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唐詩三百首》的開篇,是兩首感遇詩,出自唐朝開元年間的宰相張九齡。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兩首詩說起。
兩首詩都寫於張九齡離開中央機構,被貶為荊州長史的時候,那時已經接近了唐玄宗統治的後期,沉迷於聲色之中,逐漸的荒廢了朝政,在李林甫等人的引導下,也疏遠了朝中的大臣,張九齡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他被貶之後,也經歷了一個心態上的變化,第一首詩中,可以看到清楚地傲然與怡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張九齡有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做官也可以活得很開心,很有意義。
到了第二首,就變成了「徒然樹桃李,此木豈無陰」,隱含著希望玄宗能夠重新啟用自己的意思。不要光說著要選拔人才呀,你自己曾經拋棄的這位就是棟梁之材,你什麼時候才能回心轉意呢?
這裡我感覺,張九齡更多的不是為自己的功名,而是在地方上,看到中央機構被幾個奸臣弄得越來越烏煙瘴氣,曾經的明君賢臣已經成為了久遠的夢,這給他一種很大的情感落差,他想要回去整頓乾坤,救濟天下。
【臨其詩境】
可惜,唐朝的國勢終究是無可如何的衰落下去,曾經的盛世輝煌一去不復返,在玄宗手裡成就,也由他親自毀滅。一個皇帝前後期的變化,竟會有如此之大,不得不讓人感嘆時間的無情,也有哀於家天下的短板。
但其實,唐玄宗即使到了後期,也沒有忘記這個與自己共襄盛舉的宰相張九齡,以至於後續選官,往往不忘了問一句。
他的風骨,可以像張九齡一樣嗎?
可曾經的張九齡,畢竟是去了。他是政治家,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詩風以清淡著稱,寄託深遠,對於掃除唐初沿襲南北朝時期的綺靡詩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被後世譽為「嶺南第一人」。
這樣一個行止有度,嚴肅莊重的大臣,可曾想過他也會寫出細膩溫柔的情詩呢?
不曾想過,可這,也正是唐詩,甚至說所有文學最有魅力的地方,進入了文學世界,你就可以成為任何人,塑造出幻想中的你。
下面看他這首詩。
【經典原文】
賦得自君之出矣唐代:張九齡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條分縷析】
這首詩寫給誰呢?大概率是他的朋友吧。
在創作方式上,這首詩是借用的前人的成句,既然是別人寫好的句子,張九齡偶然看到,即興而為,可能也並沒有具體的寫作對象,這個「君」,只是他的一個寄託罷了。離他而去的是誰呢,或許是歲月,或許是理想。
「自君之出矣」是樂府詩中雜曲歌辭名,本詩的第一句,也是直接將這一句話借用了過來。
自從你走了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動過自己的了。也是,良人都走了,縫衣服給誰穿呢,再說,「相思令人老」,哪還有什麼精力去紡織?
君一去多年,那一張舊織機,也就一放多年,時間在流逝,它卻靜靜地立在那裡,不曾離去,一如我對你的愛和想念。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自己家的老房子。小學之後搬進縣城,家裡的房子就空置下來,掛個鎖,每次回去的時候,就想進去轉轉。在那裡也沒有住多久,只是從出生到一年級罷了,但是凡事帶個「一」,就格外的令人想念,那裡,畢竟是我出生後的第一個家,所有的一切,都熔鑄著父母對的我濃濃的愛。
說回到詩句,第二句繼續著思婦的思路,想念你的心情,就如同天上那一輪滿月,過了十五,日漸消瘦,每一夜,身上的清輝都要減去幾分。
這首詩有幾分古詩十九首的味道,古詩十九首中的思婦詩佔很大的比例,如「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之類,都是當時人們最樸素的愛情,張九齡作為一代開創盛世的宰相,歷經千帆之後,身上也帶有了樸素而真實的感情。這也許是所有生命的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