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策略,善於思考收穫多,從勾股定理到一線三角模型

2020-12-08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每當我們去認識一個新問題時,一般會從特殊出發,將特殊情況研究透徹後再去認識一般情況,這樣的研究思路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符合我們的認知規律。在複習三角形的相似時,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基本模型,如果能抓住這些模型,並向一般情形進行推廣,往往能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勾股為引,多個直角三角形的合作

眾所周知,點、線、面是初中幾何研究的基本。我們在研究了線段、直線、射線之後,就研究了兩條直線之間的關係。類似的,我們在研究了最基本的平面圖形三角形後,也就要研究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學習中,慢慢總結和得到一些模型和方法。例如「K型圖」「一線三等角」等模型,這些模型或方法,貫穿好幾塊知識區,首先出現在

「勾股定理」這一章。這一章中,最重要的圖即為「弦圖」(如圖1),弦圖中就有「K型圖」(如圖2),也是勾股定理無字證明的典型圖形。

全等為基,兩個三角形之間關係的初探

勾股定理研究了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後續的研究也是圍繞單個三角形展開的。在研究了三角形的邊角關係之後,順理成章地進人兩個三角形之間的關係研究。由圖形的平移學習,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平移前後兩個圖形形狀相同,大小相等。而最基本的封閉圖形就是三角形,從而進人到三角形全等的知識區。此時,圖2成為研究的典型圖形,並被稱為「K型圖」,由此拓展出

「一線三等角」模型。「一線三等角」的背景圖形一般為正方形、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相似為終,兩個三角形的對應關係

在全等的應用中,「一線三等角」模型需要有對應線段相等,但在相似中,只需要有對應的角相等即可,應用時雖天馬行空,但有跡可循。為更好地發現聯繫,我們將展現各種模型。

典型例題,讓理念在實踐中升華

1王強同學用10塊高度都是2cm的相同長方體小木塊,壘了兩堵與地面垂直的木牆,木牆之間剛好可以放進一個等腰直角三角板(AC=BC,∠ACB=90°),點C在DE上,點A和B分別與木牆的頂端重合.

(1)求證:△ADC≌△CEB;

(2)求兩堵木牆之間的距離.

【解析】(1)根據題意可得AC=BC,∠ACB=90°,AD⊥DE,BE⊥DE,進而得到∠ADC=∠CEB=90°,再根據等角的餘角相等可得∠BCE=∠DAC,再證明△ADC≌△CEB即可;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進行解答.

由題意得:AD=2×3=6cm,BE=7×2=14cm,

∵△ADC≌△CEB,∴EC=AD=6cm,DC=BE=14cm,

∴DE=DC+CE=20(cm),

答:兩堵木牆之間的距離為20cm.

2.如圖,在△ABC中,AB=AC,點A、E、F分別在AB、BC、AC邊上,且BE=CF,BD=CE.

(1)求證:△DEF是等腰三角形.

(2)若△DEF為等邊三角形,求∠A的度數.

【解析】(1)由AB=AC,∠ABC=∠ACB,BE=CF,BD=CE.利用邊角邊定理證明△DBE≌△CEF,然後即可求證△DEF是等腰三角形.

(2)得出∠DEF=60°.可得∠B=∠DEF=60°.則∠C=∠B=60°.可求出結論∠A=60°.

3.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頂點A在x軸上,AB=AC,∠BAC=90°,且A(2,0)、B(3,3),BC交y軸於M,

(1)求點C的坐標;

(2)連接AM,求△AMB的面積;

(3)在x軸上有一動點P,當PB+PM的值最小時,求此時P的坐標.

【解析】(1)作CD⊥x軸於D,BE⊥x軸於E,證明△CDA≌△AEB,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得到CD=AE,AD=BE,求出點C的坐標是(﹣1,1);

(2)利用待定係數法求出直線BC的解析式,得到OM的長,根據△AMB的面積=梯形MOEB的面積﹣△AOM的面積﹣△AEB的面積計算,得到答案15/4;

(3)如圖3,作M關於x軸的對稱點M′(0,﹣3/2),連接BM',交x軸於點P,此時PB+PM的值最小,設直線BM′的解析式為y=mx+n,則3m+n=3,n=-3/2,解得m=3/2,n=3/2,∴直線BM′的解析式為y=3/2x﹣3/2,點P在x軸上,當x=0時,y=1,∴點P的坐標為(1,0).

4.(1)問題發現:如圖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線m經過點A,BD⊥直線m,CE⊥直線m,垂足分別為點D、E.

試寫出線段DE,BD和CE之間的數量關係為_____;

(2)思考探究:如圖2,將(1)中的條件改為:在△ABC中,AB=AC,D,A、E三點都在直線m上,並且∠BDA=∠AEC=∠BAC=α,其中α為任意銳角或鈍角.請問(1)中結論還是否成立?若成立,請給出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3)拓展應用:如圖3,D、E是D、A、E三點所在直線m上的兩動點(D,A,E三點互不重合),點F為∠BAC平分線上的一點,且△ABF和△ACF均為等邊三角形,連接BD,CE,若∠BDA=∠AEC=∠BAC,試判斷△DEF的形狀並說明理由.

【解析】(1)根據垂直的定義得到∠BDA=∠CEA=90°,根據等角的餘角相等得到∠CAE=∠ABD,根據「AAS」證明△ADB≌△CEA,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得到AE=BD,AD=CE,結合圖形得到DE=BD+CE;

(2)中結論成立,根據∠BDA=∠AEC=∠BAC,得到∠BAD=∠ACE,由AAS定理證明△BAD≌△ACE,根據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得到BD=AE,DA=CE,得出結論;

(3)根據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得到∠BAC=120°,證明△BAD≌△ACE,得到BD=AE,證明△BDF≌△AEF,得到DF=EF,∠BFD=∠AFE,求出∠DFE=60°,根據等邊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到答案△DEF為等邊三角形.

5.(1)如圖1,△ABC為等邊三角形,點D、E分別為邊AB、AC上的一點,將圖形沿線段DE所在的直線翻折,使點A落在BC邊上的點F處.求證:BFCF=BDCE.

(2)如圖2,按圖1的翻折方式,若等邊△ABC的邊長為4,當DF:EF=3:2時,求sin∠DFB的值;

(3)如圖3,在Rt△ABC中,∠A=90°,∠ABC=30°,AC=2√3,點D是AB邊上的中點,在BC的下方作射線BE,使得∠CBE=30°,點P是射線BE上一個動點,當∠DPC=60°時,求BP的長;

【解析】(1)證明:∵△ABC是等邊三角形,∠A=∠B=∠C=60°,

∴∠BDF+∠BFD=180°﹣∠B=120°,

由摺疊知,∠DFE=∠A=60°,∴∠CFE+∠BFD=120°,∴∠BDF=∠CFE,

∵∠B=∠C=60°,∴△BDF∽△CFE,

∴BF/CE=BD/CF,∴BFCF=BDCE;

(2)解:如圖2,設BD=3x(x>0),則AD=AB﹣BD=4﹣3x,

由摺疊知,DF=AD=4﹣3x,

過點D作DH⊥BC於H,∴∠DHB=∠DHF=90°,

(3)如圖3,在Rt△ABC中,AC=2√3,∠ABC=30°,

∴BC=2AC=4√3,AB=√3AC=6,

∵點D是AB的中點,∴BD=1/2AB=3,

過點C作BC的垂線交BP的延長線於Q,∴∠BCQ=90°,

在Rt△BCQ中,∠CBE=30°,∴CQ=BC/√3=4,

∴BQ=2CQ=8,∴∠BCQ=90°,

∵∠CBE=30°,∴∠Q=90°﹣∠CBE=60°,

∴∠DBP=∠ABC+∠CBE=60°=∠Q,∴∠CPQ+∠PCQ=120°,

∵∠DPC=60°,∴∠BPD+∠CPQ=120°,∴∠BPD=∠PCQ,

∴△BDP∽△QPC,∴BD/PQ=BP/CQ,∴3/(8-BP)=BP/4,∴BP=2或BP=6.

6.如圖,正方形ABCD中,AB=12,AE=1/4AB,點P在BC上運動(不與B,C重合),過點P作PQ⊥EP,交CD於點Q,求在點P運動的過程中,BP多長時,CQ有最大值,並求出最大值.

【解析】:∵∠BEP+∠BPE=90°,∠QPC+∠BPE=90°,

∴∠BEP=∠CPQ,

又∠B=∠C=90°,

∴當x=6時,y有最大值為4.即當BP=6時,CQ的最大值.

7.如圖,在△ABC中,BA=BC=12cm,AC=16cm,點P從A點出發,沿AB以每秒3cm的速度向B點運動,同時點Q從C點出發,沿CA以每秒4cm的速度向A點運動,設運動的時間為x秒.

(1)當x為何值時,△APQ與△CQB相似?

∵AC=16cm,∴CQ=4cm,AQ=12cm。

∵BA=BC=12cm,點P從A點出發,沿AB以每秒3cm的速度向B點運動,同時點Q從C點出發,沿CA以每秒4cm的速度向

8.如圖1,在△ABC中,AB=AC,點D,E分別是邊BC,AC上的點,且∠ADE=∠B.

(1)求證:ABCE=BDCD;

(2)若AB=5,BC=6,求AE的最小值;

(3)如圖2,若△ABC為等邊三角形,AD⊥DE,BE⊥DE,點C在線段DE上,AD=3,BE=4,求DE的長.

【解答】(1)證明:∵AB=AC,∴∠B=∠C,

∵∠ADC為△ABD的外角,∴∠ADE+∠EDC=∠B+∠DAB,

∵∠ADE=∠B,∴∠BAD=∠CDE,又∠B=∠C,∴△ABD∽△DCE,

(3)解:作AF⊥BE於F,則四邊形ADEF為矩形,

∴EF=AD=3,AF=DE,∴BF=BE﹣EF=1,

設CD=x,CE=y,則AF=DE=x+y,

題後反思

對「一線三等角」相似模型的基本理解是:一條直線上有三個角相等,就會有「左右「兩個三角形相似。進一步,更深層的理解,「一線三等角」有三個角相等,分布於同一直線上的左、中、右位置,當中間角的頂點是左右角的頂點所成線段的中點時,會同時出現三個三角形相似。

「一線三等角」相似模型是比較常見的一個模型,我們不但要注意特殊的三等角,如三個90°角、三個60°角或三個45°角,還要能推廣到三個相等的任意角,甚至再回到特殊位置時,出現三個三角形同時相似,要從中學會「從特殊走向一般,從一般再回到特殊」的辯證思想,將知識向縱深處拓展。

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相似三角形這一章在「一線三等角」模型的串聯下,能讓初中數學整體學習得以實現。通過這個模型,初中數學知識點、知識體系得以整體化。我們在學習新的內容時有了類比,那麼在複習時,也就有了全局觀。如果我們能夠結合題目進行有效的變式與整合,多角度體驗模型的適用性和使用條件,就能更深層次地理解模型和模型之外的題型。

相關焦點

  • 8數期中複習,勾股定理重難點+方法策略+專題練習,考前必看 - 中學...
    A.重難點點撥學習目標:複習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利用它們求三角形的邊長或證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學習重點: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應用。學習難點:利用定理解決實際問題。B.方法策略透視1.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首先通過拼圖找出面積的相等關係,再由面積之間的相等關係並結合圖形進行代數變形即可推導出勾股定理.它一般都經過以下幾個步驟:拼出圖形→寫出圖形面積的表達式→找出相等關係→恆等變形→導出勾股定理.
  • 初中數學《勾股定理》課程設計
    一、單元設計理念勾股定理這一章側重培養學生主動探尋並善於抓住數學問題的背景和本質的素養以及善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合理簡化和量化,建立數學模型的素養。為實現這一目的,在授課中本著學透勾股定理這個根本,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 三角尺與勾股定理(下)
    三角尺與勾股定理(下)二、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副三角尺有兩塊,一塊含有30角,另一塊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兩塊三角尺不同的「顯赫身世」和「高貴品質」到不同的地方買一副三角尺,大小可能不一樣,但是形狀總是一樣的.你是否想過:這是為什麼?告訴你這兩塊三角尺不同的「顯赫身世」吧!
  • 八年級數學,畢達哥拉斯定理,又稱為勾股定理
    於是一個偉大的定理從此誕生了!這個人就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這個定理也以他的名字而命名,叫做「畢達哥拉斯定理」,在我國叫做「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畢達哥拉斯證明勾股定理,用的圖形就是著名的「勾股樹」的樹根圖,就是如下的圖形。可是畢達哥拉斯是怎麼證明勾股定理的呢!聰明的你能做到嗎?
  • 巧用射影定理解決雙勾股模型問題
    巧用射影定理解決雙勾股模型問題我們在學習直角三角形相似時,一般都會歸納出特殊比例關係式,將之稱為射影定理。但是題目中的H為中點,結合O為AB中點,兩個中點極易聯想到三角形中位線,於是連接OH,發現它不僅是△ABC中位線,同時由於∠ACB=90°,它與BC是垂直關係。我們的突破口就從這個垂直關係開始,觀察△OBH,它是直角三角形,並且HG恰好是它斜邊上的高,完美的射影響定理使用環境!
  • 初二專題:如何巧記勾股數?你對勾股定理綜合題真的都會麼?
    同學們好,今天要分享的是初二下學期第二章內容,勾股定理。勾股定理這章節的內容不難。主要就勾股定理,勾股逆定理,和勾股數,以及它的綜合應用。難點在於勾股定理和其他知識點結合的綜合應用題。綜合題是需要同學們對初二上學期學的三角形那章節的內容要比較熟悉,且能熟悉小編之前分享的幾個模型。這樣才能把綜合題做好。
  • 為什麼要證明勾股定理
    證明勾股定理的意義在於教學,讓學生體會什麼是證明(儘管所呈現的還不是真正的證明)。由此,我們看出教材中的證明,已近「最佳」,因為它用了儘可能少的幾何位置關係。    數學愛好者們還在尋找更多的方法,來證明勾股定理,這是無可厚非的。引入中學課堂,卻沒有必要。還有一些「現代」的勾股定理證明用到向量,其實向量是平移的另一種體現,各種不變性已經含於其中了。
  • 8數培優:精緻實用解題模型,源於勾股定理的證明
    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10大科學發現,勾股定理就是其中之一,被譽為數學中的明珠。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大禹曾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利用勾股定理來測量兩地的地勢差。迄今為止,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有500餘種,僅我國清末數學家華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種精彩的證法,各種證法融幾何知識與代數知識於一體,完美地體現了數形結合的魅力。
  • 科普:勾股定理為什麼叫勾股定理?
    勾三股四弦五,小學就會學到的勾股定理,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大道至簡,簡潔中往往蘊含著一種美,而這種美來自於更深層次的自然的哲理,也就是所謂的道。中國最早記錄關於勾股定理相關內容的史籍是《周髀算經》。
  • 勾股定理問題(下):吃透4大易錯點,學生考試不用愁!(附精測卷)
    在上篇勾股定理問題中,曾和大家分享過,「勾股定理」在幾何圖形和數量關係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並為您整理了3種學生必會題型(點擊查看):利用勾股定理與面積法求三角形的高;分析數量關係設未知數,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勾股定理與摺疊問題解析。文章發出後,老師們紛紛就「勾股定理」問題中的易錯題型,分享了自己的解決辦法。
  • 初中數學:勾股定理的複習,知識點,考點你掌握了嗎?
    2.勾股定理的應用條件在直角三角形中才可以運用(不是所有三角形都可以使用奧)3.勾股定理表達式的常見變形:a^2=c^2-b^2, b^2=c^2-a^2, 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斷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邊長a,b,c滿足a2 +b2=c2 ,那麼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數滿足a2 +b2=c2的三個正整數,稱為勾股數
  • 勾股定理應用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 五分鐘學數學
    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應理,它是溝通幾何與代數的橋梁,也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規律的一條結論.在運用勾股定理解題時,若能正確把握數學思想,則會開闊解題思路,優化解題過程,同時也能加深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下面舉例說明勾股定理應用中蘊含的數學思想,以作參考.
  • 教案:數學《勾股定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用測量和數格子的辦法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並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勾股定理的由來,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 淺談勾股定理證明
    >(秦中 朱校華 原創)    勾股定理的證明有300多種,是目前數學定理證明最多之一.勾股定理完美地揭示了形與數結合的密切關係(數形結合思想體現處之一).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都藏有三邊長的數量關係式: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長的平方和等於斜邊長的平方.
  • 2020初三數學複習:容易混淆的勾股定理和逆定理,掌握好一種證法
    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最重要的當屬於勾股定理,但本單元決不是理解與掌握一個勾股定理那麼簡單。比如我們還要知道的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對的直角邊等於斜邊的一半;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於斜邊的一半,甚至是三角函數。「趙爽弦圖」是由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中間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個大正方形,它也是初中數學中體現我國輝煌數學成就的知識點之一。
  • 八年級下冊數學17.6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綜合應用(微課堂)
    傳播數學知識,展示數學魅力,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優質的數學內容!歡迎來到【數學101】初中數學同步微課堂,聽我的,你就是學霸!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綜合應用微課堂本節微課簡介今天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綜合應用》對於實際問題,要分析問題的具體情境,從已知的信息中提煉出具體的幾何模型,從而構造出直角三角形,再由勾股定理計算可得出具體的邊長,
  • 《天天狼人殺》勾股定理含義解釋
    導 讀 天天狼人殺勾股定理含義解釋由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近期,狼人殺遊戲中,又誕生勾股定理的新玩法,很多玩家可能不太了解
  • 三角形內角和,外角定理,長沙南雅入學考試
    三角形內角和,外角定理,長沙南雅入學考試題。這道題,大家先在草稿本上,認真地做一遍,然後再看後面的視頻。期待您在評論區留言。溫馨提醒:方老師數學課堂,因為視頻內容越來越多,為了更好的分類歸納內容,將所有優化成三個微信公眾號,分為幾何部分、代數部分、七年級數學。
  • 中考數學,「勾股定理」必考點
    勾股定理的由來: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國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稱為勾,較長的直角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
  • 小網格大舞臺,酷愛「上網」的勾股定理,靈活探究收穫多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愛「上網」,常常能在正方形網格中發現它們的「身影」。各邊的長,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進行判定,從而不難得到其形狀.∵正方形小方格邊長為1,8.如圖,A,B,C三點在邊長為1的正方形網格的格點上,則∠BAC的度數為(  )A.30° B.45° C.50° D.60°【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各邊的長,根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