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子為什麼會抖?地震學家說:因為「地球就像一個巧克力球」

2020-08-26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每個媽媽都要經歷孩子「十萬個為什麼」的拷問,當孩子問:為什麼會有地震呢?為什麼月亮會變化?……你是怎麼回答的呢?對於文科生媽媽來說,要解答清楚實在太難了,常常網上查了一通,最後還是生硬地照著念解釋,問題是自己還沒弄清楚,孩子能懂就怪了!比如地震,就曾被困擾了許久,每次按照百科知識來解答孩子問到的關於地震的問題時,到最後我和孩子都暈了。要怎麼說,孩子才能理解地震與地球板塊之間的關係,怎麼明白地球的構造……

怎麼辦?後來發現,對待這類科普問題,不如直接找尋對應的科普書籍,總有專業的人講晦澀難懂的知識,用有趣幽默的方式展現出來一讀就懂,而且能將一個點的知識拓展更廣,脫開孩子的視野。比如地震,你會想到有人把地球比作一個巧克力球,房子抖動說成跳舞嗎?會想探究地震學家到底是幹什麼的嗎?預測地震的工具和方法有什麼變化嗎?……有位地震學家,就通過繪本《我的房子為什麼在抖-當建築遇上地震》以這樣有趣易懂的方式展現了建築、地球、地震三者的關係,而且簡單故事背後有多元視角和人文精神,讓孩子思維更開闊!

科普的最高境界

自從跟著孩子讀過《我的房子為什麼在抖-當建築遇上地震》後,我打心底認為科普的最高境界就應該這樣幽默易懂,多元有趣,那些晦澀難懂的書本科普真應該學學!

說地震就說地震嗎?當然不,看看封面,黑色框框與黃色強烈的對比,挑動你的視覺神經,黑色框框加上一雙眼睛,一對手,搖身一變成為有生命會說話的平板電腦,隨著它的手指,視線再聚焦於封面上兩個跳舞的小人,一個西裝禮服一個印第安人打扮,輕鬆搞笑,讓你懷疑這本書真的是講「地震」嗎?因為除了封面標題與「地震」有關,其他似乎都與「地震」無關。帶著疑問與好奇,打開書本吧!

進入視野的是是一片金色的平原,與一個巨大的仙人掌、一個小小的圓錐形帳篷,寫著:在無盡顫抖的平原上,有一條河,許多仙人掌和一頂梯皮帳篷。緊接著,平原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抖動,石頭、帳篷、河流、仙人掌等等都在抖動,畫面用醒目的紅色字母表示地震時發出的震動聲,就像大地在呼救「SOS」,這時大酋長艾格抖抖正在記錄地震的次數,他熱衷於為地震計數,這件事仿佛成了他的工作。故事開始時,這裡發生了第2556762次地震……

鮑勃來了,他不了解廣闊而顫抖的大平原,他看到的是一塊平坦的大地,於是他打算在這裡建造一座雄偉壯麗的城市。地震一次次無情地震垮了他的建築,多虧了小平板電腦(它簡直是個地震學家)一次次為他講解地震的成因、地殼的結構、地震的破壞性以及建築怎樣才能抗震,鮑勃也一次次調整建築形式,最後他的城市建好了嗎?

故事裡有的不止是地震和數據,還有一塊叫作「無盡顫抖大平原」的土地,一位執著為地震計數的大酋長(名叫艾格抖抖),一個要修建雄偉城市的外來者(名叫鮑勃),一臺博學謙遜的平臺電腦(名叫塔布塔克)……幽默詼諧的人物、情節,再加上法國著名插畫師珀西瓦爾·巴裡耶誇張生動的圖畫,都讓這個包裹著科普內核的漫畫故事格外輕鬆有趣,吸引我們去了解去探究地震以及相關的知識。

地球是顆巧克力球?

故事裡的鮑勃就像大多數人,希冀在平原上建築一個城市,然而一次次地震讓建築坍塌,於是他開始尋找各種方法,想讓建築穩定不被地震摧毀,進而去了解為什麼平原會發生地震。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作者解釋簡直太讓人驚訝又不得不服——地球就是一顆巧克力球。「因為地球的中心非常熱,那裡還有一個堅硬的「榛子」,它被融化的「巧克力」包裹。表面的「巧克力」是冷的,並且很硬。在表面和中心之間,「巧克力」既不是硬的也不是融化的。它是柔軟的,可以非常緩慢的變形,但不會斷裂。表面的硬「巧克力」覆蓋了地球上所有的地殼,但它不是一塊整體,而不是分成厚薄不一的板塊,呈現出大陸和海洋的樣子……」當孩子們把地球想像成一顆巧克力球時,什麼地震的成因、地殼的結構、建築怎樣抗震,這些專業術語一點都不難理解了。讀完繪本,孩子就一口氣畫出了地震與建築的關係的思維導圖,你看看,讀完繪本孩子已經基本理解地震與建築關係(這裡很想說:《我的房子為什麼在抖-當建築遇上地震》這書簡直帥呆了,用一顆巧克力就搞定難懂的地球的結構與地震之間的關係)。

此外,跟隨繪本,既探索了建築堅固穩定的過程,也會去思索大自然與建築、高樓大廈與梯皮帳篷,現代城市與原始部落,缺乏敬畏的徵服與鎮定自若的安守,之間的孰是孰非?

最妙的是,不過作者並沒有下論斷,而是給出了開放的視角和結尾:徵服者的勃勃野心被挫敗,留下來聽風聲看日落,而酋長去看嚮往已久的艾菲爾鐵塔。至於平板電腦塔布塔克,一直謙虛謹慎地為鮑勃講解地震知識,這也許是作者唯一秉持的態度:人類孜孜不倦地研究地球、改造地球,但我們首先要尊重和適應地球——這也是我們學習科普知識最重要的態度:尊重科學,尊重自然規律,是人類發展中必須不斷追求的目標(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陸新徵教授)。

當地震學家遇見繪本作家

如果你問:《我的房子為什麼在抖-當建築遇上地震》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幽默有趣還能這麼專業呢?答案藏在繪本最後的彩蛋裡:你們也想像鮑勃一樣換工作,並且成為地震學家嗎?要知道:這個職業是真實存在的。

當然存在,要知道這本書的作者馬修•西爾萬德就是是一位研究和教授地震學課程的地震學家。他任職於法國庇里牛斯天文臺(OMP)的天體物理與行星研究所,同時還是著作頗豐的繪本作家。長年為孩子創作、講課的經驗讓他深諳什麼樣的表達孩子更容易理解,那就是把生僻知識生活化、可視化,對接孩子的經驗體驗。《不會爬樹的狼》是他的繪本處女作,代表作有《菜園裡的三個意外》《聖誕樹》《我是小鼴鼠》等。他的作品風格幽默,語言活潑有趣,塑造的角色充滿個性,深受法國讀者喜歡。職業的專業度和對孩子的理解力,雙重疊加成就了給孩子們完美的科普書籍。

而且,別忘了他還有一個完美搭檔——珀西瓦爾·巴裡耶(Perceval Barrier),他與馬修·西爾萬德和託馬斯·布勒託諾合作出版過多部繪本作品。他的畫風帶有漫畫式的誇張,氣泡、旁白、夢幻式的人物、無窮的精力和熱情都是他作品的標誌性特徵。就像繪本裡,紅色字母代表的震動、黃黑衝突的封面,以及活靈活現的平板……作者用漫畫形式來詮釋地震,是書本文字之外最好的補充。

這樣圖文並茂互為相映、內容多元層層遞進的方式,不但讓地質學者、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工程師等職業人士之外的大眾讀者和小讀者們輕鬆了解相關知識,也悄悄在普及地震知識時,也給孩子們來一次職業的啟蒙認知,啟發孩子探索自然界的興趣,尊重自然界的學習態度。

相關焦點

  • 地震學家開始了童書創作的時候,專業詞彙就變成了這樣
    忽然一聲巨響,因為平時公司車間裡總換模具,每次把模具卸下來的時候,總有這麼一下劇烈的動靜,其實早就習以為常了,但是一瞬間我就反應過來,我住的小區周邊根本就沒有這種工廠。最近朋友推薦了《我的房子為什麼會抖?當建築遇上地震》兩位來自法國的作者來科普地震知識。馬修是一位研究地震的學者,他是怎麼講地殼運動的呢?馬修把地球比喻成巧克力,外面是硬巧克力,內部有軟的巧克力,當內部軟的巧克力運動的時候,外部的硬巧克力也會受到影響。這個比喻是不是很形象呢?馬修把科普變得簡單了起來,讓小朋友也能理解。
  • 趣味又嚴謹的解說帶孩子了解地震中的房子,學會尊重自然規律
    在《我的房子為什麼在抖?,如果把地球切成兩半,就會發現地球的中心非常熱,那裡有一個堅硬的「榛子」,它被融化的巧克力包裹著,表面的巧克力是冷的,在表面和中心之間,「巧克力」既不是硬的也不是融化的,是柔軟的,它可以非常緩慢地變形,但不會斷裂。
  • 地球每26秒就會震動一次,就像「心跳」一樣,謎底至今仍未揭曉
    ,準確地推測出了地幔和地核的邊界——「古登堡不連續界面」,到了1936年,地震學家英厄·萊曼又據此發現了地核分為兩層,即液態的「外核」和固態的「內核」。然而在1960年的時候,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傑克·奧利弗,卻在眾多的「微地震」中發現了一個「另類」,從此地球上就多了一個未解之謎,其謎底至今仍未揭曉。
  •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會是哪種
    生活就像一盒各式各樣的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哪種。2、Mama always said there's an awful lot you can tell about a person by their shoes. Where they're going, where they've. been?
  • 超簡單的手工巧克力球
    隨時觀察冰箱中巧克力液的狀態,並適時取出用刮刀拌一拌,使內外溫度均勻(如果不拌的話因為溫度是從外向內降低的,會出現外層已經變得很硬了中心還很軟的情況)。當巧克力凝固到足以塑形的程度,就可以開始製作了。用小勺挖一小塊巧克力,用手大概的捏成球形(不要將巧克力冷藏得太硬,太硬的巧克力是沒辦法捏的)。
  • 地球內部會不會有未知文明,人們腳朝我們,共用一塊土地和海洋?
    但實際上,前蘇聯當時不止鑽探了SG-3這一個鑽孔,只是其中最深的一個鑽孔達到12263米,現在這個已經廢棄的鑽孔洞口已經被生鏽了的金屬帽蓋的嚴嚴實實。其次, 科學家的探索方向從來都不是只有外太空,正如地球內部存在明顯的物質分層,便是地震學家們通過地震波的傳遞規律發現: 在1910年的時候,一位前南斯拉夫的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當地震波傳遞到距離地表
  • 從月球上看地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為什麼有人說會恐懼?
    從月球上看地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為什麼有人說會恐懼?月球是我們最為了解的一顆星球,因為它是地球的唯一一顆衛星,也是人類唯一踏足過的一顆星球,在上個世紀美國的阿波羅計劃,讓人類第1次站在月球上開始眺望我們所生活的藍色星球。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了解兒童藝術科學啟蒙,記得關注我,HandyKid。我們會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創意手工教程等,和你一起給孩子更優質的家庭教育!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
  • 為什麼地球一直圍繞太陽旋轉,而沒有因為太陽的引力落入太陽?
    地球作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方,太陽作為我們生存的必須條件提供者,兩者對於人類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地球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星球中,成為一個適宜人類和各種生物、植物生存的地方,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太陽的存在。我們知道,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圍著太陽進行公轉。
  • 男人尿完之後會「抖」一下,是為什麼呢?
    最簡單常見的解釋,就是人體內的熱量被尿液給帶走了一部分,就像剛從浴室出來遇到冷氣,就會條件反射一樣打個冷顫。因為當人體感覺到冷的時候,大腦就會產生熱的指令,之後身體骨骼肌會通過應激反應產生大量的熱量,就會出現冷顫。
  • 吃兩球冰淇淋再說
    於是某個炎熱下午進上海的時候,看到的房子都是冰淇淋色的……上一次來時候,酒店附近誤打誤撞買了一球好吃的薄荷冰淇淋。所以停好車子,想說趕在去晚飯的計程車來之前,去Gracie’s買兩球降降暑氣。哪個曉得天有不測風雲,關門。所以實際上吃到冰淇淋的時候,已經是很晚了。走過來一頭汗,遠遠看到OPEN LATE,放心。和同事一行三人,六個球打打底。
  • 老祖宗為什麼說「男抖窮,女抖賤」?愛抖腿的人到底哪錯了
    有這個習慣的人,吃飯能抖一抖,工作能抖一抖,甚至睡覺也能抖一抖,對他們來說,抖腿就像轉筆、打響指一樣,是個讓自己放鬆的方式。而那些不愛抖腿的人,往往對這一行為深惡痛絕:你抖什麼呢?為抖音代言?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老祖宗對於「抖腿」這件事的看法。
  • 盾牌座UY有2億億個地球這麼大,如果地球也有這麼大,會怎樣?
    一些科學家把文明分為三級,一級是能利用自己行星所有資源(地球文明還不到一級),二級是能利用自己所屬恆星的所有資源,三級是能利用所在星系全部資源。 恆星能量是四面八方輻射的,怎麼完全利用?有人就設想出,造個球,把恆星包起來。這個人叫戴森,他設想的這個球被稱為戴森球。
  • 地球之所以是圓的,歸根結底是因為「它」……
    其實,人們是從知道了大地整體是一個大球以後,才將我們的家園稱之為地球的。在古代,中國人稱之為「地」,並沒有關於其形狀的描述。原來,當我們站在空曠的地方,一眼望去,確實會給人以大地是平坦的感覺,特別是登高望遠的時候,看到如棋盤狀的大地,更是給人一種大地是平的錯覺。這是因為人能看到的地表和地球的大小相比,實在是太小了,一般情況下,很難發現大地的弧度。
  • 新一代智能運動器材抖一抖智能運動球
    來自小蛙科技的運動球就是一款新型的健身球,生活中有很多的代稱,諸如:強力球、魔力球、陀螺球、超級陀螺,都是運動球的不同名稱。抖一抖智能運動球是深圳小蛙科技有限公司結合傳統運動球和智能數位化裝備生產的一款智能運動球,它能鍛鍊手腕的力量,同時又能減壓,是辦公室減壓、瘦身的必備利器。通過手腕的轉動感受球體運動帶來的力量,達到理想運動效果。
  • 地球為什麼是圓的,為什麼海平面卻是平的?科學家:眼界不行
    地球是圓的,海平面卻是平的,太平洋在地球上,幾乎佔地球一半,圓與平不相矛盾嗎?我猜這才是題主想問的。海平面其實也是圓的,如果嚴謹點說,地球其實不是圓的,而是一個球體,並且較為規則。我們在地球上領略海平面的波濤洶湧與陸地上的重巒疊嶂,然而這些對於地球來說不值得一提。
  • 為什麼說木星「恐怖」?
    而在這個小小的太陽系中,我們地球又僅僅是其中數個星球之一,在我們身旁,有許許多多星球和我們一同圍繞著太陽。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說說木星,這個在太陽系中龐大的存在,它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呢?為什麼說這是一顆恐怖的行星呢?
  • 工廠怎樣生產巧克力?狗為什麼不能吃巧克力?今天總算明白了
    巧克力,一說到這個名詞就會滿口泛酸,是不是和我一樣想吃呢?甜的東西,既可以讓你心情愉快又能快速補充能量,小孩愛吃,女士們愛吃,狗狗也為此好奇,這時你會給它分享一塊心愛的巧克力嗎?當你以為給它分享美食而遞上巧克力時,就等同於害了你的愛狗,那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