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我能玩會兒手機嗎?」,作為家長如何回答?

2020-09-10 江西家齊教育

「媽媽/爸爸,我能不能玩一下手機?」
每個當家長的,可能最怕的就是孩子問這個問題了。


2019年8月2日,山東濰坊魏先生6歲的兒子,居然趁他不注意,拿起手機直接清空了7萬的購物車。

第二天,魏先生在家裡坐收了滿滿一客廳的快遞,他直呼太奔潰了。


幸虧好心的商家答應給退貨,魏先生才鬆了一口氣。

其實,不單是魏先生,其他家長也一樣的頭痛。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玩手機、刷抖音、打遊戲,什麼時候就已經發瘋成魔。


一個孩子在暑假期間玩手機,被父親呵斥扔掉手機之後,居然直接跳出了窗外。


如此的不堪一擊,讓人扼腕痛惜之餘,不由得擔心起自己的孩子。


的確,在當下的時代,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也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家長用手機工作、購物、娛樂,潛移默化地,孩子也對手機裡的世界非常渴望。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部分家長會嚴詞拒絕,接著,孩子要麼哭鬧,要麼悶悶不樂,對手機的渴望與日俱增。


另一部分家長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吧。」因為孩子專注於玩手機,不吵不鬧,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家長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輕鬆了不少。


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於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看到這一數據,不少家長感到詫異並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們都知道手機好玩,即使是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機面前也刷起微博抖音也會停不下來。更何況是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長見識。


但在現在的大環境裡,要讓孩子完全隔絕手機是不現實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做出不同的應對。


1~3歲

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


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手機遊戲、電視)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議: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3~6歲

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遊戲


不少父母為了圖一時清淨,偶爾會把孩子丟給手機遊戲「照看」。但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建議: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繪本。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7~12歲

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階段,即兒童叛逆期。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有時講起來道理來,懟得爸媽都無語。


建議: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


12~16歲

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建議: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


有了溝通和信任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


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相關焦點

  • 媽媽,我能玩會手機嗎?猶太父母的回答方式,值得所有父母借鑑
    「媽媽,我能玩會兒手機嗎?」孩子問出這個問題的場景在大部分的家庭中都出現過。而大部分的家長會對孩子的請求加上一個「前提條件」,比如會讓孩子先寫完作業,或者先完成什麼別的事情,然後再玩手機。另外有的家長還會直接拒絕或者答應孩子的請求,然而不知道大家聽沒聽說過一種猶太人的回答方式,這種回答方式值得所有父母來借鑑。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當孩子這樣問你時,你如何回答?
    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讓手機分擔自己的責任,但其實手機也在分走孩子對家長的依賴和愛。試想,當孩子慢慢對手機上癮,影響學習,甚至學壞,家長還會覺得輕鬆嗎?
  • 當孩子問你,我是從哪裡來的,作為家長你們是怎麼回答呢
    閨蜜們只要聚在一起少不了的話題就是孩子,吃水果的時候閨蜜露露說:女兒最近老問我一個問題?她是從哪裡來的?我回答她:媽媽生出來的,孩子回過頭來繼續追問,從哪裡生出來的?這讓我很尷尬,要是刨腹產吧,我就直接告訴孩子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可偏偏我是順生的,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解釋,講的很清楚吧可我又覺得尷尬。不解釋吧!孩子不停的問,到底這個問題該如何解答,需不需要說很清楚,幾歲說合適?
  • 「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作為家長,你該怎樣回答?
    由於現在手機隨處可見,自然手機上有很多吸引人的東西,對於大人也是,孩子同樣也是。很多父母應該聽過這樣一句話「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你是怎樣回答的呢?」  這位王媽媽下班回家之後正在做飯,爸爸在一旁看手機,孩子問「媽媽,我能玩一會手機嗎」,由於沒有時間陪孩子,孩子比較調皮,想著玩手機就可以安靜一會,因為媽媽這樣的舉動,導致孩子只要媽媽的手機閒著的時候就會拿去看,後來這位媽媽一次不讓孩子玩手機導致孩子動手去抓媽媽,一邊哭著一邊罵著,因此家人都覺是孩子媽媽的錯誤。
  • 中考前孩子問「我考不好怎麼辦」,家長如何回答?
    子總問「我考不好怎麼辦」?家長如何回答?你什麼事都不用管,只管複習考試再堅持下,咱們就都解放了......家長可以向孩子解釋:高級別的正規考試,出題是比較嚴謹認真的,反而不會出現有時在學校考試出現的怪題、偏題,不會讓你看到題摸不著北。
  • 「孩子因為玩手機撒謊,我該拆穿嗎?」|你問我答第一期
    本周作為啟動周,我們從你們的「第一個問題」中做了篩選,選出這個大家都關心的手機問題。 傾訴# 問:孩子因為玩手機撒謊,我該拆穿嗎? 我的孩子是一個13歲初二女孩。
  • 當孩子問「為什麼朋友都過得比我好」時,家長如何回答更好呢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生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或許有一天孩子就會問家長:「為什麼我的朋友都過得比我好?」 面對孩子的這個問題,家長如何回答更好呢 「小寶貝,你知道嗎......我在想,不知道你清不清楚自己有多麼幸運。」接著將勺子看不到的卻令朋友無比羨慕的地方娓娓道來。
  • 孩子說:「媽媽你好普通」,作為家長我該怎樣回答?
    這就提醒我們,要像我那位美女老師一樣,做好心理準備。這個心理準備就是,好奇心非常重的娃娃們可能會提問各種讓大人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比如,他突然有一天會問:「媽媽,你好普通」。這時候大人該怎麼應對?首先,不要大驚小怪,卻要冷靜對待。
  • 高情商父母的語錄寶典,孩子問:媽媽我是從哪來的?金星這樣回答
    你家的小寶寶問過你自己是從哪裡來的嗎?你是怎樣回答的呢?"實際上這是一個大多數孩子都會問的一個問題,然而家長們卻選擇下意識的逃避,敷衍孩子的問題。為什麼呢?然而你知道嗎?孩子會問這樣的問題只是想要了解自己出生的故事,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 「手機作業」越來越多大家如何看?家長:給孩子「合法」玩手機
    老師布置的手機作業越來越多,我們如何看待孩子以老師完成手機作業的藉口玩手機的問題呢?或者說該不該留手機作業?東北農業觀察出品農村大媽為了完成老師布置作業買智慧型手機,卻導致孩子學習直線下降,誰之過?手機作為我們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就連我們孩子的教育也離不開手機。我們村裡的一個家長因為沒有及時的完成老師布置的「手機作業」而受到了批評。
  • 孩子說「我想玩手機」,聰明的家長不會直接拒絕,而會這樣回答
    導讀:孩子說「我想玩手機」,聰明的家長不會直接拒絕,而會這樣回答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說「我想玩手機」,聰明的家長不會直接拒絕,而會這樣回答!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作為家長,如何與孩子談論性?
    性教育就是性生理教育,其實,性教育包括性知識、性觀念、性審美等內容;科學的性教育不但能幫助孩子坦然接受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而且能夠使其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免受性侵害。作為家長,如何與孩子談論性?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如果孩子問: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會怎麼   回答呢?「放寒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得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小靜捧著手機,盯著屏幕裡的動畫片,連忙點頭應著,看都沒看媽媽一眼。同樣是假期,面對孩子想玩手機的請求,媽媽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笑笑媽媽卻回答:「媽媽帶你去遊樂園吧,你不是老想去玩。」「有媽媽的陪伴,還能去遊樂園,這可比玩手機好太多了呢。」媽媽們想要手機成為孩子親近的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嗎?
  • 孩子總是問「我是從哪兒來的」該如何回答?
    孩子也可以看的性教育片 我從哪裡來 「撿來的」、「床底下翻出來」、「坑裡撿來的」、「咯吱窩裡掉出來」、「洪水衝來的」……孩子問自己是怎麼來的,父母當年是這樣回答自己的。
  • 孩子問:「媽媽,我被打了,能還手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堪稱典範
    導讀:孩子問:「媽媽,我被打了,能還手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堪稱典範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問:「媽媽,我被打了,能還手嗎」,這位媽媽的回答堪稱典範!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放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附寒假課程資源)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放寒假了,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小靜追著媽媽反覆問著。媽媽被問的煩了,就隨手把手機給了小靜,想了想,又說:「那你答應我,只能玩一會兒。」「有媽媽的陪伴,還能去遊樂園,這可比玩手機好太多了呢。」孩子到底是要手機還是要陪伴呢?媽媽們想要手機成為孩子親近的人,取代自己的位置嗎?這可能取決於媽媽們的回答。
  • 「媽媽,我能玩一下手機嗎?」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媽媽 / 爸爸我想玩手機。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 當孩子給你問一些問題的時候,你會這樣回答他嗎?
    尤其對於膽怯的孩子,在他問問題的時候,已經是鼓足了所有勇氣,如果再被嘲笑的話,以後他將再也不會通過提問的方式獲取知識,就像一隻被潮水衝到海灘上的海星,找不到返回海洋的路,而只能傻傻地待在原地。在面對孩子數不清的問題時,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去做呢?首先父母對愛提問的孩子一定不要嫌煩,一些孩子一回到家就會追著大人說著說那,處在辛苦忙碌中的家長往往會變得很不耐煩的說,不要來煩我沒完沒了的。
  • 當孩子問:「我從哪裡來?」作為父母該怎樣應答?
    儘管如今大多數家長試圖如實回答這一問題,但又怕孩子刨根問底陷入尷尬。針對調查折射出國人性教育的缺失。幸好孩子沒有繼續追問下去,否則她也黔驢技窮了。其實這個媽媽說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對於性教育,儘管他們都試圖如實回答,但仍擔心孩子刨根問底,一旦追問細節,不少家長都會陷入尷尬。
  • 當孩子問:「我從哪裡來?」作為父母該怎樣應答?
    在2012年底,央視推出了一個名為「我從哪裡來」的街頭調查採訪,得到了各種神回復從而引發家長們熱議。其實這個話題並不過時,孩子們的好奇心必定會驅使他們向自己的父母問詢。儘管如今大多數家長試圖如實回答這一問題,但又怕孩子刨根問底陷入尷尬。針對調查折射出國人性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