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油,世界最大食品造假行業!央視曝光,造假商:不出人命沒事

2020-12-23 騰訊網

前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

當利潤達到100%時, 就有人敢於鋌而走險;

當利潤達到200%時,他們就敢於冒上斷頭臺的危險。

而當利潤達到300%,他們就會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

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油脂中

最適合人體營養的油脂。

(百度百科關於「橄欖油」的介紹)

因其具有極佳的天然保健功效,美容功效和理想的烹調用途,

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

但不幸的是,隨著市場需求一路攀升,

這個市場值已超166億美元的巨大產業,

如今已淪為

世界最大的食品造假行業!

01

橄欖油,世界最大的食品造假行業!

早在2013年,歐盟就將橄欖油列為

十大最易造假食品之首!

美國CBS電視臺《60 Minutes》 節目曾報導,

美國市面上

75%-80%的特級初榨橄欖油

都是假的。

甚至連橄欖油的主要生產地義大利,市面上也有

一半的橄欖油是假的!

有些是以次充好,

用初榨的義大利橄欖油跟北非的劣質橄欖油混合,

還有些壓根不是橄欖油,

而是用大豆油或葵花籽油混合各種物質(如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

使其看起來像

特級初榨橄欖油。

2018年,央視也曾曝光,

一些標稱「特級初榨橄欖」和「橄欖原香」的橄欖油調和油,實際上

是大豆油冒充。

首先大家要知道,國際橄欖油協會將橄欖油分為

初榨橄欖油和精煉橄欖油2種。

初榨橄欖油根據酸度的不同又分為三個等級:

特級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

這是最高級別的橄欖油,

純天然,

沒有任何防腐劑和添加劑成份!

要求橄欖果在採收後24小時內製油,

把新鮮橄欖果實放到特定的「榨汁機」裡低溫榨出來,酸度不超過0.8%。

目前市面上賣的橄欖油,絕大部分號稱特級初榨橄欖油。

但有多少是真的呢?

據統計,全球橄欖油年產量只有300萬噸左右,

其中僅有25%

為特級初榨橄欖油。

但是橄欖油的銷量數據卻顯示:

全球橄欖油交易量

65%為特級初榨橄欖油。

義大利橄欖油產量佔7.1%,

銷售量卻高居16.1%。

這是因為,當地已淪為假橄欖油的集中產區!

02

世界多國發現假冒橄欖油!

義大利的橄欖油造假活動

10幾年來從未中斷,

甚至愈演愈烈!

2008年,義大利警方搜出2.5萬公升假橄欖油,並拘捕39人,

關掉7個假油工廠。

不法分子利用普通植物油加上香料和色素,再貼上假標籤,

聲稱是特級初榨橄欖油,出口到美國、德國和瑞士圖利。

2016年2月,義大利當局再次查獲8.5萬噸經硫酸銅處理的橄欖。

不法分子用硫酸銅處理頭一年產的舊橄欖,

使其呈現新鮮橄欖的青綠顏色,按新鮮橄欖價格出售。

硫酸銅通常用於製造殺菌劑,

過度攝入會導致噁心、嘔吐、腹痛,

甚至死亡。

2019年,義大利警方再次打掉一個跨境橄欖油造假集團,

犯罪分子用葵花籽油充當高價橄欖油,

義大利一些大型橄欖油生產商也參與造假,

供應當地及歐洲各地的餐廳和超市,賣到多個歐洲市場。

比如在德國,調查人員發現,

德國市場上數百萬瓶橄欖油都是假貨!

犯罪分子長期在德國和義大利銷售

大量假冒的特級初榨橄欖油!

這些假貨,是用大豆油或葵花籽油混合各種物質(如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後,

看起來像特級初榨橄欖油。

斯圖加特,法蘭克福和柏林的很多餐館,超市,商店,以及義大利各地的餐館和超市都流入了這種假橄欖油。

2016年5月,澳洲橄欖協會對Coles、Woolworths、Aldi和Foodland超市在售的27款瓶裝進口橄欖油進行檢測。

結果發現,

85%的產品沒有達到標準!

半數橄欖油因為有發黴腐爛味,沒有通過檢查。

03

號稱「原創進口」橄欖油實則出身黑作坊!

在國內,也存在橄欖油造假現象!

2014年,央視記者調查發現,

號稱「原裝進口」橄欖油

實則卻是出身黑作坊!

在這個黑作坊裡,

工人們將過期、變質的橄欖油倒入一個叫「沉澱桶」的桶內,

進行手工過濾,

將過期油中令人作嘔的黑色泥狀沉澱物過濾掉後,

再重新灌裝、貼標,

最後的成品橄欖油外包裝上沒有一個漢字,瓶身只有西班牙文的標識,

然後銷往全國各地。

2015年,央視再次曝光了食用油的造假內幕。

有些食用油廠家,瓶身雖然寫著「國外進口,特級初榨,橄欖原香」,

實際橄欖油成分只有2%....

其餘的全用廉價原料,"只要不被查出來,吃不死人就行"。。。。。

說到底,是利益薰心....

04

到底該怎麼挑選橄欖油?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該怎樣挑選橄欖油呢?

首先,大家要明確一個共識,

太便宜的價格,基本

不可能是貨真價實的

特級初榨橄欖油!

你也可以留意一下標籤上的成分表,如果不是百分百的特級初榨橄欖油,

而混入了其它名字的油品,都不值得花大價錢購買。

配料中如有「精煉橄欖油」「油橄欖果渣油」都不是100%初榨橄欖油。

另外,橄欖油怕光、怕高溫。

購買時請儘可能找深色或不透明材質、密封也要夠嚴密的。

儘量選擇大小適中的容量。

如果囤大容量的橄欖油,一旦保存不當,容易發生氧化反應。

結語

說到底,

橄欖油其實只是

一種常見的植物油而已!

之所以進入中國被神話,

塑造成高端食用油,

僅僅是商業利潤的需要!

在澳洲超市買橄欖油,

儘量買本土的哦!

來源:今日雪梨、CBS、olivetime等

相關焦點

  • 橄欖油,世界最大食品造假行業!曝光黑作坊內幕,造假商:吃不出人命...
    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油脂中最適合人體營養的油脂。百度百科關於「橄欖油」的介紹因其具有極佳的天然保健功效,美容功效和理想的烹調用途,在西方被譽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地中海甘露」。但不幸的是,隨著市場需求一路攀升,這個市場值已超166億美元的巨大產業,如今已淪為世界最大的食品造假行業!
  • 央視曝光!發貨地也能造假!你「海淘」買到的商品可能是……
    你「海淘」的商品很可能只是國內發出的仿品央視曝光「海淘」造假▼「海淘」發貨地造假以下圖片皆來自暗訪(不僅鞋子撈一筆,快遞費都被坑)快遞公司利用行業的便利,弄到境外物流網點的運單號,再用境外物流網點的代碼登錄物流的掃描設備,
  • 學術造假和食物造假,哪個危害更大?
    文/李光鬥食物造假會荼毒人命,學術造假最多產生幾個假院士,尤其是人文社科,歷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出幾個假博士、假教授也無所謂。但學術造假最大的危害是社會示範效應,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個國家學術聖殿的論文都是假的,那麼假貨流行也就不足為怪了。
  • 央視曝光防偽標籤造假 0.12元一套仿真度高到「真假難辨」
    TechWeb報導 8月23日消息,央視新聞今日曝光了一起防偽標籤造假案。一些明明是假貨的商品因貼上了仿真度極高的「防偽標籤」,用手機掃描防偽標籤二維碼後,竟變身為「正品」。這些假冒的「防偽標籤」都是通過網絡購買,一套0.12元或0.13元。
  • 日本鋼鐵造假驚人,十年造假內幕曝光,神鋼或成高田第二!
    更多「中招」企業浮出水面...日本鋼鐵造假驚人  事情曝光後,日本神戶制鋼公司的股票遭到拋售,在幾天中暴跌了近 40%,即便高層領導們不停的「開發布會道歉」 依舊沒能止住一瀉千裡的跌幅。日本鋼鐵造假驚人  目前各大企業都在緊急排查和測試當中,以評估是否需要召修,可以料想如果安全問題隱患比較嚴重的話,那麼大規模召回是不可避免了,而且還是史無前例的全行業召回事件。
  • 央視315曝光「黑名單」早知道
    但各企業仍然在這一天必須看《央視》,並提前做好危機公關的充分準備。 2016年的央視3•15晚會可能曝光哪些行業和企業呢?作為一名網際網路評論人,我更關心網際網路、科技行業。 根據歷年央視3•15晚會的曝光規律,凡是在上一年3月15日至當年3月15之間被央視曝光過的行業在3•15晚會上中招的概率極大;另外越是熱點行業,越容易被曝光。
  • 上市公司山下湖捲入珍珠粉造假被勒令停產整頓
    貝殼粉假冒珍珠粉,整個珍珠深加工行業陷入漩渦。  9月19日晚間,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披露浙江諸暨存在大量珍珠粉加工企業以貝殼粉假冒珍珠粉,公開造假。行業整頓風暴刮來。  9月21日,珠力寶珠業有限公司、暨市臺胞醫藥保健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諸暨市人民政府多個部門牽頭下,諸暨市所有珍珠粉加工企業都停產整頓。
  • 曝光!澳洲網紅DHA產品又雙叒叕造假了,又是孩子的口糧!
    「話說,網上有句話流傳甚廣——如果你想要知道這樣東西是否真的很紅火,看市面上它的假貨、山寨貨多不多就知道了…從西班牙假奶粉事件到國內奶粉造假大案,講真的,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品牌的狂熱,漸漸地成就了造假份子的「目標」。
  • 馬蜂窩點評造假?空中數據閣樓撐起獨角獸,數據造假早已屢見不鮮
    另一件轟動的融資數據造假的案例便是窩窩團。2011年5月,窩窩團高調宣布首輪融資將達2億美元,是當年團購業內單筆融資的最大規模,融資方為鼎暉、天佑、清科等。但翻出窩窩團招股書中的History、Preferred Shares及Financing actvities三欄數據,整個2011年窩窩團共計融資為5500萬美元,約為報導2億融資額的1/4。
  • 2013食品安全事件多來自原料汙染與惡意造假
    三品牌奶粉檢出反式脂肪酸、對膠原蛋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質疑、肯德基和真功夫等冰塊菌落超標、瞎果門、「地溝油變身食品原料,百餘企業涉案」、方便麵被曝含重金屬、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共計12個熱點事件。   孟素荷表示,通過對2011-2013年食品安全熱點事件梳理顯示,對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從2011年聚焦於方便食品和非法添加,到2012年關註標準與過程控制,而2013年的輿情則聚集於原料汙染與惡意造假。
  • 央視曝光貝殼粉假冒珍珠粉 諸暨珍珠加工廠停產
    貝殼粉假冒珍珠粉,整個珍珠深加工行業陷入漩渦。9月19日晚間,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披露浙江諸暨存在大量珍珠粉加工企業以貝殼粉假冒珍珠粉,公開造假。行業整頓風暴刮來。9月21日,珠力寶珠業有限公司、暨市臺胞醫藥保健有限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在諸暨市人民政府多個部門牽頭下,諸暨市所有珍珠粉加工企業都停產整頓。
  • 被央視點名批評的微商面臨哪些問題?
    摘要: 先是媒體爆料90後「網紅轉戰微商」賣毒面膜致人毀容,接著央視又以新聞播報的方式連發兩篇微商報導,央視稱某微商品牌質量存疑,涉嫌造假,微商大會酷似傳銷。    最近,關於微商的輿論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媒體爆料90後「網紅轉戰微商」賣毒面膜致人毀容,接著央視又以新聞播報的方式連發兩篇微商報導,央視稱某微商品牌質量存疑,涉嫌造假,微商大會酷似傳銷。
  • 山東全面清查央視曝光山寨食品
    本報訊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山寨露露」等產品造假現象。  山東養潤食品飲料有限公司主要代理銷售銓順核桃乳、椰汁複合蛋白飲料、黑豆核桃產品類型複合蛋白飲料、零脂肪胃動力乳酸菌飲料、暢胃乳酸菌、魯源核桃露。經執法人員檢查,該公司所銷商品涉嫌擅自使用六個核桃、椰樹椰汁等有一定影響商品的特有名稱、包裝,其行為涉嫌違反新《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
  • 學歷造假絕非個案,最大受益者就是最大受害者,沒有贏家
    剛剛演員翟天臨論文抄襲、歌手仝卓偽造學籍被曝光和處理,最近又報出西南交通大學取消學生陳玉珏的免費推薦研究生資格的消息。6月中旬,央視著名主持人康輝在自傳《平均分》中自報高考志願險些被頂替的事:他的大學志願報的是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前身),雖然筆試面試排名第一,但錄取通知卻是別的院校,顯然是被別人頂替了。後來在父親多方奔走呼告下才被錄取。
  • 日本又出造假醜聞!這一次「神戶牛肉」也淪陷了
    (央視財經《環球財經連線》)神戶牛是代表日本牛肉的高級品牌之一。昨天,「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也就是常說的「日本農協」,在神戶市內經營的一家餐廳被爆出涉嫌品牌造假,用次等牛肉冒充神戶牛。就在神戶制鋼造假事件不斷發酵的同時,日本農協的兵庫縣地方總部昨天向外界承認,由該機構在神戶市內直接經營的一家餐廳從去年4月起至今,一年半的時間裡向顧客提供了大約3200份次等牛肉冒充的神戶牛。在這家餐廳裡面,每100克神戶牛平均售價為8000日元(約合人民幣470元),比次等牛肉貴2500日元,餐廳通過品牌造假的方式非法獲利1000萬日元左右。
  • 央視曝光食用油造假內幕,一篇教你如何選好油,孩子健康我做主
    最近央視曝光食用市場混亂,很多人造假,偷工減料,配料表大同小異,對外打著所謂高端調和油的旗號,實際上在生產者眼裡都是大量採用普通植物油勾兌出來的低端油,天天吃的食用油時刻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 央視曝光食用油造假內幕,一篇教你如何選好油,孩子健康我做主
    最近央視曝光食用市場混亂,很多人造假,偷工減料,配料表大同小異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的建議,寶寶輔食油用量:3、橄欖油橄欖油在市面上相對較少,其營養也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很多橄欖油都是初榨的,會有一些雜質,所以不建議寶寶太多食用。
  • 揭秘抖音流量造假背後的灰色利益鏈
    近日,字節跳動發布打擊流量造假的「啄木鳥2019」專項行動數據,不過打臉的是,「21財經」於12月30日對抖音平臺流量造假現象再次調查,三位受訪刷量平臺均表示,人工刷流量「不可能被發現」,如今人們依然可以在多個渠道上輕易搜出大量專門為抖音刷流量的平臺。
  • 微商「造假神器」編造火爆生意
    原標題:微商「造假神器」編出亮瞎眼交易記錄   記者調查   「造假神器」網上售賣   微商利用軟體發展層層代理   記者在百度搜索關鍵字「微信對話生成器   在另一家網站上,記者看到一款軟體甚至打出「微商推廣必備神器」的旗號,並直接標明「微信對話記錄仿造偽真」。記者看到,「生成圖片」如果需要去水印,則需付費,而不少人嗅到這其中的「商機」,竟做起了生意。記者聯繫了一家軟體製作網站客服,客服稱,註冊VIP後,「生成圖片」不僅可以去水印,商家還提供「售後服務」,軟體的更新以及永久使用均免費。
  • 過期橄欖油貼標再銷售 浦東警方破獲兩處造假窩點[圖]
    東方網記者徐程7月10日報導:橄欖油因其保健功效和進口屬性,成為近年市場熱銷的進口洋貨,價格動輒百餘元一瓶,是一般食用油價格的數倍。但隨著橄欖油的走俏,卻有黑手伸向這百姓餐桌上的「輕奢」,將過期橄欖油重新貼標重新再銷售,企圖用「皇帝新裝」蒙蔽消費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