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感遇(其一)》:靜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做個有質量的人

2020-12-18 詩心詞韻

《感遇(其一)》張九齡: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文意譯

春天裡,蘭花草的花葉繁茂,綠意逼人。入秋了,又有月夜下的桂花,那麼皎潔,散發著幽香,沁人心脾。這山林裡的一花一草,一枝一木,都是如此茂盛,透著勃勃的生機。大自然賜予給這山林裡的這一切,都是這麼蓬勃,這麼美好。山林裡,四時之景,如詩如畫,每一個季節都透著自己獨有的魅力。

居住在這山林中的人,經常穿梭在山林裡,看著四季不同的花兒,嗅著四季不同的味道,唯一相同的,是陶醉在這美妙大自然的感覺。這山林裡的花草和綠樹,都有著自己的心性,任由著自己的心意肆意生長,它們那生機勃發的樣子,並不是為了吸引看客的喜歡,只是展現著自己對生的希望,對生命的敬畏。

詩詞與生活

詩人張九齡,寫蘭花,寫桂花,寫山林裡的花樹茂盛,寫著山林裡的綠葉清香。這些花兒自顧自的芬芳,不求世人喜歡,樂得自己的歡喜。實際上是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在寫自己,詩人把自己比作蘭花、桂花,說自己品高志潔,並不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賞識。

實際上,這首詩是詩人在尚書丞相的位置遭受貶謫後幽居荊州所寫。以前詩人仕途順風順水時,哪裡有空寫這些詠物明志的詩作?也只有遭受貶謫後,才有時間發發「牢騷」。

而作為現代人,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能有空去旅遊,沒事寫寫字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幾乎都算是奢侈的事。或許退休後,我們才能有張九齡這樣的閒情逸緻。

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移動傳媒的發展,使得現在的人很少用筆記錄自己的生活。我們更多的是用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記錄生活中的快樂與難忘,浮於表面而缺少沉澱。我們更樂於用一段簡單的話,配上幾張「美顏」的照片在朋友圈展現我們的生活,樂此不疲。朋友圈大量的點讚,更是激發了我們不斷如此往復的行為。這種缺少用心的記錄,最終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雖然古代大多數的詩人流傳的詩句都是不得意時的作品,我們今天分享這首詩也是如此。但是這首詩帶給我們的,並不簡單是一個胸有大略不得展的人的苦悶。這首詩更多的是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生生不息,蘭花也好,桂花也好,它們帶給我們的,是對生的希望,對生命的敬畏。

在這裡,我並不是要大家都在不開心的時候長篇大論分享自己的不得意。只是希望,在如此節奏快的生活裡,我們如果能定期抽空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生活,總結自己過去一段時間的得失與好壞,對自己,總是有好處的。

大聖人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估計我們都做不到。但是,一個星期如果能抽一點時間回想自己過往的得失與對錯,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讓我們從現在起,學會靜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做個有質量的人吧。

對於筆者的見解,可能你會有不同的觀點。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觀點。想看更多關於古詩詞的翻譯和見解,歡迎關注【詩心詞韻】

相關焦點

  • 一首詩寫盡詩人高雅清高,張九齡《感遇·其一》深度翻譯和賞析
    【賞析一】《感遇·其一》是一首佳妙、以象寓意的詠物詩。「但凡詩歌,都應該具備和體現詩歌的上述基本特點,但真正優秀的詩歌,不僅充分體現著詩歌的一般特點,而且特具一種耐人尋味、引人遐思的東西,這便是意境。所謂意境,是指藝術創造特別是詩歌創造所達到的一種能令人感受領悟、玩味無窮卻又難以明確言傳、具體把握的藝術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統一,虛實有無的協調,既生於象外,又蘊蓄於象內。
  • 蒙曼解讀丨張九齡《感遇其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張九齡身為宰相被人陷害,為此寫下一首詩規勸皇帝,充滿了大智慧
    可是到了唐玄宗時期,他早期還算是開明,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可是他後來由於寵信楊貴妃,開始不思進取,還時常聽信小人的讒言,使得像張九齡這樣人品超群的人,那也是受到了衝擊,這也使得詩人內心痛苦不已,為此他寫下了一首詩來規勸皇帝,也就是他這首最著名的《感遇十二首·其一》,在這首詩中,張九齡並沒有描寫自身的悲痛,更多的還是在勸告皇帝,這也足以說明他有著高尚的品格。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張九齡感遇詩與曹遇詞 驀山溪(遊鑑湖)
    在先生心中,書法就是中華文脈的標誌之一,它從一個側面承載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書法註定了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書法就是他畢生的追求。他的書法作品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圖,講究構圖,經營位置,在對比呼應中完成,讓人有一種很想閱讀的衝動。端莊整齊而不板滯,方正渾穆而不侷促,雍容大度而有險勁之趣。
  • 古詩賞析第十四首:張九齡《望月懷遠》
    作者簡介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諡文獻。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唐朝開元年間有名的賢相,詩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奸臣李林甫所譖而罷相。張九齡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忠於職守、直言敢諫、選賢任能,為「開元之治」作出了重要貢獻。
  • 六甲番人讀唐詩|張九齡《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唐詩三百首》中選錄了張九齡五首詩,除了《望月懷遠》,還有《感遇》十二首中的四首,前些日子六甲番人已解讀了《感遇》其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其中的蘭桂意象讓人印象深刻,而另一首《感遇》其七的「丹橘」一樣寄託了詩人自喻堅貞的品節。
  • 張九齡《感遇》:寄詞草樹,用比興、象徵手法表達其鬱結不平之氣
    眾所周知,張九齡是唐朝一代賢相,也是一位詩人。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下他的詩歌:《感遇十二首》(其七)。感遇十二首(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 張九齡做官作詩均臻極致 《望月懷遠》堪稱不朽
    細讀其詩,詳考其行事,就會發現,張九齡是把做人、做官、作詩三者,高度統一在一起。《全唐詩》收張九齡詩作三卷,寫得最好,也最為世人傳誦的是其詠月詠蘭詩。文如其人。張九齡做人,如月之朗,如蘭之貞。他以這樣的人格追求做官,就把官也做得如月之朗,如蘭之貞。這樣的情懷發而為詩,張九齡的詩自然就如月如蘭,高朗芳潔,永彪詩史。
  • 說說屈原和張九齡就夠了
    假如你愛吃橘子,又不想被朋友稱為吃貨,那麼有兩個很有名的人物,可以為你找藉口提供一些素材:我在響應戰國詩人屈原的號召,我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吃橘子!我是響應唐朝宰相張九齡的號召,為國家發展吃橘子!這個夏天,跟我一起,吃橘子也要理直氣壯。
  • 張九齡的詩有哪些?張九齡的詩詞全集42首
    唐代詩人張九齡,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
  • 小記者風採/豐臺一小教育集團小記者參加新書發布會感受詩詞魅力
    凱叔談到了他印象當中最深的兩首詩:一首是他背誦的第一首詩,也就是《唐詩300首》中的第一首古詩——張九齡所作的《感遇·其一》。其中他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做了詳細的解釋:我的美,我的高潔,不是為了迎合任何一個人而打造,這就是我的本心,是我對美的追求和對人生的追求。這是告訴我們,此時此刻我們的學習不是為了迎合某種考試,而是在這裡面獲得自己美好的感受。
  • 張九齡遠望廬山瀑布,寫下一首五言律詩,還不忘吹自己的「牛逼」
    於是,中書令就主持了一場重考,沒想到張九齡仍然拿了第一名,大家才真正服氣了。又過了四年,李隆基為選拔人才再開考試,結果他又拿了優等。後來李隆基當上了皇帝,馬上把他升成「左拾遺」。張九齡的仕途,仿佛來得比較順利。當時有一個叫張說的人當上了宰相,因為與他同姓,把他視為本家,一直很照顧。
  • 張九齡最經典的一首詩,所描寫的廬山景色,美得讓人心醉!
    張九齡,唐代詩人,也是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張九齡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很高。其詩語言質樸素練,風格清淡,詩中多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於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代表作有《望月懷遠》、《感遇》等。
  • 「古詩賞析」《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感遇·江南有丹橘》
    小編給大家介紹「古詩賞析」《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感遇·江南有丹橘》第一篇:《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作者:「唐」李白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首句"暮從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蒼蒼」,「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隨人歸」和第三句的「卻顧」,「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個字,卻無一字虛設。「山月隨人歸」,把月寫得如此脈脈有情。月尚如此,人則可知。第三句「卻顧所來徑」,寫出詩人對終南山的餘情。
  • 宰相張九齡寫相思詩,把思念比喻成月亮,短短20字驚豔了1000多年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詩三百首》的開篇,是兩首感遇詩,出自唐朝開元年間的宰相張九齡。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兩首詩說起。我張九齡有自己的人生,不需要做官也可以活得很開心,很有意義。到了第二首,就變成了「徒然樹桃李,此木豈無陰」,隱含著希望玄宗能夠重新啟用自己的意思。不要光說著要選拔人才呀,你自己曾經拋棄的這位就是棟梁之材,你什麼時候才能回心轉意呢?
  • 每日好詩丨感遇
    這組《感遇》,詩題有古意,但作者的想像、意象和語言卻是非常現代的,處處透著奇詭與新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詩作有一個非常佳美的結構。「我從哪裡走來?身後的山村/已成模糊的畫面,距此地二千公裡之外……」這是詩思的開始,一個關於生命起源與自我存在價值的永恆問題。而詩作的結尾是:「我準備重新出發,於疇昔之夜/無論向前或向後,都不是歸途」。
  •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壯麗與恢弘,張九齡筆下的廬山瀑布寫真
    盛唐詩人張九齡,是我們較為熟知的一個詩人。其《望月懷遠》中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與豪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張九齡也是盛唐前期詩壇的盟主,他的詩作有表達興寄抒懷的感遇詩,也有很多山水詩寫得非常優秀。今天要講到的就是他山水詩裡較為有名的一首《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的「美人」究竟指的是誰?
    中國文壇浩如煙海、眾星璀璨,從古至今,從不乏懷才不遇、恬淡超脫的文人巨匠,"嶺南第一人"張九齡便是其中的一位,至今他的「草森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仍是千古絕唱,那麼詩中的「美人」究竟什麼意思呢?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廣東韶關人,著名詩人,一代名相。
  • 自君之出矣:他們把思念比作流水,張九齡卻比作月亮,夜夜消瘦……
    張九齡,廣東韶關曲江人,後人也稱他為張曲江。他幼年聰明又好學,特別擅長寫文章,24歲考中進士,任校書郎。官雖小,但卻是文人志士踏上仕途的最佳起點。張九齡的仕途從此起起伏伏,55歲時被提拔為宰相。張九齡的詩主要表達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他的《感遇》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他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其中《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唱絕千古。
  • 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感動了萬千讀者
    【背景】這是一首望月懷人詩,具體是寫給情人還是寫給親人,不得而知。華仔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近日從西語中的「loved ones」找到靈感,似乎不一定有所指,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總之是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那些人吧。也可以進而擴展為全人類共同的情感,即具有人的美好的感情的那個抽象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