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五問式」教學法初探
陳海波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文學源遠流長,那些古代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像和真摯的思想情感經久不衰,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誦讀並鑑賞古代詩詞,儼然成為今天一種弘揚和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現象。
《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的教學提出:誦讀古代詩詞,在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越來越多的古詩詞走進了中高考試題,綜合考點看,學習古詩詞無外乎以下要求:
1.根據作品相關的背景,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悟作者情感和詩歌的意境。
2.從遣詞和修辭的角度賞析語言,理解詩句的含義。
3.體會、理解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及作用。
4.藉助聯想和想像揣摩詩歌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語言再現詩歌的意境或內涵。
根據這些要求,我們在古詩詞教學中應該設計出彰顯這些目標的有效問題,以激發、促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掌握,同時用詩歌的魅力涵養自己、濡染情懷。
為此,我嘗試著對詩歌有效教學的「五問」法進行初探。
一問詩歌的寫作背景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時而寫。
每一篇文、每一首詩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寫出來的,所以,每一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學習鑑賞詩歌,就要明白詩歌的創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他的人生經歷,這樣,有助於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等,因為,詩人的生活境遇及性格特點,往往會在其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痕跡。
教學中,我們要根據詩歌內容的特點,巧妙地設問,以激發學生探索寫作背景的願望,為更好地理解詩歌打下基礎。
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這是一首顯示杜甫開闊胸襟的名篇。大風破屋,大雨淋漓,詩人長夜無眠,感慨萬千,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推己及人,浮想聯翩,於是奮筆疾書,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千百年來震撼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弦。
教學這首詩,就需要引領學生探索此詩的寫作背景,不了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也許很難理解詩歌蘊含的主題思想。為此,設問:
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什麼還要「歌詩一首」?杜甫到底經歷了什麼?
由此牽引學生探索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甘肅成縣)到了四川。貧窮的杜甫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還算暫時安定的生活,但是這樣的安定,掩飾不住他的貧窮。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讓他身無居所,面對現實,他依然滿懷家國天下的憂思,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他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了解此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杜甫寫此詩的心情。
二問詩歌的主要內容
從詩歌的內容分類來看,有寫景抒情、詠物言志、山水田園、即事感懷、離情送別、邊塞徵戰等,無論哪一種詩歌,儘管其語言凝練,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我們必須透過詩歌凝練的語言外殼,去了解詩歌的內容。
可以以「五問」簡答的形式,來明確詩歌的具體內容,即:
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或物?幹什麼或怎麼樣?由此想到了什麼?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解讀。
這首邊塞詩寫的是什麼時間發生的事?
答:胡地八月的天氣,由下面「忽如一夜春風來」可窺探是早晨,從「紛紛暮雪下轅門」是晚上,總結為這場送別從早晨持續到晚上。
什麼地點?
答:胡地的軍營,主帥的帳中,再到輪臺東門外。
什麼人或物?
答:詩人、邊塞將士們和即將歸京的武判官。詩中有百草、落雪的樹、雪、珠簾、羅幕、狐裘、錦被、弓、鐵甲、沙漠、闌幹、冰、愁雲、紅旗、馬。
幹什麼?或怎麼樣?
答:通過一天雪景的變化,記敘了邊塞的將士們送別使臣歸京的過程。
由此想到了什麼?
答: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不肯回去,濃濃的依依惜別的情誼和友人歸京帶來的絲絲惆悵。
通過反覆誦讀和這樣的「五問」簡答形式,詩歌所描繪的內容就會勾勒出來。再根據這樣的思路細細再現每一句詩歌的內容。
三問詩歌的主題思想
詩言志。詩歌是用來表達志向、抱負、情操和抒發思想感情的,所以詩歌的核心靈魂是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學習鑑賞一首詩歌就要根據詩歌內容的不同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究詩歌的主題思想。
說理類詩歌,如《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句,設計:
如何理解這裡的「生」和「入」呢?蘊含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這麼一問,催生學生對「生」和「入」倆字的探討:第一妙處在於詩人把晝夜更替的壯觀景象與新舊相接的時光荏苒描繪的傳神入化,給人開闢出自由想像的無限空間;第二妙處,在於詩人道出流年似水、歲月暗換的人生感悟;第三妙處在於詩人把思歸盼歸的鄉情暗暗融入這「海日、江春」之中;第四妙處在於詩人借物言志:「海日」能衝破黎明前的黑暗噴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塹奮力北上,人也應順應天時在一元復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為。這兩句找到了更高層次的交匯點、碰撞點:天人兩合,物我一理。
田園山水類詩歌,如《歸園田居》,藉助「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如何理解詩人的「願」?這句話表達詩人怎樣的思想?
作者辭官歸田,雖然生活不佳卻樂於耕種其中,心甘情願享受田園生活的寧靜和閒適。這裡的「願」是詩人歸隱田園的想望,表達了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行。
……
根據詩歌的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用關鍵句作詩眼設計相關問題牽引學生探究出詩歌的主題思想。
四問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又叫表達技巧、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抒情、描寫和修辭三個方面。抒情又可以細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細化為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託物寓理等;描寫手法包括襯託(正襯和反襯)、聯想和想像(虛實結合)、對比、動靜結合、白描、渲染等;修辭包括比喻、擬人、誇張、雙關、用典等。其他還有象徵、欲揚先抑等。
教學詩歌,讓學生明確詩歌中這些手法的使用,明白作者使用這些手法有什麼特殊的用意。比如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設疑: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有什麼深刻含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句詞運用了典故,朝廷派馮唐赦免了魏尚。詞人以魏尚自喻,渴望朝廷也能派個像馮唐一樣的人來赦免他,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詞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讓自己的才華有用武之地的情感。理解了這句話也就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心情。
每一首詩都有屬於它的表現手法,了解和掌握表現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是十分必要的,這是一種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設疑探究,可以更好的對詩歌進行鑑賞。
五問詩歌的語言特色
詩歌的語言最富有表現力,用字最少,往往以「一」當「十」,力求「一」字傳「神」,意在言外,有「牽一字而動全身」的效果。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以達到較好的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目的。
品味詩歌的語言就是把握詩歌運用語言的藝術,領會作者語言的風格,體會詩歌語言的特色,分析修辭手法,評析詩人鍊字鍊句的作用等。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每個詩人都會形成屬於他自己的獨特的個性化語言,比如陶淵明的樸實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浪漫灑脫、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婉約傷感等等。
可以設疑:
詩人的語言有什麼特色?這樣的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從中可以體會詩人怎樣的情懷?這樣的「鍊字」「鍊句」有什麼作用?
……
從類似這樣的問題中引導學生關注品味詩歌的語言,感悟詩人在詩歌中營造的意象,從而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和創作詩歌的主題。
總之,詩歌以其凝練的語言,廣袤深邃的內涵和無窮的意蘊,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對於詩歌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語文老師責任重大。我們應該積極深入地探索,讓古詩詞的教學在培養學生素養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後記:
朱光潛說:「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不但對於其他種種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乾枯的事情。」
既然詩歌能如此潤澤生命,那我們對詩歌教學的探索就更為必要了。雖然這樣的思考是「蜻蜓點水」,但研究已經在路上……
作者介紹
陳海波,南師大附屬徐州市大學路實驗學校語文教師。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熱愛讀書,喜歡寫文,堅持用書寫記錄生活,用反思鍛造課堂,懷一顆謙卑的心,在語文裡與學生相融相長,無限熱愛,無限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