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得符的詩歌裡,蘭州美得像一朵花
五泉山公園壁刻
寫蘭州的詩歌不少,也有不少大詩人寫過蘭州,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高適,他們都寫過蘭州。但在詩歌裡,把蘭州寫得像一朵花一樣美的詩人卻不多。清朝中期,就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就是江得符。
江得符(1728年-1782年),字右章,號鏡軒,清中期的蘭州詩人。江得符留下最知名的詩,就是《我憶蘭州好》。這組詩共12首,專門寫蘭州的四時風光。其中前幾首是這樣寫的:
第一首:
我憶蘭州好,當春果足誇。
燈繁三市火,彩散一城花。
碧樹催歌板,香塵逐錦車。
青青芳草路,到處酒帘斜。
第二首:
我憶蘭州好,薰風入夏時。
踏花尋竹塢,醉月泛蓮池。
泉石多清趣,園林盡古姿。
晚來水車下,涼意沁詩脾。
第三首:
我憶蘭州好,秋天景最多。
鷹鸇盤白塔,牛馬辨黃河。
露葦擺孤艇,霜楓列萬柯。
龍山重九日,菊酒豔金波。
江得符的這組《我憶蘭州好》,通過描寫一年四季,蘭州不同月份的風光和習俗,展現了蘭州民俗風情畫卷。第一首寫蘭州春節期間的活動,元宵節新春燈會。在乾隆年間,蘭州人的元宵節非常熱鬧,正月十三至十七共五夜的花燈,尤其是正月十六,人們整夜觀燈,四處遊走,所謂:「華車轂擊,是夜為盛」,全城的仕女出門觀燈。這就是詩歌中的「燈繁三市火」。接下來,春天來臨了,清明時節,人們外出踏青,活動結束後,找間酒店,喝酒娛樂。夏天,蘭州天氣炎熱,人們要避暑,「醉月泛蓮池」,人們到小西湖一帶的蓮蕩池去避暑。晚上,則來到水車下面,在絲絲水霧中,感受「涼意沁詩脾」。秋天,蘭州美景迷人,在白塔山、蘭山登高望遠,黃河兩岸,蘆葦枯萎了,小舟也露出來了。樹葉紅了,可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白塔山上鷹鸇盤旋,黃河岸邊牛馬成群。在他筆下,蘭州的美景不可勝收。
看看,江得符多厲害,一支筆,把蘭州描繪得像一朵花。
江得符是蘭州人,祖籍江西臨川,明代洪武年間,落籍蘭州。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其父江霜,考中武舉,官至彝陵遊擊。13歲時,父親去世。他母親李氏知書識禮,教他學習詩文,把他撫養成人。李氏給江得符進行了啟蒙教育,以《詩經》為主,講授文字、音韻之學。不到20歲,就考入了皋蘭縣學,學習成績很好。
乾隆十三年(1748年)考入蘭山書院,跟山長、山東學者牛運震學經史、制藝。同學有臨洮吳鎮、蘭州黃建中,互相切磋,以期將來報效國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得符考中庚辰科舉人,次年赴京會試,落第,失望而歸。不久,他的母親病故,在家守孝。這期間,編成了七篇《金城江氏傳》。此後,主要教書育人,先後在酒泉、華陰等地教書。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江得符任酒泉書院山長,他大力提倡研究經世致用之學,使河西學風一變。三年後,已經44歲的江得符,有了個很低的官職——縣學教諭。這是一個縣分管教育的副職,正職是訓導。不過,路途有些遙遠,在同州府華陰縣任訓導。就是今天陝西華陰縣。但他還是去了,在任上,他捐了半年俸祿,整修了學宮,還被聘為潼川書院山長。他所寫的《堂課示從學諸子》一詩:
我學如力田,中年違良時……及此方自悔,筋力苦不持。白頭始荷鋤,闢灌亦已遲。揭來千耦耕,紛紛樂求師。但戒勿助長,秋成當在茲。
充分反映了他的認真和盡職。他鼓勵學生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十年後,江得符在華陰任所病逝,家貧不能歸葬故裡。
如今,他的《我憶蘭州好》已是寫蘭州的經典名篇,經常出現在各種朗誦活動中。這應該就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文/王文元 圖/黃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