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魏六朝才女輩出?從女性詩歌常創作中,感受自由思維的覺醒

2020-12-25 文史阡陌

引言:

漢魏六朝是中國古代女性詩歌的繁榮期之一,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女性詩人在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在詩歌的世界中激情澎湃,鼎鼎有名的《白頭吟》便是漢代著名才女卓文君所作,從漢魏六朝的女性詩歌作者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她們一覽無餘的強烈情感,以及在情感上不輸於男性詩人的灑脫與豪邁,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不拘泥,也從不委婉,六朝時,便有這樣的詩:

「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她們向來是肆意的,是張揚的,敢愛敢恨,雖有儒家思想的束縛,但她們已經有了覺醒的意識,想要打破枷鎖,就算時勢所迫,她們的心靈雖然忠於愛情,但也只屬於她們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庸,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雖然因為時代的禁錮,漢魏六朝女性詩人寫作範圍略微狹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這題材有限,數量不多的漢魏六朝女性詩歌中,感受到時代與思想的矛盾,感受到獨屬於那個時代,女性的無窮魅力。

圖|魏晉時期的女子

時代枷鎖與自由思維碰撞下的漢魏六朝女性意識的覺醒

儒家思想對女性的束縛限制了漢魏六朝,女性詩人的發展空間漢魏六朝的女性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與儒家思想息息相關,漢魏六朝這一歷史時期長達數百年。它經歷了儒學的繁盛與衰退,這些都表現在漢魏六朝女性詩歌的內容之中,她們的詩歌是時事造就的。但並不隨波逐流,在儒學的壓迫下,女性地位低下,男尊女卑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時期。

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男性地位至上,女性只可以作為男性的附屬。當受到壓制時,她們的詩歌大多數都是描寫愛情,看似順從但又充滿個人特色,顯現出一種抵抗的情緒。漢魏六朝時期的女人還是相對幸運的,因為他們也經歷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段儒家思想相對衰落的時期,當儒學的壓制淡化時,她們便展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顯示出女性的鬥爭精神,這增加了漢魏六朝女性詩歌的內涵。

圖|魏晉時期的女子

魏晉時期女性思維的覺醒與對社會大環境的反抗。魏晉時期,女性地位更加低下,但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在社會動蕩,朝代更替頻繁的大背景之下,給了女性一個覺醒的機會,女性覺醒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意識,嘗試改變自己長期處於男性附庸的社會地位,她們不用再被迫遵守漢代既定的女性規則,這種對於時代的反抗精神體現在這一時期的女性詩歌中,比如左芬《離思賦》

骨肉至親,化為他人,永長辭兮。慘愴愁悲,夢想魂歸,見所思兮。驚寤號啕,心不自聊,泣漣洏兮。援筆舒情,涕淚增零,訴斯詩兮。

直接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毫不掩飾,她們經歷過壓制,但仍然保持著勇於反叛的精神,沒有被世俗同化,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史時期是難能可貴的,雖然這些反叛並沒有改變男性至上的社會環境,但已經是封建思維的一大突破。

圖|魏晉才女左芬

漢魏六朝女性詩歌創作者的社會層級多樣化。漢魏六朝時期,詩歌的創作者跨越幾個層級。既有官家女,又有平民女,既有宮妃。又有侍婢,層級跨度大,不同層級的人,給詩歌創作提供了不同的維度。女性詩歌創作內容更加多樣化,在時代背景與反叛精神的加持。

女性雖仍承受著男性群體給予的壓力,但是她們敢於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敢於向不公平的社會環境表達自己的不滿以及對於美好的嚮往之情。不再唯唯諾諾,隨遇而安,而是敢於尋找自己的尊嚴,並且將之維繫下去。這種層級的多樣性,以及內心反叛與時代禁錮的矛盾性,更讓我們從詩歌中感受到漢魏六朝女性的人格魅力。

圖|魏晉時期女子像

漢魏六朝女性詩人魅力在詩歌中的體現

卓文君《白頭吟》體現出女性詩人對於愛情的灑脫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可謂是經久不衰,在歷史長河中被傳為一段佳話,卓文君無疑是一個有決心的女子,她所接受的教養也並不允許她卑微,她可以義無反顧嫁給當時還是一個窮小子的司馬相如,只因為一曲《鳳求凰》進入了她的心裡,就算當壚賣酒也無怨無悔,當感受到丈夫變心時,可以一首《白頭吟》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離開的決絕又灑脫,她是理智的,

「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雖然她對愛情充滿無限的嚮往,但是她保留住了自己的尊嚴,雖然在愛情中處於被動,但她最大程度的給自己保留住了體面,而司馬相如也因這一首《白頭吟》回心轉意,這是漢魏六朝女性詩人獨有的特色,她們雖然處於被動,但仍有自己的執著。

圖|魏晉女子圖

女性詩人詩歌中自我意識的覺醒

漢魏六朝中的某一段時期,女性詩人的詩歌多半以愛情為寫作對象,很少有描寫自己的詩歌出現,但隨著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描寫自我的詩歌出現的越來越多,比如說以「未若柳絮因風起」而聞名的才女謝道韞,她便曾寫《擬嵇中散詠松》一詩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表達自己對於魏晉名士的欽慕與崇拜,也借外物來表現自己,而不是拘泥於愛情,以丈夫為天,以愛情為中心。

王昭君也是一個性情中人,她的《怨詞》寫出了自己不得不離開故土,前去和親的憂傷,也寫出了自己將要離開家人的不舍之情,她的這首詩以自己為中心,寫出了自己內心的離愁別緒,以及滿懷的哀痛與悲傷,這是漢魏六朝女性詩人在女性詩歌內容上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中國古代女性詩人的一個重要突破。

昭君出塞圖。

漢魏六朝女性詩人在歷史上的突出貢獻

左芬《離思賦》開宮怨詩的先河

左芬的《離思賦》描寫了作者在宮中的幽怨之情,她隻身一人,在這深宮之中,無依無靠,無限愁苦,只能自己消化,詩人在詩中用直接直白的語言,描寫出了身處深宮的幽怨和思念家鄉的雙重傷感,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以個人經歷描寫深宮生活的詩歌,這首詩歌的出現,催生了一個新的詩歌體裁的誕生,開後代「宮怨詩」的先河。

漢魏六朝女性詩人為後代女性詩人打破詩歌體裁局限

女性詩歌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傾向,各種不同階級,不同身份的女子都為女性詩歌在魏晉時期的繁榮添磚加瓦,出現了女性詩歌「百家齊放」的現象,女性詩歌創作不再局限於愛情,她們效仿男性文人,寫作詠物詩等多種體裁的詩歌,還有贈答詩也成為當時女性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體裁,為後世女性詩人的創作增加了很大的創作空間,基本奠定了女性詩歌體裁的主要內容,在思想上,也為後世女性詩人的敢想敢做奠定良好基礎。

圖|踏鶴歸圖

漢魏六朝女性詩人在思想上的榜樣作用

儒家思想基本貫穿整個封建社會,而男尊女卑的思想也一直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思想主流,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哪個朝代的女性都面臨著思想的束縛和思維的禁錮,而漢魏六朝的女性詩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開啟了女性詩人衝破封建壓迫的第一步,為後世女性詩人的文學創作提供良好環境,也在思想上給予後世女性詩人歷史支撐,漢魏六朝的女性詩人,在壓迫中奮起,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她們雖沒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但作品中的精神,卻被永世銘記。

結語

漢魏六朝的女性詩人,可以說是一個矛盾體,因為她們既經歷過極度的壓迫,也經歷過思想的掙脫,她們在順從與反抗中尋求一個平衡,將自己獨有的魅力在詩歌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她們是獨一無二的她們,對愛情的執著,對萬物的灑脫,對自己的憐憫,對世界的掙脫,這一切,都是構成獨一無二的漢魏六朝女性詩人獨特女性魅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她們既跟隨時代,又試圖從時代中掙脫,漢魏六朝的女性詩人,是後代女性詩人的重要標杆,她們以自己獨特又多樣的個人魅力,永存於歷史,銘記於後世,她們的精神,歷經千古,仍在時光裡,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玉臺新詠》

《藝文類聚》

相關焦點

  • 曹道衡經典作品推薦,《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最受讀者歡迎
    《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豆瓣評分:9.2作品簡介:《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選收了漢、魏、晉、南北朝及隋代詩歌九百餘篇,力圖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文學發展的角度,鑑賞、評價這一時期絢麗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輝藝術成就,幫助讀者比較全面地了解這一時期的文學發展狀況。
  • 高中總複習語文-學霸必學-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知識講解
    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學習目標1、積累識記本單元重要實詞、虛詞、句式;2、了解《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歌的一些特點;3、掌握常見的名句填空。《楚辭》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不僅開啟了後來的賦體,而且影響歷代散文創作,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後人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 2018山東醫療衛生公共基礎知識:古代詩歌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對於古代詩歌流派這部分知識點,複習過程常為縱向線索複習,即按照朝代順序記憶,缺乏一定的類比性。因此,在考試中常一頭霧水,無從憶起。下面就針對這部分的熱點進行歸納梳理,希望能夠給正在備考的考生們提供一些幫助。古代詩歌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整理如下,各位考生好好複習哦!一、山水詩派唐代詩歌流派。
  • 民國才女的愛情故事石評梅的背後,是女性的自我覺醒
    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園可以在高君宇和石評梅墓地看到,一位民國才子和一位民國才女共同表達了一場感動世界的愛情悲劇。很多人也描述他們之間的愛,就像現代版的梁山伯和祝英臺,這場生死相依的愛情悲劇不僅觸動了大地,而且從民國時期中國後世女性的自我覺醒可見一斑。石評梅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 創作造句和解釋_創作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創作在教材中的例句: 1、對於一個視舞臺為生活、視藝術為生命的人來說,不能演出,不能創作,無異於虛度生命。(出自: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23、梅蘭芳蓄鬚) 2、」一個作家,應該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容易讓人混亂的詞彙:「漢魏風骨」、「魏晉風骨」、「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人們容易把這幾者混為一談,實際上在詩風傳承演變上確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有側重點。陳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漢魏風骨」的概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詩歌才女13歲入北大,27歲哈佛博士畢業,嫁年長二十多歲美國導師
    細細品讀,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對北大的深深熱愛,眼前似乎出現了一隻不羈並且渴望自由的不系之舟。即將離開北大的臂抱,卻永遠不會放棄追逐大海的波濤。思考詩人的價值在北大的四年,田曉菲一直堅持詩歌創作。她喜歡品讀詩人海子的詩歌,將詩人海子視為崇拜的偶像。
  • 民國四大才女,大家認可嗎?其實她們很優秀
    民國時代是特殊的時代,才人輩出,因為新思想的改變了不少人的思想,因此不少女子為自己爭取,要求女子平等,所以女子的實力不可小覷的。可以看林徽因一生為中國建築史事業貢獻很多,今日講的是民國時期的四位才女,在文學領域取得了不起的成績。
  • 為何說漢魏六朝文藝以悲哀怨憤為美?有哪些表現?形成原因是什麼
    可以說,漢魏六朝的山水文學和宮闈文學,又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當時人對人生的悲涼失望和及時行樂,它們與當時的悲劇性作品一起,構成了漢魏六朝文學的獨特的以「悲哀怨憤」為美的審美風採。01 以「悲哀怨憤」為美在創作中的具體表現漢魏六朝的以悲為美思潮,音樂藝術首先表現了這種審美心理。
  • 自由談了很多,自由是什麼?彌爾頓詩歌創作中的「自由」
    自由的主題也自始至終貫穿在彌爾頓的詩歌創作之中。詩人在15歲時翻譯的兩首讚美詩其實就是歌頌那些上帝從暴君法老手中解救出以色列人的行為。《基督誕生之晨》中的聖嬰基督也就是推翻篡位者撒旦及其追隨者的大英雄。
  • 詩歌不只是美好的代名詞——漢樂府詩中的苦難與哀愁
    的確,兩漢時期,文人們忙著創作讚美興盛、歌頌繁榮的大賦,而身處社會下層、飽受欺壓與迫害的民間詩人,卻用質樸無華的詩句,寫出他們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這樣的詩歌,主要集中在漢樂府民歌中。樂府,本是漢代官方的音樂機構,樂,就是音樂;府,即官府。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將樂府所唱的詩,叫做「樂府」。
  • 純美可愛的小鹿,為何頻繁出現在古代詩歌中?
    以古代詩歌為例,無論是上古先民的真情詠唱《詩經》,還是蓬勃發展的盛唐詩歌,小鹿意象都極為獨特而又豐富。因此探究鹿意象在古代詩歌中的多重內蘊,也有助於我們了解《詩經》以及盛唐詩歌背後的文化內涵。意象,即創作者通過自己獨特的情感活動,根據某一客觀事物創作出來的,帶有某種特殊含義或文學意味的藝術形象。
  • 【2018考研二輪詩歌專題複習】——李白樂府詩的特點及創新
    因此,繼承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優良傳統和詩歌風骨,就成為他振起詩道的革新手段,這主要體現在他大力擬作古樂府的創作實踐中。李白的樂府詩大量地沿用樂府古題,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盡擬佔之妙。其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題寫現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如《出自薊北門行》、《俠客行》等,均屬於緣事而發之作,表達的J士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具有深刻的寓意和寄託。
  • 在魏晉時期,百姓餐飲只能以素食為主,貴族詩歌中為何卻滿是佳餚
    (曹植《名都篇》)沒有對食物的品味,更不用提精神、審美上的享受,但即使是像這樣簡單的羅列食材,在詩歌中也是寥寥幾筆,並不多見。這一時期,普通民眾以素食為主,日常「食不過鹽菜,貧者不以酒肉為禮。」但是這些日常飲食在詩歌中卻很少出現,詩歌中所涉及到的美酒、佳餚、果物,則多是貴族生活的反映。且不說酒,須在食有餘糧的情況下才能釀造,肉食、果物都不是一般人家所能享用的。
  • 細讀《篆刻學》:魏晉六朝印
    在現有的篆刻學體系內,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都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大時期,被稱為漢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漢印印風時期,但鄧先生在他的《篆刻學》裡將魏晉六朝印單獨列了出來,所以,我們分開說說它。
  • 漢魏之際文人關係中文學類型的確立
    內容提要:從東漢中期至魏明帝太和年間的漢魏之際,文學之所以發生了巨大變革,文人關係性質的變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國古代文人關係發展史上,漢魏之際尤其是建安時期出現了文人以文學構建彼此關係的新情況。東漢以後,尤其是漢魏之際,「文人」才逐步從「士人」階層中分離出來,其內涵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⑤。所以本文在論述過程中考慮到「文人」演變的歷史實際,涉及到先秦至東漢初這一時期用「士人」這一稱謂,涉及到漢魏之際時則用「文人」。文中的「文人關係」「士人關係」,分別指「文人」「士人」作為獨立的主體之間,以及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所建立的聯繫。
  • 初唐詩歌的得與失
    在初唐的前半期,唐朝的文學還是沿襲六朝的風氣,大部分都是隋朝遺老,宮廷詩也佔了很大比重,有所謂「十八學士」、「上官體」等現象。當時間再往後推移,如王楊盧駱、陳子昂等在嶄新的朝代成長起來的一代詩人,他們在繼承前人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別出心裁,有的創造出新的形式,有的尋求復古風格,有的擴大詩歌主題,這才是文學意義上真正的「唐詩」的開始,也是現在人們心目中所理解的「唐詩」概念的發端。
  •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初唐陳子昂,為何被稱為「詩骨」?
    因為陳子昂並沒有盲目批判齊梁體對詩體形式的進步作用,而是在內容上提出了「漢魏風骨」這一理論——注意,這個詞是陳子昂提出來的——並且指出了只有內容和形式相結合才是唐詩未來的出路。而「漢魏風骨」這個詞成為後世千年文風、詩風歸正的代表詞彙,用「詩骨」來稱呼提出這個定義的陳子昂,再合適不過了。
  • 假如我是一朵花(投稿作文:詩歌)
    冬天來了,在一股刺冷的寒風中,我意識到,我的走了,向著草兒們一一道別,明年我還會回來! 假如我是一朵花,雖然一生短暫,但是,我為大自然添上了一道美麗的風景,我是一朵花,我很快樂! 作者:段欣彤,女, 10歲,陝西眉縣實驗小學五年級三班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古詩、律詩、絕句與樂府詩歌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首先這幾個概念不是獨立的,他們有時是相互交叉的。古代詩歌分兩類,一是古體詩,一是近體詩。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它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於律詩。後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於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於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採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後面還有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