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實錄
烏市第三中學 韓永利
【教材分析】
此詩為歌行體,寫作時間是公元791年,是詩人經歷「安史之亂」六年後,對自身以及天下蒼生生活疾苦的真實再現。詩人由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之事,一躍聯想到在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的窮苦百姓,表達了自己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既是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誦讀詩歌、以讀促品、以品促悟,在讀品感悟中去把握詩歌內容、領略詩人情感,進而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與博大的胸襟,這是我的教學設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把握歌行體的特點,掌握本首詩歌的正確讀法,品味語言,了解詩歌內容。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聯想想像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繼承與發揚融入中國文人血脈當中的家國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歌誦讀的方式方法,品味詩歌語言,領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
【教學難點】在品析中感知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理解並繼承發揚家國文化。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
(屏顯。)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裡,春水群鷗野老心。
師:大家齊讀這副對聯,能看出寫的是誰嗎?
生:杜甫
師:何以見得?
生:「史詩」、、「野老」、「草堂」為證。
師:今天我們就到當年的杜甫草堂去看一看,看當年那裡發生了什麼事情?能夠體現詩人怎樣的情懷?
二、初讀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這首詩。對照書上的注釋,讀準字音,讀對節奏,自由讀。
(生大聲自由朗讀全詩,師板書課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師:同學們讀完了,音都讀準了嗎?我們需要注意哪些字的讀音呢?
生:為、號、 頃、黑、 喪、衾、見
師:感覺這首詩與以往我們學過的唐詩有什麼區別嗎?
生:篇幅長,句子的長短
師:唐朝大多數的詩我們知道是五言或七言,這首詩以七言為主,但是還有一些句子不是七言。我們把這樣的詩歌體裁稱為歌行體。
屏幕顯示,學生齊讀:
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後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有「行」的動感。
師:歌行體是從樂府詩歌發展而來的,它多為七言,也有雜言,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長短不一的句式,內容多為敘事,與詞體裁不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個題目裡的「歌」,就是一種體裁。請同學們在「歌」邊上做標註:歌行體
三、誦讀入境
師:同學們剛才讀過一遍詩歌,我們解決的字音問題,但是鑑賞詩歌,讀準字音只是最基礎的一步,還需要讀準節奏,讀出詩歌應有的語氣來。尤其是讀歌行體的詩歌,應該讀出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的味道來。那麼怎麼才能讀出抑揚頓挫的感覺呢?
(屏顯)讀好七言句的停頓
師:讀一般的七言唐詩,我們多用「二、二、三」的節奏,比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但是在這首詩中,用這種節奏就不是很好。在這裡應該用「四、三」的節奏去讀。
師:師範朗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學生劃節奏,讀第一段體會節奏。
師:這樣讀,情感就顯得沉鬱頓挫
(屏顯)讀好長句內部的節拍
師:請同學們快速瀏覽全文,找出不是七言的詩句。
生:1.南村群童 / 欺我 / 老無力。
(屏顯)2.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歡顏。生齊讀
3. 何時 / 眼前 / 突兀見此屋。
4. 生(齊):吾廬獨破 / 受凍 / 死亦足。
師:(範讀)中間略微多停頓一會,節拍感就更鮮明了。
生(齊):吾廬獨破 / 受凍 / 死亦足。
(屏顯)讀好特別之處的頓音
師:屏幕顯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生:(小聲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這個「顏」讀降調還是升調呢?
生(齊答):升調。
師:這個「顏」是升調,表達作者的迫切的希望,來,預備起——
生(齊):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讀得真好啊!同學們的感悟能力真強。再看這句。
(屏顯):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生(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這個「足」也用升調讀,這樣的一停頓,一用升調,那麼句子的詠嘆味道就出來了。
師:聽老師範讀,注意七言句的「四、三」節拍,注意長句的節拍,注意特別之處的頓音。
生:齊讀整首詩。
四、品讀入情
(1) 活動一:質疑問難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譯,有疑問的同學可以跟前後左右商量商量。
(學生譯讀課文,小組交流)
(2) 活動二:理清結構
師:將你的所見所聞,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示例:第一段,「秋風卷茅」。
請同學們讀2--4段,概括內容。
生:第二段:風卷茅草 (師板書)
第三段:屋漏無眠
第四段:期盼廣廈
(三)活動三:體會情感,感受形象
(屏顯)傾聽風聲,感受詩人心情
師:請同學們把描寫秋風的詩句讀一讀:
生: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師:秋風給你什麼感覺?
生:風力大,來勢兇猛。
師:怎麼感受到的呢?
生:「怒號」:憤怒的號叫。
師:風會憤怒地號叫嗎?
生:不會,這裡是擬人的修辭。
師:從「怒號」我們就感到了風的猛烈之勢。還有嗎?
生:「卷我屋上三重茅」也可以體現風的猛烈
師:「卷」能換成「吹」或者「掀」嗎?
生:吹沒有力度,掀體現不出茅草的翻捲動態,不能換。
師:「三」 怎麼解釋?
生:多,幾層,體現風之力很大。
師:肆虐的狂風把茅草都刮到哪裡去了?大家一起讀:
生讀: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師:刮到江對面去了,茅草在風中飄飛的動態是靠那些詞體現出來的?
生:飛、渡、灑、掛罥、飄轉
師:把這些動詞圈起來。這就告訴我們,動詞是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秋風中茅草亂舞的情形,產生一種畫面感。你能用四字詞語概括第一段的內容嗎?
師:面對風卷茅草,詩人當時的心情如何?用一個詞概括。
生:焦急:房屋被風卷破了,一家人在秋風秋雨中該怎麼辦呢?此時詩人心中肯定很「急」。
師:你能設身處地地理解詩人的處境,很好!請你讀一遍這一節,要儘量讀出你所理解的詩人心中的那份「焦急」。(板書:焦急)
(生朗讀。)
(屏顯)聆聽心聲,體會詩人生活
(屏顯)材料一:公元760 年,杜甫流浪到成都,經親友幫助,耗時幾個月,好不容易才在成都浣花溪蓋起這間勉強供家人棲身的茅草屋,暫時結束了四處漂泊的苦難生活。761年秋,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流寓成都的詩人又一次遭受厄運而寫下此詩。
師: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朗讀2-3段,思考:詩人為何緊盯「每一根」茅草呢?詩人生活如何?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生:第二段,詩人很是焦急。(板書:焦急)
師:何以見得?
生:從「欺我老無力,呼不得,自嘆息」等詩句可看出。
師:詩人嘆息什麼呢?
生:可理解為既哀嘆天公無情毀屋的無奈無助,也嘆息幼稚頑皮的兒童不明作者疾苦,更嘆息明天的草堂該如何進行修葺。
師:分析的不錯。不過杜甫在經歷了十年悲辛潦倒的長安生活後,又經歷了五六年「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生活。我想他內心的「嘆息」還不止這三點吧?
生:還包括嘆息身處惡劣環境下,飽受戰爭災難的社會底層的黎民百姓的生活困苦!
師:對,他自己此時雖然貧病交加,但卻時時關心著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疾苦。這樣的詩人值得我們去尊重和學習。
師:茅草被捲走了多重以後是怎麼樣的狀態呀?請同學們讀
(屏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師: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甫家?
生:我看到杜甫的家裡應該是很破舊的,裡面的被子都是破的,又很冷,屋又漏。
師:這些你都是從哪些詞感受的?
生:冷、鐵、裂。
師:從這詞感受到了杜甫家的破、舊。「布衾多年冷似鐵」,「布衾多年」說明了什麼啊?
生:已經用了很久了。
師:「冷似鐵」,為什麼把它比作「鐵」?
生:僵冷,鐵是冰冷的。
生:這是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說明這個布衾已經用了很多年,用的已經僵硬了,跟鐵一樣。
生:僵硬,冰冷,鐵的感覺。
師:那麼,鐵是什麼顏色?
生(眾):黑色的、灰黑色的。
師:黑色還能表現被子的什麼特點?
生(眾):髒,破舊。
師:所以,杜甫家是窮困潦倒的家。還有沒有能表現他窮困的?
生35:「床頭屋漏無幹處」,屋子漏得沒有幹處了,說明屋子很破舊了,不能住了。
師:這種窮困,由此可見一般。同學們要知道,杜甫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從他祖父杜審言開始就做官,他和父親也都做過一些小官,在當時的社會是擁有特權、享有尊嚴的,他家享受免賦稅、免兵役的待遇。為什麼會窮困至此呢?那麼一般老百姓家會怎樣呢?
生(眾):更窮困!
師:同學們這個「更」字用得好!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窮困呢?同學們從詩中哪個詞可以看出當時社會背景?
生(眾):喪亂。
師:指的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當時戰亂頻發,田園荒蕪,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到處是流血死亡,到處是飢餓哀號。處在風絮飄搖之下的杜甫,此時的心情如何呢?
生:極度的悽苦 (板書 悽苦)
(屏顯)品讀襟懷,感受詩人形象
師:難以入眠的杜甫,沒有沉浸在個人的喜怒哀樂裡面,他還想到了其他的人。那麼,他發出了怎樣熱切的呼喚呢?大家一起朗讀一下。
(生齊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屏顯)連結材料二:任何一個詩人都不能由於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俄·別林斯基
師:他要廣廈,還要千萬間,給天下的「寒士」居住。「士」本來是對古代文人的一個稱呼,「寒士」就是窮困的文人,這裡也可以泛指天下的普通老百姓。從「大庇」可以看出他的悲憫情懷。期盼廣廈的他,是不是只期盼廣廈呢?最後一句有一個感嘆詞很重要,哪個詞?
生(齊):「嗚呼」!
師:這應該是一個發自內心的感嘆。為了得到這個廣廈,杜甫寧願自己冷死也心甘情願,這裡面有個詞很重要,「獨破」。我們看一下這個「破」,從題目裡面最初的意思理解,是什麼破了?
生(眾):屋子破了,家破了。
師:那我們了解了背景以後,更深一層,不光是家破了,還有什麼破了?
生(眾):國破了。
師:面對家破國破,他不僅僅是期盼,而且願意為這種理想的實現,做出自我的努力和犧牲。
他的這種期盼能實現嗎?
生:不能,
師:對,不能實現的期盼,不能實現的渴望,就帶有一種——
生(齊):傷感。
師:如果最終渴望能夠成為現實,詩人願意付出怎樣的代價?
生(齊):自己被凍死。
師:自己被凍死了也心滿意足,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得這樣的一種渴望實現,那麼,這種渴望,這種情感就帶上了怎樣的味道呢?
生:悲壯的味道。 (板書 悲壯)
師:分析到這,我們仿佛看見了一個怎樣的杜甫?讓我們回顧全詩去感受一下。
(屏顯:在秋風破屋之時,他是一個 人;
在群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 人;
在屋漏難眠之時,他是一個 人;
在呼喚廣廈之時,他是一個 人。)
生:生42:第二個。在群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有寬容之心、憐憫之心的人。
生43:在群童搶茅之時,他是一個有悲哀無力的人。
生44:在秋風破屋之時,他是一個可憐的人。
生45:在呼喚廣廈之時,他是一個心胸寬廣、憂國憂民的人。
師:說得真好。前面都是在說他自己,呼喚廣廈時,他已經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人。這個時候,不僅僅是他自己啊,已經上升到了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層面啦。我們看一下,他之所以被稱為「詩聖」,他的詩之所以被稱為「詩史」,那是因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47:推己及人。
師:推己及人,憂國憂民,這是一個怎樣的情懷?
生48:愛國情懷。
五、感悟家國文化
師:確切的說是一種家國情懷。從古到今,家國情懷是滲透在中國文人血脈裡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世代傳承。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
生(齊):吾將上下而求索!
師:杜甫呼喚:安得廣廈千萬間,——
生(齊):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範仲淹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
生(齊):後天下之樂而樂!
師:顧炎武發出吶喊:天下興亡,——
生(齊):匹夫有責!
師:家國情懷是滲透在文人血脈裡的一種文化,而杜甫,無疑是這種文化精神史上最耀眼的一顆珍珠,最宏偉的一座豐碑!
師:就讓我們在朗朗地誦讀聲中,來傳承這種家國文化吧!請同學們試著背誦一下全文,注意讀出氣勢來:
師:再把重音強調一下,從「嗚呼」開始:
生(眾):「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這種家國情懷,不僅文人應該有,我們普通人也應該有!謝謝大家!
下課。
作者簡介:韓永利自治區王玉桂初中語文教學能手培養工作室成員
烏市第四批中學語文學科帶頭人
烏市沙區中學語文兼職教研員
自治區「國培計劃」語文授課教師
烏市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烏市名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
烏魯木齊市第三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始終追尋:唯有書香能致遠,語文詩意是日常。
實實在在教語文
實實在在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