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爸爸,我能不能玩一下手機?」
每個當家長的,可能最怕的就是孩子問這個問題了。
2019年8月2日,山東濰坊魏先生6歲的兒子,居然趁他不注意,拿起手機直接清空了7萬的購物車。
第二天,魏先生在家裡坐收了滿滿一客廳的快遞,他直呼太奔潰了。
幸虧好心的商家答應給退貨,魏先生才鬆了一口氣。
其實,不單是魏先生,其他家長也一樣的頭痛。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玩手機、刷抖音、打遊戲,什麼時候就已經發瘋成魔。
一個孩子在暑假期間玩手機,被父親呵斥扔掉手機之後,居然直接跳出了窗外。
如此的不堪一擊,讓人扼腕痛惜之餘,不由得擔心起自己的孩子。
的確,在當下的時代,手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也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
家長用手機工作、購物、娛樂,潛移默化地,孩子也對手機裡的世界非常渴望。
不同的家長面對孩子同樣的請求時,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部分家長會嚴詞拒絕,接著,孩子要麼哭鬧,要麼悶悶不樂,對手機的渴望與日俱增。
另一部分家長會回答孩子:「那就玩一會兒吧。」因為孩子專注於玩手機,不吵不鬧,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家長便有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輕鬆了不少。
有數據顯示,孩子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平均每分鐘會眨眼超過7次,淚膜破裂時間平均小於5秒,長此以往,視力將急劇下降。
看到這一數據,不少家長感到詫異並且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們都知道手機好玩,即使是有一定自制力的成年人,在手機面前也刷起微博抖音也會停不下來。更何況是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呢?
家長適時的回應,讓孩子遠離手機,帶孩子出去走走,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對玩手機上癮,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長見識。
但在現在的大環境裡,要讓孩子完全隔絕手機是不現實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做出不同的應對。
1~3歲
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儘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
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手機遊戲、電視)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建議:父母儘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如果孩子對手機好奇,可向孩子示範打電話、發語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對手機用途的正確認知。
3~6歲
儘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遊戲
不少父母為了圖一時清淨,偶爾會把孩子丟給手機遊戲「照看」。但3~6歲的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觸遊戲,極易上癮。
因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適當接觸手機,如讓孩子明白手機可撥打電話、可與人聊天、視頻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遠離手機遊戲。
建議:積極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多與孩子共讀兒童繪本。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歷,多帶孩子外出體驗大自然,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7~12歲
針對手機問題不宜強勢打壓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階段,即兒童叛逆期。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會變得固執又脾氣暴躁,有時講起來道理來,懟得爸媽都無語。
建議:與孩子協商規定玩手機的時長、次數,作為必須遵守的規則,如若違反,可以承擔家務為責罰手段。
家長要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動機,目標是「孩子停止玩手機遊戲」,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機遊戲」。
12~16歲
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青春期,思想認知水平較高,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手機就像一把雙刃劍,能傷害孩子,但也能幫助孩子,關鍵在於如何使用。
建議: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變化,給予孩子一定的個人空間。
有了溝通和信任後,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玩手機的規則,正確看待孩子使用手機,引導孩子合理利用手機的正面效應,如手機上閱讀電子書籍更方便、手機搜索學習信息等。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
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
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
都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
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