西漢白玉鹿雕塑加工廠球形鏤空雕塑,球體鏤空雕塑。大理石花紋長頸鹿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曰:「用初生壯鹿三五隻苑囿馴養,約三年內取用之」,對養鹿及鹿的用途有了更加詳盡的記載,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早利用治病的國家。
  • 去奈良看完了鹿,別忘了把這些特產帶回家
    很多人去奈良,都會第一時間去與當地的鹿進行互動,那麼來到奈良旅遊,除了看鹿,還有哪些值得帶回家送給親朋好友們的特產呢,不如隨著往下看看奈良特產拓建中川政七商店的「花布手巾」這裡有一個特色就是生產麻織物,當時奈良生產的麻織物還是作為貢品給皇室使用的。二戰以後奈良的一些麻製品繼續在生產,尤其是將一些傳統的手工藝運用到花布手巾上,因此十分具有日式風情,也是當地非常有代表性的特產,這種花布手巾用起來非常柔軟,而且色調也很清新,深受消費者們的喜愛,年銷售量可以達到200萬塊,這種花布手巾具有吸水以及速乾等特性。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一府是指臺灣的府城,公元1684年,康熙收臺之後設置了臺灣府,而臺灣府的府城,即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設置的地點在今臺南市中西區東半部、東區小部分及北區小部分。
  • 米鹿美術給家長們的一封信
    【米鹿美術給家長們的一封信】⭐️ 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經過漫長靜寂的五個月。我們更懂得一切平常是如此珍貴。但夏已經來臨,希望常在。米鹿美術匯通校區和龍珠路校區正式通過複課防疫審核即將在6月13日正式恢復線下教學 。我們,校區見!
  • 為何東北動物園的鹿要被鋸鹿茸?當地解釋讓人驚訝,遊客:好殘忍
    全方位的體驗到當地的文化、地理、風景、物產,才算是沒有白來一趟。而當地的動物園,往往是最安全也是最方便能夠接觸到當地動物的一個地方。我們在旅遊的時候,也是很喜歡去到當地的動物園裡,看看裡面的動物們,這一點在四川尤其成立,不會有人在四川旅遊真的會不看熊貓吧?不會吧不會吧?
  • 美國的保「鹿」運動
    美國恐失其鹿,遂展開「保鹿運動」。二戰後,美成為全球霸主,美元、美軍、高科技和好萊塢是其維持霸主地位的四大核心支撐,而美元正是這四大核心的根本,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美的國家行動都是圍繞著四大核心展開的。地球上有任何國家和組織對這四大核心構成威脅,美都會視其為敵人,毫不留情的打擊並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