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央行研究》開通了!
政策研究是現代中央銀行科學履職的重要基礎工作。長期以來,人民銀行一直踐行「研究立行」理念,在決策中始終堅持「研究先行」,把研究工作作為科學決策的謀事之基和與公眾溝通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加強政策研究對於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做好中央銀行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為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人民銀行「研究立行」的優良傳統,加強人民銀行系統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提升央行研究的影響力和貢獻度,人民銀行在官方網站、官方微博、政務微信公眾號及新浪網開設「央行研究」專欄,下設「政策研究」「工作論文」欄目,圍繞社會各界關注的政策熱點問題,定期發布人民銀行系統最新研究成果。歡迎社會各界關注「央行研究」專欄,共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
專欄首期刊登了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的研究文章《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
文章摘要:金融資產結構是研究金融發展的重要視角。筆者曾在1996年和2008年對中國金融資產結構進行比較分析。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本文繼續定位於比較金融研究,對過去十幾年來中國金融資產結構的最新變化進行分析,並從資源配置和風險承擔角度,以「誰在承擔風險」和「由誰承擔風險更好」為主線,測度金融資產風險承擔者的分布,揭示其背後的原因及相關經濟運行模式的變化。本文試圖把金融結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三者關聯起來,通過金融資產結構變化這個視角,闡釋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研究發現,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宏觀槓桿率上升較快,金融資產風險向銀行部門集中。針對這一問題,須著力穩住宏觀槓桿率,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直接融資,讓市場主體能夠自我決策、自擔風險並獲得相應收益,由此在保持槓桿率基本穩定的同時,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為,對比不同時期中國金融結構的差異,是為了更深刻地認識中國經濟增長的特點,特別是時間跨度超過10年以上的對比更有啟發意義。
回顧從2007年到2018年國內的經濟發展,與金融資產結構的變遷,可以深刻的認識到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對未來的政策制定也有很多啟示意義,特別是在受到新冠疫情衝擊的當下。過去十年在經濟增長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時候,信用寬鬆,居民、企業與地方政府的債務擴張是扭轉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舉措。但是槓桿率快速上升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風險。因此我們會發現在經濟景氣度下行階段政策以穩增長為主,而在經濟景氣度上行階段政策強調的是防風險。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事實上市場對於金融結構的討論,主要就是討論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佔比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直接融資佔比提高有助於風險的分散和分擔,有助於降低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
溫彬認為,《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一文的重要意義,在於用詳實的數據通過四部門詳細剖析過去十年來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化,從而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風險在進一步向銀行體系集中。更重要的是,文章指出了目前金融結構中存在的問題,也為下個階段金融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特別是防範金融風險、支持實體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