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

2021-02-19 王玉桂初中語文工作室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

   烏市第三中學   韓永利

【教材分析】

   此詩為歌行體,寫作時間是公元791年,是詩人經歷「安史之亂」六年後,對自身以及天下蒼生生活疾苦的真實再現。詩人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之事,一躍聯想到在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的窮苦百姓,表達了自己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既是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誦讀詩歌、以讀促品、以品促悟,在讀品感悟中去把握詩歌內容、領略詩人情感,進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與博大的胸襟,這是我的教學設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把握歌行體的特點,掌握本首詩歌的正確讀法,品味語言,了解詩歌內容。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聯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繼承與發揚融入中國文人血脈當中的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誦讀的方式方法,品味詩歌語言,領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教學難點】在品析中感知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理解並繼承發揚家國文化。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屏顯。)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裡,春水群鷗野老心。

師:大家齊讀這副對聯,能看出寫的是誰嗎?

生:杜甫

師:何以見得?

生:「史詩」、、「野老」、「草堂」為證。

師:今天我們就到當年的杜甫草堂去看一看,看當年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情?能夠體現詩人怎樣的情懷?

二、初讀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這首詩。對照書上的注釋,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自由讀。

(生大聲自由朗讀全詩,師板書課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師:同學們讀完了,音都讀準了嗎?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讀音呢?

生:為、號、 頃、黑、 喪、衾、見 

師:感覺這首詩與以往我們學過的唐詩有什麼區別嗎?

生:篇幅長,句子的長短

師:唐朝大多數的詩我們知道是五言或七言,這首詩以七言為主,但是還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我們把這樣的詩歌體裁稱為歌行體。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後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有「行」的動感。

師:歌行體是從樂府詩歌發展而來的,它多為七言,也有雜言,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長短不一的句式,內容多為敘事,與詞體裁不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個題目裡的「歌」,就是一種體裁。請同學們在「歌」邊上做標註:歌行體

三、誦讀入境

師:同學們剛才讀過一遍詩歌,我們解決的字音問題,但是鑑賞詩歌,讀準字音只是最基礎的一步,還需要讀準節奏,讀出詩歌應有的語氣來。尤其是讀歌行體的詩歌,應該讀出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的味道來。那麼怎麼才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呢?

(屏顯)讀好七言句的停頓

師:讀一般的七言唐詩,我們多用「二、二、三」的節奏,比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是在這首詩中,用這種節奏就不是很好。在這裡應該用「四、三」的節奏去讀。

師:師範朗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學生劃節奏,讀第一段體會節奏。

師:這樣讀,情感就顯得沉鬱頓挫

(屏顯)讀好長句內部的節拍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不是七言的詩句。

生:1.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無力。

(屏顯)2.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歡顏。生齊讀

3. 何時 / 眼前 / 突兀見此屋。

4. 生(齊):吾廬獨破 / 受凍 / 死亦足。 

師:(範讀)中間略微多停頓一會,節拍感就更鮮明了。

生(齊):吾廬獨破 / 受凍 / 死亦足。

(屏顯)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師:屏幕顯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生:(小聲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這個「顏」讀降調還是升調呢?

生(齊答):升調。

師:這個「顏」是升調,表達作者的迫切的希望,來,預備起——

生(齊):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讀得真好啊!同學們的感悟能力真強。再看這句。

(屏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生(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這個「足」也用升調讀,這樣的一停頓,一用升調,那麼句子的詠嘆味道就出來了。

師:聽老師範讀,注意七言句的「四、三」節拍,注意長句的節拍,注意特別之處的頓音。

    生:齊讀整首詩。

四、品讀入情

(1) 活動一:質疑問難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譯,有疑問的同學可以跟前後左右商量商量。

(學生譯讀課文,小組交流)

(2) 活動二:理清結構

師:將你的所見所聞,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示例:第一段,「秋風卷茅」。

請同學們讀2--4段,概括內容。

生:第二段:風卷茅草    (師板書)

   第三段:屋漏無眠

   第四段:期盼廣廈

(三)活動三:體會情感,感受形象

(屏顯)傾聽風聲,感受詩人心情

師:請同學們把描寫秋風的詩句讀一讀:

生: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師:秋風給你什麼感覺?

生:風力大,來勢兇猛。

師:怎麼感受到的呢?

生:「怒號」:憤怒的號叫。

師:風會憤怒地號叫嗎?

生:不會,這裡是擬人的修辭。

師:從「怒號」我們就感到了風的猛烈之勢。還有嗎?

生:「卷我屋上三重茅」也可以體現風的猛烈

師:「卷」能換成「吹」或者「掀」嗎?

生:吹沒有力度,掀體現不出茅草的翻捲動態,不能換。

師:「三」 怎麼解釋?

生:多,幾層,體現風之力很大。

師:肆虐的狂風把茅草都刮到哪裡去了?大家一起讀:

生讀: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師:刮到江對面去了,茅草在風中飄飛的動態是靠那些詞體現出來的?

生:飛、渡、灑、掛罥、飄轉 

師:把這些動詞圈起來。這就告訴我們,動詞是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秋風中茅草亂舞的情形,產生一種畫面感。你能用四字詞語概括第一段的內容嗎?

師:面對風卷茅草,詩人當時的心情如何?用一個詞概括。

生:焦急:房屋被風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風秋雨中該怎麼辦呢?此時詩人心中肯定很「急」。

師:你能設身處地地理解詩人的處境,很好!請你讀一遍這一節,要儘量讀出你所理解的詩人心中的那份「焦急」。(板書:焦急)

(生朗讀。)

(屏顯)聆聽心聲,體會詩人生活

(屏顯)材料一:公元760 年,杜甫流浪到成都,經親友幫助,耗時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蓋起這間勉強供家人棲身的茅草屋,暫時結束了四處漂泊的苦難生活。761年秋,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詩人又一次遭受厄運而寫下此詩。

師: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朗讀2-3段,思考:詩人為何緊盯「每一根」茅草呢?詩人生活如何?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生:第二段,詩人很是焦急。(板書:焦急)

師:何以見得?

生:從「欺我老無力,呼不得,自嘆息」等詩句可看出。

師:詩人嘆息什麼呢?

生:可理解為既哀嘆天公無情毀屋的無奈無助,也嘆息幼稚頑皮的兒童不明作者疾苦,更嘆息明天的草堂該如何進行修葺。

師:分析的不錯。不過杜甫在經歷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長安生活後,又經歷了五六年「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生活。我想他內心的「嘆息」還不止這三點吧?

生:還包括嘆息身處惡劣環境下,飽受戰爭災難的社會底層的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

師:對,他自己此時雖然貧病交加,但卻時時關心著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這樣的詩人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

師:茅草被捲走了多重以後是怎麼樣的狀態呀?請同學們讀

   (屏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師: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家?

生:我看到杜甫的家裡應該是很破舊的,裡面的被子都是破的,又很冷,屋又漏。

師:這些你都是從哪些詞感受的?

生:冷、鐵、裂。

師:從這詞感受到了杜甫家的破、舊。「布衾多年冷似鐵」,「布衾多年」說明了什麼啊?

生:已經用了很久了。

師:「冷似鐵」,為什麼把它比作「鐵」?

生:僵冷,鐵是冰冷的。

生:這是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說明這個布衾已經用了很多年,用的已經僵硬了,跟鐵一樣。

生:僵硬,冰冷,鐵的感覺。

師:那麼,鐵是什麼顏色?

生(眾):黑色的、灰黑色的。

師:黑色還能表現被子的什麼特點?

生(眾):髒,破舊。

師:所以,杜甫家是窮困潦倒的家。還有沒有能表現他窮困的?

生35:「床頭屋漏無幹處」,屋子漏得沒有幹處了,說明屋子很破舊了,不能住了。

師:這種窮困,由此可見一般。同學們要知道,杜甫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從他祖父杜審言開始就做官,他和父親也都做過一些小官,在當時的社會是擁有特權、享有尊嚴的,他家享受免賦稅、免兵役的待遇。為什麼會窮困至此呢?那麼一般老百姓家會怎樣呢?

生(眾):更窮困!

師:同學們這個「更」字用得好!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窮困呢?同學們從詩中哪個詞可以看出當時社會背景?

生(眾):喪亂。

師:指的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時戰亂頻發,田園荒蕪,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到處是流血死亡,到處是飢餓哀號。處在風絮飄搖之下的杜甫,此時的心情如何呢?

生:極度的悽苦   (板書 悽苦)

(屏顯)品讀襟懷,感受詩人形象

師:難以入眠的杜甫,沒有沉浸在個人的喜怒哀樂裡面,他還想到了其他的人。那麼,他發出了怎樣熱切的呼喚呢?大家一起朗讀一下。

(生齊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屏顯)連結材料二:任何一個詩人都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俄·別林斯基

師:他要廣廈,還要千萬間,給天下的「寒士」居住。「士」本來是對古代文人的一個稱呼,「寒士」就是窮困的文人,這裡也可以泛指天下的普通老百姓。從「大庇」可以看出他的悲憫情懷。期盼廣廈的他,是不是只期盼廣廈呢?最後一句有一個感嘆詞很重要,哪個詞?

生(齊):「嗚呼」!

師:這應該是一個發自內心的感嘆。為了得到這個廣廈,杜甫寧願自己冷死也心甘情願,這裡面有個詞很重要,「獨破」。我們看一下這個「破」,從題目裡面最初的意思理解,是什麼破了?

生(眾):屋子破了,家破了。

師:那我們了解了背景以後,更深一層,不光是家破了,還有什麼破了?

生(眾):國破了。

師:面對家破國破,他不僅僅是期盼,而且願意為這種理想的實現,做出自我的努力和犧牲。

他的這種期盼能實現嗎?

生:不能,

師:對,不能實現的期盼,不能實現的渴望,就帶有一種——

生(齊):傷感。

師:如果最終渴望能夠成為現實,詩人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

生(齊):自己被凍死。

師:自己被凍死了也心滿意足,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得這樣的一種渴望實現,那麼,這種渴望,這種情感就帶上了怎樣的味道呢?

生:悲壯的味道。  (板書 悲壯)

師:分析到這,我們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杜甫?讓我們回顧全詩去感受一下。

(屏顯:在秋風破屋之時,他是一個                人;

在群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                人;

在屋漏難眠之時,他是一個                人;

在呼喚廣廈之時,他是一個                人。)

生:生42:第二個。在群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有寬容之心、憐憫之心的人。

生43:在群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有悲哀無力的人。

生44:在秋風破屋之時,他是一個可憐的人。

生45:在呼喚廣廈之時,他是一個心胸寬廣、憂國憂民的人。

師:說得真好。前面都是在說他自己,呼喚廣廈時,他已經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人。這個時候,不僅僅是他自己啊,已經上升到了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層面啦。我們看一下,他之所以被稱為「詩聖」,他的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那是因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47:推己及人。

師:推己及人,憂國憂民,這是一個怎樣的情懷?

生48:愛國情懷。

五、感悟家國文化

師:確切的說是一種家國情懷。從古到今,家國情懷是滲透在中國文人血脈裡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世代傳承。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

生(齊):吾將上下而求索!

師:杜甫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

生(齊):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範仲淹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

生(齊):後天下之樂而樂!

師:顧炎武發出吶喊:天下興亡,——

生(齊):匹夫有責!

師:家國情懷是滲透在文人血脈裡的一種文化,而杜甫,無疑是這種文化精神史上最耀眼的一顆珍珠,最宏偉的一座豐碑!

師:就讓我們在朗朗地誦讀聲中,來傳承這種家國文化吧!請同學們試著背誦一下全文,注意讀出氣勢來:

師:再把重音強調一下,從「嗚呼」開始:

生(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這種家國情懷,不僅文人應該有,我們普通人也應該有!謝謝大家!

下課。

作者簡介:韓永利自治區王玉桂初中語文教學能手培養工作室成員

烏市第四批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

烏市沙區中學語文兼職教研員

自治區「國培計劃」語文授課教師

烏市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烏市名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烏魯木齊市第三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始終追尋:唯有書香能致遠,語文詩意是日常。

實實在在教語文

實實在在學語文

 

 

相關焦點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2021年八年級語文填空真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八年級語文填空真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秋天漠漠向昏黑。   (2)俄頃風定雲墨色,。   (3),嬌兒惡臥踏裡裂。   (4)自經喪亂少睡眠,!   (5),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 秋天的詩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 讀古詩 知情懷(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此情此景倒讓我想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既然睡不著,那就重溫一下吧。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杜甫,詩壇第一苦人,讀一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知道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苦的夠味兒,讀後不禁悽神寒骨,讓我們看到了杜甫當時的悽慘的處境和被命運折磨後依然堅硬的初心。成都草堂,折射命運悽慘!杜甫年少優遊,其父是兗州司馬,生活安定富足,「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讓杜甫不知愁苦為何物。
  • 「寫讀創」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李娜   「寫讀創」教學實驗教師   滑縣英民中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蘇教版教材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文言文單元的第六篇課文。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杜甫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洼的水塘裡。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杜甫詩歌音樂會開啟 唱一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活動現場杜甫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被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為「詩史」。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產生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杜甫精神對後世滋養深遠。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留下了二百四十餘首詩歌。
  • 徐利明行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新書首發
    徐利明行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徐利明,1954年2月生,文學博士,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文化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書法創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草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告訴你答案
    今天我們品讀杜甫的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感受杜甫的偉大之處。然而,上天總是不那麼眷顧杜甫,一個深秋的八月,此時狂風席捲而來,瞬間便捲走了杜甫草屋上的茅草。這些茅草隨風飄散,飄落到浣花溪水的對岸。緊接著下起了大雨,真是外面下大雨,茅屋裡下小雨,此時的屋內沒有一處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的往下滴,真是禍不單行。歷經安史之亂,杜甫的睡眠質量越來越差,睡的時間越來越少,長夜漫漫,天寒屋漏,這可讓杜甫怎麼辦?
  • 讀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本文由作者煙雨古詩詞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千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英文版)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八月秋高風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 【張娟專欄】憂國憂民腸內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設計
    (預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師:所以「茅屋」兩個字要讀出——(預設:情……)師:「為秋風所迫」,要讀出——(預設:疼惜?惋惜?絕望……)師總結:這麼一個讓人安定愉悅的地方,「被秋風所迫」,是多麼絕望!但是這首詩,又不是絕望之作。讓我們一塊走進詩歌。
  • 古人易悲秋,詩詞中的傷感意境之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 杜甫茅屋的民法問題分析
    一日,陪女兒讀唐詩,偶然想到詩聖的不朽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然而,從民法的角度分析開來,也頗有趣味,和大家分享如下
  • 【雙語經典誦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農村裡住茅草房,冬暖夏涼,不為秋風所破,卻對壁虎老鼠有所忌憚
    對茅草房最有名的介紹還是停留在杜甫先生所做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詩中寫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估計不少從下在城市裡面長大的孩子,會覺得住在茅草房裡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一道颳風下雨就該到處去撿茅草了,另外估計漏的雨也會把家裡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