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非書法作品賞析:張九齡感遇詩與曹遇詞 驀山溪(遊鑑湖)

2020-12-25 藝惠藏

朱非的書法寫的「不激不厲,風規自遠」,韻味悠然,寓剛於柔中,方顯高手之揮毫。朱非先生不媚俗,不隨流,專注中國文化,完美地堅守著傳統,創作的書法作品講究結構美與形式美的和諧統一,盡力向觀者展示書法藝術的中國風骨和魅力。在先生心中,書法就是中華文脈的標誌之一,它從一個側面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書法註定了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書法就是他畢生的追求。他的書法作品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圖,講究構圖,經營位置,在對比呼應中完成,讓人有一種很想閱讀的衝動。端莊整齊而不板滯,方正渾穆而不侷促,雍容大度而有險勁之趣。

曹遇詞:驀山溪(遊鑑湖)

鑑湖千頃,四序風光好。

撥棹皺漣漪,極日處、青山繚繞。

微茫煙靄,鷗鶯點菰蒲,雲帆過,釣舟橫,俱被勞生擾。

知章請賜,獨佔心何小。

風月本無私,同眾樂、寧論多少。

浮家泛宅,它日郊陶朱,烹鱸鱖,酌松醪,吟筆千篇掃。

(請橫屏觀看)

驀山溪(遊鑑湖)注釋:

【浮家泛宅】船為家,浪跡江湖。《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宋胡舜陟《漁家傲》詞:「今我緑蓑青箬笠,浮家泛宅煙波逸。」清蔣士銓《第二碑·尋詩》:「老夫野鶴閒雲,浮家泛宅,未足繫人齒頰。」李光《題亞子<分湖歸隱圖>》詩:「浮家泛宅梨川夢,尋壑經邱慄裡情。」

【風光好】

1.詞牌名。宋陶穀使南唐,自恃為上國使者,辭色毅然不可犯。韓熙載乃命妓秦弱蘭佯為驛卒女,穀與相暱,並作《風光好》詞贈之。後穀於後主席上辭色如前,乃命弱蘭歌此詞,穀即日窘歸。見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參閱宋沉遼《雲巢編》。穀詞雙調三十六字,平韻。

2.曲牌名。屬南曲羽調。字句格律與詞牌同。用作引子。

曹遇,宋朝人,詞人。代表作品有《如夢令》、《宴桃源》、《西江月》、《水調歌頭》等。

宋詞連結: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漢,定型於唐、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書法內容: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文賞析】

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裡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

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藝惠藏#

吳大愷立足傳統推陳出新開創雪景畫法終成畫雪名家

朱非書法欣賞——現在日常生活哪種書法最受歡迎?

徐朝江小楷書法欣賞——學習書法先學趙楷是不是最好?

殷江林筆墨傳情,為抗「疫」的民族英雄,真正的國家脊梁賦詩讚之

相關焦點

  • 一首詩寫盡詩人高雅清高,張九齡《感遇·其一》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賞析一】《感遇·其一》是一首佳妙、以象寓意的詠物詩。「【賞析二】這首哲理詩是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後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於政事,貶斥張九齡,寵任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斥異己,朝政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是十分不滿的,於是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託物寓意,寫了《感遇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蘭亭序
    朱非,1945 年出生於浙江紹興。自幼學書,臨池不輟。楷書學歐,行書學二王、趙、董,擅行楷。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紹興書畫社顧問,浙江省紹興市課外書法教師(中國教育學會)。
  • 當代書法名家胡維平草書 曹組《驀山溪·梅》
    曹組《驀山溪·梅》 洗妝真態,不作鉛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黃昏院落,無處著清香,風細細,雪垂垂,何況江頭路。 月邊疏影,夢到消魂處。梅子欲黃時,又須作,廉纖細雨。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東陽也,試問花知否?譯文: 洗卻胭脂鉛粉,自有天然態度。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袁枚 李因培 隨園集聯
    乾隆十四年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 古詩賞析第十四首:張九齡《望月懷遠》
    作者簡介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唐朝開元年間有名的賢相,詩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奸臣李林甫所譖而罷相。張九齡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忠於職守、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為「開元之治」作出了重要貢獻。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楊萬裡題曾無逸百與蘇軾跋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這首詩擺脫了被忽視的附庸地位,以著作的形式獨立登上文壇;各體兼備,以日記體遊記、系統性的詩話詞話為盛;題材廣泛,與南宋的政治、經濟、哲學、宗教、文藝都有密切關係;在藝術上,具有真切自然、寓意深遠、幽默諧趣等特色。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蘇軾跋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朱 非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紹興書畫社顧問朱非,1945年出生於浙江紹興。自幼學書,臨池不輟。楷書學歐,行書學二王、趙、董。擅行楷。朱非書法流連傳統,不隨時風;運筆老辣、乾淨。分別在紹興、宣城、無錫、北京、哈爾濱、蕭山、浦江、福州、常熟、溫州、通渭、日本等地舉辦書法展覽,並多次為重要景點書寫碑文、楹聯,頗得行家好評。
  • 辛棄疾《驀山溪》:野花啼鳥,不肯入詩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小橋流水,欲下前溪去。喚取故人來,伴先生,風煙杖屨。野花啼鳥,不肯入詩來,還一似,笑翁詩,句沒安排處。小橋下的流水,潺潺向前,流到前溪中去。邀請故人來陪我遊玩,竹杖芒鞋,向竹徑出發。穿過曲折的林間道路,越過起伏的山丘,來到停雲竹徑。它斜繞著溪水,遮住了半個山頭,道路的兩旁翠竹已經長成,栽出一條幽徑。舉杯暢飲,只剩陶淵明的隱逸的情趣。
  • 朱非——扇面書畫之美
    中國書畫門類中,歷代書畫家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存字和畫的扇子,保持原樣的叫成扇,為便於收藏而裝裱成冊頁的習稱扇面。從形制上分,又有圓形叫團扇(紈扇)和摺疊式的叫摺扇。扇面書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品。在宋、元時代,團扇書畫廣為流行。
  • 張九齡身為宰相被人陷害,為此寫下一首詩規勸皇帝,充滿了大智慧
    張九齡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而且他的詩作裡都充滿了一種偉大的智慧,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智慧,也令他的詩作別具一格,使得人們讀他的這些詩作,不僅僅是享受到了一首唯美的文學作品,更多的還是能夠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也正是張九齡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 張九齡《感遇(其一)》:靜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做個有質量的人
    《感遇(其一)》張九齡: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文意譯春天裡,蘭花草的花葉繁茂,綠意逼人。山林裡,四時之景,如詩如畫,每一個季節都透著自己獨有的魅力。居住在這山林中的人,經常穿梭在山林裡,看著四季不同的花兒,嗅著四季不同的味道,唯一相同的,是陶醉在這美妙大自然的感覺。這山林裡的花草和綠樹,都有著自己的心性,任由著自己的心意肆意生長,它們那生機勃發的樣子,並不是為了吸引看客的喜歡,只是展現著自己對生的希望,對生命的敬畏。
  • 「古詩賞析」《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感遇·江南有丹橘》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賞析」《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感遇·江南有丹橘》第一篇:《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唐」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精彩賞析:中國的田園以晉末陶潛為開山祖,他的詩,對後代影響很大李白這首田園詩,似也有陶詩那種描寫瑣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風格。全詩以賦體——敘述題寫成。詩以「暮」開首,為「宿」開拓。相攜歡言,置酒共揮,長歌風松,賞心樂事,自然陶醉忘機。這些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溢。
  • 蒙曼解讀丨張九齡《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張九齡《感遇》:寄詞草樹,用比興、象徵手法表達其鬱結不平之氣
    眾所周知,張九齡是唐朝一代賢相,也是一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下他的詩歌:《感遇十二首》(其七)。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天宮書法家丁嘉耕書法賞析——深度解析書法的真諦是什麼?
    書法家把自己領悟到的文化內容,通過精煉歸納再把它書寫成書法作品,就完成了一個內容通過視覺藝術傳承的傳播的價值實體,而欣賞者通過這個價值實體再來了解回味文化中的內涵。一方面傳承了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又通過書法的表現讓人們領略中國書法表現出來的精神張力和視覺衝擊,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傳薪久遠的文化密碼!雄渾的文化基因和深邃的歷史感。
  • 張九齡遠望廬山瀑布,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還不忘吹自己的「牛逼」
    一、《湖口望廬山瀑布水》賞析《湖口望廬山瀑布水》——唐·張九齡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這一首詩寫於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當時張九齡在朝中的靠山張說倒臺,張九齡受其牽連被貶官,一開始被貶到冀州擔任刺史。張九齡上書唐玄宗,請求改到江南,方便他照顧家中老母親。唐玄宗念其才華,網開一面,應允了他的要求。後來,張九齡幾經波折,終於轉任嶺南道按察使。
  • 一首詩寫盡了詩人的孤獨豪放,李白《月下獨酌》深度翻譯和賞析
    這首詩整篇突出一個「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願意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裡積鬱已久的話傾吐出來。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間,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恰恰就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與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
  • 六甲番人讀唐詩|張九齡《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唐詩三百首》中選錄了張九齡五首詩,除了《望月懷遠》,還有《感遇》十二首中的四首,前些日子六甲番人已解讀了《感遇》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其中的蘭桂意象讓人印象深刻,而另一首《感遇》其七的「丹橘」一樣寄託了詩人自喻堅貞的品節。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廬山景色,美得讓人心醉!
    張九齡,唐代詩人,也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張九齡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很高。其詩語言質樸素練,風格清淡,詩中多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於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代表作有《望月懷遠》、《感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