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賞析

2021-02-07 中華詩文學習


仰天長嘯的孤獨英雄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賞析

[原詩]

                 登幽州臺①歌

前②不見古人③,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①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

②前:與下一句中的「後」,都是從時間上來說的。

③古人:與下一句的「來者,」都是指禮賢下士的聖明君主。


[背景]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直言敢諫;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徵。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賞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指的是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表現了主人公在時間上的孤獨;「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表現了主人公在空間上的孤獨。慷慨悲涼的情調,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但是,能面對孤獨的人的內心是充實的。他敢問蒼天,維護尊嚴,展現自我,是一個仰天長嘯的孤獨的英雄。


在藝術上,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託。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

漢魏六朝文風萎靡,初唐四傑對此有很大的衝擊和突破;但是一掃纖弱,趨於漢魏風骨,還是由陳子昂完成的。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相關焦點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麟臺正字,遷右拾遺。曾兩次隨軍遠徵,未得到重用。後辭官歸家,不久為縣令所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所作《感遇》《登幽州臺歌》等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唐代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進兵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這詩是詩人從軍失意之作。作者借登幽州臺抒發其失意的感慨,寄寓著報國立功的思想。【全詩】《登幽州臺歌》.
  • 每日詩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背後有什麼事引發了他的感慨?
    陳子昂:初唐詩人之一,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曾任職右拾遺,所以又稱陳拾遺。(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
  • 七年級下冊二十課《登幽州臺歌》教案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2、藉助注釋、課後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體味詩歌中所流露出來的孤獨寂寞悲哀的情緒。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走近詩人陳子昂,他的成名不容易
    唐朝詩人很多,好多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記得第一次看到登幽州臺歌,感覺特別的震撼和悽涼,想著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走近初唐詩人陳子昂。於是陳子昂更發奮了,回到故鄉金華山研讀,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陳子昂成名小故事雖然陳子昂胸藏錦繡,才華橫溢,卻無人賞識。這天,陳子昂在街上閒遊,忽然看見一位老者在街邊吆喝:「上好的銅琴,知音者快來買呀!」
  • 四川一個縣,是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擁有中華侏羅紀公園
    而說到唐代詩人,射洪縣古時候也有一位著名的詩人——陳子昂。他是初唐時期起到重要作用的詩人,當時人和後人都對他有高度的評價。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流傳千古。
  • 四川的這座縣,是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擁有中華侏羅紀公園
    說起唐代詩人,射洪縣也有古代著名詩人陳子昂,他在當時的重要人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流傳千古。射洪縣圍繞陳子昂做了很多文章,縣城有子昂廣場,還建設了子昂故裡文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
  •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初唐陳子昂,為何被稱為「詩骨」?
    所以,為什麼稱陳子昂為「詩骨」,歷來就有很多說法。但是一經提出,就變成了「六經注我」,大多是為了證明他適合這個稱呼去他的性格、成就中尋找證據。說得最多的就是陳子昂的個人性格。畢竟作為武則天的諫官,挑毛病是他的職責。
  • 寫出「前不見古人」的陳子昂,曾在京為官,為何卻被一縣令害死
    說起陳子昂,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他所寫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新唐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陳子昂辭官回鄉後,遭遇了父親去世。在此期間,由於縣令段簡覬覦其家族財產,所以誣陷陳子昂,將其害死。雖說陳子昂最終的結局,在不少文獻中都是這樣記載的,但仍然有很多人覺得有問題,什麼問題呢?
  • 500首經典古詩英文版之《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獨上幽州臺,天高、地遠,人微渺。往前看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聖君,向後望不到後世重視人才的明君。
  • 中考必背古詩詞40首‖8、《登幽州臺歌》知識點+圖文解讀+習題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名為《登幽州臺歌》的唐詩,在華文圈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胸懷,一種境界,寫出了一種人生天地間的悲愴,更寫出了一種刻骨的孤寂和幻滅。此時的幽州臺完全被虛化,而人生的本質卻被說破。幽州臺上,作者產生了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古人渺不可尋,來者不辨蹤跡,天地悠悠何所思,一人擔盡萬古愁!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幽州臺究竟在哪兒?這三種說法較權威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讀來引人深思、發人深省,但對幽州臺的具體位置,多數人並不會細究。張之儉幽州臺究竟在哪兒?比較權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說法認為幽州臺在大興區禮賢鎮,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修建的。第二種說法認為幽州臺靠近海澱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的「薊門煙樹」。
  • 中考語文詩歌賞析三步法
    詩歌總是作者有感而發,有表達懷才不遇的苦悶(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有通過描寫邊塞雄渾奇異風光來表達為國建功、憂國思家的矛盾心理(如範仲淹的《漁家傲》)等等。 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運用對比,揭示了在封建社會裡,無論朝代的興衰,受苦受難的總是百姓這一社會現實,表現了作者對百姓悲慘命運的深刻同情。
  •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度荊門望楚》陳子昂
    今日狂歌客,誰知入楚來。這首行旅詩,是陳詩中的上乘之作,深得歷代論者褒評。它是子昂首次由蜀入楚途中所作。詩人以淡素蒼勁的筆墨,從大處著手,融紀行、寫景、抒情為一體,生動地描繪了乘舟度越荊門山的情景。首聯,寫離開巫峽,向下駛往章臺。
  • 唐詩鑑賞-燕昭王(陳子昂)
    賞析這詩乍讀平淡無奇,細想卻含蘊深廣。萬歲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徵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剴切陳詞,反遭貶斥,徙署軍曹。作者有感於燕昭王招賢振興燕國的故事,寫下了這首詩歌。燕昭王,是戰國時燕國的君主。
  • 教你做題|古代詩歌賞析突破技巧10
    古代詩歌賞析突破技巧 文/閆妍我國古典詩詞意境優美,語言凝練,形象鮮明,感情豐富,常以抒情言志,容天下諸事,抒萬千情思。《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學生應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古詩詞,並能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