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第一部電影的觀眾、30年代身穿旗袍的乘客、電影《林家鋪子》裡的女掌柜、馳騁戰場的女戰士、工人俱樂部電影院門口的工人、農家小院裡的少女……這些出現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裡的人物是誰?
短片《開館前夜》揭開了《「雲見光影」中國電影博物館·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活動》的序幕。電影頻道的六位主持人藍羽、郭瑋、映玲、李丹、羅曼、巧筠,以志願者身份來到中國電影博物館,在開館前夜化身特別角色,重新演繹經典電影的場景與角色,開啟一場博物館的奇妙旅程。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中國電影博物館經歷了117天的等待,終於迎來 2020 年的開放首日。
雲遊光影,見證傳奇。在六位主持人的帶領下,電影藝術家王曉棠、陶玉玲、李前寬、肖桂雲,電影人郭帆、吳謹言、胡先煦、王嘉、鄧恩熙、王鏘、張婧儀,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李劍平,青年配音演員瀚墨、擬音師毛碩、王子威,中國著名影視造型藝術家白麗君等老中青三代電影人齊聚一堂,帶著網友一同「雲遊」中國電影博物館,講述中國電影時代故事,傳承中國電影的優秀文化。
《「雲見光影」中國電影博物館·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活動》由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博物館主辦,1905電影網、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出品,直播活動在電影頻道微博及客戶端、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微博、1905電影網及微博、中國電影報導微博、今日影評微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新媒體、人民視頻、央視頻、央視網、快手、優酷視頻、今日頭條、抖音、嗶哩嗶哩、咪咕視頻、喜馬拉雅FM、虎牙直播、新浪新聞、鳳凰新聞等同步播出。
1
「五大藏品」定格電影歷史
王曉棠李前寬肖桂雲寄語胡先煦鄧恩熙
「我們找到第一件藏品了:盧米埃爾攝影機!」主持人藍羽與青年演員胡先煦、鄧恩熙穿梭在中國電影博物館的21個展廳中,一同尋找館內的「五大藏品」。
中國電影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家級電影專業博物館,他們的這場尋寶之旅就從世界上第一臺電影攝影機的高仿複製品,一個關於電影誕生的秘密開始。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者任慶泰70歲時的肖像照金屬底版、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導演鄭正秋的書房、1951年電影《白毛女》的劇本以及經典美術片《大鬧天宮》的珍貴手稿原件......在影博館的時光膠囊裡,藍羽與胡先煦、鄧恩熙一一找到了其它重要藏品,在索亞斌和李劍平的講述下,這些藏品背後的歷史故事也徐徐展開。
「作為中國電影人,真驕傲!」 胡先煦和鄧恩熙一邊遊覽一邊感嘆。他們一同合作模仿《白毛女》的綁紅繩唱段、繪畫《三個和尚》裡的人物形象,以朝氣蓬勃的青年姿態致敬永恆的時代經典。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影博館在2019年複製了電影《開國大典》裡的場景,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夫婦也來到直播現場,介紹他們拍攝時使用的取景框,工作檯本等館內藏品。
李前寬觸景生情,深情回憶當年拍攝時的艱苦環境與劇組成員的敬業精神。「我們常說德才兼備,很多青年演員條件很好,最後走偏了,沒了德的不用,表演得再好不用」,李前寬叮囑胡先煦、鄧恩熙,作為青年演員,「學藝先學德」,更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代。
帶著李前寬、肖桂雲導演的溫情寄語,胡先煦與鄧恩熙在館內與表演藝術家王曉棠相遇。「機遇是可以創造的」,看著館內懸掛的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的照片,王曉棠掀開記憶的面紗,講述當年入選的過程和往事。
王曉棠還特意帶來曾經拍攝《野火春風鬥古城》時使用的小物件——音笛。她在電影裡一人分飾金環和銀環兩個角色,表演前,她藉助音笛鑑別自己聲音的差異,找出金環和銀環各自臺詞不同的發聲及氣息方式,反覆練習,最終塑造出兩個深入人心的銀幕形象。
中國電影博物館定格中國電影歷史的重要節點,在電影人的追憶中,經典成為抹不去的情懷,經典也將永遠流傳。
2
郭帆捐贈《流浪地球·製作手冊》
吳謹言王鏘體驗電影製作幕後
穿過電影史的迴廊,可以看到VR艙、楊利偉等航天員籤名的《飛天》海報、《流浪地球》的太空衣,運載車模型……館內的科技電影展區更加精彩紛呈。
「《流浪地球》的核心就是中國文化。因為有強大的國家,我們才有機會拍出這部科幻片。」 展廳裡的太空衣、太空艙觸發起《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對電影拍攝的幕後記憶。
未來事務管理局創始人姬少亭稱讚郭帆和《流浪地球》為國產科幻片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影片在2019年春節檔上映後取得46.86億的票房成績,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郭帆曾在12年前以學生身份來到中國電影博物館,學習、了解電影知識。現在,他則以導演身份再度拜訪博物館,並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流浪地球·製作手冊》,免費捐贈給中國電影博物館收藏。
2020年迎來中國航天「超級2020」計劃,中國科幻電影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流浪地球》的騰飛僅僅是開端,電影人的科幻夢必將與中國人的航天夢共同起飛。
影博館的特色互動區則有另一番景象:
「我叫敖丙」「我叫哪吒」,《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敖丙的配音演員瀚墨同少年兒童電影配音大賽的小朋友侯樸葳、邵蔚在配音間合作《哪吒》片段,重溫、注入自己的聲音。
如何製作《我和我的祖國》裡剪指甲、修手錶的音效?通過擬音師毛碩、王子威的介紹、展示,青年演員吳謹言和王鏘在館內的擬音棚親身體驗電影擬音的神奇魅力。
八一電影製片廠高級化妝師白麗君則在化妝區還原電影《林家鋪子》裡林老闆的中年妝,沾上鬍子,完成特效化妝的最後一步。
配音員、擬音師、特效化妝師等都是影視行業的幕後英雄,他們對專業嚴謹認真、精益求精,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工匠精神,一部又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才得以誕生。
3
久違了!電影院
陶玉玲追憶膠片 王嘉張婧儀暢想銀幕
「九九那個豔陽天來喲,十八歲的哥哥呀想把軍來參」,伴隨著1957年電影《柳堡的故事》的插曲,片中女主角、表演藝術家陶玉玲坐在館內專門放映膠片老電影的6號廳,向青年演員王嘉、張婧儀回憶膠片拍攝的特殊經歷。
過去膠片拍攝成本高、洗印、剪輯條件都特別艱難,如今數字電影取代膠片電影,成為市場主流,但膠片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保存、修復,是它全新的使命。
在影院部副主任謝野的帶領下,陶玉玲找到了《柳堡的故事》的膠片拷貝,這份保存了數十載的拷貝留存了經典,銘刻了時代記憶。在謝主任的帶領下,王嘉、張婧儀還遊覽了70mm imax膠片放映機、巨幕放映、8K影廳等,感受館內前端的影像科技,找尋久違的銀幕觀影體驗。
影院開門後,你最想看什麼電影?王嘉說:「我希望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作品《圖蘭朵》」,張婧儀則希望能儘快看到《奪冠》上映。雖然電影院在此刻按下暫停鍵,但觀眾對電影的熱愛,電影人追逐電影夢的腳步都沒有停止。
直播當天,電影頻道融媒體中心向中國電影博物館捐贈了「星辰大海——電影頻道青年演員計劃」的海報。電影頻道推出的「星辰大海」青年演員計劃共集結32位演員,並獲得資深影人推介,象徵著電影人的薪火相傳,用新生力量共創電影未來的「星辰大海」。同時,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導》欄目組也捐贈了中國電影人口述歷史書籍《影響》。
在國際博物館日,電影頻道主持人和青年電影人一同帶領網友「雲遊」中國電影博物館,在電影藝術家的故事裡重溫電影的昨天,在了解電影幕後的過程中遙望電影的美好未來。
中國電影博物館是中國電影藝術的殿堂,更是中國電影人的精神家園,博物館日後,將重新向公眾打開大門,為中國電影產業復甦積蓄力量,這也預示著,撥開雲霧,重見光影的日子即將到來!
作者:瑞克特
圖片:楊楠
編輯:娜塔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