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下安靜祥和的氛圍,襯託著離人的斷腸哀思。失意之人,隱居鄉村,祥和卻又悲傷,真正能做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有幾個呢?
辛棄疾隱居上饒,後移居瓢泉,他在瓢泉建築了一座「停雲亭」,在這裡欣賞山水,聽鳥語花香。「停雲亭」建成之初,辛棄疾有感而發,寫了這首《驀山溪》。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橋流水,欲下前溪去。喚取故人來,伴先生,風煙杖屨。行穿窈窕,時歷小崎嶇。斜帶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淵明趣。山上有停雲,看山下,濛濛細雨。野花啼鳥,不肯入詩來,還一似,笑翁詩,句沒安排處。
小橋下的流水,潺潺向前,流到前溪中去。邀請故人來陪我遊玩,竹杖芒鞋,向竹徑出發。穿過曲折的林間道路,越過起伏的山丘,來到停雲竹徑。它斜繞著溪水,遮住了半個山頭,道路的兩旁翠竹已經長成,栽出一條幽徑。
舉杯暢飲,只剩陶淵明的隱逸的情趣。看山上的停雲,望山下煙雨濛濛。竹林中鳥語花香,多麼有趣,我本要為它們寫下詩句,但它們卻不肯到詩裡來,像是我沒安置好似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是一首寫景詞,通過描寫停雲竹徑的幽靜,來表達自己恬靜隱逸之樂趣。陶淵明作為山水田園詩的鼻祖,多次被蘇軾、辛棄疾等人寫進詩詞裡,陶淵明有《停雲》詩:「有酒有酒,閒飲東窗」、「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辛棄疾化用陶詩,借酒抒情,享受著如陶淵明歸隱田園的隱逸之樂。「停雲濛濛,放眼望去」這也是陶淵明的詩句,辛棄疾眼中所見,正與當年陶淵明所見一樣。最後寫竹徑的環境,鳥語花香,充滿情趣。辛棄疾忍不住要把它們寫進詩裡,它們卻不肯進來,說沒安排好。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樣的言語,讓人覺得辛棄疾早已和山中的花鳥成為好朋友,早已和自然融為一體。曲徑通幽的日子就這樣過下去也挺好的,不過辛棄疾終究還是沒能忘記自己的理想,不久後又復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