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還不錯要拉到文末點【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條【留言】,都是您對我的鼓勵!【星標】語文微講堂,就不會再走丟啦!
《遊山西村》教案
教學目的:
1、 體味詩歌的內涵。
2、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導入:南宋著名詩人陸遊,曾任隆興府通判,因極力推助北伐,被罷官。詩人回歸故裡,內心鬱悶。對照官場的偽詐,他更感受到鄉間生活的純樸自然。但他並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重新為國出力。這種心境與遊境相吻合,於是兩相交涉,產生了流傳千古的《遊山西村》。
2、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陸遊(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宜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示兒》等篇均為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遊山西村》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閒居,住在山陰鏡湖的三山鄉。「山西村」即三山鄉西邊的村落。
3、《遊山西村》賞析
這是一首紀遊抒情詩。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上年臘月釀製的米酒。渾,酒水混濁,指酒的質量不好。古人飲米酒,需要濾去酒釀(酒糟),方為清酒。未經過濾的則為濁酒。豚,是小豬。足雞豚,意謂雞豚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儘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讚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迴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捨,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裡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第三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一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裡就有記載。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遊在這裡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讚美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遊」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從今而後,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閒散的思想情感。
4. 試比較《歸園田居》《遊山西村》兩首詩的異同
可從思想內容、情感抒發、風格等幾方面比較。
兩首詩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都選擇了「一天」中農村生活的剪影,都表達了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不同之處:《歸園田居》是五言古詩,寫了田園的勞作之樂,平淡而又富於情趣,樸素的語言和醇美的詩意和諧統一,表現了詩人意訣官場、熱愛田園、回歸田園的意願。風格質樸醇美。《遊山西村》是一首記遊的七言律詩,寫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見、所聞、所感,生動描繪了美的田園風光,展示了農村特有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表達了詩人的嚮往之情,但不是決意歸隱。因為詩人雖賦閒在家,但仍有志報效國家,所以僅有重遊之念,而無歸隱之意。詩風自然閒適。
己亥雜詩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了解作者
1.朗讀《己亥雜詩》。
2.作者簡介。
龔自珍,號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學家。由於力主改革弊政,受當局排擠,48歲那年憤然辭官南歸。他詩、文、詞各體兼長,並精通經學、文字學和史地學。文章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行文獨具風格,於蘊藉中洋溢著激情,於客觀描述中寄託著深意,詩歌瑰麗奇肆,成就尤大。有《龔定庵全集》。
《己亥雜詩》選自《龔自珍全集》,共350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於己亥年。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五十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此選其一。
二、古詩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景。望著夕陽西下,牽動了作者廣闊無邊的離愁別恨,這離別之愁,不僅是離別家眷,更是離別朝廷。詩人的馬鞭所指,東即天涯海角,可見辭官的決心之大。但辭官不等於放棄理想,亦未割斷自己與朝廷的感情牽連。詩後兩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愛民之心的形象體現。
後兩句抒情。落紅並不是無情的東西,它懷戀大自然,即使委落塵埃,也要化作春泥,護育新花生長。作者以落紅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小結:
這首詩寫作者辭官離京,遠去天涯的無邊愁思,表達了詩人政治理想至死不變的執著態度。作者以「落紅」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尋味。
朗讀並背誦詩歌。
三、小結
朗讀古詩要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重音合理,讀出作品的感情和氣勢。背誦古詩應當從整體上來把握作品,應當在明確作品的內容,理清作品結構及作者思路的基礎上,反覆地誦讀,細心地體會作品的精妙之處。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四、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己亥雜詩
一二句寫浩蕩離愁,黯淡宦情以「落紅」自現
三四句寫不甘退伏,憧憬未來寄予愛國情懷
後臺回復「七下語文課堂」收看更多內容
親愛的讀者朋友,近期公眾號改變了推送規則,文章的更新不再按照推送時間排序,如果您不想錯過"語文微講堂」每天推送的好文章和好資源,如果您不想與我們失聯的話,請這樣操作:
1.設為星標。點擊公眾號名稱「語文微講堂」,再點右上角的「...」,點「設為星標」🌟2.在閱讀後點「在看」。愛你們喲請點亮「在看」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