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初唐陳子昂,為何被稱為「詩骨」?

2020-12-13 梧桐樹邊羽

今人提到唐朝詩人的雅號,大多以李太白「詩仙」出塵,杜子美「詩聖」沉鬱,王摩詰「詩佛」禪靜為先,此三人為盛唐一流詩人之翹楚,因此也廣為大眾熟知。至於「詩骨」、「詩傑」、「詩狂」、「詩星」、「詩魔」、「詩鬼」、「詩囚」、「詩瓢」這些雅號,雖然同為後人所贈,畢竟因為詩人本身名氣的緣故,用來指代不為人共知,所以也不常使用。

但是能夠在詩史得到類似於「私諡」(非官方認定)的雅號,證明這個詩人的成就已經非常高,只不過這種稱號都是從文人或者民間看法而來,帶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王維的「詩佛」就只代表了他晚年時期部分作品的特徵,完全無法反映他在盛唐詩壇蔚為大觀,在很多方面都光照後來者的成就。

所以,為什麼稱陳子昂為「詩骨」,歷來就有很多說法。但是一經提出,就變成了「六經注我」,大多是為了證明他適合這個稱呼去他的性格、成就中尋找證據。

說得最多的就是陳子昂的個人性格。畢竟作為武則天的諫官,挑毛病是他的職責。而初唐魏徵、虞世南留下來的直諫遺風很顯然還起著很大的作用,這個時代的大臣們還不都是阿諛奉承之輩,敢於說話、寧願被處罰也要直言仍然是被文人世子所敬重的處世原則。

陳子昂就是這麼一個文人,以至於遭到武則天的嫌棄,兩次發配從軍,最後在丁憂期間被權臣武三思指使下獄殺害,年僅四十二歲。其實他的前輩們直言敢諫,都是安然榮華,為什麼到了陳子昂這裡就橫死了呢?這是時代大勢的變化。武則天為天下之先,要以女性地位稱帝,在輿論、人心各方面都要加強管控,當然這也是太宗遺風。

諫官不再直言,史官不再直寫,就是從初唐始,雖然唐太宗能容得下魏徵、虞世南之流,但那也是他個人風度。集權、獨裁的制度逐漸完善、門閥政治的逐漸消亡,讓身為最高領導者的人逐漸不再接受諫言——至少從心理上已經開始拒絕。

而陳子昂依然恪守著敢言天下事,敢論天子非的「文人死諫」原則,最終也算是「死得其所」,就這一點來看,著實是骨氣錚錚。

但以詩論雅號,雖然於個人品性有關(宋之問之流詩才極高,但人品太差),但畢竟還是要以作品說話。

提到陳子昂的作品,自然是《登幽州臺歌》和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因為當時格律體仍未形成,所有他的作品都是古風。特別是《登幽州臺歌》,屬於典型的擬古,雖然因為句子少為今人熟悉並喜愛,實際上在當時詩歌走向格律化的大潮之中,陳子昂的這種復古在內容上是雅正的,但是在形式上是有些過於復古,缺乏新時代的氣息。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不是讀起來類似於《楚辭》、《垓下歌》、《大風歌》這些作品呢?順便說一下,這首詩實際上也是押韻的,者發「zhǎ」音。

那麼陳子昂被稱為「詩骨」是不是因為他的作品呢?有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卻並非如此。確立陳子昂在初唐詩人群中超然卓立地位的,是他的一篇小文章。我們稱他為初唐詩文改革運動的「旗手」,也是因為這篇小序《修竹篇序》。他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齊梁體的問題,並為盛唐詩人指明了詩歌在內容方面的未來方向。

我們今天提到初唐詩風歸正,離不開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和陳子昂,是因為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對初唐四傑的詩風路線正確一錘定音。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通讀這些詩人們的作品,並結合初唐文史的發展,就會發現,初唐四傑在文風上對齊梁體猛烈批判,但是作品卻齊梁之風甚濃。這就有點說一套、做一套的味道,其原因有可能是變化伊始,這些詩人意識到了問題,但是一下子改不過來。

也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高官大儒,基本上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學生,本來就對這種華麗文風深惡痛絕,如禮部侍郎裴行儉,相當如組織部長。而王勃的《上裴侍郎書》,裡面不僅把南朝齊梁體說得一成不是,還波及到曹植,甚至漢魏的詩,以此顯示自己對齊梁體的深惡痛絕,這當然是討好高官的上進表現。而王勃的詩,實際上大都是南朝風範,當然有進步,也不過就隋詩的套路。

所以,方向雖然是正確的,但他們並沒有去認真思考詩歌文學的發展問題。僅僅是因為仕途上的出路,不管心中怎麼想,在自薦的時候,都是要把齊梁體作猛烈批判的。

而稍晚一點的陳子昂,才是真正做出思考和得出論點的詩人,也正因為如此,陳子昂的詩可能沒有四傑華麗、出眾,但是他在詩歌史、詩文革新上的地位是更高的,稱之為「旗手」是名副其實。

《新唐書·陳子昂傳》:「唐興,文章承徐庾之風,天下尚祖,子昂始變雅正。 」韓愈詩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為什麼初唐四傑對齊梁體的批判更猛烈,卻沒有被評為「詩骨」,而扭轉了他們這種矯枉過正批判之風的陳子昂,卻有幸獲得這個稱號呢?因為陳子昂並沒有盲目批判齊梁體對詩體形式的進步作用,而是在內容上提出了「漢魏風骨」這一理論——注意,這個詞是陳子昂提出來的——並且指出了只有內容和形式相結合才是唐詩未來的出路。

而「漢魏風骨」這個詞成為後世千年文風、詩風歸正的代表詞彙,用「詩骨」來稱呼提出這個定義的陳子昂,再合適不過了。

這篇《修竹篇序》並不長,我們可以具體學習下,了解一下陳子昂的思路:

《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鬱。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僕亦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

陳子昂見了東方虯的《詠孤桐篇》,心中激動不已,寫了一篇《修竹詩》相和,並附帶了這篇小文章。

開篇明義:「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寫詩之道敗壞了五百年了。寫詩走上歧途了,不是正道。從初唐往前面數到西晉,基本上就是五百年了。意思就是說從兩晉開始經歷南北朝,一直到現在,人們寫詩走的都不是正路。漢,西漢東漢,魏,曹操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三曹七子,這些人的詩文有風骨,有力量,有內容,不僅言之有物,而且鏗鏘有力,慷慨悲涼,語言質樸剛健。漢魏風骨又被稱作「建安風骨」。陳子昂認為這是詩歌的的正道。三國結束,兩晉和劉宋時期,建安風骨沒有傳承下來。好的風格沒有了,不過建安時期的作品還是流傳下來了,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正「道」。

陳子昂提出了「漢魏風骨」才是詩文正道,這和初唐四傑一路往上罵是不同的。

總結「齊梁體」:「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這裡指出「齊梁體」的問題:彩麗競繁、興寄都絕,這兩個詞,我們今天還在不斷引用。詩文寫得繁複無比,特別漂亮,可就是不說正事,內容空洞。即「逶迤頹靡,風雅不作」,實際上是說文學作品沒有思想性,到底想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和情感,根本就找不到。齊梁之間的詩歌都是這樣一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每次我想到這個,我都開始詠嘆。

陳子昂找出了齊梁體的根本問題:「興寄都絕」,你寫得漂亮可以,但是還得有內容。

那麼什麼是好詩呢?針對讀到的東方虯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在陳子昂心中,這樣的詩就是好詩,是遵守文章正道的作品。不僅有漢魏風骨,還音律完美,不僅從內容上要復古,在形式上也承認了六朝詩歌的巨大貢獻。

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才是陳子昂心中的好詩。

這就基本上和現代人對古詩詞的認識是一致的,所以說:「天下尚祖,子昂始變雅正。」

所以從文學批評上來看,陳子昂要比初唐四傑更客觀、有著更加成熟的文學主張。這得益於他的文採和洞察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早年仕途比較順暢,有足夠的時間和關注放在文學上。和他比起來,初唐四傑是一個比一個慘,命運多舛,自然不能更深入研究、文字態度也會更加激烈。

事實上當陳子昂失勢之後,他的詩文理論並沒有多大影響,真正的唐詩風尚形成,還是因為武則天退位後,宮廷詩人攜帶著格律詩規則被流貶,隨著生活艱難困頓起來,精神受到打擊,詩歌的社會性、現實性自然就上來了,加上原來養成的形式美,這一時期就出現了大量的形式、內容俱佳的詩歌作品,並正式成為盛唐飛歌的主要方向。

這和陳子昂有沒有關係呢?畢竟這時他已經去世十幾年了。當然還是有的,特別是後人在對詩歌史進行研究的時候,提出「漢魏風骨」的他自然是詩文內容革新的先驅。

他的《修竹篇序》是整個盛唐詩歌的理論基礎,也是整個詩歌史的主心骨。

陳子昂也因此被譽為「詩骨」。

相關焦點

  • 唐朝詩人綽號知多少,詩星、詩狂、詩骨他們都是誰呢?
    他的詩是當時社會狀況的真實寫照,後人稱為「詩史」。人們推崇他的詩和品格,故稱他為「詩聖」。白居易的雅號是「詩魔」。白居易的詩語言流暢、通俗易懂、老少鹹宜。他學習、寫作非常勤奮,具有驚人的毅力。據說他少時讀書到了「口舌成瘡」的地步。寫詩入了魔,常常是「狂醉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故有「詩魔」之稱。
  • 陳子昂千金買琴摔琴一舉天下知
    ——樂死人的文學史唐代篇第二章陳子昂年輕時博覽群書,學富五車。有一年,他興致勃勃地從四川來到京城,想要考取功名。但是科舉不是那麼好考的,陳子昂連考兩次,依舊榜上無名,為此,他煩悶不已。一天,他在街上閒逛,突然看見前面不遠處圍著一大群人。出於好奇,他也湊過去瞧熱鬧。
  • 預言中的聖人為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聖人正是深刻地領悟了這個規律,才能夠一通百通,取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當今的世界矛盾主要是宗教矛盾,而人們對宗教的信仰根源於宗教集中了古代哲學智慧的結晶,這就是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受一個統一的規律支配的,這個規律到了基督教中就成了上帝,到了伊斯蘭教中就成了真主,到了佛教中就成了彌勒,到了道教中就成了天地人三極之道。
  • 為何說他的成就恐怕後無來者?
    為何說他的成就恐怕後無來者?小羅使用假護照被捕後,可以說引發了巨大關注。不過這次小羅進監獄,似乎並沒有受到什麼苦,小羅的榮譽簿上再添一項冠軍,不過這卻算不上什麼光彩的事情。其實巴西和巴拉圭同屬南方共同市場成員國,小羅去巴拉圭不需要偽造護照,只用自己的身份證即可。
  • 《爆笑蟲子》:浮誇的表情加肢體動作,賤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紅一黃兩條蟲子(阿紅和阿黃)背井離鄉,生活在紐約,浮誇的表情加肢體動作,賤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了一滴水在水管下中暑,寒風中為了堵住破紙箱的洞口,被瘋狂打屁股;為了取暖和屎殼郎強糞球……每一場的音樂都十分的貼合,前一秒還是悲慘BGM,後一秒馬山就歡快。阿黃,傻蟲有傻福,關鍵時刻都先勇於獻身擔當;阿紅,雞賊,想佔盡便宜通常總是死得很慘,但是也是條講義氣的小哥們。
  • 李白的這首絕句,四句中用了五個地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絕句只有四句,七絕只有二十八個字,一般來說,在這麼短的篇幅裡表現時空的變化是很受限制的,然而,李白的一首七絕,卻連用了五個地名,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中,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馳騁,寫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名篇
  •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唐德宗,五女共侍一夫至今尚未被超越
    唐德宗不但和歷朝歷代皇帝同樣的荒淫無度,而且還創造了一個歷朝歷代的帝王之最,「五女共侍一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為另一版本的大唐榮耀。唐德宗李适唐德宗李适與他的前輩一樣,不但在後宮之中擁有著三千佳麗,而且還經常在全國各地挑選如花似玉的才女美人,來充當後宮的女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氏五姐妹。
  •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賞析
    ①歌前②不見古人③,後不見來者。②前:與下一句中的「後」,都是從時間上來說的。③古人:與下一句的「來者,」都是指禮賢下士的聖明君主。[背景]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直言敢諫;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
  •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而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初唐四傑以及陳子昂。關於初唐四傑,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駱賓王和王勃,他們確實也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詩歌作品。以至於當他們遭受非議的時候,杜甫還專門寫詩為他們辯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實這樣的評價也完全適用於陳子昂。
  • 李清照最經典的一首詞,開篇便驚豔千年,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一句驚豔千年,歷來備受推崇,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疊字之最!「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在詞人滿懷愁緒的時候,天氣又突然轉寒,連身體也難調養了。
  • 初唐詩歌的得與失
    初唐的持續時間,大概是八、九十年。在初唐的前半期,唐朝的文學還是沿襲六朝的風氣,大部分都是隋朝遺老,宮廷詩也佔了很大比重,有所謂「十八學士」、「上官體」等現象。《新唐書》論曰:「魏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鮑照、庾信、徐陵,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緻。及沈佺期、宋之問,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著定格律,遂成近體,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唐詩變體,始自二公,猶古詩始自蘇武、李陵也。」這也就為後來杜甫、白居易的排律奠定了基礎。區別於前人的一韻到底以及換韻雜亂的現象,排律使其標準化、規律化,形式上更加工整了。
  • 每日詩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背後有什麼事引發了他的感慨?
    陳子昂:初唐詩人之一,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曾任職右拾遺,所以又稱陳拾遺。(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走近詩人陳子昂,他的成名不容易
    唐朝詩人很多,好多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記得第一次看到登幽州臺歌,感覺特別的震撼和悽涼,想著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走近初唐詩人陳子昂。陳子昂其人陳子昂(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有《陳伯玉集》傳世。
  • 他用一個超級大綱,寫了4本小說,掙了5億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也難怪唐家三少一寫就是4部,而《鬥羅大陸IV終極鬥羅》不知道是不是完結篇,但其所取得的成就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知道你們認為呢?
  • 「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陳子昂《感遇》詩,繼承了漢魏風骨
    【作者】陳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於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 )舉進士 ,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敢於針砭時弊 ,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徵伐契丹。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1707年(22歲)巴赫與其表妹瑪利亞·芭芭拉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長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利普·巴赫(C. P. E.
  • 《蒙曼品唐詩》:比李白還狂傲的詩人,自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蒙曼老師詩詞品讀書籍《蒙曼品最美唐詩》出版後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王立群老師曾評價說,蒙曼解讀唐詩的兩大特點,一是通俗易懂,二是準確到位。這兩點凡是聽過蒙曼老師講座或者品讀過她書籍的人都深有感受。杜審言性格極其狂傲,古今名人他都不放眼裡,認為自己才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曾誇下海口說:「吾文章當得屈宋做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論文章,屈原、宋玉都得給我當下屬,論書法,王羲之都要對我俯首稱臣。屈原、宋玉在文學界那都是泰山北鬥級人物,就連狂傲的李白都曾說「屈宋長逝,無堪與言」,可見杜審言狂傲程度更勝李白。
  • 唐朝最憤怒的詩人陳子昂,竟被家鄉縣令害死?背後兇手是武三思?
    但初唐詩人陳子昂的書寫懷才不遇的《登幽州古臺歌》,卻寫出了天地之間孤獨和歷史的蒼茫感。這是陳子昂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之下的一種發洩。作為政治軍事通才的陳子昂,作為軍事參謀,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徵契丹族叛亂。武攸宜根本就不是帶兵打仗的料,之所以能當上軍事大總管,無非因為他是武則天的侄子而已。他貿然出兵,致使前鋒部隊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