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身為宰相被人陷害,為此寫下一首詩規勸皇帝,充滿了大智慧

2020-12-15 塵世曉書僮

張九齡是唐朝最著名的宰相,同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而且他的詩作裡都充滿了一種偉大的智慧,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智慧,也令他的詩作別具一格,使得人們讀他的這些詩作,不僅僅是享受到了一首唯美的文學作品,更多的還是能夠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這也正是張九齡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所以讀他的作品,也最是能夠感受到詩人對於人生的理解,以及他詩作中所傳遞出來的那一種精神,這一點實在是太重要了。

唐朝在李世民手中創造了貞觀之治,也正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整個唐朝也成為了中國曆名上最偉大的一個朝代,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著遠大的理想,每個人為了國家都可以肝腦塗地。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他早期還算是開明,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可是他後來由於寵信楊貴妃,開始不思進取,還時常聽信小人的讒言,使得像張九齡這樣人品超群的人,那也是受到了衝擊,這也使得詩人內心痛苦不已,為此他寫下了一首詩來規勸皇帝,也就是他這首最著名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在這首詩中,張九齡並沒有描寫自身的悲痛,更多的還是在勸告皇帝,這也足以說明他有著高尚的品格。

《感遇十二首·其一》唐代:張九齡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可能大家對於張九齡最熟悉的詩作,還是他的那首《望月懷月》,裡面開篇的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成為了千古名篇,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然而他的這首《感遇十二首·其一》,同樣描寫的很是精彩,詩人通篇看似在寫景,但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悲痛之情,並且詩人也正是希望以這樣的一種方式來規勸唐玄宗,希望他可以以大局為重。

張九齡為唐朝付出了一生,可是正由於他的這種高尚的品格,也使得他最終還是被人陷害,這也令詩人其實是非常的悲憤,但是他並沒有描寫自身的悲痛之情,更多的還是想著國家,這種為國為民的詩人,所以除了要去讀的作品之外,更多的還是要學習他的那種精神。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每當到了春天過後,那蘭花便是會開始綻放,長得鬱鬱蔥蔥,非常的漂亮,秋天裡的桂花則是異常的芬芳,尤其是在月色下,這種芬芳更是令人陶醉。這兩句看似看得很一般,但是詩人也正是通過這樣的一處描寫,從而更加形象地表現出了自己內心的那種悲憤。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世間萬物都有生命,並且這些生命都欣欣向榮,長得生氣勃勃,這是因為這些生命,它們都是順應了季節,所以才能夠長得如此的鮮麗。詩人也正是在暗中告訴皇帝,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那都是要順應時節,也要順應天命。詩人也正是以這樣的一種大智慧,並且以一種非常的巧妙的方式來規勸皇帝。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誰能夠想到山中那些隱匿的高人,他們看似不問世事,但卻是知曉天下事,而且他們聞到了花香,則是會立馬地跑去欣賞起來。在這一靜一動之間,詩人立馬使得這兩句詩生動了起來。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言,詩人以一種充滿智慧的口吻,再一次地告訴了人們一個大道理,這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共性,這些草木能夠散發出香氣,那也是它們特有的天性,對於這些花木來說,怎麼可能會求人去折呢?

張九齡的這首《感遇十二首·其一》,通篇都是大智慧,同時也說明詩人對於現實的生活有著細膩的觀察,如果沒有這種細膩的觀察的話,他是絕對寫不出如此唯美的詩作來,在這麼一首短短的詩句中,他不僅有著對於人生的理解,同時也有著大智慧,並且還在規勸皇帝,這實屬難得。

相關焦點

  • 他寫了一首充滿「負能量」的詩,皇帝卻說他是真才子
    比如《唐詩三百首》裡,第一首就是張九齡的《感遇》,裡面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可以說滿滿的負能量,因為這是張九齡被貶謫後發牢騷的詩歌,一方面說自己被貶無所謂,一方面又急於再次得到重用,可以說該詩是滿滿的酸意。
  • 王安石第一次拜相,為了表達遠大的志向,為此寫下一首詩以此言志
    其實對於王安石負面評價最多的全部集中在明清兩朝,特別是清朝的乾隆皇帝,當他從史書上看到王安石在皇帝面前的那種態度時,他可謂是義憤填膺,給出了很負面的評價,認為他就是一個奸詐的小人。當然這種帝王的評價,我們大可不必當一回事。更何況清朝這種沒有水平的王朝,自然也不可能會有比較有水平的評價。
  • 張九齡遠望廬山瀑布,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還不忘吹自己的「牛逼」
    張九齡是唐朝開元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兼文壇的大宗師,同時也是盛唐最為重要的一位大詩人。他的詩風繼承《詩》、《騷》的比興風格,清澹醇正。架起了自陳子昂至李白、杜甫眾多偉大詩人之間的橋梁。張九齡現存的二百二十二首詩歌,四分之一是田園山水詩。其中有一首寫廬山瀑布的五律,頗能代表這位賢相瀟灑豪邁的藝術風格。
  • 宰相張九齡寫相思詩,把思念比喻成月亮,短短20字驚豔了1000多年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詩三百首》的開篇,是兩首感遇詩,出自唐朝開元年間的宰相張九齡。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兩首詩說起。【臨其詩境】可惜,唐朝的國勢終究是無可如何的衰落下去,曾經的盛世輝煌一去不復返,在玄宗手裡成就,也由他親自毀滅。一個皇帝前後期的變化,竟會有如此之大,不得不讓人感嘆時間的無情,也有哀於家天下的短板。
  • 17歲的王維寫下平生得意之作,張九齡讀了連連稱讚,震驚了文壇
    可能很多人會有一種誤解,認為古人比我們今天的人要笨,畢竟在科技和交通方面,古人明顯是不如今天,非常的落後。其實我們都錯了,古人是不是比我們聰明不好說,但是很顯然他們比我們更具有智慧。我們今天的少年可能很少會去獨立思考,一部手機已經失去了這種思考的能力,但是古人不一樣,他們很勤奮,對於做學問更是孜孜不倦,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使得他們在文學上大放異彩。
  • 張九齡的一首感懷詩,僅用二十個字,卻將讀者都看哭了
    張九齡,是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 張九齡很經典的一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令人稱讚不已!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很經典的一首詩《望月懷遠》,來看看他是如何用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的。既然是「望月懷遠」,說明張九齡寫這首詩的時候,遠離了故鄉和親人。事實上,這首詩寫於開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以後。因此我們可以想像,張九齡勢必因複雜的心情而徹夜難眠,從而寫下了這首望月懷遠的千古名篇。
  • 一首幹謁詩,千古孟襄陽
    就像李白在《贈孟浩然》中說他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孟浩然年輕時輕視功名利祿,年歲蹉跎時又避世隱居。但是,孟浩然並非不願意進入仕途為官為蒼生社稷謀福利。只是科場失意,只能尋求引薦。據說,他漫遊洞庭湖時一時興起,給時任宰相的張九齡寫了一首詩,名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 王安石一首描寫過年風俗的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同年的春節,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的快樂景象,聯想到變法改革已經有了起色,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充滿過年快樂氣氛的詩篇。詩詞是作者的心聲,不少論詩者都注意到了這一點,王安石的這一首詩除了表面意思還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這首詩充滿積極奮發向上的精神,因為當時王安石正得到皇帝的賞識,被任命為宰相,主持變法和朝政。王安石是北宋時期最有名的改革家,在他做宰相的那段時間,正如詩中所說的那樣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那樣,推行新政,改革朝政的弊端。
  • 王維照鏡子看到頭上長了白髮,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傷感的詩!
    早年間的王維由於受到了張九齡的賞識,著實是風光了一把,但是很快由於張九齡的失勢,他又開始受到了冷落,所以他最終還是效仿古代的先賢,去往終南山找了一個闢靜的之處隱居,這一時期由於遠離了塵世的喧囂,他在文學上又是大放異彩,寫下了很多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譬如這首《嘆白髮》,那就是一首很趣,同時也很傷感的作品,整首詩表達出了一種悲痛的憂愁之感,詩人當時正是看到自己頭髮長了白髮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開篇10個字令他一詩成名,卻也被爭議千年
    不過本期筆者要說的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詩人張九齡的一首詩,也是一首望月思鄉詩,開篇10子就堪稱驚豔,讓他一詩成名,堪稱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 自君之出矣——張九齡
    張九齡這首詩,按照樂府古題的原意,就是一首「思婦」詩。詩歌描寫一位婦女在丈夫外出以後,自己的相思之苦。從詩中寫到織布來看,這位婦女應是身處社會下層的勞動者,那時勞動人民除了捐稅而外,男子每年還要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而服勞役是一件既很辛苦,又有危險的事情,所以自從丈夫離開以後,她就一直擔著心,怎麼也打不起精神來,以至於「不復理殘機」,即不想織布了。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廬山景色,美得讓人心醉!
    張九齡,唐代詩人,也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張九齡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很高。其詩語言質樸素練,風格清淡,詩中多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於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代表作有《望月懷遠》、《感遇》等。
  • 杜牧失意後寫下一首詩,成為千古經典,最後七字令人深思!
    其詩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則以詠史抒懷為主。在詩歌成就上,杜牧創造了晚唐詩歌的高峰。但在官場上,杜牧卻終生失意,屢次進諫,屢被流放。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初冬夜飲》,便是杜牧失意後寫下的一首千古經典。《初冬夜飲》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主要描寫了杜牧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飲的情形,勾勒了一個幽獨苦悶的詩人形象,抒發了杜牧官場失意後的惆悵。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短短20個字卻充滿禪意,很多人讀過卻不懂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此期間,王維寫下了一首充滿禪意的好詩,它便是《畫》: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非常短,全文僅20字,乍看一眼,詩人描寫的是美妙的山水風光,然而細細品味過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簡單,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 不學無術的李林甫為什麼能當上宰相
    孟浩然愛好旅遊,性格開朗,喜歡交朋友,年輕時寫的詩,有意境,情感細膩,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春曉,就是他在學生時代寫的。隨著年齡的增大,事業的壓力和來自父母的壓力,使孟浩然迫切希望進入仕途,拜訪過嶽州刺史張說、襄州刺史韓思復以及中書令張九齡,甚至見過皇帝李隆基,因為才華不被看重,離做官總是差了那麼一點。
  • 王維視張九齡為伯樂,這樣一首唐詩表達對對方的知遇之恩
    少年王維大概20歲左右就高中進士,少年得志更加使得他對未來充滿期待。 尤其是兼師兼友的張九齡在朝堂當中被排擠罷免之時,內心的苦悶是油然而生。張九齡是盛唐時期最為知名的宰相之一,對王維也有知遇之恩。他的遭遇也讓王維對自己的前途喪失了信心,是最終引導他走向山林隱居的重要原因之一。
  • 皇帝和高僧合寫了一首詩,每人各寫兩句,成就一首經典的千古名篇
    古代的皇帝中出了很多的奇葩,例如明朝的天啟皇帝,他一輩子只喜歡做木工活,根本不理會朝政,還有的皇帝乾脆就不願意當皇帝,還是被人硬拉到皇帝的寶座上去。然而唐朝也有一位比較特殊的皇帝,那就是唐宣宗,他也是出家做過和尚,主要還是由於他被人嫉妒,為此只好遠離塵世,去到深山裡的寺廟裡修行,也正是這一段修行的經歷,也使得他遇到了當時另一位了不起的高僧黃檗禪師,兩人更是一起合作寫了一首詩,那便是著名的《瀑布聯句》,這首詩可謂是大氣磅礴,每人各寫兩句,前面的兩句出自於黃檗禪師,後面的兩句則是出自於唐宣宗。
  • 一首詩寫盡詩人高雅清高,張九齡《感遇·其一》深度翻譯和賞析
    詩借物起興,自比蘭桂,抒發詩人孤芳自賞,氣節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 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