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興安嶺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有一個隱匿於密林深處的部落,他們靠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森林狩獵文化和民族風情,原始的少數民族部落處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處,來到這裡遊覽的遊客往往被一面是呼倫貝爾草原和河流,一面是大興安嶺森林山崗的景色所吸引,卻往往無暇顧及這個鮮為人知的使鹿部落——敖魯古雅獵民鄉。
「敖魯古雅」是地名,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敖魯古雅因根河市北部流淌的敖魯古雅河而得名,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古老的敖魯古雅河孕育了北方三少民族之一的——鄂溫克族,這裡的人口近三百人,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每年隨著鹿群的覓食而不斷遷徙,過著半定居半遊獵的生活,這些獵民整年遊蕩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以馴鹿代步,所以也被稱為「使鹿部落」。
使鹿部落的傳統民居叫做「撮羅子」,鄂溫克語叫「希欏柱」,是用松木桿搭成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的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或鹿皮包裹。過去敖魯古雅人養馴鹿只是作為運輸工具,無論是森林沼澤還是積雪窪地,馴鹿終年負重前行,從無抱怨。如今的馴鹿卻已告別運輸生涯,靠著渾身是寶的零件備受寵愛。
馴鹿性格特別溫馴,雄雌均有角。因其長相奇特,看似馬面牛蹄驢身,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它們喜歡覓食苔蘚、蘑菇等菌類等野生植物,馴鹿渾身都是寶,鹿皮、鹿茸、鹿心、鹿肝、鹿鞭泡的酒、鹿肉乾、鹿奶茶都成為了鄂溫克使鹿部落的經濟來源。
馴鹿不僅長相乖巧,惹人喜愛,在當地也被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可見鄂溫克人對馴鹿的喜愛程度。
疫情過後,讓我們暫別塵世喧囂,放飛心靈期望,探尋中國唯一的使鹿部落,一起體驗悠閒的林中樂趣,感受鄂溫克獵民淳樸風情,揭開使鹿部落的神秘面紗!
責任編輯:張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