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陳子昂《感遇》詩,繼承了漢魏風骨

2020-12-22 華仔詩話

感遇

陳子昂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 嫋嫋秋風生。

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

【作者】

陳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於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 )舉進士 ,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敢於針砭時弊 ,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徵伐契丹。後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許多進步主張不能實現 ,便於聖歷初(698)辭官返鄉。武三思縣令段簡誣陷他,因此入獄,後憂憤而死。終年僅四十二歲。

【背景】

陳子昂是初唐時期的一位復古詩人,在初唐詩壇其他詩人都在開闢律詩這條道路時,陳子昂堅持自己的追求,直接繼承漢魏古風,作了許多五言古詩(簡稱五古,與律詩相對)。自南朝沈約發明「四聲八病」學說以來,當時的詩人除了追求辭藻華麗,更是追求音律和諧,束縛了詩歌的表現力。但陳子昂以復古為創新,掃除齊梁體的宿弊,成為唐代五言古詩的先驅。他的三十八首《感遇》詩,是他中進士之前所作,據《舊唐書》記載:「子昂善屬文,初為《感遇》詩三十首,京兆司工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於是聲名顯赫。這裡只說三十首,是因為有一部分是他後來得罪了武則天,而辭官歸隱之後所作。

【注釋】

感遇:遇,凡是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書本的、都可以稱為「遇」。和阮籍的《詠懷》相似,皎然在《詩式》中說陳子昂的《感遇》源自阮籍的《詠懷》。這是我比較同意的看法。沈德潛《唐詩別裁》說:「感於心,困於遇,猶莊子之寓言也,與感知遇意自別」,似乎不太恰當,讀者可作參考。

蘭若:蘭花和杜若,兩種香草。蘭花春天生,杜若夏天生。李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爾能折芳桂,吾亦採蘭若。」其實古代的蘭,通指香草,並不是現在的蘭花。古代的蘭是一種菊科植物的澤蘭。清代學者吳其浚在《植物實名道圖考》中也為當代植物學家初步鑑定:古代所說的蘭中的蘭草即現回在的菊科植物佩蘭、澤蘭、華澤蘭等。我們在讀詩的時候,也需適當注意一下古今名詞的差異。

芊蔚:草木茂盛的樣子。

朱蕤:紅色的花。

嫋嫋:吹拂貌,《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蘇軾《海棠》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

芳意:春意。

【賞析】

陳子昂的感遇詩,大多引用歷史事實,借古諷今;或者評論當朝局勢,針砭時弊。如第三首(蒼蒼丁零塞)諷刺武則天好大喜功,用人不當,導致全軍覆沒。如第四首(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諷刺武則天殺害李唐宗室,甚至自己的親生骨肉。然而這首有些不同,既沒有歷史典故,也沒有時事感慨。只是寫了林中的兩種植物,用芳草來比喻自己,不是詠物詩,二是詠懷詩。所以皎然說,陳子昂的《感遇》出自阮籍的《詠懷》。因為統治者的高壓統治,有一些諷刺的話並不能在詩中明說,只能藉助這種比喻,來抒發自己的苦悶。

首句「蘭若生春夏」出自《玉臺新詠》南朝民歌:「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蘭花生於春天,杜若生於夏天,長得很茂盛。接著「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這兩種香草,寂寞地生長在無人的幽深的樹林裡,紫色的莖上,長出紅色的花朵。這裡也可看出,古詩中的香蘭、蘭草未必是今天的蘭花,因為今天的蘭花大多是白色的而不是「朱蕤」,也沒有「紫莖」,後人經過培育,才有了現在的蘭花。當然這一點也不必太執著,古今的蘭雖然物種不同,都有可取之處。

這裡的「空」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空林中幽獨的顏色,還有一種理解為動詞,蘭若的顏色和氣質,使得樹林的其他草木失色。施蟄存《唐詩百話》理解為第一種,唐汝詢《唐詩解》理解為第二種。華仔以為均可,讀者可自行體會。

「遲遲白日晚, 嫋嫋秋風生」,這兩句是寫時光飛逝,慢慢的太陽也落山了,陣陣秋風也吹來,這些花草也隨風飄落。「歲華盡搖落, 芳意竟何成」,你看美好的景色終究是短暫的,剛才還是明媚鮮豔的花草,現在也黯然失色了。

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出,陳子昂的復古手法。因為自漢魏六朝以來,到初唐,《詩經》所提倡的比興手法,人們漸漸不以為然。此時詩歌發展到了律詩的階段,偏重對仗工整、音律和諧。這對善於運用散文筆法的五言古詩就不太適合了,詩人往往不用比興,而用典故了。但陳子昂獨樹一幟,繼承了屈原《楚辭》「香草美人」的傳統,以蘭若的鮮麗芳香比喻自己才華出眾,以「幽獨空林色」比喻自己壓倒眾人。以「白日晚」、「秋風生」比喻自己才華無人欣賞,有一種美人遲暮的傷感。最後歲華「搖落」芳意「何成」比喻自己逐漸衰老,理想破滅,最終一事無成。

【今譯】

獨自徜徉在這幽深幽深的樹林

春夏的香蘭和杜若茂密如茵

她幽獨的氣質

使群芳瞬間失色

只因那紫莖上微啟的紅唇

日影沉沉,已是黃昏

秋風嫋嫋,寒氣襲人

轉眼間韶華已經凋落

凋落在地,化為了灰塵

春意啊

你終究無處可尋

正如我

最終也一事無成

【小結】

同樣致力於復古的韓愈對陳子昂評價很高,他說「國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陳子昂這首詩,以復古為創新,繼承了阮籍《詠懷》的比興手法,託物詠懷,寓意深遠。同時借用屈原《楚辭》「香草美人」的比喻,表明自己才華出眾,品行高潔。司馬遷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只有作者內心高潔,他看到的景色才會高潔。這也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的「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顏色」。然而終唐一代,陳子昂後繼無人,比興之法日漸衰微,不能不說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遺憾。

相關焦點

  •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初唐陳子昂,為何被稱為「詩骨」?
    順便說一下,這首詩實際上也是押韻的,者發「zhǎ」音。那麼陳子昂被稱為「詩骨」是不是因為他的作品呢?有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卻並非如此。確立陳子昂在初唐詩人群中超然卓立地位的,是他的一篇小文章。我們稱他為初唐詩文改革運動的「旗手」,也是因為這篇小序《修竹篇序》。他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齊梁體的問題,並為盛唐詩人指明了詩歌在內容方面的未來方向。
  • 唐朝最憤怒的詩人陳子昂,竟被家鄉縣令害死?背後兇手是武三思?
    文學大宗師韓愈評價他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元好問甚至說,「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要為陳子昂鑄造一座黃金的豐碑。但陳子昂卻未能為唐朝詩壇貢獻更大的力量,在不惑之年被家鄉一個小小的縣令,羅織罪名在監獄中迫害致死。這個縣令叫段簡,因為看上了陳子昂的家產而害死了他。
  • 唐詩鑑賞-燕昭王(陳子昂)
    賞析這詩乍讀平淡無奇,細想卻含蘊深廣。萬歲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徵契丹,陳子昂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剴切陳詞,反遭貶斥,徙署軍曹。作者有感於燕昭王招賢振興燕國的故事,寫下了這首詩歌。燕昭王,是戰國時燕國的君主。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麟臺正字,遷右拾遺。曾兩次隨軍遠徵,未得到重用。後辭官歸家,不久為縣令所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他的詩反對齊、梁的浮豔文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其詩強調即興,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登幽州臺歌》等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唐代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進兵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這詩是詩人從軍失意之作。作者借登幽州臺抒發其失意的感慨,寄寓著報國立功的思想。
  • 「漢魏風骨」、「魏晉風骨」、「魏晉風流」到底是不是一個內容?
    這裡面涉及到幾個容易讓人混亂的詞彙:「漢魏風骨」、「魏晉風骨」、「建安風骨」、「魏晉風流」。人們容易把這幾者混為一談,實際上在詩風傳承演變上確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各有側重點。陳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漢魏風骨」的概念: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 以陳子昂之名 —— 遂寧新聞網
    他是陳子昂,以他之名,以詩為媒,遂寧國際詩歌周暨2018年陳子昂詩歌獎頒獎活動3月2日至3月6日在子昂故裡遂寧舉行。為此,150餘名中外著名詩人欣然赴會,數十家中省媒體全力聚焦。荷蘭詩人Erik Lindner感嘆著:「在中國,詩和遠方是一對很好的搭檔,我是一個詩人,今天我終於來到了遠方。……這次遂寧之旅將會為我的創作提供無限的靈感和素材。」前來採訪報導盛事的中國網記者、詩人木蘭也一連寫下好幾首詩歌,表達對詩意遂寧的喜愛:「……子昂踏浪來,連枝綠如舊……」
  • 中國打假第一人,子昂兄!
    今天,茶餘飯後的龍門陣,是中國打假第一人,子昂兄,陳子昂。唐高宗那會兒,科舉制度還屬於嬰幼兒時期,保持了漢魏以來的傳統,察舉薦,重聲望,考試時,試卷不密封,考生名字要露在外面,供錄取參考。陳子昂每次進諫的時候,武則天都頻頻點頭,盛讚子昂才華!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女皇點讚完了就完了,陳子昂萬千治國平天下安邦之策,終成一紙空文,一輩子提建議,未被採納半條!陳子昂一生倔,不被採納≠不諫,我諫,我諫諫諫諫諫!
  • 「子昂故裡·詩意遂寧」詩歌創作大賽評獎結果揭曉,這些作品入圍
    2月22日,記者從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獲悉,「子昂故裡·詩意遂寧」詩歌創作大賽評獎結果揭曉。震杳《一品宋韻青》獲一等獎,王超《遂寧詩札(組詩)》、蘇欣然《遂寧詩箋》獲二等獎,王維霞《遂寧:佛境、詩境以及巴蜀文化的秘境》、林隱君《遂寧獻詩》、琳子《鬥城,遂州》獲三等獎。
  • 「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度荊門望楚》陳子昂
    它是子昂首次由蜀入楚途中所作。詩人以淡素蒼勁的筆墨,從大處著手,融紀行、寫景、抒情為一體,生動地描繪了乘舟度越荊門山的情景。首聯,寫離開巫峽,向下駛往章臺。巫峽,是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四川省巫山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章臺,即章華臺,是春秋時楚國所建,遺址在今湖北省沙市附近。出巫峽,往章臺,其間有數百裡之遙。詩人特意點出這一區間,為度荊門所望鋪設了廣闊的畫面。
  • 詩酒射洪 文旅興市
    他就是唐代詩國中開一代詩風的革新派詩人陳子昂。 「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詩聖杜甫為一代雄才的不幸遭遇發出了深沉的慨嘆。詩人含冤而去了,但他那首千古絕唱《登幽州臺歌》留了下來,他的革新詩歌的主張和雄渾蒼涼的詩風留了下來,他那憂國憂民、正直敢言、不畏強權的風骨與精神留了下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地傳承至今。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張九齡感遇詩與曹遇詞 驀山溪(遊鑑湖)
    朱非先生不媚俗,不隨流,專注中國文化,完美地堅守著傳統,創作的書法作品講究結構美與形式美的和諧統一,盡力向觀者展示書法藝術的中國風骨和魅力。在先生心中,書法就是中華文脈的標誌之一,它從一個側面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書法註定了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書法就是他畢生的追求。他的書法作品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圖,講究構圖,經營位置,在對比呼應中完成,讓人有一種很想閱讀的衝動。
  • 詩歌不「興寄」不「風骨」和瑪麗蘇文風有什麼區別?
    初唐時期的文學理論,以首倡復古革新的陳子昂為代表。當時的文壇,齊梁遺風非常盛行,很多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者相對應的產生了許多華而不實像模板一樣的文章。一開始是六朝時期的駢賦,這些文章辭藻比較華麗,咋一看著顯得特別精美。很多人為了讓自己的作品看起來精美就開始往上堆積好詞,並且越來越嚴重。然後就變成了讀者讀文章是這樣一種感覺:我完全不能知道你在說什麼。就像瑪麗蘇的文章發展一樣,一個人寫:我留下了一滴眼淚,後來再寫:我就開始流鑽石了。呃,您的眼睛還好嗎?
  • 曹植最意氣風發的一首詩,這才是真正的建安風骨
    這段文學史我們如今提起來的時候往往是以建安風骨為代稱,那麼建安風骨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風格呢?相較於同時期其他文人,曹植的名字似乎更被我們熟知,他的七步詩也是一段歷史佳話。其實曹植的詩作也是很能代表建安風骨的,加上他才情又高,文學成就也是斐然。試看下面這首《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 陶淵明對我國漢魏古詩詠懷興寄傳統的繼承
    這股新的文化思潮繼承了老莊哲學,特別標榜自然。玄學家門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如王踴以自然為體,名教為用,認為名教源自於自然:阮籍、穗康等人則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張用自然來對抗名教,行為上也蔑視禮法、放任怪誕。崇尚自然的陶淵明白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同時,在各種流派中,他雖未採取同阮、稽等人相似的激烈任誕做法,但也傾向於阮、康二人以自然對抗名教的態度。
  • 四川的這座縣,是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擁有中華侏羅紀公園
    說起唐代詩人,射洪縣也有古代著名詩人陳子昂,他在當時的重要人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流傳千古。射洪縣圍繞陳子昂做了很多文章,縣城有子昂廣場,還建設了子昂故裡文化旅遊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