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鑑賞:本詩是杜甫以自己居住的茅屋為描寫對象,寫就的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肅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肅宗上元元年(760)春,自安史之亂始歷經磨難的杜甫,在「三年飢走荒山道」後,輾轉來到成都。在親友的資助下,杜甫在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這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地。由於劍南節度使兼戍都尹嚴武的照顧,杜甫的生活稍稍安定了一些。但第二年(761)八月,草堂屋頂上的茅草被一場秋風捲走,大雨又緊跟而至。面對屋漏床溼的情景,窘境中的詩人感慨良多,難以入眠,於是寫下了這首名篇。
全詩根據內容的轉換,可劃分為四部分:前五句是第一部分,交代秋風捲走茅草的具體情況:「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到「歸來倚杖自嘆息」是第二部分,描寫對象由天地轉為人;接下來八句是第三部分,寫屋漏偏逢連夜雨的不幸遭遇;「安得廣廈千萬間」到最後是詩的最後一部分,這五句詩點明全詩主旨。詩人由自己想到他人,並發出了疾呼。
第一部分,開篇與題目相對應,五句話句句押韻,通過一系列的動態描寫,勾勒出秋風卷茅草的景象。首句點名時間。「風怒號」寫出了秋風的特點:來勢猛、聲音大、速度快。「卷」給人以動態的感覺,同時又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包含其中。「飛」是對「卷」的補充說明,告訴人們捲起的茅草已經「飛」過江去,落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說明「飛」走的茅草已經弄不回來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六個緊密相接的動作,不但給畫面賦予了動感,更撥動了人們的心弦。
第二部分由前一部分發展而來,同時又對前者做了補充。前三句塑造出頑劣的群童形象,與衰老無力的詩人形成鮮明的對照。後兩句表明,即使只是一群頑童,詩人也只能受盡欺侮,無可奈何。「忍能」句中的「盜賊」,並非真的說群童是盜賊,而是著力表現詩人此時焦急氣憤的心情。
第三部分中,「俄頃」兩句,既寫出了大雨來臨前的徵兆,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愁雲慘澹的氣氛。這種氛圍也是詩人此時心境的寫照。「布衾多年冷似鐵」到「雨腳如麻未斷絕」四句,是對詩人現實窘境的描寫。前兩句寫出詩人心中無以為家的痛苦,後兩句看似絮叨,卻不禁讓人聯想到詩人坐在床邊獨自嘆息的悽涼境況。「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前半句為縱,從眼前的困境擴展到戰亂中所經受的種種磨難,從自己破敗不堪的小家擴展到動蕩不安的國家;後半句是收,再回到痛苦的現實中來。
第四部分,是全詩關鍵所在。前三句,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心中期盼廣廈的願望。三句詩蟬聯而下,境界廣闊;「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詞,字字鏗鏘有力,氣勢不凡,迸發出如波濤洶湧般的激情。這激情奔放有力,只能通過嗟嘆來表達。「嗚呼」兩句,詩人表達了犧牲自我來換取天下窮苦者溫暖的渴望。詩人博大的胸懷、崇高的境界在這裡一覽無餘。
這首歌行體古詩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風格:句式長短交錯;韻腳兩韻一轉,多次變換;層次清晰分明,錯落有致,跌宕起伏;內容有揚有抑,波折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