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必背古詩詞40首‖8、《登幽州臺歌》知識點+圖文解讀+習題

2021-03-01 勸學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名為《登幽州臺歌》的唐詩,在華文圈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胸懷,一種境界,寫出了一種人生天地間的悲愴,更寫出了一種刻骨的孤寂和幻滅。此時的幽州臺完全被虛化,而人生的本質卻被說破。幽州臺上,作者產生了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古人渺不可尋,來者不辨蹤跡,天地悠悠何所思,一人擔盡萬古愁!

     這首詩的作者就是陳子昂。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學家,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22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其詩一改六朝風格綺靡纖弱的詩風,以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歌,就是歌行體,非律詩。古人、來者都是指賢君,那些重視人才的君王。陳子昂有政治才能和抱負,在京城不受武則天重視,在幕府不受武攸誼重用,加之人生短促,年紀已三十七、八,在武家天下是沒指望了。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他陳子昂有才能沒法伸展,所以他就歌唱、呼喚那些求賢若渴的明君。前不見、後不見是說生不逢時,恰恰自己生在這個無明君的年代,懷才不遇,悲從中來,仰天長嘯,悲傷落淚。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這真是「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

      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雖短短二十二字,卻字字珠璣,透出了人生許多感悟和哲理,可謂千古絕唱!歷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感嘆、為之沉思,他們或從藝術魅力去研究,或從時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從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總給人言之未盡的感覺。其實當時陳子昂寫這首詩,並不僅僅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嘆的百感交集和愁腸滿腹的複雜心情交匯而成。

一、創作背景

     陳子昂(公元659年-公元700年),二十四歲中進士,二十九歲時曾向武則天上諫《答制問事八條》,主張減輕刑罰、任用賢才、延納諫士、勸功賞勇、減輕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討武則天喜歡而被罷職。幾年後,又因 「逆黨」事被牽連下獄。695年出獄後,在洛陽任右拾遺。次年,東北的契丹族乘李盡忠叛變之機,起兵南下,攻陷幽州、冀州和營州。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任參謀,然武攸宜不諳軍事,屢戰屢敗。陳子昂多次向武攸宜進言均不被納,又主動請為前鋒,武攸宜不但不聽,反而將其降為軍曹。詩人報國無門,滿腔悲憤,一天登上薊丘(幽州臺),想到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揮筆寫下了《薊丘覽古七首》,接著又「泫然涕下」,吟唱了這首千古絕唱。

     此外,詩人反對齊梁之風、恢復「漢魏風骨」的文學主張,在當時也很少有人響應。他在《修竹篇序》中指出:「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竊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而同時佔文壇統治地位的「沈宋」(沈佺期、宋之問)以及 「文章四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他們絕大多數詩篇卻是奉和應詔之作,這些作品遠離人民,對國家和社會狀況極少關心,甚至漠不關心。詩人大聲疾呼、力主革新,而應者廖廖,此時登上幽州臺,心境是多麼的孤獨悲涼,愁腸鬱結、感嘆萬分。

二、多重感慨

      1 第一重感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失意感

     詩人登上幽州臺,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無光、國家的命運岌岌可危,感嘆世道滄桑,心中悲痛萬分,以歌當哭:「過去和將來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歷史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弔追憶。即使今後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自己也趕不上和他們見面。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它們的生命多麼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離開人世。想到這裡,怎麼能不愴然涕下?」 對這種悲痛的失意感,他的《感遇》詩三十八首及《薊丘覽古七首》等,也有很好的印證。

      2 第二重感慨——知音難覓、獨立蒼穹的孤悲感

     詩人在文壇上的革新運動,無論憤慨也好,大聲疾呼也罷,然而與其響應者廖廖無幾。「獨愴然而涕下」,一個「獨」字妙不可言,剎那間萬籟俱寂,百川滯流,只有詩人獨自飲泣。此時「初唐四傑」早已辭世,而王維、李白、杜甫等巨擘還不曾出生,這種「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滋味,怎麼能不使他感到異常孤獨?同時,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豔頹靡文風、應製取寵媚態,一種突兀的孤寂感如同暴雨驟雨,瞬間將詩人置於空曠無依的悠悠蒼穹之中。

      3 第三重感慨——歲月無情、時不我待的憂生感

     縱觀中國歷史,「從孔夫子棄魯周遊列國開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說實現人生的抱負了……於是乎他們的命運便與渴望權力與拒絕權力連在一起,成為文人們難以擺脫的人生情緒和命運鎖鏈。」 像詩人這種剛直不阿、率真坦誠、憂國憂民的文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詩人與武周王朝的隔閡,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悵,在文壇上的孤掌難鳴,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漸感嘆時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暫無奈。「前不見古人」,不是前無古人,而是「我」不能見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見到「我」;「後不見來者」,也不是後無來者,而是 「我」等不及見到後人,後人也不可能見到「我」。能見到「我」的和「我」所能見到的,只是這個時代;而偏偏在這個時代,既沒有古代英雄,亦沒有將來俊傑。人生苦短,過客匆匆,歲月無情,時不我待!

      4 第四重感慨——物我一體、超越有限的時空感

     詩人以「天地」為經線,以「古人」和「來者」為緯線,以他那顆獨一無二的心靈穿梭時空、超然物外,與「古人」和「來者」進行著無限的交流。這首詩本是登臨之作,而全篇沒有一個字描寫所見所聞。難道詩人沒有看到、聽到周圍的一切嗎?決不是。想來詩人此刻已窮通古今之變、盡閱人世滄桑,縱臨千載,曠視四海,眼前的景物和個人的榮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唯有這宇宙、這時空是永恆的!詩人所創造的這種物我一體的意境,讓人感到親臨其境,能與讀者引起共鳴,因而千古流唱。回頭再讀這首詩,看詩人那種百感茫茫的複雜心情、那種感時傷懷的憂鬱情調、那種俯視曠野的孤高抱負,都從這簡短的四句詩中崩發出來,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說「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那麼直截了當地喊了出來」。而此中是悲是憤?是愛是恨?是高亢還是跌宕?是狂歌還是痛哭?任由後人評說……

      陳子昂摔琴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武則天光宅元年(684)舉進士,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便於聖歷初(698)辭官返鄉,為縣令段簡誣陷,入獄,憂憤而死,年僅四十二歲。青年陳子昂為了出名,自導自演了一出驚世駭俗的「喜劇」。

      陳子昂在初唐詩壇絕對是大哥大級別的人物,他不僅有豐富的詩歌實踐,更有高超的詩歌理論,他痛切地說:「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他對於詩歌創作現狀的深刻體認,使他的詩歌創作有了高度的自覺,因而,陳子昂出手不凡,直接將自己的創作定位在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之上。

  然而,很有文學使命感的陳子昂在早年卻是一個紈絝子弟。

  陳子昂生於一個富豪之家,在17歲之前從不知道詩書為何物,整天過著鬥雞遛狗、無所事事的生活。實在無聊的時候,陳子昂就罵罵大街,打打群架,並以此為樂。後因擊劍傷人,有些後怕的陳子昂才開始棄武習文。也許是陳子昂資質過人,不幾年,他就學涉百家,據說他「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

   但是,等陳子昂踏上了文學之路後才發現,這一條道路更加艱難。雖然他能寫得一手好文章,但一個沒有圈子、沒有背景的文學青年要想出人頭地談何容易,更何況他還生活在當時相對比較封閉的四川。於是,他告別故鄉,來到京城長安做起了「北漂」。

  誰知,滿腹才華的他卻因無人賞識而過了幾年寂寂無名的痛苦時光,陳子昂為之鬱悶不已。據唐朝李亢的《獨異志》所載,有一天,心情不爽的陳子昂在街頭散步,恰巧看見有人在路邊出售胡琴,要價昂貴。當時,長安城裡的豪貴之人頻頻趕去察看,但因為無法判定胡琴的價值而不敢貿然購買。陳子昂靈機一動,果斷地籌錢將那把胡琴買回家中,他四處張揚,標榜自己精通胡琴,並與眾人約定,將擇吉日在自己家裡為知音現場演奏。

  吉日到時,長安城裡眾多知名人士紛紛前來欣賞。在大家的期待之中,陳子昂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說。他這樣說:我陳子昂創作了大量的詩文,在京城居住了這麼長時間無人理睬,而這把胡琴,各位卻青睞有加。然而,在我看來,這件樂器只是下等樂工所制,我怎麼會將它放在心上?說時遲、那時快,陳子昂將高價買回的胡琴高高舉起,憤然摔在地上,胡琴當場斷裂。在眾人的錯愕之後,陳子昂將自己的文章「遍贈會者」。結果可想而知:「會既散,一日之內,聲華溢都。」其作品也迅速走紅。

   陳子昂的這次自我炒作堪稱經典。從此,陳子昂的大名迅速傳遍京城,甚至有人對他作出了這樣的預測:「此人必為天下文宗矣!」陳子昂的才華得到了上層人士的賞識,他也因此中了進士。中了進士就等於擁有了幹部身份,陳子昂具備了出仕的條件。陳子昂就要步入宦海了。

  但是,初唐畢竟是一個講究門第出身的時代,儘管家道殷實,陳子昂卻沒有顯赫的出身。因此,雖然陳子昂極善自我炒作,但想在朝廷偶露崢嶸卻難如上青天。靠炒作一夜成名的陳子昂,步入仕途後卻長期沉淪下僚。

   歲月匆匆似流水,陳子昂依舊在原地踏步。既然已經進入了體制內,環境已不允許他進行第二次自我炒作,自視甚高的陳子昂也只有痛苦地面對現實。都說人生要忍耐,都說人生要等待,陳子昂在等待機遇,機遇似乎也在等待陳子昂。

  機會終於姍姍而來——武則天要改朝換代稱帝了。

  儘管大家早就心知肚明,早就對武則天獨攬朝政司空見慣,但當武則天決定要稱帝之時,這個消息依然引發了朝野的極大震蕩,這在當時不啻於引爆了一個原子彈,以正統自居的人士無不為之震動。不要說武則天改制,其實早在武則天當年剛開始把持朝政不久,徐懋公(李績)的孫子徐敬業就公開宣布反對武則天,並發兵討伐。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旗幟鮮明地擁護徐敬業的舉動,並為此寫出了千古名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但是,陳子昂卻把武則天稱帝作為一次改變自己人生的重大機遇。這樣的機遇太難得了,他顧不了那麼多,他不忍置機遇於不顧。因此,陳子昂運用自己無與倫比的才華,揮筆寫下了《上大周受命頌》、《大周受命頌四章》、《慶雲章》等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陳子昂表現出了出眾的拍馬才華,對武則天歌功頌德,將武則天視為當世舜禹。他說:「臣聞仲尼曰:聖人,丘不得而見之矣。又曰:舜禹之有天下,丘不預也;又曰:風鳥不至,河不出圖,丘已矣夫!皆傷不得見大道之行而鬱悒也。臣草鄙愚陋,生長休明,親逢聖人,又睹昌運;舜禹之政,悉皆目見,幸亦多矣!」他更是極其露骨地將武則天比成「聖母」,他還說:「非我聖母,慶雲誰光?慶雲光矣,周道昌矣。九萬八千,天授皇年。」就這樣,初唐兩個著名的文學家站到了兩個陣營之中去了。

    有了著名文學家的捧場,武則天心頭的負罪感似乎淡化了許多,龍心大悅,陳子昂因此得到提升,後來位至右拾遺,也算風光一時。

   可是,拍馬雖能改變一時的命運,但對陳子昂的官運卻沒有起到太大的實際作用。右拾遺屬諫官,陳子昂在這個位置上卻沒有做出什麼驕人的成績。不僅如此,由於陳子昂喜歡談大道理,總喜歡在自己的上書中動不動來幾句「假大空」的套話,弄得武則天對他很不感冒。加上陳子昂外表粗獷,也很難贏得武則天的青睞。因此,雖然有官可做,陳子昂依然鬱郁終日。

   陳子昂曾經嘗試過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於是他隨武則天的侄兒武攸宜出徵討伐契丹。武攸宜對領兵打仗一竅不通,且驕傲自大,因此,戰場上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而陳子昂求功心切,不時為武攸宜出謀劃策,對此,武攸宜不僅毫不領情,反而覺得在自己身邊的陳子昂就像個蒼蠅一樣令人心煩。於是,他找了個藉口就將陳子昂降職了。陳子昂從軍立功的夢想也宣告失敗。

   無奈之下,陳子昂只好選擇離開。在38歲那年,他以父親年老多病為由奏請歸侍,朝廷下詔準許他保留官職回鄉供養。不久其父病逝,陳子昂終日哀哭不已。     

     父親的去世,給陳子昂以莫大的打擊,然而,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陳子昂老家所在的射洪縣縣令段簡是個貪得無厭的小人,他聽說陳家錢財富足,就心生歹意,圖謀勒索。陳子昂家人給縣令送去了20萬緡,尚不能滿足段簡的胃口,沒有滿足的段簡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將陳子昂打入了南監。

  據說,陳予昂在獄中曾經自己給自己卜過一卦,卦相大兇,陳子昂驚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果然死在獄中,時年43歲。

     這是《唐書》上的記載,但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一直到死,陳子昂都是未解職的朝廷諫官,不知當地縣令的「勇氣」何來,居然敢敲詐「國家工作人員」,以至於讓陳子昂冤死獄中,這一直是一個謎。後來,有人說是因為陳子昂在朝做官時曾開罪於武三思,所以武三思才指示當地的縣令如此折磨陳子昂。這似乎也不太好理解,因為武三思如果想收拾陳子昂,根本用不著搞得這麼複雜。

    不論怎樣,陳子昂就這樣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蓋棺論定,新、舊《唐書》給予他的一致評價是「褊躁無威儀」。所謂「褊」,意即狹小、狹隘;所謂「躁」,意即性急。「褊躁」用在陳子昂身上,也許比較合適。

  陳子昂的一生其實就是褊躁的一生,從自我炒作,到大拍武則天馬屁,其實都是陳子昂褊躁的表現。但是,陳子昂卻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載於《唐書》之中。

  某日,武則天治下發生了一樁轟動一時的謀殺案。被殺者是御史大夫趙師韞,他在外出公幹途中被人殺死於一家驛站。兇手是同州下邦(今陝西渭南)人徐元慶,當時徐的身份是該驛站裡的一名服務人員。刁民殺高官,這顯然具有十足的爆炸性,整個帝國的注意力都被吸引過來了。

   為什麼這個小服務員要殺害朝廷要員呢?標準答案是徐元慶為父報仇。原來,趙師韞曾任下邦縣尉,我們知道,縣尉在古代是縣令的屬官,專司當地的治安工作。徐元慶的父親因為犯罪被趙師韞正法。不久,趙師韞升任京官。徐元慶為報殺父之仇,隱姓埋名,到一家驛站做起了服務員。因為他心裡清楚,這是他可以接近趙師韞的唯一方法。終於有一天,趙師韞為公事出差來到了徐元慶所在的驛站,徐元慶抓住機會,乾淨利落地幹掉了趙師韞,報了殺父之仇。

  徐元慶到底是孝子還是兇犯,該殺還是該予以表彰,這在當時引發了激烈的爭論。當時佔上風的觀點是,徐元慶應該受到表彰,至少應該予以無罪釋放,因為徐元慶是為了替父報仇才走上了殺人的道路。因此,儘管徐元慶殺了人,但他殺人的動機高尚,出發點良好,在講究以德治國的大背景下,朝廷應該赦免徐元慶的罪行。

  就在此事將要以這樣的結果落下帷幕之時,陳子昂力排眾議,寫下了一篇《復仇議》,他在文章中說:「今儻義元慶之節,廢國之刑,將為後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故聖人作始,必圖其終,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義,其政不行。』且夫以私義而害公法,仁者不為;以公法而徇私節,王道不設。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及於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無生之節也。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然後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陳子昂的意思很清楚,徐元慶謀殺之罪,案情清楚,按照唐律當然毫無爭議地應該判處死刑,只有判處死刑才能體現法律的嚴肅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徐元慶這樣做卻是為父親報仇,是對父親的一片孝心才讓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將殺父的仇恨記在心間,誓與仇人不共戴天,其孝心感天動地,足以令目月變色。因此,陳子昂建議在對徐元慶處以極刑之後還應為他舉行盛大的表彰會,以頌揚他的一片孝心。陳子昂的建議巧妙地解決了「禮」與「法」的衝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最後徐元慶案也就按照陳子昂的建議給了結了。

  事情得以如此圓滿地解決,陳子昂難免得意洋洋,他順理成章地要求:有必要將我的《復仇議》「編之於令,永為國典」。陳子昂的要求最後也得到了滿足。

  然而,幾十年後,陳子昂的《復仇議》就被柳宗元給抓住了把柄。柳宗元認為陳子昂邏輯混亂,大腦不清。柳宗元開宗明義地說:毫不懷疑,陳子昂的建議是完全錯誤的。why?柳宗元條分縷析地說:徐元慶一案的要點在於徐元慶的父親是否真的有罪,如果徐元慶的父親有罪,那麼被縣尉正法就是罪有應得,父親有罪被誅而徐元慶卻執意為父報仇,謀殺朝廷命官就是十惡不赦的大罪,殺之是題中應有之義;反之,如果徐元慶的父親死於無罪,趙師韞就涉嫌草菅人命,這樣的惡官被徐元慶殺掉也就毫不足惜,徐元慶的行為在客觀上也就是為國除害,徐元慶不但不應被殺,而且還應予以表彰;徐元慶要麼有罪,要麼無罪,二者只能居其一,一個人決不可能像陳子昂所分析的那樣既有罪又無罪。柳宗元因而斷定,陳子昂的分析看似滴水不漏,實則精神分裂,其本質是核心價值觀念的多元論,陳子昂的建議最終也只能擾亂人心,讓人無所依從。

   就這樣,陳子昂唯一的一次輝煌記錄被柳宗元給解構了,柳宗元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駁復仇議》的文章,並被作為定論收入在了唐朝的法律文獻內。

  古往今來中國知識分子大都有兩副面孔:第一副面孔憂國憂民,第二副面孔憂名憂利。陳子昂是中國知識分子第二副面孔的代表。因為比名憂利,所以他往往無所顧忌,炒作和拍馬當然也就不在話下。憂心如焚之下,陳子昂喊出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千古絕句。知道了事實真相,我們再讀這幾句詩,可能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

   從古至今,在中國從來都不缺乏陳子昂式的知識分子,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以名利為半徑,時時在畫著自己的人生圓。他們依附權貴,阿諛政要,一闊人就變,隨時換嘴臉。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從秦漢魏晉,到明清,到當下,時時都可以發現他們的存在。這個沒有任何禁忌的群體,從古到今,不絕如縷。雖然他們中的有些人失敗了,譬如陳子昂,但更多人卻揚揚得意,呼風喚雨,忘記了自己本來面目。

【閱讀】他生在初唐,卻以一首短短四句的千古絕唱,開啟整個盛唐詩的時代

     從初唐開始,唐代的文風與政治形勢一樣,走向了革新重振之路,以王勃為代表的初唐四傑開始,雖未完全脫離齊梁的綺靡風氣,但是已經在初步扭轉文風。直到初唐著名詩人陳子昂的出現,以一首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開啟了整個盛唐詩的時代。

     時間亙古,宇宙蒼茫,獨自己一人愴然。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北方契丹族叛亂,攻陷營州,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徵,陳子昂以右拾遺身份在軍中任參謀。武攸宜沒有軍事統治才能,輕率出兵導致兵敗,陳子昂積極諫言,不僅不被採納,還激怒了武攸宜,被貶為軍曹。

     陳子昂空有一身政治抱負和報國願望,卻得不到重用,並因此備受打擊,這讓詩人非常苦悶。他滿懷一腔悲憤,登上薊北樓,想起往日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的歷史美談,無限的感嘆與羨慕之情油然而生。千金易得,知己難求,自己縱然有樂毅、田光那樣的優異才能,卻碰不到像燕昭王、太子丹一樣慧眼識人的君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站在時間的維度上,自己碰不到古代的賢明君王,也遇不到未來的英傑,只能屬於當下的時代,而這個時代裡,卻沒有能賞識自己的人,站在亙古不變的歷史長河中,顯得詩人格外的寂寞孤獨。這句詩歌裡所營造出的時間空曠之感,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裡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白《把酒問月》裡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都有著同樣的人生哲理韻味。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站在空間的維度上,茫茫的天地之間,有誰是自己的知己?天地之大,不僅沒有給人以無限的生存空間,反而是襯託出了人的渺小與寂寞,這樣的渺小之感,又與蘇軾的「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有異曲同工之妙。茫茫宇宙之間,人是何其渺小,悠悠天地廣闊,知音何在?知己何存?孤獨的詩人唯有獨自悲愴流淚。

     一掃六代之纖弱,開啟盛唐詩風

     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就跟他在詩中所寫的一樣,是一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古絕唱,一掃齊梁靡靡之風,有著盛唐詩歌的慷慨氣概。沒有一個字寫幽州臺,而成為寫幽州臺的名篇,悲愴中激蕩著無限的豪邁之情,惆悵中迷茫著人類永恆的孤獨主題,悲憤而不頹廢,惆悵而不憂傷,唱出了歷代士人懷才不遇的共同心聲。詩人雖在當時沒有遇到知己,卻通過這一首詩歌,與歷史長河中的芸芸眾生產生了永恆的對話。

     寂寞悲涼的情緒,蒼勁有力的語言,明朗剛健的詩風,「漢魏風骨」的遺韻,讓《登幽州臺歌》這短短四句詩成為開啟盛唐詩風的代表作。這首詩深受《楚辭.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的影響,而意境更為悠遠蒼涼。

     宋代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如此評價陳子昂: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衝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陳子昂致力於唐詩革新,對唐詩有非常大的貢獻,他用獨具風骨的雄健筆力,一掃六代之纖弱。這首僅有短短四句的《登幽州臺歌》,是開啟盛唐詩歌雄厚氣象的先驅之作。一生抱負遠大,卻在41歲時被陷害入獄致死,這首《登幽州臺歌》也是詩人悲憤一身的最佳寫照。

相關焦點

  • 中考必背古詩詞40首‖10、《使至塞上》知識點+圖文解讀+習題
    江蘇省徐州市古詩詞鑑賞(3分)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選候騎,都護在燕然。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古詩詞鑑賞(共4分,每小題2分)使至塞上王維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 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8首「夏季古詩」簡析
    將新課標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按春、夏、秋、冬四季分類,接上篇「春季詩詞」,本文整理小學生75首古詩詞中的「夏季詩詞」。1.【梅子果期在5至6月即夏季(在華北果期延至7至8月即秋季)】69.鄉村四月(宋)翁卷(juǎn)綠滿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裡雨如煙。
  • 40首中考重點古詩詞高效複習(分主題記背)
    40首中考重點古詩詞高效複習開學將盡,中考不遠。同學們要想彎道超車,中考告捷,就必須重視基礎知識的複習鞏固。這裡整理出40首中考重點古詩詞,可以分主題高效記背哦!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zhǎng)精神。
  • 以硬筆楷書寫出的小學生古詩詞必背15首,太精美了,還帶著譯文
    以硬筆楷書寫出的小學生古詩詞必背15首, 太精美了,還帶著譯文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學生們最愛的文體之一。在小學階段必背的詩詞有上百首,都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是以書法的形式展現出來更加優美,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十五首。
  • 新課標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5首「秋季詩」
    接上文,整理新課標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中的「秋季詩詞」。目測數量並不多,或許會少於8首「夏季古詩」。【據某日本網站的調查結果,這首《山行》在日本人最喜歡的中國古詩詞中排名第十二。】60.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遊三萬裡河東入海, 五千仞嶽上摩天。
  • 家長要做好這一點,讓孩子不再害怕古詩詞
    、200+古詩詞習題輔助閱讀學習,在趣味閱讀的同時鞏固孩子所學知識,既滿足應試所需,又能豐富知識積累。,全書圖文正常出版三審三校外,還邀請了多領域、多學科的專家老師進行了圖文審讀。全書79首古詩詞。書中對每首詩都有深入解讀,附有詳細的詩人生平、注釋、譯文、賞析;對每個歷史點會有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的拓展和配圖。
  • 一生必背的54首經典詩詞朗誦 ,值得收藏!
    點擊上方「詩刊社」可以訂閱哦最近,有很多讀者反映,想聽讀出來的古詩詞,於是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54首古詩詞的音頻朗誦
  • 念奴嬌不押韻嗎 閒聊高中40首必背古詩詞
    國人從小開始學古詩詞,可大多數人到老也只會讀不會寫。總感覺隔了一層牆。其實就算是讀,很多人也奇怪:《滿江紅》、《念奴嬌》明明不押韻,為什麼還說是好詩詞?現在國學越來越受重視,高中的必背古詩詞已經增加到40首,今天讓老街味道來幫您了解一下,上學不講的古典詩詞另一面。@老街味道。
  • 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19首「春季詩詞」欣賞
    閒來無事,將新課標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詞按春、夏、秋、冬四季分類,發現其中「春季詩詞」真多。 古詩標題前面的數字是75首古詩詞的排序。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50.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 新課標:小學生75首必背古詩詞,收藏一份,讓孩子讀一讀,背一背
    新課標:小學生75首必背古詩詞,收藏一份,讓孩子讀一讀,背一背小學階段語文學習,是基礎知識掌握的一個初期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難度並不大。重要的是學生進入語文學習的大門,從讀音,字詞開始掌握英語這門學科。
  • 歷年中考語文古詩詞文言文必背名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8、登飛來峰 王安石(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9、漁家傲 範仲淹(宋)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 董卿力薦:40首必背古詩詞詳解,逢考必有!孩子掌握,6年不下98
    董卿力薦:40首必背古詩詞詳解,逢考必有!孩子掌握,6年不下98!古詩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隨著教育的改革,語文的考試中也新增了大量的古詩考點,在整個小學階段,要求同學們背誦且掌握的古詩詞就高達128篇。而且現在古詩詞出題的範圍越來越廣,題型也越來越靈活,如果同學們不從小打好基礎,那麼在考試中一定會白白丟分。
  • 【中考第一輪複習】語文40篇必背古詩詞彙總!
    河北省中考,語文考試範圍包括:40篇必考背寫古詩詞,23篇必考背寫古文。今天小編先為大家整理了40篇背寫古詩詞,大家可以列印使用。其他內容後續將繼續更新,家長可掃描關注石家莊中學在線,查看更多內容。(7)《登幽州臺歌》(唐代  文學家)【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幽州臺究竟在哪兒?這三種說法較權威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讀來引人深思、發人深省,但對幽州臺的具體位置,多數人並不會細究。張之儉幽州臺究竟在哪兒?比較權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種說法認為幽州臺在大興區禮賢鎮,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修建的。第二種說法認為幽州臺靠近海澱元大都土城遺址公園的「薊門煙樹」。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 |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是新課標推薦背誦的優秀詩詞篇目,包含小學課內詩詞55首,課外詩詞20首。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 |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是新課標推薦背誦的優秀詩詞篇目,包含小學課內詩詞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口語交際一《應對》圖文解讀
    電子課本點擊圖片→查看大圖▼▼▼圖文解讀點擊圖片→查看大圖▼▼▼2019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目錄第一單元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課《社戲》圖文解讀!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2課《回延安》知識點+圖文解讀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3課《安塞腰鼓》知識點+圖文解讀4 燈籠寫作 學習仿寫口語交際 應對 第二單元
  • 小學語文:40首常考古詩詞詳解+練習題!貼牆上背,6年不丟1分
    尤其是現下中考改革以後,語文不僅難度增加,考試範圍增大。當中又新增了很多考試內容,比如說國學常識,詩詞歌賦,傳統文化等知識點的考察,這就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閱讀量。尤其是古詩詞部分,作為語文考試中必出的題目,不管是大考還是小考,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而這一題想要穩拿滿分,就必須多多積累。
  • 中考學霸:地理必背知識點匯總(最全),用心總結,考試回回領先
    其次,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多做習題。地理在高中階段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也直接與孩子們的高考成績掛鈎,所以學好地理很有必要。雖然初中階段地理知識點不是很難,但知識面也是非常廣泛,所以真正學好它也不是很容易。就像語文學科一樣,有很多知識點需要背誦記憶。如果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分數必定不會太理想。要學好地理我們必須有歸納總結的習慣。
  • 2021年中考必背40首古詩詞,理解性默寫(收藏轉發)
    中考40首必背古詩詞理解性默寫1、《觀滄海》(曹操)1.《觀滄海》中,最能表達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2.《觀滄海》一詩中,描寫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