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一朵花,
我會這樣度過我的一生:
春天來了,
小草們都冒出了頭,
我也迫不及待的探出頭來,
用心的觀察這個世界,
春天真美呀!
夏天來了,
我慢慢的舒展開自己的身子,
綻放出一張燦爛的笑臉,
向風兒握手,與太陽招手,
夏天真美呀!
秋天來了,
我的花瓣都枯萎了,
秋風送爽,
我不會沮喪,不會後悔,
因為只有我凋謝了,
果實們才能更好的生長!
冬天來了,
在一股刺冷的寒風中,
我意識到,我的走了,
向著草兒們一一道別,
明年我還會回來!
假如我是一朵花,
雖然一生短暫,
但是,我為大自然添上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我是一朵花,
我很快樂!
作者:段欣彤,女, 10歲,陝西眉縣實驗小學五年級三班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性情也」。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整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荀悅《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朝韓愈《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澤長語·官制》:「 唐宋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魯迅《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