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悠悠,愴然淚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2020-12-11 可可詩詞

【題解】

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麟臺正字,遷右拾遺。曾兩次隨軍遠徵,未得到重用。後辭官歸家,不久為縣令所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他的詩反對齊、梁的浮豔文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其詩強調即興,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登幽州臺歌》等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唐代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進兵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這詩是詩人從軍失意之作。作者借登幽州臺抒發其失意的感慨,寄寓著報國立功的思想。

【全詩】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①幽州臺:即薊北樓,又稱薊丘、燕臺,也就是傳說中燕昭王為招納賢才所築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②古人:指古代那些像燕昭王那樣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③來者:指以後的賢明君主。④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⑤愴(chuang)然:悲傷的樣子。⑥涕(ti):眼淚。

【譯文】 望前看,看不到古代的明君、賢士和英才;望後看,見不著事業上的有志者開往繼來。想到這永恆的天地、悠悠的歲月無窮無盡,十分孤獨的我,不禁滾滾熱淚流了下來,啊,和著熱淚,淌出了我心底萬般的憂傷和悲哀。

【賞析】

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名篇。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叛亂,則天命建安王 武攸宜率大軍徵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武攸宜為人輕 率,少謀略,子昂獻計,未被採納。次年兵敗,軍情危急,子昂請求 分兵萬人為前驅,又進言,攸宜怒,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有感理想 不能實現,報國無門,滿腔悲憤,於某日登幽州臺(即薊北樓,故址 在今北京市西南),寫了這首詩。

幽州,是古代燕國的國都。詩人歷覽燕國遺蹟,自然會想到燕 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賢君,聯繫自己不被重 用的坎坷境遇,對這些賢君不禁產生仰慕之情。但是這些偉人已 成為歷史,不再出現,詩人因此感到十分悲傷;雖然以後會出現像 燕昭王、燕太子丹那樣禮賢下士的聖君,而又不知何年何月,人生 有限,不過百年,——能有幸遇上? 所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 者」的慨嘆油然而生,把內心的苦悶和生不逢時的感慨全部傾倒了 出來。這二句出自《楚辭·遠遊》:「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 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詩意不同,但是所用的詞語句式 相似。

宇宙無窮,歲月不盡,「天地悠悠」,詩人慨嘆自己為什麼降生 在這個不重用人才的時代,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能,所以感到 無限孤獨寂寞,傷心到極點,以致「獨愴然而涕下」。一個正直有理 想的士大夫處處受壓受挫,這種痛苦和悲哀自是不堪言狀,不禁化 作熱淚潸然而下了。這兩句句式也來自《楚辭》:「惟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遲暮。」(《離騷》)「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 (《遠遊》)若去掉「兮」字,都是六字句,句中都有一個虛詞,二者十 分相似。

本篇中的 「古人」 是指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詩人以抒寫自己內心苦悶為核心,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時代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遠遊》篇的影響,語句從此詩化出,然意境卻更蒼茫遒勁。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差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後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一個虛字,多了 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緩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初唐四傑:唐朝詩歌的拓荒者,推動唐詩的詩風革新

一首詩寫盡入獄的悲哀和憤懣!駱賓王《在獄詠蟬》深度翻譯和賞析

崔顥《黃鶴樓》震鑠古今,連李白都自嘆不如!

一首詩寫盡隱者的灑脫和風骨,賈島《尋隱者不遇》深度翻譯和賞析

一首詩寫盡人生易老世事滄桑,賀知章《回鄉偶書》深度翻譯和賞析

相關焦點

  •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賞析
    仰天長嘯的孤獨英雄——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賞析[原詩]                 登幽州臺
  • 每日詩詞: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背後有什麼事引發了他的感慨?
    歷代監察制度從拾遺這個職能來分析,也就引發為什麼陳子昂會寫出《登幽州臺歌》的詩句,作為給皇帝提醒政策失誤的官員,有抱負之人在提出中肯建議如果不被皇帝採納甚至頻頻被漠視,尤其是關乎民生的重大事宜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為什麼前面是五言?後面是六言?
  • 七年級下冊二十課《登幽州臺歌》教案
    《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2、藉助注釋、課後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難點: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體味詩歌中所流露出來的孤獨寂寞悲哀的情緒。
  • 一首詩寫盡了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王維《送別》深度翻譯和賞析
    從全篇看,詩人以問答的方式,即使送者和行人雙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還使得詩意空靈跳脫,語調親切。一首詩寫盡了宮女悲慘和朝代交替,元稹《行宮》深度翻譯和賞析天地悠悠,愴然淚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 詩骨陳子昂最著名的一首詩,僅22字便有吞吐天地的蒼涼之感
    陳子昂是一位詩人,但卻並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是一個有著卓越政治才幹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為人直言敢諫,對於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判,但或許太能說實話了,所以經常受到打壓,這讓他的心情十分苦悶難平。於是武則天派親貴武攸宜帥軍討伐,陳子昂也作為武攸宜的幕府參謀隨軍出徵。武攸宜為人輕率無謀略,所以連吃敗仗,陳子昂曾多次向武進言,均不聽,反而將陳子昂降為軍曹。接連受到挫折的陳子昂,眼看一腔報國熱情化為了泡影,心情苦悶至極。於是當他登上了薊北樓(即幽州臺),眼光天地四野,慷慨悲吟,遂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著名詩歌《登幽州臺歌》!
  • 有圖有翻譯!小學生必背古詩詞90首系列五(41~50首)!
    南朝③四百八十寺④,多少樓臺煙雨中。【注釋】①山郭:依山的城郭。郭,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牆垣。②酒旗風:酒旗在風中飄揚。③南朝:我國歷史上晉朝以後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合稱。它們的領土主要在江南。
  • 「創|文薈」念天地之悠悠
    白居易贊道:「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一千三百餘年前,陳子昂以一首《登幽州臺歌》名垂青史。從此,幽州臺與陳子昂緊緊聯繫在一起。可是有誰知道,在這首詩背後,陳子昂的崢嶸詩骨、慷慨人生?陳子昂的生命停止於他的四十二歲,李賀則在二十六歲就匆匆告別塵世。在他們短暫的生命裡,鬼神與死亡是經常造訪的常客,他們才對生命流逝有著切膚之痛。千年之後的今天,陳子昂和李賀的兩首詩給予我們不同的感傷,卻是相同的悲壯。天地悠悠此時,陳子昂深感絕望。
  • 中考必背古詩詞40首‖8、《登幽州臺歌》知識點+圖文解讀+習題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名為《登幽州臺歌》的唐詩,在華文圈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首詩寫出了一種胸懷,一種境界,寫出了一種人生天地間的悲愴,更寫出了一種刻骨的孤寂和幻滅。此時的幽州臺完全被虛化,而人生的本質卻被說破。幽州臺上,作者產生了一種無依無靠的感覺,古人渺不可尋,來者不辨蹤跡,天地悠悠何所思,一人擔盡萬古愁!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史上最孤獨的唐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全詩如下: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四川一個縣,是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擁有中華侏羅紀公園
    而說到唐代詩人,射洪縣古時候也有一位著名的詩人——陳子昂。他是初唐時期起到重要作用的詩人,當時人和後人都對他有高度的評價。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流傳千古。
  • 500首經典古詩英文版之《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獨上幽州臺,天高、地遠,人微渺。想到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想到人生多麼短暫,而自己空有一身才華,一腔熱血卻壯志難酬,忍不住獨自傷心潸然淚下。
  • 四川的這座縣,是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擁有中華侏羅紀公園
    說起唐代詩人,射洪縣也有古代著名詩人陳子昂,他在當時的重要人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流傳千古。射洪縣圍繞陳子昂做了很多文章,縣城有子昂廣場,還建設了子昂故裡文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
  • 讓孩子愛上古詩詞:走近詩人陳子昂,他的成名不容易
    唐朝詩人很多,好多古詩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記得第一次看到登幽州臺歌,感覺特別的震撼和悽涼,想著什麼樣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今天帶領大家一起走近初唐詩人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其人陳子昂(公元 661~公元 702),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 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為陳拾遺。
  • 臺大教授淺白翻譯唐詩引熱議 網友稱"超好懂"
    不過臺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21日在其臉書粉絲專頁轉貼《古人廢文論》的文章,內容是用淺白易懂的字句所詮釋釋的《登幽州臺歌》、《登鸛雀樓》,並留言讓我笑瘋了!發現原來唐詩都是一堆玻璃心的廢話,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 寫出「前不見古人」的陳子昂,曾在京為官,為何卻被一縣令害死
    說起陳子昂,大家肯定第一時間想到,他所寫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新唐書》中也有類似記載,從中我們可以得知,陳子昂辭官回鄉後,遭遇了父親去世。在此期間,由於縣令段簡覬覦其家族財產,所以誣陷陳子昂,將其害死。雖說陳子昂最終的結局,在不少文獻中都是這樣記載的,但仍然有很多人覺得有問題,什麼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